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泪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明确它在2型糖尿病干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正常人(对照组)32人,2型糖尿病非干眼患者30例,2型糖尿病干眼患者30例泪液中胰岛素的含量。结果泪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正常对照组为(11.66±2.33)U/ml,2型糖尿病非干眼患者组为(9.40±1.85)U/ml,2型糖尿病干眼患者组为(7.73±1.62)U/ml;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中胰岛素含量较正常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泪液中胰岛素含量较正常人低,泪液中胰岛素的缺乏导致泪膜不稳定,胰岛素有稳定泪膜和眼表的作用,胰岛素缺乏为2型糖尿病干眼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王金华;宋秀君;王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分别给予无管化PCNL和标准PCNL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漏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术后VAS评分及Hb下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管化PCNL治疗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具有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且可与标准PCNL达到同样的取石效果。
作者:张祥水;汪洋;李德明;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在肝包虫囊肿手术中处理隐匿型胆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到2014年11月在突尼斯西迪。布吉德省医院手术治疗的56例肝包虫囊肿病人术后残腔并发症(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的资料。结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后残腔并发症明显降低。结论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在肝包虫囊肿手术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可有效解决残腔胆漏等优点。
作者:刘芳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失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8例因输尿管镜不能进入输尿管开口而终止手术,15例输尿管迂曲扩张、扭曲成角、狭窄,不能到达结石部位,1例输尿管结石嵌顿合并息肉,强行进镜致输尿管穿孔,2例合并出血,输尿管穿孔,结石上移7例,导致碎石失败,分别行留置双J管后二期重新上镜手术或辅助ESWL治疗,PCNL,开放手术等治疗,术后经门诊及电话随访3周-2个月,碎石及排石效果良好,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输尿管进镜受阻、结石上移、结石息肉包裹、输尿管狭窄、术中渗血视野不清及输尿管穿孔是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失败的常见原因,通过提高进镜和碎石技巧,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秦允清;曹用立;张有印;张沛永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微创置管后给予药物地塞米松加异烟肼,胸腔内注射;观察组则给予药物尿激酶加异烟肼,胸腔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胸水引流量、胸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引流量为(231.45±117.26)ml、胸膜厚度为(1.49±0.32)mm、注药次数为(5.2±1.21)次,观察组患者引流量为(921.23±114.23)ml、胸膜厚度为(1.01±0.25)mm、注药次数为(3.6±1.34)次,两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引流量显著升高,胸膜厚度及注药次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微创胸腔置管,并给予尿激酶加异烟脐治疗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赖启勋;廖开福;李丽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EDF对前列腺癌抗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方法加入PEDF或PBS溶液培养人前列腺癌上皮细胞株(PC3),RT-QPCR检测细胞中VEGF与CXCR4的表达水平;建立皮下种植肿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与CXCR4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细胞株与皮下种植肿瘤组织验证,发现PEDF抑制VEGF与CXCR4的表达。结论 PEDF抑制前列腺癌中血管生成,可作为前列腺癌抗血管生成的靶标,为治疗前列腺癌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作者:毛允义;林伟;曾涛;朱心;江先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冠心病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盐酸胺碘酮进行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口服盐酸胺碘酮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做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疗效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数、房性早搏数、交界性早搏数方面均显著少于治疗前,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恶性心律失常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胺碘酮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并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刘启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5例T3、T4期下咽癌患者行半喉半咽切除术,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喉以及喉咽缺损,根据缺损区大小和部位,切取相应皮瓣并塑形后,恢复喉和喉咽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术后辅以放疗,平均剂量65Gy。结果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恢复正常进食与发音功能,其中3例拔除金属导管,另有2例带管。随访3年以上,长者随访6年,局部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游离前臂皮瓣用于下咽癌切除后的下咽、喉缺损修复,具有可靠、易存活、厚度适合、易于塑形的优点,有利于下咽癌手术的喉功能保留。
作者:闵翔;余济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五红汤提高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将60例拟行放疗的病理明确的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只行放疗,试验组除放疗外,在放疗开始前3天,每天服用五红汤1次,直到放疗结束。结果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方面比较,试验组治疗后KPS评分均值比治疗前上升5.53分,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II度以上抑制发生率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大小便异常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试验组治疗后辅助性T细胞、B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红汤可提高直肠癌术后放疗期间的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金鸣;魏霞;姚伟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咪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口服咪唑斯汀10mg,一次1片,1次/d;研究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一次3片,3次/d。2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服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6.19%,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0.34%、41.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有14例出现口干、头晕、腹痛、腹泻、四肢肌肉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但症状均较轻微,无1例患者退出试验。结论唑斯汀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CIU具有起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胡飞;李玄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经改良后的退热方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来我院治疗的小儿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退热方法,治疗组采用我院儿科选择使用的物理和药物退热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热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并且体温反跳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的退热方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退热作用迅速、安全性好,且适合小儿的特点。
作者:范利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结合术后康复治疗踝前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4年8月,对42例踝前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治疗组为关节镜+中药熏洗结合注射玻璃酸钠康复治疗组,对照A组为关节镜+术后注射玻璃酸钠组,对照B组为单纯关节镜组。结果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5个月。按照Ogilvie 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组间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2周(15.35±0.74)分与术前(6.85±1.46)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7,P<0.05)。优良率100%。对照A组:术后12周(14.36±1.21)分与术前(6.88±1.4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6,P<0.05),13例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例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活动时伴发疼痛、肿胀,优良率92.85%。对照B组:术后12周(13.93±1.59)分与术前(6.92±1.38)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72,P<0.05),12例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2例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活动时伴发疼痛、肿胀,优良率85.71%。治疗组优良率及术后12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B组,但组间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治疗踝前撞击综合症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中药熏洗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的康复治疗方式,大大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丁浩;谢水华;王小鹏;陈卫东;何建华;吴军;夏明华;胡前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抗凝治疗方法。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脑梗死17例,脑出血3例,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天1次,单药治疗;对照组脑梗死18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患者口服华法林2.5mg,每天2次,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剂量,脑出血患者首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100U,每天1次,共14d,然后口服华法林2.5mg,每天2次。观察两组下肢疼痛、肿胀消失时间,应用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管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2例,临床治愈时间为25-30d,治疗过程中监测INR均在正常范围,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1例,临床治愈时间28-31d,无新发脑出血发生。两组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是有效的抗凝治疗方法,但利伐沙班单药治疗副作用少,出血风险小,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铭华;吴明超;江顺福;高黎明;毛元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PDF和PE+CHDF治疗重型肝病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肝病科住院重型肝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PDF组和PE+CHDF组(联合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改善情况,统计临床治疗3个月的病死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生化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对照组较观察组指标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PDF组30例,死亡17例,存活13例,死亡率56.66%;联合组42例死亡22例,存活20例,死亡率52.38%,2组比较无差别(χ2=1.3,P>0.05)。两组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置管处渗血等无显著差异(P>0.05),PDF组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比例高于联合组(χ2=5.16,P<0.05)。结论单用PDF治疗重型肝病性价比较高,在不良反应预防中,更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对已出现肾功能不全、严重电解质紊乱、HE等并发症的重型肝病患者时则应选择PE+CHDF更为合理有效,但是需要更高的操作水平和更加严密的监护,以减少过敏反应、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置管处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周观林;张伦理;邱湖海;张琼;刘春文;杨沛华;谢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患者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测定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采用VAS、JOA下腰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4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1.50±2.11)个月,不适症状均得到一定改善。 VAS评分术前(7.55±1.30)、术后3个月为(3.65±0.87)、术后6个月为(3.15±0.71)、末次为(2.83±2.04);JOA评分术前为(8.66±7.01)、术后3个月为(14.09±2.07)、术后6个月为(16.88±1.95)、末次随访为(17.33±1.74);ODI评分术前为(0.71±0.31)、术后3个月为(0.44±0.12)、术后6个月为(0.31±0.11)、末次随访为(0.29±0.07)。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所有评价指标分别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复查相关影像学资料示只有1例因外伤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高达87%。结论对于老年性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技术临床疗效确切,有术后椎间融合率高、发生内固定松动率低、二次手术风险低等优势。
作者:瞿岱彪;黄圣升;吴华;刘礼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用应变率成像分析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为评价手术效果及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活动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分析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1d,术后3d、7d、15d、1个月、3个月、6个月内的平均峰值应变(MSS)、平均收缩期应变率(MSSR)、传统测量方法所显示的心功能的各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SD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降低;术后1d至15d,EF、FS仍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述各参数全部达到对照组水平。⑵VSD组左室各节段在术前MSSR普遍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7d,各节段的SRs均有所回升,但仍未达正常对照组水平、术后15d各节段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已完全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变率成像技术在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外科治疗后的左心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比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更敏感、更全面、更准确的优势。
作者:邹炜;孙红斌;李斌;肖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1例均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就诊,1例右上肢疼痛,1例左下肢疼痛,余29例无明显症状;单发12例,多发19例;首发15例,复发16例;躯干20例,四肢8例,颌面部2例,头皮1例;合并肺转移5例;密度均匀25例,密度不均匀6例,边界清晰23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6例,侵犯横纹肌10例;增强扫描12例,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综合分析,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志坚;胡少波;曾炳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 CEA、VEGF-C、Chemerin 水平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中CEA、VEGF-C、Chemerin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中CEA水平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1.36±1.83)ng/ml、(14.33±1.71)ng/ml、(15.56±1.9)ng/ml、(17.56±1.83)ng/ml;血清中VEGF-C水平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513.3±61.1)pg/ml、(571.7±71.2)pg/ml、(611.5±63.2)pg/ml、(645.2±67.1)pg/ml;血清中 Chemerin 水平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431.2±131.4)ng/L、(1611.3±135.1)ng/L、(1698.5±129.3)ng/L、(1898.5±129.3)ng/L。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CEA、VEGF-C、Chemerin可作为胃癌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吴平辉;徐芳;冯起放;刘晓平;王小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药物利用评估(DUE)模式在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中的作用。方法按照DUE程序,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资料,开展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利用评价。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得到很大改善,DUE评价使用原因合理率由62.9%提高到74.6%(P<0.05),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从60.8%提高到90.5%(P<0.05),给药时机的合理率由56.7%提高到98.2%(P<0.05),单次给药剂量的合理率从79.9%提高到96.5%(P<0.05),溶媒的合格率由71.6%提高到99.4%(P<0.05),疗程的合理率从61.9%提高到95.3%(P<0.05)。结论 DUE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可促进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药师服务水平。
作者:郭春钰;严金玲;陈芳辉;黄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