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矽肺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陈敏;王世鑫

关键词:二氧化硅, 矽肺, 肺纤维化
摘要:矽肺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SiO2)引起的肺进行性纤维化疾病.近年来,矽肺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进展.目前比较公认的矽肺发病机制理论涉及矽尘毒性,脂质过氧化作用,肺内细胞机制,细胞因子网络等方面.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SARS并发肺纤维化和骨缺血性坏死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目的]检测SARS并发肺纤维化和骨缺血性坏死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利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研究SARS康复人员的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用Ciphergen ProteinChip软件和BioMarker Wizard软件分析蛋白质组数据.[结果]SARS并发肺纤维化和骨缺血性坏死的康复人员血清中有3个特异性分子稳定上调,质荷比(M/Z)分别为5 023、8 606和10 641.与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谱相比,SARS人群3个差异性蛋白质相对含量较高(P=0.02).[结论]SARS并发肺纤维化和骨缺血性坏死患者可能存在血清生物标志物.

    作者:吴优;曾家伟;何冰;魏茂提;苏彬;杨震;杜海科;付维林;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FasL在染矽尘大鼠肺组织细胞不同时间点的表达

    [目的]探讨FasL在矽肺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染矽尘组.采用暴露式气管内一次注入二氧化硅粉尘悬液建立大鼠矽肺模型.模型建立后,分4个时间点(7、14、21、28 d),每组分别取8只大鼠将其处死取肺组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SP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不同时间点FasL的表达情况,采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 for windowsTM图像分析计算积分光密度.[结果]大鼠矽肺模型组肺组织FasL在染矽尘后的7、14、21和28 d时,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达高峰是在染矽尘后的14 d.[结论]肺组织FasL的表达与矽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史化才;杜海科;梁先才;曾锦波;张诗武;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30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

    严重胸部外伤患者,常常因为多发(多处)肋骨骨折和呼吸肌损伤,部分患者合并血(气)胸和(或)肺挫裂伤,从而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在应激状态下,患者肌肉蛋白质分解加速,出现营养不良,导致呼吸肌疲劳,从而加重了呼吸困难.使用呼吸机时间长,易继发感染.我们对30例胸外伤机械通气患者加用了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跃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染矽尘组,采用一次性气管内注入矽尘法建立矽肺动物模型,染尘后按不同时间点取大鼠肺组织,用天狼猩红染色法结合偏振光显微镜观察Ⅰ、Ⅲ型胶原的表达,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增强,各时间点胶原面积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Ⅰ型胶原在染矽尘后7 d、Ⅲ型胶原在染矽尘后3 d开始增加,两种胶原在28 d时增加幅度大.[结论]矽尘诱导染矽尘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增生,且这两种胶原的增生具有时相性.

    作者:李宏伟;高秀霞;杜海科;王奕飞;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蛋白质组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随着分离和分析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蛋白质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但现有的技术还仍然不能满足临床常规的要求,急需寻找一些新的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早期标志物,因为早期诊断可以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蛋白质组学就是对组织或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整体的、大规模的分离和鉴定,对未知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依据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在蛋白质水平上对组织或细胞的功能状态进行全面、综合的阐释.这种方法可以发现一些可作为疾病早期诊断标志物的蛋白质,从而预测个体的易感性、监测疾病的进程和治疗效果.本综述将讨论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筛选肿瘤和其它一些疾病标志物中的一些运用.

    作者:曾家伟;赵学峰;王世鑫;涂植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SARS院内感染爆发后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SARS医院内爆发后医院疫源地的血清流行病学规律.[方法]采用回顾和前瞻性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调查SARS院内爆发后不同人群的SARS-CoV特异性IgG抗体分布.[结果]医院SARS疫区的高危人群、隔离人群和非疫区人群的SARS-CoV特异血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1%、0.0%和0.0%;SARS康复人员血清IgG抗体水平随时间增高,第31 w(217 d)时,血清抗体水平达到高.随后,SARS抗体水平不断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到研究结束时检测仍为阳性.[结论]SARS-CoV可能不存在隐性感染;SARS康复后61 w期间,血清抗体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维持时间较长.

    作者:王世鑫;杨震;魏茂提;苏彬;曹占良;杜海科;何冰;常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分子识别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所谓分子识别就是指在复杂的混合体系中,依靠具有形状、大小和化学功能基与客体分子互补的主体分子对客体分子的区别和结合.选择性是分子识别的重要特征,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酶反应、信息传递以及在不同介质间的能量传递等生物现象的重要化学概念.

    作者:刘兵;董培;陈福全;司玉昌;郭洪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下肢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训练

    骨科手术具有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功能恢复较慢等特点,所以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训练非常重要,良好的术后康复训练可以促进病人的康复.现对我院收治的169例下肢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训练经验探讨如下.

    作者:王立梅;薛秀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B型利钠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治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B型利钠肽(BNP)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6例因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入院时测定BNP,同时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比较BNP同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功能Ⅰ、Ⅱ、Ⅲ、Ⅳ级患者的BNP水平分别为(127±15)pg/ml、(352±29)pg/ml、(580±31)pg/ml和(1045±38)pg/ml.心功能越差,BNP越高,不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BNP差异有显著性(P<0.001).BNP水平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r=-0.8,P<0.05).[结论]BNP能很好的反映心功能情况,动态观察BNP变化水平有助于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

    作者:李庆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碘伏治疗褥疮护理体会

    褥疮又称压迫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会引起感染,严重可引起败血症.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收治伴有褥疮症状的病人26例,以湿润烧伤膏联合碘伏治疗,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天淼;纪昕玲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蛋白质芯片检测系统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临床感染率较高的病原体之一.Hp感染与性别无关,其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可不断上升,在20岁之前就可达到较高的感染率,并在以后维持较高的感染率水平.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60%,其中城市为50%,农村为68.8%,每年新增感染病例超过1 200万人[1].约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70%以上的胃溃疡患者存在着Hp感染[1].Hp已被确定为慢性胃疾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子,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人类Ⅰ类致癌因子[2].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并根除Hp,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胃癌的发生.

    作者:李红涛;马卫今;吴开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矽肺发生中的自由基反应与血液流变学改变

    矽肺是吸入二氧化硅粉尘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根据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预测,目前我国尘肺患者近百万人,说明矽肺仍然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职业病之一.矽肺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公认,吸入肺内的SiO2粒子引起肺巨噬细胞死亡是矽肺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矽肺溶酶体学说认为,被吞噬的矽尘颗粒作用于巨噬细胞溶酶体膜,使之破裂并释放内容物,引发一系列反应,导致矽肺发生.体外研究表明,石英可以引起肺泡巨噬细胞及溶酶体、线粒体等膜的脂质过氧化,使膜流动性下降,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内离子失平衡,酶失活和能量代谢紊乱,引起线粒体膨胀,溶酶体释放,终引起细胞死亡[1,2].

    作者:王奕飞;李宏伟;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染矽尘大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细胞凋亡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矽肺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染矽尘组.采用暴露式气管内一次注入二氧化硅粉尘悬液建立大鼠矽肺模型.模型建立后,分6个时间点(1、3、7、14、21、28 d),每组分别取8只大鼠将其处死取肺组织,用TUNEL法观察大鼠肺组织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的情况,并采用Image-Pro Plus Version 4.5 for windowsTM图像分析计算积分光密度.[结果]大鼠矽肺模型肺组织凋亡阳性细胞在染矽尘后的1、3、7、14、21、28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染矽尘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与矽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刘彦;曾家伟;杜海科;曾锦波;张诗武;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剂量高渗盐液在失血性休克中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小剂量高渗盐液复苏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临床随机对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用高渗盐液和平衡液复苏.[结果]治疗组使用高渗液抗休克后,血压5~10 min内即开始上升,而对照组治疗15 min血压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尿量变化及输液量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死亡3例,对照组死亡7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高渗盐液有升压快,安全优点,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有潜在的优势,并且储存方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浩;熊群;黄国雨;江志静;王奎海;厉周;黄宗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xA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

    粘病毒抗性蛋白A(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A,MxA)是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蛋白之一,该蛋白具有抗多种病毒的活性.研究发现,编码MxA蛋白的基因具有多态性,MxA基因启动子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能影响其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并且与病毒性疾病的发病和IFN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张克菊;魏茂提;何丽;杜海科;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30例心脏手术后肺功能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在33~74岁,平均53岁,其中风心病18例,冠心病12例,30例心脏病患者术前均行肺功能测试,27例术后2 w测试了肺功能.

    作者:杜巧;王岩;王丽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拔牙诱发急性脑出血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女,75岁,主因牙龈部疼痛15 d,渐进性加重1w来我院口腔科求治.术前常规准备,并给予2%利多卡因3 ml局部注射,牙齿拔落后5 min,患者突然失语,面色苍白,意识丧失,躁动不安,呈喷射状呕吐.查体:T:36.5℃,P:60次/min,BP:23.4/11 kPa.压眶反射存在,呼吸急促,伴有鼾声,双侧瞳孔直径约2 mm,光反应消失,颈部抵抗感,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哮鸣音,心音低钝,律齐,无杂音;四肢张力增高,双侧膝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氏征(+),右侧欧革汉母氏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6×109/L,中性粒细胞0.893 × 109/L,淋巴细胞0.107×109/L.心电图示:ST-T改变,Q-T间期延长.CT检查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一大小约4.0 cm×3.5cm×3.5 cm高密度血肿影,破入左侧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第三、四脑室,形成高密度铸型.针对该患者及时采取脱水、止血、抗感染及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等抢救措施,患者病情得以控制.

    作者:臧可净;田玉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及QT离散度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及QT离散度变化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58例住院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并测量其运动前、运动中以及运动后QT离散度,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QT离散度变化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258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181例(占71%),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较狭窄程度<50%的患者平板运动试验QTcd明显增加(P<0.05),狭窄程度>50%组运动后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改变及QT离散度变化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纪学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肺纤维化的关系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由于过多的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聚集和大量细胞外的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成分沉积并伴炎症和损伤而导致正常的肺组织结构改变和功能丧失的一类疾病.多种因素均可引起肺纤维化,如职业性粉尘暴露(SiO2等)、放射性损伤、感染后、结节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肺移植后、某些药物及原因不明的肺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等.目前,肺纤维化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尚未找到突破性的防治手段[1].随着对介导肺纤维化炎症和纤维化过程中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和它们的作用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肺纤维化及其他纤维增殖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为是肺纤维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细胞因子.研究发现TGF-β1基因具有多态性,而且这种多态性能影响其转录,并与多种因素引起的PF中TGF-β1水平特征性升高密切相关.

    作者:韩燚;魏茂提;王世鑫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肺间质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类以肺泡间质胶原蛋白的沉积、纤维细胞的增生、肺泡气体交换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结果.常见病因有高敏反应、自身免疫、环境和职业暴露、感染、金属与药物毒性及先天遗传易感因素等.目前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不甚明了,大量文献报道炎症细胞的参与和Th1/Th2因子之间的失衡,但Xu等认为肺实质细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不同病因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症状雷同,大多对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反应较差[2],且即使改善一定症状却不能阻抑纤维化的进程[3],死亡率较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有限,同时分类诊断也存在困难与易混淆性,迫切需要新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标记物、搞清纤维化形成机制、发现新的药物靶位,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这些需求提供了现实可能,不少研究者也取得了相当成果.

    作者:赵学峰;曾家伟;王世鑫;涂植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武警后勤学院

主办: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