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虹;熊梅
目的:探讨US-THI对胆总管中下段病变的诊断价值,对比MRCP、ERCP与PTC检查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的自然谐波成像技术(THI)检查的50例胆道梗阻病例,并比较MRCP、ERCP、PTC等相关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US-THI对胆总管中下段病变的诊断,经手术病理证实,准确率为94.0%,其中49例行MRCP检查,准确率为93.9%,38例行ERCP检查,准确率为92.1%,9例行PTC检查,准确率为88.9%.结论:US-THI以其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动态观察的特点,是胆总管中下段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段临涛;王茜;杨志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联合希罗达(D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多西紫杉醇70 mg/m2静滴,第1天,希罗达1 000mg/m2,一天两次,连续14天,21天为一周期.至少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进行评价.结果:全组58例患者均可评价,总有效率60.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7月,中位生存时间9.6月.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Ⅲ~Ⅳ度发生率25%.结论:D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较高,用药方便,住院时间短,毒副反应可以耐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郑秋香;曹岩灯;陈志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作者:阳贻红;周序锋;谢东明;钟一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真菌是IPFI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及肿瘤患者等.近年随着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老年IPFI呈上升趋势,病死率亦有所提高.本文对我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IPFI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曾治平;刘惟优;胡贤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后不同用药方法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阴道分娩的足月产妇180例,随机分为2组.A组:缩宫素组+米索前列醇组(60例),于胎儿娩出后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并予米索前列醇400 μg舌下或直肠给药;B组:缩宫素+卡孕栓组(60例),于胎儿娩出后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同时予卡孕栓1mg直肠给药;C组:缩宫素组(60):于胎儿娩出后肌注缩宫素20 U,并静脉滴注20 U;分别观察三组产后2 h及24h出血量.结果:A、B组产妇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与C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卡孕栓和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林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脏血管性肿瘤,国内外文献报道100余例.作者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遇到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作者:肖海;刘四君;杨庆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胎儿颈部透明层,及早筛查异常胎儿,为早期干预及终止妊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孕早中期8 512例胎儿进行颈部透明层厚度测量,增厚病例进行随访和临床观察.结果:发现14例颈部透明层增厚病例,其中2例正常胎儿,12例异常胎儿.结论:颈部透明层增厚与胎儿异常存在密切相关.
作者:彭红玲;易靖佳;马昊;欧倩;柳琴;熊艳;谢小琴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乳腺微创旋切术是目前治疗乳腺良性包块的主要方法之一,该法具有微创、高效、创伤小的优点[1],我院自2009年7月开始至今采用该技术治疗乳腺良性包块50例,配合整体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唐金红;欧阳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妇科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放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生活质量是在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全面评估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总体健康状态的一个综合指标.探讨放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了解其影响因素,进一步减轻患者治疗痛苦,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将7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邱思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潘生丁、甲氰咪胍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潘生丁、甲氰咪胍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30/30),对照组总有效率77%(24/30),P<0.05.结论:潘生丁与甲氰咪胍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显著,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曾师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咳嗽不同证型患者肺功能异常情况,通过肺功能临床常用检测指标探讨其与咳嗽证型间的关系.建立咳嗽病证结合体系,观察咳嗽中医辨证与西医诊断的相互关系可以更有效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观察1s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不同证型咳嗽肺功能存在异常.结论:当从标实发展至本虚肺气虚再到肺阴虚也是病情逐渐加重的过程,随着病情进展,FEV1%逐渐降低.
作者:张志花;陶钧;韩立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声监控下温盐水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复位效果.方法:通过对收治的86例患者采用超声诊断,实时监控下温盐水灌肠复位.结果:本组86例中83例患儿复位成功,其中6例经2~3次重复灌肠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7%.2例失败转手术治疗.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在彩超监控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术安全,无创,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基层单位容易开展.
作者:曾宪良;刘焕青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低氧血症是呼吸功能障碍时的常见表现,可由通气/换气中任何环节的障碍所致.严重者伴有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和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新生儿的重要组织器官特别是脑细胞对缺氧很敏感,持续严重缺氧常发生不可逆的损伤[1];氧疗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和缺氧的重要对症措施,以适当的方式给患儿输送氧气是治疗成败的关键[2].
作者:刘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器械仅限于胫骨平台和股骨髁间骨折,并且器械繁多不易操作,因此设计一种既起复位作用又能很灵巧剥离骨膜,插入锁定钢板的器械.对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起很好操作作用.
作者:傅俊卒;陈秋生;方瑞红;熊俊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对30例剖宫产术中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予以按摩子宫、纱布压迫、药物治疗仍然无效后予以B-Lynch缝合术治疗.结果:30例患者经B-Lynch缝合术缝合后均有效止血.结论:B-Lynch缝合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一种简单有效、安全易行的止血手术方法.
作者:李雪年;黄晶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结合手术及病理诊断对我院经B超诊断的9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B超诊断的96例子宫肌瘤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者92例,诊断准确率为95.8%.结论:B超检查诊断子宫肌瘤操作方便,无创伤、无痛苦,检出率高,易于随访复查.对有严格手术适应证患者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也有一定的误诊率,在诊断中应加以注意.
作者:邹坤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理伤手法结合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腰部术后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13例腰部术后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采用理伤手法结合口服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无明显好转,4个疗程后,治疗组优51例(82.3%),良7例(11.3%),差4例(6.4%).对照组优21例(41.2%),良17例(33.3%),差13例(25.5%).结论:理伤手法结合舒筋活血汤加减用于消除腰部术后疼痛症状和恢复腰部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治疗,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蔡伟华;肖斌;谢宝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过敏性休克的认识,探讨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早期的急救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例头孢类药物过敏休克早期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掌握过敏性休克的先兆症状和体征.随时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操作技能,及时给予急救和护理.对头孢类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作者:温盛瑛;肖艳;李金伟;温小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序贯疗法治疗复发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采用前5 d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后5 d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疗程1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分别为90.0%和69.2%,溃疡及糜烂面愈合率分别为85.8%和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序贯治疗是一种根除复发性HP感染治愈溃疡及糜烂面的理想方案.
作者:陈明峰;徐璐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月.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6 d,平均8.21天.拆线前眼压12.12~18.46 mmHg(平均15.25 mmHg),拆线后眼压10.20~17.86 mmHg(平均12.20 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和滤过泡渗漏.术后55眼中Ⅰ度浅前房4眼,Ⅱ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发生率10.90%.55眼末次随访眼压10.00~17.30 mmHg(平均12.55 mmHg),55眼形成扁平滤过泡36眼,微小囊样滤过泡19眼,功能性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胡长青;周建平;刘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