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治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疗效分析

刘琳琳;唐爱东;曾祥云;王辉;谢基华

关键词:综合治疗法, 弱视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门诊确诊为弱视的患儿423例(816眼),应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弱视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治愈率6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愈率53.57%,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30.50%,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治愈率13.64%.年龄在3~6岁、6~9岁、9~12岁弱视治愈率分别是81.15%、66.67%、44.12%.轻、中、重度弱视治愈率分别是74.88%、43.79%、29.09%. 结论:综合治疗法治疗能有效治疗儿童弱视.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上腹部加压上消化道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新生儿于上消化道造影时行上腹部加压.经胃管注入造影剂后,将手放于患儿上腹部近剑突下的十二指肠体表部位,向右边及下方轻轻推压持续时间约30秒,对20例新生儿上消化道造影加压前、加压期间及加压后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20例行加压上消化道造影时,均显示有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移至脊柱的右侧,停止加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仍异常,14例表现为十二指肠近端扩张,经手法加压后显示造影剂通过梗阻处的位置异常,2例伴有肠扭转.结论:上腹部按摩加压技术简便安全,能清楚地显示解剖结构,加压与松压后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位置持续异常的特征性X线表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传荣;傅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医治疗面神经炎26例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急性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即口角歪斜,属中医口僻(中经络证).笔者用中医治疗面神经炎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广才;温敬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鼻窦肿瘤与眼相关的探讨(附37例报告)

    目的:探讨鼻窦肿瘤对眼的影响.方法:37例鼻窦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主要表现为单眼突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结果:37例中行手术治疗36例,14例眼部症状改善,5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8例眼部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鼻窦比邻眼眶,眼眶的3/4被鼻窦包绕,眶内段和视神经管与筛蝶窦之间有密切的解剖关系.所以临床上应注意这种关系,对于早期诊治鼻窦肿瘤十分有益.

    作者:廖志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矫正眼镜对近视屈光不正青少年屈光演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近视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屈光演变的影响. 方法:对11~12岁中度近视青少年1%托品卡胺快速散瞳验光 , 配镜处方根据第二天复验结果,第1、2、3组依次将单眼视力矫正到1.0、1.2、1.5,每组各20例,一年后同样方法测量其屈光度的变化,共计三年. 结果:各组患者近视屈光度均逐年增加,但第一组的平均每年增加度数明显低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 <0.01);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近视青少年屈光度演变过程有影响.过度矫正会加快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作者:罗宏志;唐鹏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32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HRV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检测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HRV结果,并与4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HRV对比分析.结果:二组HRV下降发生率分别为81.25%、5%,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二组SDNN值分别为65±8ms、136±12ms ;RMSSD值分别为10±3ms;25±10ms,差别均具有高度显著性.结论: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HRV检测具有早期诊断和预测糖尿病患者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价值.

    作者:陶立刚;肖祖锋;姜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宫颈妊娠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宫颈妊娠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入院诊断为宫颈妊娠,经治疗后连续测定血β - HCG呈倍数下降,在备血及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条件下行宫颈钳夹及搔刮术;4例入院诊断为先兆流产,入院后行人流术,其中2例因刮宫后阴道大出血休克急诊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宫颈妊娠,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B超、血清β - HCG水平测定,使早期宫颈妊娠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病灶局部药物治疗和刮宫等保守治疗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作者:刘瑞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新生儿股静脉血样采集方法改良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新生儿股静脉血样采集方法进行改良.方法:利用改良的股静脉血样采集法和传统血样采集方法分别对208例需血样标本的新生儿进行股静脉血样采集,并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54.9%)(P<0.01).结论:经过对传统血样采集法的改良,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朱建兵;龚牡俐;颜红宇;陈苏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胎儿肾积水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胎儿肾积水的超声诊断价值及预后,指导临床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方法:对产前常规超声检查中发现的15例肾盂分离5~15mm的胎儿,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产前、产后随访观察.结果:胎儿肾积水15例中,Ⅰ组13例,肾盂分离前后径为5~10mm,出生后随访发现肾盂分离全部消失;Ⅱ组2例,肾盂分离前后径为10~15mm,出生后3d肾盂分离消失1例,另1例出生后3个月肾盂分离消失.结论:出生后两组胎儿肾盂分离均自然消退,为可复性.超声检查可作为胎儿肾积水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节华;简秋生;邵军晖;张菊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膨胀型髓内钉Fixion系统治疗胫骨干骨折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膨胀型髓内钉Fixion系统在治疗胫骨干骨折中的应用,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本组胫骨干骨折47例,采用膨胀型髓内钉顺行插入,9例行闭合复位,38例行切开复位.结果:经术后随访5~14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膝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根据Johner-wruch标准,本组病例优23例,良19例,中5例.结论:膨胀型髓内钉依髓腔解剖特点呈沙漏样固定,应力分布更为均匀,节省了锁钉的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不破坏或小限度破坏骨折端骨膜及血运,防止骨折缩短、旋转畸形,有利于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好.

    作者:陈健荣;吴峰;温建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放射性131Ⅰ治疗甲亢的护理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从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病人816例,其中女580例,男236例,年龄15~73岁,病人服药6个月来院复查,87%均收到预期效果.

    作者:刘其文;江萌;钟明超;林琼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它是深部真菌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临常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病情重,病死率高.我科于2007年2月18日收治了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经过110天的治疗,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月红;古贱秀;谢中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31Ⅰ治疗甲亢后早发甲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131Ⅰ治疗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36例131Ⅰ治疗后早发甲低患者疗效进行观察、总结,对早发甲低患者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01例暂发性甲低患者均未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98例1年内恢复正常,3例在6月后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结论:131Ⅰ治疗后早发甲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早发甲减的患者以观察为主.

    作者:李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单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33例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 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Ⅱ组予单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Ⅰ组(P<0.05),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采用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是一种更为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作者:廖英;李湘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暴发性胰腺炎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 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FAP)早期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FAP25例试用非手术和早期手术疗法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单纯非手术治疗3例无存活;非手术疗法结合血液滤过3例存活1例;非手术治疗无效作早期手术9例存活8例;血滤后手术治疗10例存活7例.总体生存率为64%(16/25).结论:FAP早期手术治疗能防止MODS继续发展,采用血滤等综合治疗能为手术和手术后恢复创造条件.

    作者:黄明福;刘建强;朱建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在住院期间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不采取该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长短、半年内心衰复发再住院率,2次以上复发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半年内复发再住院率和2次以上复发再住院率,实验组分别为9±7.8d、 42.50%和17.50%,对照组分别为12±8.6d、59.09% 和2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心理护理有助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率.

    作者:俞明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膜外翻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腹膜外翻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对90例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随机分别采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污染和常规阑尾切除术后应用抗生素冲洗、切口放置胶片引流、不缝合等措施预防切口感染.结果:采用腹膜外翻手术组无1例切口感染,常规手术组有5例不同程度切口感染.结论:应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运添;王全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门诊确诊为弱视的患儿423例(816眼),应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分别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弱视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治愈率6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愈率53.57%,斜视性弱视组治愈率30.50%,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治愈率13.64%.年龄在3~6岁、6~9岁、9~12岁弱视治愈率分别是81.15%、66.67%、44.12%.轻、中、重度弱视治愈率分别是74.88%、43.79%、29.09%. 结论:综合治疗法治疗能有效治疗儿童弱视.

    作者:刘琳琳;唐爱东;曾祥云;王辉;谢基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收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0例,因盐酸戊乙奎醚治疗20例(下称治疗组),用阿托品治疗20例(下称对照组),治疗组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6~75岁,平均34.9岁,口服15例,经皮肤及呼吸道吸收5例,据<实用内科学>第10版诊断标准分轻度中毒4例,中度6例,重度10例;对照组20例,其中轻、中、重度中毒分别为5、6、9例,口服17例,皮肤及呼吸道3例,两组病例均在首次用解毒药后立即彻底洗胃,洗胃时不断更换体位,以完全清除胃内毒物,且清洗全身、更衣,治疗组肌注盐酸戊乙奎醚首次用量:轻度中毒1~2mg,加用氯解磷定500~1 000mg;中度中毒2~4mg,加用氯解磷定1 000~2 000mg;重度中毒4~6mg,加用氯解磷定2 000~3 000mg,首次用药30min后,可酌情重复应用首次半量1~2次,如仅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毒蕈碱样症状时,只应用长效托宁1~2mg;仅有肌颤、肌无力等烟碱样症状或胆碱酯酶活力低于50%,只应用氯解磷定1 000mg,中毒后期当胆碱酯酶老化后用长效托宁1~2mg维持阿托品化,每次间隔8~12h.

    作者:熊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肺炎支原体肺炎90例临床观察

    目的:提高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90例临床资料. 结果:经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9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7~14天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33例发热患者3~7天体温降至正常;7~12天肺外症状消失;胸片显示1~2周内肺部炎症吸收. 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发病数量逐年增加,其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容易延误诊治,因此必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抗MP-IgM,其时间短,敏感性高,有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另外,阿奇霉素抗炎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李平;严济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氧流量治疗ALI病人对痰液粘弹性影响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氧流量吸入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病人对痰液粘性和弹性影响.方法:选择ALI病人30例,随机分成种A、B、C三组,氧流量分别为3L、6L、9L,记录其吸氧前、吸氧6h、12 h、24h病人痰液量、痰液粘性、弹性,病人的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相同氧流量在不同时间位点(6h、12h、24h)其痰液粘性和弹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氧流量吸入在相同时间位点组间比较,6 h时间位点A、B、C三组病人其痰液粘性和弹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2 h和24 h时间位点痰液粘性和弹性逐渐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6 h时间位点C组病人氧分压高,B组其次,A组相对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痰液流变学指标痰液粘性和弹性与吸氧时间相关,12h时间位点是ALI病人痰液粘性和弹性变化的时间窗.大流量吸氧在短时间内对提高病人体内氧分压效果明显.12h和24h时间位点氧合指数也升高.

    作者:廖清华;杨满青;李瑜明;刘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赣南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赣南医学院

主办:赣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