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允清;曹用立;张有印;张沛永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对宫腔良恶性病变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2例宫腔良恶性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鉴别和诊断结果。结果全部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表现为DWI典型高信号,而大部分良性宫腔病变患者均表现为稍高信号和高信号,良性病变患者ADC水平(1.412±0.023)×10-3mm2/s,恶性病变患者ADC水平(0.967±0.042)×10-3mm2/s,恶性和良性病灶组织的ADC水平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DC水平的测量可作为良恶性宫腔内病变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规MRI序列与DWI相互结合,能够为良恶性宫腔内病变的鉴别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作者:祝友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的治疗体会。方法选取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患者12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在微创置管后给予药物地塞米松加异烟肼,胸腔内注射;观察组则给予药物尿激酶加异烟肼,胸腔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胸水引流量、胸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引流量为(231.45±117.26)ml、胸膜厚度为(1.49±0.32)mm、注药次数为(5.2±1.21)次,观察组患者引流量为(921.23±114.23)ml、胸膜厚度为(1.01±0.25)mm、注药次数为(3.6±1.34)次,两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引流量显著升高,胸膜厚度及注药次数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微创胸腔置管,并给予尿激酶加异烟脐治疗包裹性胸膜炎并胸膜肥厚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作者:赖启勋;廖开福;李丽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正常人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总结对比两组的心脏彩超特点。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4.63±5.21)mm,左房内径(51.42±5.15)mm,左室射血分数(55.68±6.56)%,二尖瓣区舒张早期大血流速度与二尖瓣区舒张早期大运动速度比值(13.26±3.24),并与健康对照组心脏彩超情况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对比发现,随着心功能分级不断升高,患者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区舒张早期大血流速度与二尖瓣区舒张早期大运动速度比值逐渐升高(P<0.05),而LVEF水平则逐渐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高血压患者心脏生理病理动态变化较敏感,可及时了解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及其功能情况,为左心室肥厚、左心衰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作者:吴明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无管化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分别给予无管化PCNL和标准PCNL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漏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术后术后VAS评分及Hb下降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管化PCNL治疗非复杂型上尿路结石具有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且可与标准PCNL达到同样的取石效果。
作者:张祥水;汪洋;李德明;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又名脂质运载蛋白(lipocalin)-2,属于lipocalin超家族成员之一,1993年被Kjeldsen等[1]在中性粒细胞中发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NGAL与脂代谢紊乱、炎症、免疫反应、肿瘤及肾脏损害等密切相关[2,3]。现重点就NGAL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邓美慧;傅睿;郑卫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早期切口置管负压吸引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33例腹部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负压引流组(n=17)和传统处理组(n=16),分别实施切口早期清创置管引流和传统敞开换药,观察两组患者的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切口感染程度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等变化。结果处理前1d两组患者的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切口感染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处理后第1d、第5d、第7d早期负压引流组患者的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较传统处理组有明显降低(P<0.05),处理后第1d、第3d、第7d及第9d早期引流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早期负压引流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处理组(P<0.05)。结论感染切口早期清创置管负压引流可有效地促进腹部感染切口的愈合,可能为临床治疗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周良本;谢小平;朱国民;金峰;揭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术前静脉给药对鼻内镜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空白试验组(A组)、地佐辛组(D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组(DF组)。术前30min,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D组注射地佐辛0.1mg/kg、F组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DF组注射地佐辛0.1mg/kg+氟比洛芬酯1mg/kg。分别在拔管后10min(T1),30min(T2)、1h(T3)、3h(T4)4个时段行VAS和BCS评分评价术后镇痛效果。在拔管后3min(Ta),7min(Tb)及15min(Tc),观察比较四组患者躁动评分(RS评分)和镇静评分(RSS评分)。结果与A组比较,D组和F组的T1、T2时间点及DF组T1,T2,T3,T4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BC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D组和F组比较,DF组T1,T2,T3,T4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BCS评分显著升高(P<0.05);Ta、Tb、Tc点DF组R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RSS均评分显著高于于A组和F组(P<0.05);DF组平均追加地佐辛量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拔管后的烦躁和不适,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
作者:周绪锋;郭善亮;张明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31例均发现皮肤结节或肿块就诊,1例右上肢疼痛,1例左下肢疼痛,余29例无明显症状;单发12例,多发19例;首发15例,复发16例;躯干20例,四肢8例,颌面部2例,头皮1例;合并肺转移5例;密度均匀25例,密度不均匀6例,边界清晰23例,周围脂肪间隙模糊6例,侵犯横纹肌10例;增强扫描12例,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综合分析,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志坚;胡少波;曾炳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对小儿手足口病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根据平行对照法分为联合组与单用组各为35例,联合组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单用组仅采用小儿豉翘颗粒资料,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在患儿体温正常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与单用组比较均较短(P<0.05);联合组与单用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68.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接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体征的改善,同时用药安全性高,效果确切。
作者:胡会岗;匡薇;梁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作者:《江西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PEDF对前列腺癌抗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方法加入PEDF或PBS溶液培养人前列腺癌上皮细胞株(PC3),RT-QPCR检测细胞中VEGF与CXCR4的表达水平;建立皮下种植肿瘤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与CXCR4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细胞株与皮下种植肿瘤组织验证,发现PEDF抑制VEGF与CXCR4的表达。结论 PEDF抑制前列腺癌中血管生成,可作为前列腺癌抗血管生成的靶标,为治疗前列腺癌提供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作者:毛允义;林伟;曾涛;朱心;江先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全身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病理证实的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病例资料。从肿块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后方回声情况、血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肿块均位于皮下,均为单房性,呈均匀点状低或等回声者25例;呈密集点状稍强回声,内夹杂弯曲的条状低回声者28例;内部回声不均匀者6例;内见钙化者2例。加压后肿块可见变形,未见明显流动感。所有肿块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表皮样囊肿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点,高频超声可以在其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胡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游离前臂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从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5例T3、T4期下咽癌患者行半喉半咽切除术,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喉以及喉咽缺损,根据缺损区大小和部位,切取相应皮瓣并塑形后,恢复喉和喉咽的正常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术后辅以放疗,平均剂量65Gy。结果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恢复正常进食与发音功能,其中3例拔除金属导管,另有2例带管。随访3年以上,长者随访6年,局部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游离前臂皮瓣用于下咽癌切除后的下咽、喉缺损修复,具有可靠、易存活、厚度适合、易于塑形的优点,有利于下咽癌手术的喉功能保留。
作者:闵翔;余济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明确窖蛋白1(Caveolin-1,CAV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83例、对照组11例,运用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CAV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CAV1在AML不同阶段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⑴CAV1基因mRNA在AML初治组表达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初治组与缓解组表达无显著差异(P=0.123);难治组与复发组CAV1表达水平比初治组、缓解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⑵初治组中化疗缓解组与化疗未缓解组之间CAV1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⑶AML初治组中CAV1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AV1在AML中表达与白血病阶段有关,呈双向表达模式,随着病情进展而升高,可能成为预测白血病病情进展的指标之一。
作者:钟金发;李振江;汤爱平;孙万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儿童急性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外伤所致四肢皮肤软组织撕脱及软组织缺损患儿40例,创面均在5cm×5cm大小以上,6-8h内入院并急诊行清创治疗,在I期行彻底清创治疗后均分为2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处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换药治疗。分别于术后第7d、第14d取创缘新生肉芽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观察新生微血管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在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后CD34标记的新生微血管数值在7d、14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新生微血管数值在14d均高于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常规换药相比,能够更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生长。并能够对儿童大面积皮肤软组织损伤创面起到更加积极的疗效。
作者:江琦庆;熊斌;林智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携带多个穿支的腓动脉远端蒂大型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携带多个穿支的腓动脉远端蒂大型皮瓣修复同侧足踝部及前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2例,缺损面积15.5cm×10.5cm-8cm×6cm,皮瓣切取面积26.5cm×12.5cm-9.5cm×7.0cm。结果12例术后均得到随访,皮瓣完全存活;1例创面轻度感染,经换药、调整敏感抗菌素等处理治愈。结论携带多个穿支的腓动脉远端蒂大型皮瓣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不要吻合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蒂部旋转方便,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足踝部较大软组织缺损时的一种理想皮瓣。
作者:黄跟东;邓葵;付睿军;陈琴;徐星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点的恶性肺血管疾病。目前肺动脉高压已成为了世界性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误诊率高三大特点,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与国外相比,我国有关肺动脉高压的资料相当的匮乏。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与治疗,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生存和预后都至关重要。常规12导联心电图在各级医疗单位均已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心电图已成为肺动脉高压诊断流程中重要的检查项目。鉴于此,本文重点阐述近年来心电图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潘雄(综述);程应樟;程晓曙(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用应变率成像分析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为评价手术效果及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活动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用应变率成像技术分析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1d,术后3d、7d、15d、1个月、3个月、6个月内的平均峰值应变(MSS)、平均收缩期应变率(MSSR)、传统测量方法所显示的心功能的各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SD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降低;术后1d至15d,EF、FS仍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述各参数全部达到对照组水平。⑵VSD组左室各节段在术前MSSR普遍高于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7d,各节段的SRs均有所回升,但仍未达正常对照组水平、术后15d各节段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术后1个月已完全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变率成像技术在评价室间隔缺损患者外科治疗后的左心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比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更敏感、更全面、更准确的优势。
作者:邹炜;孙红斌;李斌;肖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评估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的疗效。方法术中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将剩余近端结肠根据病人胖瘦预留10-15cm长残端,行近-远端结肠侧-端吻合。残端造瘘,术后20d将造瘘口关闭,埋入皮下或回纳腹腔。结果4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未出现吻合口漏、关闭残端漏。结论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根治术后Ⅰ期吻合+近端造瘘早期回纳是可行的,其减少了病人的痛苦,降低了经济费用,缩短了整个外科治疗时间。
作者:王建平;符建平;朱晓亮;杨勇;徐习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应用64排CT脑灌注评价脑组织缺血程度。方法40例临床诊断急性脑梗塞,CT灌注显示单侧脑叶灌注异常患者,结合MRI判断梗塞,根据脑血流量进行分组,A组(低灌注组)与B组(梗塞组),分别评价两组的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A组18例,CTP图异常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28)、CBF可正常或轻度升/降、CBV基本无变化或轻度降低,其中仅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梗塞组22例,对比MRI图梗塞周边IP区异常灌注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48)、CBF明显下降(R约为0.45)、CBV轻度降低,其中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梗塞中心区表现为MTT延长(R约为1.64)、CBF明显下降(R约为0.36)、CBV明显降低(R约为0.37)。其中MTT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01),CB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组织低灌注区与梗塞中心区及周边IP区各灌注参数有显著差异,根据灌注参数的变化特点可对缺血梗塞的程度作出影像评估,当MRI未见急性梗塞时,CT灌注rCBF<0.5,提示梗塞风险极高,指导临床应进行早期干预治疗。
作者:刘贯清;肖新兰;李晓;黄小宁;李五根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