学术投稿

FⅧ-RAg、CD3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MVD检测的意义

侯惠莲;张学斌;张冠军;南勋义;王鸿雁;王敏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微血管密度
摘要:目的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和CD34在前列腺癌(PC)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PC、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FⅧ-RAg和CD34的表达,并检测其MVD.结果CD34表达高者其MVD值高于FⅧ-RAg表达高者.PC与BPH相比较,不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预后的PC组织间相互比较,其CD34、FⅧ-RAg表达水平及MVD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VD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和FⅧ-RAg的表达,可使其MVD值更准确.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颈癌术后补充放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术后补充放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术前诊断错误、按良性肿瘤治疗、手术适应证不符、术后肿瘤复发的58例进行分析.单纯放疗33例,放疗辅助化疗25例.其中术后有高危因素而行放疗21例,阴道残端复发17例,盆腔复发6例,髂总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而行全盆及沿主动脉区延伸野放疗14例.结果放疗后3年生存率为34.3%(12/35),5年生存率为22.9%(8/35).结论术前尽可能明确诊断,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术后需做补救治疗者应尽早,以争取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爱玲;孙建衡;吴令英;耿毅;李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44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中,有胆道疾病史者34例;首发症状以腹痛为常见,共38例(86.4%),其次为黄疸26例(59.1%),肝脏肿大22例(50.0%),发热21例(47.7%).B超和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6 4%和85.5%;3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确诊率为38.7%.结论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非常不易.CT诊断准确率较高.胆囊结石、胆囊炎以及胆囊息肉为原发性胆囊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徐萍;刘丕;吕农华;王崇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动脉侧壁切除在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1995年3月至2001年10月,我们对15例肿瘤侵犯肺动脉干或其分支根部的肺癌患者行肺动脉侧壁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群;曾来铎;匡裕康;吴九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胶质瘤组织中NF-κB p65和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胶质瘤及10例正常大脑组织中NF-κB p65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胶质瘤组织中NF-κB p65阳性表达率为54.7%(35/64),VEGF阳性表达率为53.1%(34/64),10例正常脑组织中无1例NF-κBp65、VEGF呈阳性表达.NF-κB p65及VEGF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NF-κB p65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NF-κB p65是1种与胶质瘤相关的癌蛋白,NF-κB p65对VEGF表达可能有正向调节作用,并影响胶质瘤肿瘤血管的生成.

    作者:陈保东;袁先厚;江普查;陈卫国;文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1 EALCL)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例Ki-1 EALCL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FⅧ-RAg和CD31的表达,并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Ki-1 EALCL微血管密度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细胞表型无关,而与PCNA标记指数有关(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0.5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0.5的患者预后较差,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与患者生存率相关,提示肿瘤血管生成分析和微血管密度计量是评价EALCL患者预后的1项重要指标.

    作者:姚丽青;季天海;余英豪;曾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技术剂量分布的研究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几种常用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和做了标记的测量体模,按放疗体位做CT扫描,CT影像经网络送入三维TPS,在TPS上设计4种照射方案,并在人体模上进行模拟照射(参考剂量1 Gy),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除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外,其它3种照射技术的胸壁剂量都较均匀(胸壁平均剂量>0.90 Gy).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和X线双切线野+内乳区电子线野技术由于在内乳区设野保证了内乳区有充足的剂量(内乳点剂量>0.90 Gy),但是后者在2个野交界处易形成剂量冷热点.单纯X线切线野和适形野技术在内乳区可产生欠剂量情况,体积剂量直方图显示电子线旋转照射技术肺部受高剂量照体积小,适形野技术也使肺部受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小.在体表加盖1.0~1.5 cn的组织等效填充物后,4种照射技术的皮肤剂量都可提高到0.90 Gy以上.结论乳腺癌胸壁照射技术有不同的剂量分布特点,在临床应用时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作者:狄小云;徐敏;王健;陈维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子宫内膜癌前病变、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66.7%和40.0%,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与组织学分级、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组织分化程度高、临床分期早、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低于组织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及其他组织类型癌.结论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作者:姚勤;戴淑真;车艳辞;徐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胃癌组织中Fas、FasL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Fas、FasL及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中Fas、FasL表达,并对正常胃黏膜和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Fas、FasL表达无关(P>0.05),与PCNA表达有关(P<0.01).结论Fas、FasL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与胃癌进展无关,Fas/FasL系统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CNA是反映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贺占青;王立平;王凤安;张国建;闫庆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FⅧ-RAg、CD34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MVD检测的意义

    目的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和CD34在前列腺癌(PC)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PC、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FⅧ-RAg和CD34的表达,并检测其MVD.结果CD34表达高者其MVD值高于FⅧ-RAg表达高者.PC与BPH相比较,不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预后的PC组织间相互比较,其CD34、FⅧ-RAg表达水平及MVD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MVD与前列腺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和FⅧ-RAg的表达,可使其MVD值更准确.

    作者:侯惠莲;张学斌;张冠军;南勋义;王鸿雁;王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癌组织中LM-R、nm23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膀胱癌不同组织中LM-R、nm23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9例非移行细胞癌组织中LM-R、nm23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移行细胞癌组LM-R、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3%(21/65)和60.0%(39/65),非移行细胞癌组LM-R、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7%(14/19)和21.1%(4/19);2组LM-R、nm23阳性表达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M-R高表达、nm23低表达者预后差.结论非移行细胞癌浸润能力及转移能力均强于移行细胞癌(LM-R高表达、nm23低表达);LM-R、nm23表达可作为判断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沈阳;李跃武;周齐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52例术前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癌20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癌4例,乳头部癌10例,降段癌5例,水平段癌1例.空肠恶性肿瘤13例,回肠恶性肿瘤19例.术前胃镜及镜下活检确诊十二指肠球部癌4例,乳头部癌8例;十二指肠镜及镜下活检确诊乳头部癌2例,降段癌1例;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确诊15例,螺旋CT确诊3例,B超确诊1例,剖腹探查确诊18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因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术前诊断较困难.胃镜及十二指肠镜诊断阳性率高,对空肠和回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诊断首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必要时可结合螺旋CT、B超检查.对于高度疑诊患者可适当放宽剖腹探查指征.

    作者:王丽萍;张涛;王春丁;张丽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乳头溢液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造影和钼靶X线平片摄影在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乳头溢液患者的钼靶X线检查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钼靶X线平片摄影、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良性病变47例,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5例,乳腺囊性增生病7例,导管扩张症5例;乳腺导管癌3例;乳头溢液伴肿块者19例.乳腺钼靶X线平片摄影发现14例乳头溢液伴肿块者X线表现异常,乳腺导管造影发现导管内乳头状瘤28例(28/35),乳腺增生病2例(2/7),导管扩张症4例(4/5),乳腺导管癌1例(1/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用于诊断乳腺导管系统疾病较为准确可靠,乳腺钼靶X线平片摄影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不大,一定条件下两者可联合应用.

    作者:丁波泥;陈道瑾;吴君辉;钱立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bcl-2基因家族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形成中的作用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国外临床调查报道,5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约为50%;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西方国家导致男性死亡的肿瘤中排名第2位[1],在我国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近年来已呈现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1990年以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认识到BPH和PCa的发生并非全是细胞增殖的缘故,同时凋亡的减少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具有重要抗凋亡作用的bcl-2基因在BPH和PC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就bcl-2基因家族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钟恩宏;孙祖越;曹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标准的探讨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收治的427例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分期标准所含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各分期标准对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预后的反映程度.结果肿瘤大小、数目、合并癌栓及肝硬化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具体分组与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较一致,在反映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预后时,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期标准比较有价值.结论在几种分期标准中,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期标准适合我国肝癌患者临床实际.

    作者:唐合兰;叶胜龙;任正刚;干育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转染外源HC56基因对Jurkat细胞足叶乙甙作用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HC56基因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把HC56基因转染Jurkat细胞,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外源HC56基因的细胞克隆后,应用MTT法,观察HC56基因产物对Jurkat细胞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敏感性的影响.结果HC56基因转染Jurkat细胞,在1 μg/ml、10 μg/ml、50 μg/ml浓度的VP16作用下,对细胞生长的相对抑制率分别为51.7%±4.2%,45.1%±3.7%,79.6%±6.2%,明显高于在相应的VP16浓度作用下的PBK/CMV空载体转染的对照细胞(分别为9.5%±0.6%,7.0%±0.5%,10.2%±0.9%)(P<0.01).结论HC56基因产物可增加Jurkat细胞对足叶乙甙的敏感性.

    作者:牧启田;王嵘;吴向华;杜均样;万大方;顾建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症患者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5例癌症患者血浆中u-PA和u-PAR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肝癌、肺癌、大肠癌、胰腺癌和胃癌患者的血浆u-PA和u-PAR水平均同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胃癌和肺癌患者u-PA和u-PAR水平在术后出现明显回落(P<0.05或P<0.01),复发时又升高;胰腺癌有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鼻咽癌仅有u-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癌症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显著异常,可作为评估浸润转移和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卢兴国;徐根波;王彩花;陈焰;蒋志相;束美宝;张桂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食管拨脱术治疗高位食管癌31例体会

    我院自1980年采用非开胸食管拨脱术治疗高位食管癌3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建华;李国仁;邵仲凡;刘晓峰;陈光辉;苗福禄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妇女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将48例绝经后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依西美坦组,23例)和对照组(来曲唑组,25例),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第8周分别检测血中雌二醇(E2)水平,同时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39.1%(9/23)与28.0%(7/25).ER阳性者的疗效较阴性者好;软组织和骨转移者的疗效明显较肝、肺及内脏转移者好;2组治疗后对E2的平均有效抑制率分别为32.5%与55.1%;治疗组的胃部不适、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依西美坦对E2的抑制作用和对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黎治平;钟睿;马行天;程楚;陈志萍;彭世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脐尿管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膀胱脐尿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总结7例膀胱脐尿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就其病理类型、临床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7例膀胱脐尿管癌均位于膀胱顶部.病理类型:黏液腺癌4例,高分化乳头状肠型腺癌、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其中4例可见囊形脐尿管残留.临床表现以血尿多见,术式为部分膀胱及脐尿管切除术.结论膀胱脐尿管癌主要病理类型为黏液腺癌,常伴有脐尿管残留结构.肿瘤的发生和生长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是诊断脐尿管原发癌的关键标准,脐尿管残留结构的存在应作为确诊的重要依据.

    作者:吕宁;薛丽燕;何祖根;林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保留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31例报告

    我院1997年以来对31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保留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民昌;侯新丽;燕归如;刘小明;赵立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