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探讨

周颖洁

关键词:肠梗阻,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多平面重建, 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多平面重建方法(MP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64例,采用MSCT进行横断面扫描,并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PR),比较单纯MSCT横断面图像和MSCT横断面图像联合MPR两种方法对肠梗阻部位、病因等的诊断价值。结果单纯MSCT和MSCT联合MSCT均检出64例肠梗阻,检出率均为100%,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SCT联合MSCT对肠梗阻程度符合率与单纯MSCT无显著差异(95.31%vs 98.44%,P>0.05)。 MSCT联合MSCT较单纯MSCT对肠梗阻病变部位符合率显著提高(96.87%vs 81.25%,P<0.05)。 MSCT联合MSCT对肠梗阻病变原因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MSCT(89.06%vs 75.00%,P<0.05)。本研究中,经手术和术后病理检查确认共有7例闭袢性肠梗阻,9例绞窄性肠梗阻,单纯MSCT判断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符合率分别为57.14%和44.44%;MSCT联合MPR判断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符合率分别为85.71%和88.89%,两种方法对绞窄性肠梗阻判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5),对闭袢性肠梗阻判断符合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MSCT结合MPR能够提高肠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符合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基层乙肝防治与健康管理技术培训项目江西站启动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基层乙肝防治与健康管理技术培训项目江西站于2016年8月5-6日在南昌启动。本次培训班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提供学术支持,江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协办,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开设了专题讲座,来自江西省各县级基层医院及南昌市医院等共15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腹腔镜下手法复位+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嵌顿疝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方法全麻后腹腔镜下手法复位+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嵌顿疝。结果30例小儿嵌顿疝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嵌顿疝手法复位+内环结扎术,无并发症发生。30例患儿随访1-10个月,平均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能发现对侧隐匿性疝,同时予以手术。

    作者:刘传荣;骆福裕;李伟俊;钟斌;袁淦峰;刘辉;徐建兵;吴书清;黄秀明;吴金华;舒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固体脂质纳米姜黄素通过PI3K/AKT通路对宫颈癌Caski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固体脂质纳米姜黄素对宫颈癌Caski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溶液扩散法制备Cur-SLN,设置Cur-SLN药物组(药物浓度分别为10、20、40、60μmol/L)、阴性对照组(不加Cur-SLN,仅含正常的Caski细胞)及空白对照组(不含细胞仅加培养液)。分别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PI3K、AKT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随着Cur-SLN浓度的增加,Caski细胞的抑制率与细胞凋亡明显上升,Caski细胞PI3K、p-AKT蛋白则呈现Cur-SLN浓度依赖性下调表达,AK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10、20、40、60umol/L Cur-SLN处理组、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ur-SLN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诱发细胞凋亡,进而导致Caski细胞增殖抑制,为宫颈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丁书军;黄宁;黄丽霞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术后快速康复综合方案与单纯全麻在肝部分切除患者中的比较

    目的:评价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综合方案(ERAS)与单纯全麻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肝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ERAS组采用ERAS方案,包括一系列被证明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全麻方案。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更快,住院天数和费用均更少。结论 ERAS方案在肝部分切除术中可减轻手术应激,加快术后康复,缩短住院天数,节约住院费用。

    作者:胡姗;胡衍辉;李茜;蔡俊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4例(36只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压、前房角检查、前房中央深度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后患者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中央深度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粘连程度改善,且未发生后囊膜破裂,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控制眼压、改善房角粘连、增加前房中央深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娟;陈璐;周佩佩;荀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NF-κB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NF-κB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治疗前后表达的情况,研究NF-κB与急性髓性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并探讨NF-κB抑制剂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技术检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治疗前后与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NF-κB的表达,分析NF-κB与急性髓系白血病之间的关系。结果⑴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的NF-κB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经诱导治疗后达完全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NF-κB的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经诱导治疗后未达完全缓解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NF-κB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后完全缓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NF-κB基因明显升高,提示NF-κB的高表达可能是急性髓系白血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而经诱导治疗后未达完全缓解的患者与完全缓解患者之间NF-κB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提示NF-κB可能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魏宇靖;刘婷婷;柯波;符环;程洪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上颌中切牙缺失GBR术后骨量变化的短期研究

    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缺失后无明显垂直骨高度缺失的患者,在种植同期行GBR术后短期内骨量的变化研究。方法23例上颌中切牙缺失的患者,完成Osstem种植体31颗植入,在缺损区植入Bio-Oss人工骨粉,覆盖Bio-Gide 可吸收生物膜,植入6-9个月,行牙龈诱导后完成上部结构修复,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23例患者共29颗种植体稳固无松动,患者无明显不适感,短期种植成功率93.5%;美学效果恢复良好。结论上颌中切牙缺失且牙槽嵴唇腭侧宽度不足时,可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来恢复牙槽嵴的丰满度,保证种植成功率,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

    作者:赵杰;建林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糖脂代谢紊乱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糖脂代谢紊乱与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PCOS患者(观察组)和106例非PCOS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清学糖脂指标,分析糖脂代谢水平对PCOS的影响。结果106例PCOS患者中糖耐量正常患者42例,空腹血糖受损患者13例,糖耐量受损患者28例,糖调节受损患者14例,2型糖尿病患者9例;对照组分别为95、3、7、1和0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 PCOS组患者病理特征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PCOS组中,糖耐量正常、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调节受损、2型糖尿病等亚组患者中分别出现6、9、23、12和9例脂代谢异常患者,PCOS组患者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患者血脂水平随血糖水平升高而升高,即伴随着糖代谢紊乱程度增加脂代谢紊乱加剧。患者PCOS雄激素水平、月经紊乱程度和卵巢多囊样改变同其糖、脂代谢紊乱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PCOS患者的糖代谢水平与脂代谢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糖脂代谢紊乱可能对PCOS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刘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评价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中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麻醉的安全性与麻醉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10月来我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和治疗的400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麻醉,对照组应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SpO2、HR、SBP、DBP、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各种不适反应发生率。结果检查前两组患者的SpO2、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时和苏醒后1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明显低于对照组(67.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4.56,P<0.01)。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分别为(3.4±1.2)min、(9.6±1.6)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6±3.5)min、(18.6±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与治疗中,具有安全、起效快、可控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温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江西省布鲁菌病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布鲁菌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自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12例布鲁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11例患者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在30-63岁,中位年龄42岁。10例为临床有症状就诊,其中8例与羊有密切接触史,2例无明确的疫区及牲畜接触史。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隐性患者为饲养山羊者,体检发现。主要症状:发热(10/12)、乏力(10/12)、关节疼痛(9/12)、多汗(8/12)、头痛(4/12)、消瘦(3/12)、无症状体检发现(2/12)。影像学:肺部CT均无异常改变,头颅MRI软脑膜强化(1/3),髋关节及骶髂关节MRI无异常(0/5)。治疗及预后:9例急性和2例隐性患者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6周,均治愈。1例为慢性,给予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18周治愈,随访1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我省多地区均有布鲁菌病的散发流行。布鲁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很容易漏诊及误诊。对于发热伴有关节疼痛、多汗的病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并尽早完善血、骨髓培养及布鲁菌凝集试验。

    作者:郭玲玲;童波;肖祖克;余健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河源市无偿献血ALT不合格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ALT不合格与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的关系,探讨献血者ALT增高的原因。方法 HB-sAg、抗-HCV、抗-TP、HIV(Ag/Ab)初复检均采用ELISA方法检测。ALT初复检检测由深圳迈瑞BS-4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速率法的检测,由LIS完成对室内质控进行分析。结果在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无偿献血的43735份全血标本中,ALT不合格在所有检测不合格项目中所占比例大;不合格率男性高于女性;ALT增高在不同职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ALT升高的原因以肥胖、饮酒、劳累常见,通过针对性的对无偿献血进行宣传教育,降低ALT不合格率是有效的。结论加强献血健康知识宣传,开展ALT初筛,可以有效地降低ALT不合格率,节约宝贵血液资源。

    作者:叶登凰;周雪年;刘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探讨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前列地尔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高脂血症性AP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醋酸奥曲肽针0.1mg静脉注射后,再静脉泵入醋酸奥曲肽0.3mg生理盐水+50ml,按25-50μg/h持续,共5d。治疗组另外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疗程5-10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轻度高脂血症性AP患者腹痛持续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高脂血症性AP患者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轻度高脂血症性AP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重度高脂血症性AP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奥曲肽治疗胰腺炎,对轻症AP患者能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曾俊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CT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多平面重建方法(MPR)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64例,采用MSCT进行横断面扫描,并辅以多层面图像重建(MPR),比较单纯MSCT横断面图像和MSCT横断面图像联合MPR两种方法对肠梗阻部位、病因等的诊断价值。结果单纯MSCT和MSCT联合MSCT均检出64例肠梗阻,检出率均为100%,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SCT联合MSCT对肠梗阻程度符合率与单纯MSCT无显著差异(95.31%vs 98.44%,P>0.05)。 MSCT联合MSCT较单纯MSCT对肠梗阻病变部位符合率显著提高(96.87%vs 81.25%,P<0.05)。 MSCT联合MSCT对肠梗阻病变原因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MSCT(89.06%vs 75.00%,P<0.05)。本研究中,经手术和术后病理检查确认共有7例闭袢性肠梗阻,9例绞窄性肠梗阻,单纯MSCT判断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符合率分别为57.14%和44.44%;MSCT联合MPR判断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符合率分别为85.71%和88.89%,两种方法对绞窄性肠梗阻判断符合率差异显著(P<0.05),对闭袢性肠梗阻判断符合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MSCT结合MPR能够提高肠梗阻部位和原因的诊断符合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颖洁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结肠镜下诊治不典型阑尾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诊治不典型阑尾炎的可靠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不典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予以结肠镜下治疗+术后头孢哌酮、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头孢哌酮+甲硝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痛缓解天数、血象恢复情况、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天数、白细胞恢复正常平均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治疗费用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中阑尾开口周围粘膜处炎症11例、回肠末端炎症4例、回盲部溃疡1例,其余结肠镜检查无异常。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vs 25.00%)和术后复发率(0%vs 10.00%)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结肠镜对于不典型阑尾炎有良好的诊断作用,可作为临床首选方法;同时结肠镜下治疗不典型阑尾炎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国梁;郑敏伟;赖鑫;徐月圆;郑要初;徐静;余盈娟;占晗琳;王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血培养,WalkAway-96全自动鉴定药敏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WHONET5.6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培养病原菌42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19株(51.6%),革兰阳性菌195株(46.0%),假丝酵母菌属10株(2.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分离率分别居第2、3位,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8.6%和45.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低(<2.6%),对酶抑制剂类、头孢西丁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对较低(<15.4%),对常用抗菌药物头孢类、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33.3%-69.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2.7%和88.2%,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明显低于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较低(4.5%、4.8%、9.1%),对克林霉素、喹诺酮类、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也小于27.3%。二者对青霉素耐药率均很高(100%、96.4%),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红霉素、苯唑西林耐药率在49.3%-88.2%之间。结论我院血流感染细菌以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为主,细菌耐药性均较严重,应密切监测细菌耐药性变化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重视血培养标本送检和细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俞良瑛;漆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膀胱镜检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膀胱镜检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膀胱镜检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年龄60-8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20):局部麻醉组(M组),依托咪酯组(E组),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组(ES组)。 M组给予局部麻醉;E组静注依托咪酯0.3mg/kg;ES组静注依托咪酯0.3mg/kg复合舒芬太尼0.1μg/kg。记录三组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1min(T1)、术后4h(T2)时HR、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T0和T2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Ⅰ)、糖原磷酸化酶BB(GP-BB)水平;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前1日、手术当日房性和室性早搏次数。结果与T0比较,M组T1时HR、MAP、RPP增加(P<0.05);E组和ES组T1时HR、MAP、RPP低于与M组(P<0.05);与T0比较,M组和E组T1时cTnⅠ、GP-BB水平上升(P<0.05);ES组T1时cTnⅠ、GP-BB水平低于M组和E组。与术前1日比较,M组和E组手术当日房性和室性早搏次数增多;ES组手术当日房性和室性早搏次数低于M组和E组(P<0.05)。结论与局部麻醉和依托咪酯麻醉比较,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麻醉对膀胱镜检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具有心肌保护效应。

    作者:张杰;温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奥美拉唑不同给药方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奥美拉唑不同给药方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4h内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2次/d,疗程3-5d后,改为口服质子泵抑制剂40mg鼻饲,2次/d,总疗程不超过7d。 B组为24h内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2次/d,用药疗程为7-10d,C组24h内静脉滴注奥美拉唑40mg,2次/d,疗程为14d左右。对3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分别为9.3%、6.6%、6.6%,使用奥美拉唑不同给药方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A组与B组、A组与C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奥美拉唑时间长的C组患者胃肠道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发生率高。院内感染发生率A组患者低,与C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时间使用奥美拉唑并不能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且能够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能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院内感染风险因素之一。

    作者:李鹏;刘建萍;黄雪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6、IL-8、IL-10、NTF-α及IgA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首次住院过敏性紫癜患儿40例,按照尿液分析、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结果分为尿检正常组25例及紫癜性肾炎(HSPN)组15例,同时期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6、IL-8、IL-10及TNF-α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IgA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SPN组及尿检正常组血清IL-6、TNF-α及Ig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SPN组血清IL-6、TNF-α及IgA均高于尿检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L-8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TNF-α及IgA可能参与HSP及HSPN的发病。

    作者:邓美慧;苗静;郑卫民;傅睿;黄玉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12例早产儿白色念珠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目的:对本院早产儿白色念珠菌败血症进行临床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对本院2013年9月-2015年12月发生的12例早产儿白色念珠菌败血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早产儿中,胎龄28-36周,出生体重1080-2400g。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暂停、青紫、精神软、反应欠佳等,多在生后2-3周确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20×109/L4例,<5×109/L7例;血小板<100×109/L8例;C反应蛋白升高10例;12例早产儿血培养均生长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均予氟康唑治疗,治愈8例,合并髋关节炎、膝关节炎和脑膜炎各1例,合并关节炎者均转外科治疗,1例合并脑膜炎者家属放弃治疗。结论本院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病原体多为白色念珠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应加强感染防控,强调手卫生,避免滥用抗菌素,定期检测患儿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早期发现真菌性败血症并积极预防及治疗。

    作者:李霁竹;唐文燕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因素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产科因素和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7例足月分娩且产后复查的产妇,其中经阴道分娩135例,选择性剖宫产132例。观察和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产科因素与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关联性。结果产后6-8周时,经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Ⅰ类和Ⅱ类盆底肌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压力性尿失禁(SUI)阴道分娩组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P=0.0218;阴道分娩组的盆腔器官脱垂(POP)各项均比剖宫产严重(P值分别为0.0218、<0.0001和0.0001)。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对盆底肌力有影响(P=0.0028),但不会影响产妇POP;产妇年龄、分娩前BMI都均与盆底肌力下降和POP的发生相关,产妇年龄过大或分娩前BMI过高都会增加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发生;产次不会明显影响产妇的POP发生率和盆底肌力(P>0.05)。结论剖宫产能够降低产后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率,但不会减少盆底肌力下降和SUI的发生。控制产妇分娩前BMI可降低POP的发生率,而其他产科因素的不同对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

    作者:徐慧;杨霞;肖志英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