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脉络宁治疗冠心病前后甲襞微循环的临床观察

于锋

关键词:脉络宁, 冠心病, 甲襞微循环
摘要:本文观察224例冠心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其中脉络宁治疗组145例,对照组维脑路通38例,潘生丁组41例。结果显示:脉络宁治疗组显效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治疗后甲壁微循环血管形态、流态、管周状态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P值分别为<0.01,<0.05,<0.01)。评价了脉络宁在改善微循环和治疗冠心病中的疗效和作用。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2例丹参与奈替米星药物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丹参注射液为一种中药制剂,每毫升相当于丹参、降香、生药各1克,具有活血化瘀、通心养脉、清心安神等作用。用于治疗胸痹血瘀症侯,如胸闷、心悸、心绞痛等。丹参临床用途广泛,它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的愈合。奈替米星是抗菌素类药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均有良好的效果。临床治疗中,通过我们反复多次的观察发现丹参不仅与B6、Vc发生反应,而且在静点过程中与奈替米星融合后,亦可迅速发生凝集反应,出现乳白色混浊,小剂量应用于人体中可引起局部皮肤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

    作者:王秀梅;白今英;王学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先抗致呃逆1例

    患者,男,67岁,因胸闷、心悸伴咳嗽,咳痰1周入院。入院后查体:体温36.9℃,脉搏100次/分,血压16/10.6kPa,唇轻度发绀,心率100次/分,律规则,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双肺散在湿性罗音,胸片示肺纹理增强,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Ⅲ级,肺内感染。给予5%葡萄糖200ml加鲁南欣康40mg,生理盐水200ml加林可霉素1.8g静点,同时强心,利尿治疗,3d后患者咳嗽症状不见明显好转,故停用林可霉素,给先抗(2000.623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3.0静点,第5天患者出现呃逆症状,且逐渐加重,影响睡眠,停用先抗,改为静点洛菲300mg,患者呃逆症状逐渐减轻。

    作者:曲红玉;程岩;季方茹;张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治初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上或游离于血清中的自身抗体,使红细胞破坏增速所引起的一种溶血性疾病,近20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继发者日益增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近10年来收治25例溶血性贫血患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8例,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本组资料:男8例,女10例,发病年龄5个月~14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发病前常见的诱因,以呼吸道为主者7例,上感,发热伴黄疸,其中有一例右下肺炎,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者6例,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严重者便血,牙龈出血2例,有阵发性血红蛋白尿2例,有1例两次入院后出现一过性骨髓受抑制。

    作者:王禹;邓范艳;孟庆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移植术手术配合

    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的有效方法。肾功能恢复,尿毒症得以纠正,提高生活质量。我院于1998-01-19~1998-11-09共施行了3例肾移植,2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1例恢复欠佳。现总结手术配合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例,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2岁、35岁、44岁。慢性肾小球肾炎均靠血液透析来维持,透析1~2a,平均每周1~2次。每例手术前做供体和受体的血型配型均相符,淋巴细胞毒试验3%~5%,供体取于死亡者。

    作者:李杰;李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电针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顽固性面瘫37例疗效观察

    笔者1997~2000年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按摩治疗顽固性面瘫37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33~40岁6例,41~50岁15例,51~60岁14例,60岁以上2例;病程短2个月,长6个月。对照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35~40岁8例,41~50岁17例,51~60岁12例,60岁以上2例;病程短2个月,长5个月。

    作者:封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3例

    1 临床资料3例均为女性患儿,出生3d~3个月,剖宫产1例,顺产2例,均有眼结膜肿胀、充血、脓性分泌物,3患儿均发育良好,心肺正常。阴道正常,无黄色分泌物流出。实验室检查:取眼睛分泌物革兰染色镜检,见多形核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淋球菌培养阳性。依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淋菌性眼结膜炎。2 治疗及结果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给予硝酸银点眼,第2~5天连续生理盐水冲洗,氯霉素眼药水点眼及红霉素眼膏外涂。头孢三嗪注射剂上臂三角肌肌注,第1天50mg/kg分两侧注射,第2~5天25mg/kg一侧注射。治疗第2天分泌物明显减少,眼睑肿胀及结膜充血开始消退。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一周及半个月眼结膜取材培养均为阴性。2个月后随访无淋病复发。

    作者:孙鹏;安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实施留置气囊导尿管规律探讨及体会

    近年来,硅胶气囊导尿管以其操作简单,内固定稳妥,无需胶布固定,不易滑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临床,由于尿管插入后与尿道密合程度大,有效地保持了尿失禁病人床铺干燥,减少褥疮的发生,使患者及操作者耐于接受,但由于留置气囊导尿管应用时间不长,对其性能和使用注意事项缺乏了解,临床上时常遇到拔管困难,给病人带来痛苦,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近段时间出现多次医疗事故,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此类问题,我们进行多次反复探讨与尝试,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所以,有必要与同道们分析及研究。

    作者:苏杰;张凤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微波热凝在耳鼻咽喉科疾病中的应用

    采用表局麻下对鼻出血等四种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微波热凝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该治疗简便、快速,病人无痛苦,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忠诚;王贵秋;姚宪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小儿肛旁脓肿肛瘘65例临床分析

    我科采用一次手术切开、挂线法,治疗小儿肛旁脓肿、肛瘘65例,均一次治愈,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取得了满意效果。1 一般资料本组女孩2例,其余均为男孩。年龄7d~6岁。病程3d~5年。单纯性皮下脓肿、肛瘘58例,括约肌间脓肿、肛瘘7例。内口均位于齿线与肛白线之间。脓肿部位与肛瘘外口位于肛门左侧18例,肛门右侧16例,双侧27例,肛门后位3例,肛门前位1例。2 治疗方法根据脓肿肛瘘的部位、深浅,分别采用氯胺酮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氯胺酮麻醉者,手术当天禁食水。局部浸润麻醉者术前禁食水4~6h,术后1~2h可进食。术前开塞露灌肠,排空大便,术前30min肌注安定、阿托品。常规消毒、铺巾,脓肿者根据脓肿部位距离肛缘近远,选择放射状或弧行切开脓肿,将探针沿切开创口轻柔探向对应内口。肛瘘者将探针沿外瘘口轻柔探入,循瘘道自由从内口探出,皮下部脓肿、肛瘘者顺探针直接切开。经括约肌脓肿、肛瘘者,先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将橡皮筋系于探针一端引过瘘道,提起两端橡皮筋、松紧适宜,用止血钳紧贴切口夹住,7号丝线结扎。稍修剪创缘皮肤,以利引流通畅,双侧者同法。彻底止血,如遇小动脉应妥善结扎止血。凡士林止痛纱条填入创腔,纱布塔形压迫,宽胶布固定。橡皮筋5~7d后自行脱落,每天大便后用1:5000PP液坐浴,每日换药,直至创面完全修复。

    作者:于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脑出血12例分析

    小脑出血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误诊。而早期诊断、正确治疗与小脑出血的预后密切相关。现将我院于1992-02~2000-10收治的12例小脑出血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病人中,男8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小36岁,大74岁,平均54.5岁,50岁以上发病9例,占75%。全部病例中,9例有高血压病;3例无高血压病患者中,2例CT检查疑为脑血管畸形,1例为应用尿激酶溶栓引起。

    作者:杨霄伟;张晓梅;朱晓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至今仍无理想治疗方法。我们应用川芎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以WHO标准诊断的Ⅱ型糖尿病患者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80岁,平均50.5岁;已知糖尿病史2月~15年,平均4.5年,神经病变病程2月~8年,平均3.4年,其中5例病程短,仅间断手足麻木,其余35例均伴有明显手或足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或减退,7例伴肌萎缩及腱反射减弱,1例伴足部溃疡,40例患者治疗前均行肌电图检查。

    作者:王秀杰;陈凤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附有真皮下血管网全原皮片游离移植术治疗肢体套状撕脱伤体会

    肢体套状撕脱伤常为暴力辗挫或机械绞伤所致,若早期处理不当,将皮肤原位缝合,则皮肤坏死,创面感染的可能性极大,甚至造成肢体残疾。我科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此类患者13例,其中10例采用血管网皮片游离移植术,一期覆盖创面,取得了成功,现将效果和经验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男8例,女5例,共14个肢体,患者年龄小12岁,大65岁,汽车辗压伤7例,机器绞伤6例。皮肤撕脱面积大为60cm×20cm,小10cm×8cm。受伤时间短40min,长36h。其中1例在外院已将皮肤原位缝合后转来我院。其中10例均行急诊清创术,且将撕脱的皮肤制成血管网皮片覆盖创面,无法闭合的创面用中厚皮片填补,创面均一次覆盖成功,且皮片的外观,功能良好。

    作者:荆利伟;李平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LG-PABER-Ⅰ型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实验性能评价

    有关凝血的检测,在实验室越来越普遍,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因为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实验室检查及监控,其方法也逐渐由半自动、全身动仪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改变了有些较复杂的方法,克服了外界因素干扰,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实用性。本次作者对北京世带科学仪器公司生产的LG-RABER-Ⅰ型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其凝血部分项目作了初步实验评价。该仪器为半自动仪器,有4个通道,采用光电电磁法,测定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手工、仪器操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灿华;崔国利;辛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363例楔状缺损发生部位的观察与病因分析

    目的:观察楔状缺损发生情况,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对1996-09~2000-05,363例就诊患者资料整理,总结。结果:该组患者病损多发生于牙齿唇颊面,好发牙齿为双尖牙和磨牙。病损程度与年龄和牙位有关。结论:牙齿结构与合力长期积累可能为导致楔状缺损的主要因素。

    作者:黄世宇;高辉;袁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脑出血15例误诊分析

    小脑出血在临床并不少见,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与多种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本文报道误诊的15例小脑出血。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3~71岁,其中20岁以下1例,21~50岁2例,51~60岁4例,61岁以上8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本组均为急性起病,活动起病10例,安静起病5例。眩晕13例,伴视物旋转10例,头痛8例,部位主要在后枕部,呕吐11例。眼球震颤8例,同向凝视障碍2例,共济运动失调12例,有脑膜刺激征6例。

    作者:孙金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例氯丙嗪导致低血钾弛缓性瘫痪的护理

    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造成低血钾出现弛缓性瘫痪的病例并不罕见,较重的患者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不及时抢救治疗及密切观察护理,就会造成死亡。从1978~1999年发生20例患者,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例病人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9~25岁6例,26~35岁7例,36~45岁4例,46~55岁3例;氯丙嗪剂量100~150mg 2例,160~300mg 6例,310~500mg 12例。四肢软瘫18例,四肢无力2例,呼吸肌麻痹2例,腱反射消失17例,腱反射减弱3例。血钾测定:1.2~3.0mmd/L 12例,3.1~3.5mmd/L 8例。心电图u波18例。

    作者:宋红光;王荣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脂肪肝生化测定三个指标关系分析

    谷丙转氨酶测定是化学检测脂肪肝的一个重要指标。被疑为脂肪肝的患者;其谷丙转氨酶相应增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含量也有相应的改变。

    作者:马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与胸腔粘连治疗中晚期肺癌32例

    中晚期肺癌合并恶性胸水者临床极为常见,常规化疗效果差。我院1995-03~2000-06共收治32例,应用支气管动脉灌注疗法结合胸腔粘连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2岁;均经胸片、胸部CT、气管镜及痰脱落细胞证实为肺癌并恶性胸水。其中腺癌6例,鳞癌15例,小细胞低分化癌9例,鳞腺混合癌1例,胸水量1000~3500ml。

    作者:李鹏;李春峰;于湘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两种消毒液消毒病房空气效果观察

    由于医院流动人员多,且多为抵抗力弱的人员,医院内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尘埃颗粒呈悬浮状态,以气溶胶方式在空气中传播,增加了医院交叉感染。我院1998~2000年采用84消毒液喷雾消毒门诊及病房空气,由于其稳定性差,现改用健之素。为了解用这两种消毒剂消毒前、后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情况,对其效果进行了监测。

    作者:王荣伟;宋红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经皮锥孔穿刺行血肿与脑室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破入脑室

    临床资料显示,基底节区出血存在血肿量较大、死亡和致残率均较高的危险性[1]。临床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搜集1995年至今我们采用一次性穿刺行血肿与脑室引流的方法治疗33例基底节区脑出血,初步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本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1],并均经头颅CT证实。本组男18例,女15例,30~79岁,出血量38~120ml,均破入脑室系统,其中破入同侧脑室21例,破入双侧脑室9例,破入4个脑室3例。

    作者:甄云;刘宏亮;郎铁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