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皓
目的:探讨CD9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79例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CD9抗原表达的水平。结果 CD9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髓系其它类型白血病。结论 CD9是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敏感但不特异的指标,有助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的区分。
作者:邢娟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锁孔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对于颅内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肿瘤患者51例,将采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治疗的26例分入A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的25例分入B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A组术后SF-36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1.54%vs 40.00%,P<0.05)。结论与常规骨瓣开颅显微镜手术相比,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在缩短颅内肿瘤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荐。
作者:甘智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对恩他卡朋和吡贝地尔援释片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0例帕金森异动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两组患者均使用左旋多巴片进行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使用恩卡他朋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使用吡贝地尔援释片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1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2周之后,对照组患者的(UPDRS)ⅢA异动症平均评分为2.1±1.4,观察组患者的(UPDRS)ⅢA异动症平均评分为0.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帕金森异动症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左旋多巴联合恩他卡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显著的提高。
作者:王恩铭;刘晶晶;朱新喜;江振华;李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IFN-γ、IL-10、IL-17在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患有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婴儿30例为试验组及体检健康的婴儿2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中IFN-γ、IL-10、IL-17的含量。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IFN-γ、IL-10、IL-17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F-γ、IL-10、IL-17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都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IFN-γ、IL-10、IL-17可能参与了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岚;谭梅军;万盛华;许增华;张双红;吴蔚;段亚群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临床观察、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均已证明铅中毒可引起肾脏损害,肾脏作为铅分布和排泄的主要器官,也是铅毒作用的靶器官之一,但其研究远不及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广泛。近年来,重金属的慢性肾损害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国内外均可见关于各种重金属肾脏毒性方面的报告。本院收治的儿童铅中毒绝大多数为使用铅丹粉涂搽皮肤所致,现报告1例血尿酸增高的婴幼儿病例。
作者:容开萍;李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牙髓炎的急诊止痛的方法。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首诊就诊于我院口腔科的急性牙髓炎患者168例(患牙168颗)纳入研究,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开髓失活法(A组)、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B组)及牙髓摘除术(C组)进行应急治疗。5-7d后复诊,评价各组的止痛效果并进行根管治疗。结果 B组和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8%、94.64%)均高于C照(71.42%),差异有统计学和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和C组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3组发生急性根尖周炎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急性牙髓炎的急诊止痛,开髓后去冠髓失活法与牙髓摘除术的止痛效果好,疗效相当,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朱银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患病人群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为主,70%的儿童出现哮喘症状年龄在3岁以下,大约有1/3-1/2的儿童哮喘迁延至成人。目前,支气管哮喘已成为患病率逐年上升、受累人群多的医疗问题之一[1]。哮喘一旦确诊,就意味着反复发作和漫长的用药品过程[2]。目前,我国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种类繁多,且给药方式各不相同,不正确的用药和治疗方法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增加治疗费用[3],因此临床药师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药学监护,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1例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儿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药学监护,并对治疗药物进行合理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慕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1病例资料患者,38岁。因卵巢囊肿术后5个月,妇检发现盆腔包块4d于2013年7月18日入院。于2013年7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少许流血,7月14日当地B超,提示“盆腔包块”,于2013年7月17日来我院就诊,彩超示“子宫正常大小,子宫左侧见76×54×51mm的实质性回声,回声不均匀,提示:左宫旁实性包块”。2004年因“左输卵管妊娠”在外地行腹式左输卵管切除+右输卵管结扎。2013年2月因“左卵巢囊肿”在当地医院行腹式左卵巢囊肿剔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良性囊肿。专科情况: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软,白色分泌物,宫颈直径3.0cm,质稍硬,糜烂状,子宫左侧可及一大小约8cm的实性包块,质硬,无明显压痛,活动差,与子宫关系不密切,右附件未及明显异常,三合诊:双侧宫旁软。入院相关检查:血CA125161.7U/ml。宫颈活检:鳞状上皮癌II级,盆腔磁共振:左侧附件区实质性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左侧腰大肌下缘内侧淋巴结稍肿大,结合临床。诊断:宫颈癌Ib1期、盆腔包块性质待查:恶性肿瘤?于2013年7月26日行腹式广泛子宫切除+双卵巢切除+右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盆腹腔广泛粘连,无腹水,大网膜与前侧腹膜粘连。左输卵管缺如,右附件、左卵巢外观未见特殊病变,子宫约4×3×3cm大小,表面光滑,子宫下段与膀胱致密粘连,左侧盆腔可及一10cm肿大淋巴结,考虑为左闭孔淋巴结,与血管、盆底致密粘连;右闭孔淋巴结肿大约3cm,双髂外、髂总淋巴结稍肿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未及肿大,术中将约10cm的肿大淋巴结逐步分离,完整切除,分离过程中损伤左髂外静脉,手术困难。术后病理:宫颈鳞癌II级,浸润宫颈壁深层大于1/2,转移至左侧闭孔淋巴结(1/2),余阴性。术后诊断:宫颈鳞癌Ib1期。考虑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建议术后4-6程TP方案月化疗及同步放疗。患者术后补充了4程TP方案月化疗(多西他赛+卡铂)及全盆腔外照射4500cgy。术后31月(2016年3月)电话随访,患者2015年12月罹患急性肾衰竭,目前一般情况较差。
作者:刘晖;熊树华;刘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我院2014年血液培养阳性中,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方法对2014年4月-2015年8月各病区及门急诊送检血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使用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66例血培养阳性中,革兰阳性菌164株占61.65%,革兰阴性菌101株占37.9%,真菌1株,占0.38%。其中感染率高的细菌是葡萄球菌133株,占5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头孢耐药率较高;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为主,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结论临床分离的菌种多样化,耐药形势严峻,应及时了解血培养病原菌菌种变化及耐药性变迁,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作者:江文静;陈小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长期留置导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两组患者常规血液透析后进行常规封管液封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每月1次在血液透析前采用微量泵将尿激酶5万单位+0.9%生理盐水10ml泵入长期留置导管动静脉,两端各5ml,泵入速度10ml/h,30min内泵完。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率、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血流量[(258.82±34.61 vs 176.32±29.47)ml/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留置导管阻塞率[(3.86±1.21 vs 17.93±3.65)次/1000导管日]和感染率[(1.28±0.35 vs 10.38±2.66)次/1000导管日]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vs 33.33%,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PT、TT、FIB、NIR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vs 46.67%,P<0.05)。结论在在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中每月一次预防性应用尿激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导管通常情况,降低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栓预防手段。
作者:孙丽萍;刘镇;周龙珍;董小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2016年9月22日-24日,由江西省医学会、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主办,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承办的首届华东六省一市血管外科年会暨第七届江西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年会、第一届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分会年会在南昌召开。近100位国内顶尖级血管外科专家受邀出席本次会议,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458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重点对血管疾病的诊治规范、手术技巧、器具革新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深明教授发表了题为《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景在平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夹层腔内微创治疗3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小明教授发表了题为《主动脉夹层远处破口处理意义和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其光教授发表了题为《累及内脏动脉主动脉病变的治疗策略》的演讲。
作者:赵菊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近日,由江西省科协举办的“学会改革与创新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来自全省各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院校科协秘书长、专兼职干部,设区市科协分管领导、学会部部长和省直管县科协主席近200位参加了会议。会议对2015年学会能力建设考核产生的6个省级示范学会、16个省级优秀学会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证书,江西省医学会荣获“省级示范学会”荣誉称号。
作者:赵菊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爱阔尔达包茎扩张矫形器+包皮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爱阔尔达包茎扩张矫形器+包皮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术后每天用金霉素眼膏涂龟头及包皮1次,此后坚持每日上翻包皮露出冠状沟防止粘连。结果90例患儿术中术后疼痛轻,包皮水肿明显减轻,患儿依从性好,复发率低,包皮能轻松自如上翻。结论包茎扩张矫形器+包皮扩张术治疗小儿包茎操作简便、温和持续扩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儿依从性好,效果佳,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刘传荣;骆福裕;刘辉;钟斌;徐建兵;吴书清;黄秀明;李伟俊;袁淦峰;舒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训练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2月于我院确诊直肠癌行永久性肠造口治疗的患者64例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则加用自我效能训练,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生活质量(QOL-C30量表)评分均升高,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等情绪障碍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自我效能训练可提高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郑莉兰;谢春莲;唐玉花;薛丽丽;唐城;刘东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住院期及出院后康复训练和督导对脑梗死(CI)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I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住院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出院康复计划,并于出院后给予回访及督导。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康复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后,两组CSS评分及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ADL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vs 68.75%,P<0.05)。结论住院期及出院后康复训练和督导可有效改善CI患者的神经功能及ADL,疗效确切,值得推荐。
作者:廖琼;林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非气管内全身麻醉中的镇静效应。方法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急诊行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0例。麻醉方法均采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两组患儿均以咪唑安定0.1-0.2mg/kg、丙泊酚2-3mg/kg静脉推注及丙泊酚2mg/kg·hr静脉泵注维持镇静。D组自开始静脉麻醉时静脉输注负荷剂量(1.0μg/kg)的右旋美托咪啶,10min输注完,结束后再以1.0μg/kg·h维持静脉输注,对照组则以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输注。记录右美托咪定负荷给药前(T0)、负荷给药结束即刻(T1)、负荷给药结束后5min(T2)、负荷给药结束后10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SDP、SPO2、HR及T4时儿童镇静评分表(CHW)评分,记录各组患儿术中及麻醉苏醒期发生呛咳和(或)屏气、喉或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SpO2<90%)及改行气管插管的例数,记录麻醉恢复时间(手术结束到刺激患儿有哭闹、挣扎)。结果 D组患儿术中及麻醉苏醒期发生呛咳、喉痉挛和低氧血症(SpO2<90%)的例数低于C组(P<0.05),CHW评分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非气管内全身麻醉中的气道并发症。
作者:彭夕华;缑海娣;张红艳;胡华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高龄(≥70周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后的术后步行活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周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行PFNA治疗(PFNA组),1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和术后步行活动功能。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PFNA组(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PFNA组(P<0.05),两组在12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较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高龄(≥70周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步行活动功能改善情况更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冯皓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女性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MMMT)的发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例MMMT经术前检查、手术病理诊断、终诊断。结果 MMMT非常罕见,本例MMMT临床诊治仅表现为肛门坠胀感,B超提示盆腔肿物,此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可助于发现病灶,但终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结论 MMMT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由于此病隐匿性,易误诊,特别绝经期妇女需更高度重视。
作者:王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CT水平,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水平逐渐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7d后,观察组血清PCT水平恢复正常,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dPCT水平显著高于非手术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2d、5d时,血清PCT水平在不同病情程度患者间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急性坏疽性阑尾炎高,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次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低。结论血清PCT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阑尾感染程度,在急性阑尾炎诊断、鉴别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指导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评估化脓、坏疽等并发症情况。
作者:赖鑫;刘国梁;郑敏伟;徐月圆;郑要初;徐静;余盈娟;占晗琳;王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8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超声声像表现及超声诊断。结果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158例中,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诊断符合127例,符合率80.38%,误诊13例,误诊率8.23%;漏诊18例,漏诊率11.39%。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准确率较高,并且有助于其他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吴瑛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