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辉;徐芳;冯起放;刘晓平;王小农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盆腔晚期实性肿瘤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5例盆腔晚期实性肿瘤患者应用HIFU治疗共计58次。均于治疗前行影像学检查及进行疼痛评分,并于治疗后3月随访,观察其影像学变化、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疼痛的改善,了解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结果本研究中25例盆腔肿瘤HIFU治疗后3个月,彩色多普勒检查回声增强、血供明显减少,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肿瘤大小等的变化得出有效率为56%、疾病稳定率为84%。其中有一例出现皮肤灼伤,两例出现低热,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HIFU治疗盆腔晚期实性肿瘤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刘玉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64排CT脑灌注评价脑组织缺血程度。方法40例临床诊断急性脑梗塞,CT灌注显示单侧脑叶灌注异常患者,结合MRI判断梗塞,根据脑血流量进行分组,A组(低灌注组)与B组(梗塞组),分别评价两组的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A组18例,CTP图异常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28)、CBF可正常或轻度升/降、CBV基本无变化或轻度降低,其中仅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梗塞组22例,对比MRI图梗塞周边IP区异常灌注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48)、CBF明显下降(R约为0.45)、CBV轻度降低,其中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塞中心区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64)、CBF明显下降(R约为0.36)、CBV明显降低(R约为0.37)。其中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组织低灌注区与梗塞中心区及周边IP区各灌注参数有显著差异,根据灌注参数的变化特点可对缺血梗塞的程度作出影像评估,当MRI未见急性梗塞时,CT灌注rCBF<0.5,提示梗塞风险极高,指导临床应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刘贯清;肖新兰;李晓;黄小宁;李五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组以新产程标准及处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处理产程;对照组以Friedman产程标准处理产程。比较2组分娩方式、产程中催产素使用及分娩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新产程标准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Friedman产程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产程标准组)产程中催产素使用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Friedman产程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新产程标准组)产钳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Friedman产程标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产程标准组)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率稍高于对照组(Fried-man产程标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产程标准处理产程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干预,且不会明显增加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分娩并发症。
作者:曾晓明;郑九生;邹卫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携带多个穿支的腓动脉远端蒂大型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携带多个穿支的腓动脉远端蒂大型皮瓣修复同侧足踝部及前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2例,缺损面积15.5cm×10.5cm-8cm×6cm,皮瓣切取面积26.5cm×12.5cm-9.5cm×7.0cm。结果12例术后均得到随访,皮瓣完全存活;1例创面轻度感染,经换药、调整敏感抗菌素等处理治愈。结论携带多个穿支的腓动脉远端蒂大型皮瓣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不要吻合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蒂部旋转方便,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足踝部较大软组织缺损时的一种理想皮瓣。
作者:黄跟东;邓葵;付睿军;陈琴;徐星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 CEA、VEGF-C、Chemerin 水平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中CEA、VEGF-C、Chemerin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中CEA水平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1.36±1.83)ng/ml、(14.33±1.71)ng/ml、(15.56±1.9)ng/ml、(17.56±1.83)ng/ml;血清中VEGF-C水平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513.3±61.1)pg/ml、(571.7±71.2)pg/ml、(611.5±63.2)pg/ml、(645.2±67.1)pg/ml;血清中 Chemerin 水平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431.2±131.4)ng/L、(1611.3±135.1)ng/L、(1698.5±129.3)ng/L、(1898.5±129.3)ng/L。结论联合检测血清 CEA、VEGF-C、Chemerin可作为胃癌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作者:吴平辉;徐芳;冯起放;刘晓平;王小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用应变率成像分析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为评价手术效果及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活动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分析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1d,术后3d、7d、15d、1个月、3个月、6个月内的平均峰值应变(MSS)、平均收缩期应变率(MSSR)、传统测量方法所显示的心功能的各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SD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降低;术后1d至15d,EF、FS仍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述各参数全部达到对照组水平。⑵VSD组左室各节段在术前MSSR普遍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7d,各节段的SRs均有所回升,但仍未达正常对照组水平、术后15d各节段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已完全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变率成像技术在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外科治疗后的左心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比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更敏感、更全面、更准确的优势。
作者:邹炜;孙红斌;李斌;肖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对小儿手足口病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平行对照法分为联合组与单用组各为35例,联合组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单用组仅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资料,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在患儿体温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与单用组比较均较短(P<0.05);联合组与单用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68.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接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体征的改善,同时用药安全性高,效果确切。
作者:胡会岗;匡薇;梁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在肝包虫囊肿手术中处理隐匿型胆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到2014年11月在突尼斯西迪。布吉德省医院手术治疗的56例肝包虫囊肿病人术后残腔并发症(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的资料。结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后残腔并发症明显降低。结论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在肝包虫囊肿手术中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术后可有效解决残腔胆漏等优点。
作者:刘芳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微创置管后给予药物地塞米松加异烟肼,胸腔内注射;观察组则给予药物尿激酶加异烟肼,胸腔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胸水引流量、胸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引流量为(231.45±117.26)ml、胸膜厚度为(1.49±0.32)mm、注药次数为(5.2±1.21)次,观察组患者引流量为(921.23±114.23)ml、胸膜厚度为(1.01±0.25)mm、注药次数为(3.6±1.34)次,两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引流量显著升高,胸膜厚度及注药次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微创胸腔置管,并给予尿激酶加异烟脐治疗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赖启勋;廖开福;李丽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2例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吡拉西坦口服)和观察组(奥拉西坦静滴),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oCA、MMSE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确切,可有效修复认知功能障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乐华辉;吴荷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由江西省医学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的2015 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第二届泛珠江地区麻醉年会暨第十五次江西省麻醉年会于2015 年7 月3~5 日在南昌召开。本次会议共吸引全国1000 余名麻醉医师参会,举办了近60 个单元的学术交流。会议以“生命因麻醉精彩”为主题,以小儿与成人麻醉学的新进展与麻醉质量控制为核心,开设1 个主会场、7 个分会场,分别讨论了小儿麻醉包括新生儿麻醉、小儿门诊手术麻醉、小儿麻醉气道管理、小儿术后镇痛镇静、小儿舒适化麻醉、小儿麻醉管理、危重症医学、气道管理、门诊及PACU 麻醉、腔镜手术麻醉、老年人麻醉等各亚专业学科和学组的新进展,同时就麻醉基础学研究、麻醉学临床科研、临床麻醉质量控制与管理等领域展开交流。会议邀请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进教授,副主任委员薛张纲教授、姚尚龙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郑宏教授,王国林教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小儿麻醉学组组长连庆泉教授以及泛珠江六省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小儿麻醉学组委员和特邀嘉宾等84 人到会作专题讲座。本次大学是迄今为止在江西举办的麻醉领域规模大的一次学术盛会。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PDF和PE+CHDF治疗重型肝病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肝病科住院重型肝病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PDF组和PE+CHDF组(联合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的改善情况,统计临床治疗3个月的病死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生化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对照组较观察组指标改善明显(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PDF组30例,死亡17例,存活13例,死亡率56.66%;联合组42例死亡22例,存活20例,死亡率52.38%,2组比较无差别(χ2=1.3,P>0.05)。两组血压下降、电解质紊乱、置管处渗血等无显著差异(P>0.05),PDF组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的比例高于联合组(χ2=5.16,P<0.05)。结论单用PDF治疗重型肝病性价比较高,在不良反应预防中,更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对已出现肾功能不全、严重电解质紊乱、HE等并发症的重型肝病患者时则应选择PE+CHDF更为合理有效,但是需要更高的操作水平和更加严密的监护,以减少过敏反应、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置管处渗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周观林;张伦理;邱湖海;张琼;刘春文;杨沛华;谢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并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冠心病并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盐酸胺碘酮进行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口服盐酸胺碘酮加用复方丹参滴丸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做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电图、临床疗效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室性早搏数、房性早搏数、交界性早搏数方面均显著少于治疗前,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恶性心律失常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胺碘酮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并快速型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刘启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点式抽剥联合医用生物胶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到2014年12月在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入院就诊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曲张静脉点式抽剥术,实验组患者给予医用生物胶康派特黏合,对照组患者给予丝线缝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皮肤关闭时间、术后第1d切口疼痛程度及术后3个月后切口疤痕明显程度。结果实验组切口疼痛评分平均评分为(2.322±1.57)分,对照组平均评分为(4.543±1.38)分,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实验组平均瘢痕指数为3.4%,对照组为5.9%,两组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点式抽剥联合医用生物胶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安全有效,同时效果明确,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张国强;曹传培;汪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结合术后康复治疗踝前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4年8月,对42例踝前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治疗组为关节镜+中药熏洗结合注射玻璃酸钠康复治疗组,对照A组为关节镜+术后注射玻璃酸钠组,对照B组为单纯关节镜组。结果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45个月。按照Ogilvie Harri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评估,组间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2周(15.35±0.74)分与术前(6.85±1.46)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57,P<0.05)。优良率100%。对照A组:术后12周(14.36±1.21)分与术前(6.88±1.4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6,P<0.05),13例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例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活动时伴发疼痛、肿胀,优良率92.85%。对照B组:术后12周(13.93±1.59)分与术前(6.92±1.38)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72,P<0.05),12例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2例背伸活动轻度受限,活动时伴发疼痛、肿胀,优良率85.71%。治疗组优良率及术后12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B组,但组间术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治疗踝前撞击综合症临床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中药熏洗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的康复治疗方式,大大缩短康复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丁浩;谢水华;王小鹏;陈卫东;何建华;吴军;夏明华;胡前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估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的疗效。方法术中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将剩余近端结肠根据病人胖瘦预留10-15cm长残端,行近-远端结肠侧-端吻合。残端造瘘,术后20d将造瘘口关闭,埋入皮下或回纳腹腔。结果4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吻合口漏、关闭残端漏。结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是可行的,其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经济费用,缩短了整个外科治疗时间。
作者:王建平;符建平;朱晓亮;杨勇;徐习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药物利用评估(DUE)模式在Ⅰ类切口手术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中的作用。方法按照DUE程序,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资料,开展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利用评价。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得到很大改善,DUE评价使用原因合理率由62.9%提高到74.6%(P<0.05),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从60.8%提高到90.5%(P<0.05),给药时机的合理率由56.7%提高到98.2%(P<0.05),单次给药剂量的合理率从79.9%提高到96.5%(P<0.05),溶媒的合格率由71.6%提高到99.4%(P<0.05),疗程的合理率从61.9%提高到95.3%(P<0.05)。结论 DUE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可促进Ⅰ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药师服务水平。
作者:郭春钰;严金玲;陈芳辉;黄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对病区备用药品的管理持续质量改进,使病区备用药品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质量,保障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4个关键步骤(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方法,对全院35个病区的备用药品管理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查找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并实施,在反复的检查过程中再发现问题,再改进,再提高,终达到规范化的管理目标。结果病区备用药品管理的各项管理目标都较好地得以实现。结论以质控管理小组督查为管理手段,以PDCA循环管理为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制度的建立,各储备备用药品管理单元的强化培训,到管理要点的标准化,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持续改进,达到了规范化的预定目标,保障了临床用药的及时性与安全性。
作者:沈冬梅;杨文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全身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病例资料。从肿块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后方回声情况、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块均位于皮下,均为单房性,呈均匀点状低或等回声者25例;呈密集点状稍强回声,内夹杂弯曲的条状低回声者28例;内部回声不均匀者6例;内见钙化者2例。加压后肿块可见变形,未见明显流动感。所有肿块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点,高频超声可以在其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