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超声诊断第四鳃裂瘘1例

江涛;赖全图;叶雪荐

关键词:高频超声诊断, 第四鳃裂瘘
摘要:1病例介绍患者,女,17岁。主诉左侧颈部局部红肿、溢液反复发作17年余复发5d。查体:左颈锁骨上部皮肤处见1个约8mm×9mm局部稍隆起肿物,其顶端可见一针尖大小瘘口凹陷,少许渗出,皮肤红肿,肿物挤压后溢出少量淡黄色黏液。临床初诊:皮样囊肿并感染待查。超声检查显示:左颈锁骨上部探及一大小约28mm×9mm管状低回声,中部呈带状偏强回声,轮廓尚清,管状低回声近端与皮肤外瘘口相通,经左甲状腺、左颈总动脉间,远端与食道处内瘘口相连(见图1)。CDFI显示,管状低回声内探及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符合第四鳃裂瘘。入院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住院期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青壮年(≤40岁)患者资料。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44%为男性(94.44 vs 84.21%, P<0.01),其中83.33%的患者吸烟(83.33 vs 60.52%,P<0.01),55.56%的患者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55.56 vs 31.57%,P<0.05);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血糖平均为8.41mmol/L,HbA1c为6.25mmol/L,总胆固醇水平5.15mmol/L,Fib水平3.42mg/L。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5.764)、吸烟史(OR=3.486)、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3.284)、Fib水平(OR=2.415)、HbA1c(OR=1.521)均为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相比,青壮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男性、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Fib水平关联性更大,且常缺乏梗死前的心绞痛症状。

    作者:周国忠;黄文军;姚常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下不同路径肾通道对肾动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析讨论超声下不同路径肾通道对肾动脉损伤。方法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离体猪肾50只,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实验组采用超声穿刺线引导下经肾锥体长轴穿刺建立通道,对照组采用超声穿刺线引导下经肾锥体旁穿刺建立通道。在血管灌注铸形物后,由一个医师模拟行经皮肾扩展术,在腹腔镜下对肾血管的破坏数目进行观察记录。结果18F通道下,实验组对肾动脉造成损伤的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下经皮肾穿刺通道对肾血管有一定的损伤,在超声下可以显示肾锥体的情况下,提倡经肾锥体长轴穿刺建立通道为宜,肾锥体可以成为超声下经皮肾穿刺的一个新的标志。

    作者:李萍;周冬根;施丽华;颜小平;周锦波;胡海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孕晚期残角子宫妊娠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我院收治一例孕晚期(33+1周)残角子宫妊娠误诊为双子宫一侧宫腔受孕的罕见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雷晓真;唐艳红;付群;郑九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腹部超声双氧水宫腔声学造影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腹部超声监视下双氧水宫腔声学造影在子宫腺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子宫腺肌病组40例、单纯子宫肌瘤组2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行3%双氧水宫腔声学造影检查:肌壁间有强回声弥散者为阳性,无强回声弥散者为阴性;观察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子宫腺肌病组33例为造影阳性,7例为造影阴性;子宫肌瘤组及正常对照组均为造影阴性。大部分受检者术中、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疼痛。结论3%双氧水宫腔声学造影可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率。

    作者:徐颖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月12月收治的6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确诊后5min内完成基本抢救,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即初期快速输入复苏液体,快速输注林格氏液10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500ml(晶/胶比例为2-3:1),在止血前维持MAP在40-60mmHg,对照组则按常规快速充分输液。监测两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气、肝肾功能、PLT、APTT、PT、Hb等实验室指标,比较2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平均输液量、治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研究组的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常规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则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液体输入量为(1632±441)ml,对照组液体输入量为(2812±497)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愈32例(100%),发生ARDS 1例(3.13%),MODS1例(3.13%),死亡0例(0%);对照组治愈30例(87.5%),发生ARDS5例(15.62%),MODS 3例(9.38%),死亡2例(6.25%)。2组患者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愈率、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术适用于妇产科失血性休克出血未控前的救治,在手术止血后根据失血量的情况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可以提高妇产科失血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文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骨折所致四肢肿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骨折所致四肢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骨折所致四肢肿胀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单双数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甘露醇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静脉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展开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正常及Ⅰ度肿胀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d及第9d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小腿患肢周径逐渐减小,且观察组小腿患肢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前臂患肢周径在治疗后第6d均大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9d显著小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第6d与第9d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骨折所致四肢肿胀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并可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推广应用。

    作者:李遐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急性肝衰竭诊治进展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种临床以肝衰竭为主要表现伴有其他多器官严重并发症的症候群,死亡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对其定义、病因、分类、诊断和治疗、愈后判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尚无一致意见。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于2005年及2011年先后发布了《急性肝衰竭处理》及其“更新”版[1,2]。我国也先后于2006年及2012年发布了《肝衰竭诊疗指南》[3]及其更新版[4]出台,2009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 APASL)推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5]。现将其综述如下。

    作者:汪小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盐酸羟考酮与硫酸吗啡直肠给药治疗癌痛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商品名:奥施康定,简称羟考酮)和硫酸吗啡缓释片(商品名:美施康定,简称吗啡)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我院或外院经病理和影像学确诊的、在我院就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72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羟考酮组和吗啡组,每组36例,对两组分别给予羟考酮控释片和吗啡控释片直肠给药治疗癌痛,观察比较两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吗啡控释片组,平均剂量为每12h 60mg,平均用药时间42.5(7-133)d,27例(75.00%)患者需要增加剂量;羟考酮控释片组首剂为每12h 10mg,平均用药时间32.7(6-77)d,有25例(69.44%)患者需要增加剂量。两组增加剂量者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28,P>0.05)。羟考酮组有效率80.55%(29/36),吗啡组有效率75.00%(27/36),两组疼痛控制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0.5-1h起效,羟考酮组为50.00%(18/36),比吗啡组25.00%(9/36)对疼痛控制的起效时间更快(χ2=4.8,P<0.05)。两组缓解疼痛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16,P<0.05)。羟考酮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11%(22/36),吗啡组为94.44%(34/3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5)。结论羟考酮和吗啡均可作为中重度癌痛治疗的首选药物,两者疗效相当,但羟考酮作为新型阿片类镇痛药,优势更明显,因此,我们建议,对于癌痛较剧较频的患者可以考虑首选吗啡,如吗啡不良反应较重,可以转用羟考酮。

    作者:程晓燕;程德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采用回归线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成年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固定组50例和钢板内固定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等。结果与钢板内固定组相比,交锁髓内钉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住院天数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锁髓内钉固定组总有效率为98%,明显高于钢板内固定组(86%),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成年人股骨干骨折相比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预后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洵;曾国云;陈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miRNA在膀胱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相关研究

    恶性肿瘤作为全球较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极大地危害人类的健康,并将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膀胱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08年发达国家有386300新发病例,死于膀胱癌患者高达150200例[1]。在美国常见癌症的排名中,膀胱癌位于第六位[2];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新统计[3]:美国在2014年膀胱癌新发病例30350例,膀胱癌死亡病例达15580例。在男性患者中,膀胱癌的发生率排名第七,女性则排名第十七位[4]。

    作者:黄亮(综述);傅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妇科肿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以及防治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感染病原菌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调查该医院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281例,术后发生尿路感染17例,感染率为6.05%,合并糖尿病患者,高龄患者(P<0.01),留置导尿管>7d (P<0.01),住院时间>15d(P<0.01)等因素构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尿路感染是多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率较高,相关因素较明确,根据相关因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罗晓明;刘仁升;涂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部位的肺癌患者186例,进行肺功能比较。结果不同部位肺癌患者肺功能存在明显差异,中央型肺癌显著低于周围型肺癌,左肺癌显著低于右肺癌,所有肺癌患者肺功能实测值显著低于预计值。结论有必要对肺癌患者常规进行肺功能测定,其对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启蔚;乐永宏;钟春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4年4月来在我院出生的14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胎龄将其分为3组,其中早期早产儿20例,晚期早产儿40例,足月儿80例。收集3组患儿及母亲的一般资料以及3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终治愈率进行高危因素的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婴RDS发病率高于女婴。其中,早期早产儿的发病率高,致使早产儿发生RDS的因素主要为多胎妊娠、胎膜早破、急诊剖宫产、不明原因早产等因素,而足月儿高危因素集中于母亲糖尿病和产程未发动的择期剖宫产。足月儿治愈率为90%,晚期早产儿治愈率为95%,早期早产儿治愈率为60%,3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在高危原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治疗时应考虑胎龄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预防阶段也应严格避免相应高危因素的出现。

    作者:左洪;黄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微量泵输入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微量泵输入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糖波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选择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氢化可的松8.33mg/h静脉微量泵入,连续应用5d。观察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乳酸变化,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BG)、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波动系数(GV)、统计高血糖时间;记录两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ICU住院时间和统计28d病死率。结果共有7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心率明显下降(P<0.05),平均动脉压、乳酸清除率明显升高(P<0.05)。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亦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MBG、LAGE、GV、高血糖时间同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天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顽固性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微量泵输入小剂量氢化可的松能快速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休克持续时间,并有效避免高血糖的合并症,更稳定患者血糖波动幅度,但在降低ICU及总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作者:曾俊;陈志;卢院华;何招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儿童龋病早期干预方法对预防龋病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龋病早期干预方法对预防儿童龋病的效果比较,从而决定干预的成败。方法采用家长自愿的方法,对7-8岁儿童的第一恒磨牙,随机分成4组,分别采用窝沟封闭术、含氟涂料、窝沟封闭术联合合氟涂料、另外一组对照组,对4组儿童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龋齿发生率。结果早期干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7-8岁儿童采用任何早期干预方法都能有效预防龋病。

    作者:万莉;张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危重症患儿胰岛素抵抗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儿胰岛素抵抗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危重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为胰岛素抵抗组(HOMA-IR>1.0)、非胰岛素抵抗组(HOMA-IR≤1.0),各30例。同期选取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患儿胰岛素抵抗与心肌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胰岛素抵抗组HOMA-IR、LDH、AST、CK、CK-MB、α-HBDH及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胰岛素抵抗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素抵抗组患儿HOMA-IR与LDH、AST、CK、CK-MB、α-HBDH、CtnI等均呈正相关。结论胰岛素抵抗会加重心肌损害程度,HOMA-IR作为心肌损害程度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辉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2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给予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解剖复位情况,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2%。结论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固定,有利于骨折早日恢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作者:李忠僖;蒋月姜;陈安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频超声诊断第四鳃裂瘘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17岁。主诉左侧颈部局部红肿、溢液反复发作17年余复发5d。查体:左颈锁骨上部皮肤处见1个约8mm×9mm局部稍隆起肿物,其顶端可见一针尖大小瘘口凹陷,少许渗出,皮肤红肿,肿物挤压后溢出少量淡黄色黏液。临床初诊:皮样囊肿并感染待查。超声检查显示:左颈锁骨上部探及一大小约28mm×9mm管状低回声,中部呈带状偏强回声,轮廓尚清,管状低回声近端与皮肤外瘘口相通,经左甲状腺、左颈总动脉间,远端与食道处内瘘口相连(见图1)。CDFI显示,管状低回声内探及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符合第四鳃裂瘘。入院后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

    作者:江涛;赖全图;叶雪荐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空心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

    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探讨其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的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3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3)。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可获得疗效,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有意义,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作者:敖金荣;邹鹏;涂国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VSD闭式冲洗引流技术在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VSD闭式冲洗引流技术应用于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发生感染的15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全部病例均早期进行清创,术中安装VSD装置进行闭式冲洗引流,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7d后拆除VSD装置,根据伤口情况及引流液细菌培养情况,决定是否直接闭合伤口或更换VSD继续冲洗引流,直至伤口可以闭合为止。结果15例患者冲洗7-21d (平均13.5d)后二期关闭伤口,全部获得愈合,C反应蛋白、血沉降至正常水平,随访5-48个月,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闭式冲洗引流技术是治疗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治疗方式。

    作者:陈路;孙廓;廖琦;龚玉琴;蔡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