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不阻断肾蒂肾错构瘤切除术(附29例报告)

徐祥云;傅斌;王共先;刘伟鹏;张成;夏宇;江懿

关键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切除术, 不阻断肾蒂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膜外途径不阻断肾蒂腹腔镜肾错构瘤切除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我科29例行后腹腔镜不阻断肾蒂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除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随访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肾功能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对于肿瘤直径较小、位于肾周、未侵犯集合系统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考虑行后腹腔镜不阻断肾蒂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除术,手术效果及患者愈后较好。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5592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及药敏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5592例疑似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支原体( Uu、Mh)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5592例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中支原体阳性1865例,女性阳性率为50.6%,男性为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Uu感染阳性率为22.9%,高于Mh的1.0%,Uu+Mh的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41-50岁支原体感染阳性率高,支原体感染有低龄化趋势,≤20岁年龄段感染阳性率高达27.1%;支原体近3年的年度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2.5%,33.5%,34.1%,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结果显示,Uu对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为69.3%,Mh、Uu+Mh对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84%,此外,Uu+Mh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也大于84%。 Uu、Uu+Mh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高,Mh除了上述3种药物敏感外,对壮观霉素敏感性也较高。结论本地区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感染年龄有低龄化趋势,支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上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可作为本地区支原体感染经验性首选药物。

    作者:罗辉;万辰;王小红;陈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经颞叶入路与经中央脑沟皮质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出血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经颞叶皮质入路和经中央脑沟皮质入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出血的优劣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基底节区出血的病例36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经颞叶入路进入血肿腔,B组20例经脑沟下段皮质入路进入血肿腔。对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操作,血肿清除率,术后3d的再出血率,术后1月死亡率,及格拉斯预后评分(GOS)及术后1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操作的比较,经脑沟皮质入路进入血肿腔更容易,止血更易,操作更简单。经中央脑沟的血肿清除率、格拉斯预后评分(GOS)及术后1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明显优于经颞叶皮质入路,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手术清除偏近中央脑沟皮质下的基底节区出血的血肿,经中央脑沟皮质入路较颞叶皮质入路更符合临床操作,值得推广。

    作者:陈沛林;王伟金;叶波林;陈尚轩;冯清亮;黄国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双源CT尿路冠状位成像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尿路冠状位成像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方法138例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行肾脏、盆腔双源CT平扫,并行冠状位成像,确定肾穿刺方向及深度,术中在B超引导下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结果138例双肾CT平扫结合冠状位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肾结石在肾盂肾盏系统中的准确位置、肾盂形态、肾盏结构,足够提供优的穿刺途径。而行冠状位成像可以证实输尿管上段结石及其与肾盂的角度关系。结石诊断率为100%,138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取净率为100%,结石总取净率为94%。结论双源CT尿路冠状位成像检查安全、快速,不需使用造影剂及三维重建,减少了放射剂量,同时可以提高结石检出率,能够提供精确的穿刺径路,提高穿刺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

    作者:黄海鹏;邹建生;李文;朱心燊;黄跃胜;王金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鼻内窥镜下改良泪囊鼻腔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改良泪囊鼻腔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5年3月62例72眼的慢性泪囊炎患者,实行用外用冻干人纤维蛋白粘合剂固定鼻粘膜和泪囊瓣的鼻腔泪囊造瘘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随访6-12个月,治愈66眼(91.67%),好转4眼(5.56%),无效2眼(2.77%),效果满意。结论鼻内窥镜下改良泪囊鼻腔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疗效显著。

    作者:李宇平;周翠;郑东坡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剖宫产术中缩宫素不同用法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孕产妇行剖宫产术中通过不同方法应用缩宫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接收的行剖宫产分娩的80例足月妊娠孕产妇,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所有孕产妇随机分成参照组(n=40例)与观察组(n=40例),两组孕产妇经剖宫产娩出胎儿后均给予缩宫素10U经子宫肌内注射处理,在此基础上,参照组孕产妇给予缩宫素5U行快速静脉推注,且辅以20U缩宫素+500ml的0.9%氯化钠溶液经静脉滴注用药;观察组孕产妇则仅给予20U缩宫素+500ml的0.9%氯化钠溶液经静脉滴注用药处理。详细记录两组孕产妇的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子宫收缩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孕产妇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及宫缩有效率等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参照组用药后10min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用药前与观察组明显上升(P<0.05),而观察组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孕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孕产妇行剖宫产术中给予缩宫素经子宫肌注联合静滴可发挥显著的宫缩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欧阳新梅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酶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究MMP-1、MMP-2、MMP-3、MMP-7、MMP-9和MMP-13基因多态性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为内异症组,另取同期非内异症患者30例为对照组。取内异症组患者异位子宫内膜、在位子宫内膜和对照组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法分析MMP-1、MMP-2、MMP-3、MMP-7、MMP-9和MMP-13蛋白表达情况。取两组女性静脉全血样本5ml进行白细胞DNA提取,DNA样本进行MMP-1、MMP-2、MMP-3、MMP-7、MMP-9和MMP-13基因多态性的PCR-RFLP法检测。结果 MMPs蛋白在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高表达,在对照组内膜组织中低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内异症组患者MMP-1基因-1607的2G等位基因频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67%(P<0.05);内异症组患者MMP-7基因-181的G等位基因频率为2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33%(P<0.05)。单基因分析MMP-2、MMP-3、MMP-9和MMP-13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MMP-1(rs=0.358,P<0.05)和MMP-7(rs=0.752,P<0.05)基因多态性与内异症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MMP-1基因-1607携带2G等位基因和/或MMP-7基因-181携带G等位基因显著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作者:方琪;胡鸣;聂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在临床应用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长期气管切开需封管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消毒棉签缠胶布插入气管套管内实行完全封管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实行部分封管、再过渡到完全封管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72h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封管成功率的变化。选择20名操作人员分别使用传统的消毒棉签缠胶布和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进行封管操作,操作后让其对两种封管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封管72h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带管时间、封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操作者均选择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作为气管切开患者的首选封管方法。结论自制气管切开封管器设计科学、操作方便、使用安全,既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可操作性,又能缩短带管时间、提高患者封管后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鄢茵;邵秀芹;胡燕;管细红;童华章;郑茶凤;潘玉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切开在重症肥胖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经皮气管切开术对危重症肥胖患者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肥胖被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大于30kg/m2。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需行气管切开的危重症患者,按身体质量指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并统计、比较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有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研究组20例,对照组18例,研究组患者的BM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kg/m2:36.8±7.4 VS 27.1±4.3,P=0.0000)。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无显著差异(P=0.5865)。总体并发症率类似(70%和66.7%, P=1.0000)。大多数为轻微并发症(低血压,低血氧,刺穿气管和轻微出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肥胖患者组有1例肉芽肿(2.6%)。一例非肥胖病人出现切口皮肤感染,后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全部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没有患者改行常规切开或死亡。结论本研究显示,肥胖并不是超声引导行经皮气管切开术的禁忌症,对肥胖患者使用超声引导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一定可行性。并且超声检查有利于提供患者颈部解剖信息,从而更好的选择和调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

    作者:王荣胜;陈志;何招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骨盆骨折引起的Morel-Lavallée损伤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盆骨折引起的Morel-Lavallée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5例,男4例,发1例,年龄26-68,平均64岁,5例骨盆骨折均为非手术治疗,其中1例男性病例合并尿道断裂。双侧臀部Morel-Lavallée损伤1例,左侧臀部2例,左、右髋部各1例。通过小切口在Morel-Lavallée损伤腔隙内置入两根VSD吸引管,持续吸引。结果5例经VSD持续吸引,引流彻底,均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及腔隙形成。结论利用VSD负压吸引加压作用及持续引流双重功效,能有效消灭Morel-Lavallée损伤形成的软组织腔隙,治疗过程创伤小、安全、有效。

    作者:庄传记;吕志华;陶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无创正压通气在心肌梗死病人氧交换和心输出量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充血性心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ICU收治的78例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肺水肿患者的治疗进行研究。两组患者采用的常规治疗包括强心、利尿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依照呼吸治疗策略分为无创辅助组44例、对照组(采用高氧或双氧面罩吸氧组)33例。观察治疗后1h、6h 和12h 临床疗效,包括呼吸频率(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和指数(PaO2/FiO2)、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血气的变化。结果无创辅助组有效率(86.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治疗组治疗后1h、6h、12h测得的PaO2/FiO2、BNP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分别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HR、RR、MAP、pH、PaCO2经12h治疗后都较基础状态明显改善。NPPV组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结论 NPPV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并发肺水肿患者的氧合指数和通气功能,纠正其呼吸衰竭,并可改善其心功能,加速心功能恢复;减少ICU停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作者:骆德强;陈自力;戴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在早产儿呼吸暂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效果。方法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就诊于宜春市妇保医院新生儿科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筛选出符合科研条件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枸橼酸咖啡因和氨茶碱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共获得呼吸暂停早产患儿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儿用药后有效率是86.7%,对照组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疗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不良反应率试验组患儿为13.3%,低于对照组的4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用药氨茶碱相比,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更佳而不良反应更少。

    作者:龙春根;郭宗荣;陈雯;杨欢秀;郭福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手法复位与药物联合治疗老年BPPV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单独手法复位和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老人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122例老年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独手法复位与手法复位联合药物两组。观察组:手法复位结合用倍他司汀片、氟桂利嗪共治疗2周;舒血宁、前列地尔静脉点滴qd,共10d;对照组:仅对病人做手法复位治疗。两组治疗后1周、半个月和1个月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以及观察两组1个月后、3个月后、半年后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时间缩短,起效快,治愈率较对照组高,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手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老年BPPV患者,起效早、疗程短、治愈率高、复发低值得借鉴。

    作者:柳冰;谭训莲;熊欣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葛根素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分析

    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眼科确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83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1例采用葛根素静滴治疗,治疗组42例则联合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结果治疗后,患者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降低,但治疗组改善均更显著,且总有效率更高,P<0.05;不良发应:对照组发生率21.95%,治疗组为4.76%,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作者:娄尚;丁丽慧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丙泊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用于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的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用于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mg/kg,B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记录两组患者HR、MAP、SpO2变化,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1时比较,B组患者T2时的MAP、SpO2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T2、T3时点的HR、MAP、SpO2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同时点A组比较,B组T2时的MAP、SpO2明显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丙泊酚首剂量及总剂量明显增加,苏醒时间明显延长,术中体动反应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用于肥胖患者无痛人流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少。

    作者:任海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后腹腔镜不阻断肾蒂肾错构瘤切除术(附29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途径不阻断肾蒂腹腔镜肾错构瘤切除术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我科29例行后腹腔镜不阻断肾蒂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除术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随访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肾功能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对于肿瘤直径较小、位于肾周、未侵犯集合系统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考虑行后腹腔镜不阻断肾蒂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除术,手术效果及患者愈后较好。

    作者:徐祥云;傅斌;王共先;刘伟鹏;张成;夏宇;江懿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创伤及神经重症监护论坛会议在南昌召开

    2016年10月28-29日,由江西省医学会、江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办,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协办的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创伤及神经重症监护论坛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周良辅教授等多位专家在内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周良辅教授等24位全国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共作了21个专题学术报告,给大会增添了色彩。

    作者:赵菊红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微创痔疮套扎术合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微创痔疮套扎术合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微创痔疮套扎术合外痔剥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疼痛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痔疮套扎术和外痔剥离术治疗混合痔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操作方便、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尹英斌;谢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婴幼儿门诊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用于门诊婴幼儿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ASAⅠ-Ⅱ级,年龄1-3岁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观察组A组给予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0.1μg/kg;观察组B组给予丙泊酚2mg/kg,瑞芬太尼0.2μg/kg;对照组C组给予丙泊酚3mg/kg。观察和记录支气管镜诊疗前、过程中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呼吸的变化及意识消失时间和苏醒时间、麻醉满意度和不良反应(躁动、恶心呕吐、呛咳)情况。结果三组患儿麻醉前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期及插管后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诱导期及插管后血压、心率较实验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B组的意识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快于其他两组,不良反应少,满意度高。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门诊婴幼儿支气管镜检查中比单独应用丙泊酚更安全、可行。

    作者:黄芳;罗春芳;李强;胡华琨;章高平;谢维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的观察

    目的:对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6年5月来我院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患者6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3例,观察组患者34例。对照组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传统的颈后路单开门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脊髓功能改善率。结果对照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脊髓功能改善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后路单开门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重症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文明;黄勇全;黄华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DCT三维血管重建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三维血管重建在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MDCT增强扫描,并在CT工作站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进行动脉期三维血管重建后再进行介入TACE治疗,观察肝动脉起源、走行变异以及肝外供血动脉情况,并与TACE中造影情况进行对比。结果79例患者经动脉期三维重建后均可显示肝动脉分支及其起源,其中VR重建对2级肝动脉分支以内的动脉显示良好,且可显示供血动脉起源, MIP重建对肝内的3、4级肝动脉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良好;16例患者存在肝动脉变异,11例具有肝外供血,与TACE术中造影结果一致。结论通过MD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可以初步了解肝癌患者的血管走行及变异,为TACE术中超选择插管提供便利,并可减少血管造影次数,减少对比剂用量,减少医患辐射剂。

    作者:涂强;刘勇;吴飞;彭德新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