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民昌;侯新丽;燕归如;刘小明;赵立志
我院自1990年10月~2001年10月对26例颈段食管癌及早期上段食管癌行食管拨脱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窦拉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例资料.32例行单纯局部放射治疗,37例行局部放疗后辅加化疗.中位肿瘤剂量为6 063 cGy,30次,44天.中位化疗周期为2个.结果所有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31.1%和11.1%.死亡54例,其中远处转移者38例,占70.4%.单纯放疗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45.2%,15.1%和3.8%;行局部放疗后加化疗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40.4%和17.6%,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疗效差,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综合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何健;曾昭冲;王凤英;王斌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E-钙黏素及环氧化酶-2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3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钙黏素及环氧化酶-2的表达.结果E-钙黏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强弱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发病年龄、性别及肿块部位无明显相关.31例癌组织和19例转移淋巴结中环氧化酶-2表达明显升高,但与肿瘤的分化、分期、部位和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无明显关系.此外,E-钙黏素和环氧化酶-2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在正常肠黏膜中的表达相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钙黏素和环氧化酶-2的异常表达可能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1个重要环节,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志康;欧阳植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肝门部肿瘤在临床上常指第一肝门部肿瘤[1],多见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等胆管来源肿瘤,原发性肝癌常侵犯肝门结构或肝门部发生淋巴结转移癌.由于肝门部结构非常复杂,常常使得该处许多手术难以进行,影响手术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门静脉受到肿瘤侵犯.有学者报道切取大隐静脉重建门静脉入肝血流通道,但此方法需另做切口,做2个血管断端吻合,操作费时,同时需暂时阻断门静脉入肝血流,可能会导致肝脏缺血性损害.我们认为脾静脉为门静脉一粗大分支[2],可替代门静脉主干或与门静脉左右分支吻合重建门静脉入肝血流通道,且不需预先阻断门静脉,因此,脾静脉是重建门静脉入肝血流通道的理想血管.我们自2000年4月以来,对2例患者实施脾静脉重建门静脉入肝血流通道均获成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保真;许超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1997年以来对31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保留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民昌;侯新丽;燕归如;刘小明;赵立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5例癌症患者血浆中u-PA和u-PAR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肝癌、肺癌、大肠癌、胰腺癌和胃癌患者的血浆u-PA和u-PAR水平均同步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胃癌和肺癌患者u-PA和u-PAR水平在术后出现明显回落(P<0.05或P<0.01),复发时又升高;胰腺癌有转移者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鼻咽癌仅有u-PA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癌症患者血浆u-PA和u-PAR水平显著异常,可作为评估浸润转移和复发的参考指标.
作者:卢兴国;徐根波;王彩花;陈焰;蒋志相;束美宝;张桂娣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3例甲状腺癌组织中c-erbB-2、nm23和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情况.结果未分化癌组织中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率高,两者呈正相关,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不显著.滤泡状甲状腺癌组织中nm23阳性表达率高,乳头状癌组织较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nm23阳性表达率高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erbB-2、组织蛋白酶D及nm23表达均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c-erbB-2和组织蛋白酶D高表达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低表达与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甲状腺癌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学信;段尚林;雷红;王建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国外临床调查报道,5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约为50%;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在西方国家导致男性死亡的肿瘤中排名第2位[1],在我国发病率虽然较低,但近年来已呈现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1990年以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认识到BPH和PCa的发生并非全是细胞增殖的缘故,同时凋亡的减少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具有重要抗凋亡作用的bcl-2基因在BPH和PCa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就bcl-2基因家族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钟恩宏;孙祖越;曹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Ki-1 EALCL)微血管密度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例Ki-1 EALCL中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FⅧ-RAg和CD31的表达,并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Ki-1 EALCL微血管密度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细胞表型无关,而与PCNA标记指数有关(P<0.01).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0.5的患者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0.5的患者预后较差,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淋巴结外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与患者生存率相关,提示肿瘤血管生成分析和微血管密度计量是评价EALCL患者预后的1项重要指标.
作者:姚丽青;季天海;余英豪;曾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胶质瘤及10例正常大脑组织中NF-κB p65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胶质瘤组织中NF-κB p65阳性表达率为54.7%(35/64),VEGF阳性表达率为53.1%(34/64),10例正常脑组织中无1例NF-κBp65、VEGF呈阳性表达.NF-κB p65及VEGF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NF-κB p65表达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NF-κB p65是1种与胶质瘤相关的癌蛋白,NF-κB p65对VEGF表达可能有正向调节作用,并影响胶质瘤肿瘤血管的生成.
作者:陈保东;袁先厚;江普查;陈卫国;文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是否参与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的增殖抑制过程.方法分别采用细胞计数和流式细胞分析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采用定量RT-PCR、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βR-Ⅰ)和Ⅱ型受体(TβR-Ⅱ)的表达水平.结果Dex可引起HO-8910细胞周期Go/G0/G1期进展停滞,并可明显上调TβR-ⅡmRNA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特点,Dex作用HO-8910细胞8 h时作用强,此时10-7mol/LDex组TβR-ⅡmRNA水平比对照组高1.4倍(P<0.01);相应地,TβR-Ⅱ的蛋白表达水平也增高,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RU486能够逆转这些作用,而Dex对TGF-β1和TβR-Ⅰ mRNA的表达无调节作用.结论Dex抑制HO-8910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包括上调TβR-Ⅱ的表达,该作用是由GR介导的.
作者:夏冰;卢建;王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破译提供了人类基因基本的结构信息,同时一些功能性基因组技术的出现,如cDNA微阵列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产生,使人们可以同时观察多个基因的表达信息.但是,目前深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如在同时观察大量组织标本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即高通量的基因原位表达信息,以及如何降低肿瘤组织的异质性问题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许多新的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在肿瘤分子病理学中为重要的新技术应用当属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1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和组织微阵列技术(tissue microarrays,TMAs).
作者:滕梁红;吕宁;赵晓航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几种常用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和做了标记的测量体模,按放疗体位做CT扫描,CT影像经网络送入三维TPS,在TPS上设计4种照射方案,并在人体模上进行模拟照射(参考剂量1 Gy),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除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外,其它3种照射技术的胸壁剂量都较均匀(胸壁平均剂量>0.90 Gy).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和X线双切线野+内乳区电子线野技术由于在内乳区设野保证了内乳区有充足的剂量(内乳点剂量>0.90 Gy),但是后者在2个野交界处易形成剂量冷热点.单纯X线切线野和适形野技术在内乳区可产生欠剂量情况,体积剂量直方图显示电子线旋转照射技术肺部受高剂量照体积小,适形野技术也使肺部受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小.在体表加盖1.0~1.5 cn的组织等效填充物后,4种照射技术的皮肤剂量都可提高到0.90 Gy以上.结论乳腺癌胸壁照射技术有不同的剂量分布特点,在临床应用时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作者:狄小云;徐敏;王健;陈维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研究显示相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其辐射敏感性亦有很大的差异[1],如果在放疗前能预测肿瘤的辐射敏感性,我们就可据此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放射治疗计划,从而有可能提高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近年来,关于肿瘤辐射敏感性的研究较多,测定离体肿瘤培养细胞经2 Gy照射后的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 at 2 Gy,SF2)是研究的1个热点,其中把SF2作为评价肿瘤细胞内在放射敏感性(intrinsic cellular radiosensi-tivity)的指标,并探讨其在放疗疗效和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就是1个十分重要的进展.
作者:江浩;夏云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自1990年1月至2001年5月我们对20例贲门癌术后残胃再发癌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占同期贲门癌手术的3.9%(20/512),疗效满意.
作者:叶晓锋;郭卫东;高平;葛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逆癌酮对A549细胞系和PLA-801D细胞系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以逆癌酮作用于细胞,绘制生长曲线,做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某些恶性表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应用逆癌酮后,肺癌细胞生长变缓,克隆形成能力降低,k-ras、FasL、CD44V6和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nm23-H1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逆癌酮可能通过改变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逆转人肺癌的某些恶性表型.
作者:秦建军;周清华;袁淑兰;王艳萍;陈晓禾;刘伦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腮腺肿瘤常为多中心性,具潜在恶性或恶性的生物学特性,术后局部复发率高[1].我院1988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复发性腮腺肿瘤47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魏运辉;王一凤;邓莅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收治的427例原发性肝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各分期标准所含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各分期标准对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预后的反映程度.结果肿瘤大小、数目、合并癌栓及肝硬化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具体分组与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较一致,在反映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预后时,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期标准比较有价值.结论在几种分期标准中,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分期标准适合我国肝癌患者临床实际.
作者:唐合兰;叶胜龙;任正刚;干育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研究Fas、FasL及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组织及10例正常胃黏膜中Fas、FasL表达,并对正常胃黏膜和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Fas、FasL表达无关(P>0.05),与PCNA表达有关(P<0.01).结论Fas、FasL表达与胃癌发生有关,与胃癌进展无关,Fas/FasL系统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CNA是反映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贺占青;王立平;王凤安;张国建;闫庆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M.Vaccae)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30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膀胱灌注母牛分枝杆菌(M.Vaccae组)及卡介苗(BCG组),并进行随机对照观察,随访12~18个月.治疗期间(灌注后8个月)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值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M.Vaccae可提高T淋巴细胞活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CG组(P<0.05).结论母牛分枝杆菌可望替代卡介苗成为治疗、预防膀胱肿瘤的生物制剂.
作者:祝海洲;刘洪美;苟欣;周世海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