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调整冠脉成像注射速率的应用价值

黄晖;王樱花;龚洪瀚

关键词:冠状动脉, 血管成像, 对比剂, 峰值, 延迟时间, 注射速率
摘要: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的高低,对冠脉成像注射速率进行针对性调整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30例,B组130例)。所有病例检查均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实验法。 A组冠脉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小剂量实验保持一致,B组则根据小剂量实验中主动脉根部CT峰值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两组冠脉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记录及统计学比较。结果 B组冠脉图像质量Ⅰ级98例,较A组多32例;Ⅱ级29例,较A组少20例;Ⅲ级3例,较A组少1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的高低,对下一步冠脉增强对比剂注射速率进行弥补性调整,能明显提高CCTA的检查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冠脉图像质量。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可能引起胃瘫的因素,总结探讨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87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胃瘫综合症的危险因素。结果487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30例出现胃瘫综合征,单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史、焦虑、术前幽门梗阻、临床分期、广泛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迷走神经切断术与胃瘫是否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史、焦虑、术前幽门梗阻、手术方式、迷走神经切断术是胃瘫的危险因素。结论胃癌切除术后胃瘫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上述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术后胃瘫的发生率。

    作者:朱剑彪;刘伟中;熊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误诊1例

    1病史摘要患者,男,46岁,2015年1月7日就诊我院。主诉发现左眼眼球突出3个月余。在外院就诊,诊断为“左眼眶肿瘤”。我院拟“左眼眶肿物”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包括眼眶CT、眼眶MRI、视野、VEP、验光等。入院专科检查:右眼前节眼表未见异常、眼球各方向运动可;左眼球轻度突出,闭眼可,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上转不能,眼球突出度:13.5mm>-108mm-<17mm。 VAsc:OD 0.2,OS 0.1;VAcc:OD-4.75/-1.25*85=1.0,OS-4.00/-2.00*105=0.6;IOP:OD 12mmHg,OS 18mmHg;双眼瞳孔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可,双眼眼底:见视盘边界清色淡红,C/D约0.3,血管走形可,视网膜平伏,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

    作者:甘莆英;叶艳敏;廖洪斐;王耀华;胡晓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高场磁共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场MRI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临床诊断HIE的新生儿MRI表现。结果76例临床诊断HIE患儿,MRI确诊45例,其中轻度16例,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及皮层深部白质斑点及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高信号,其中3例幕上或幕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21例,T1WI表现多个脑叶大脑皮层及深部白质对称点状高信号或沿侧脑室条带状高信号,13例伴有局限性脑水肿;重度8例,正常高低相间的灰白质分界不清,正常结构消失,1例T1WI双侧额叶、颞叶、枕叶深部白质、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可见斑片状高信号伴内囊后肢低信号。结论高场MRI可以客观反映窒息和脑损伤情况,对新生儿HIE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古君海;刘小华;曾新晖;罗新忠;桂小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造口探访提高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造口探访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4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2)实施常规护理,探访组(n=32)加行肠造口探访。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及情绪状态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探访组社交效能及肠造口照顾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及社会适应性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造口探访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促进患者情绪稳定。

    作者:郑莉兰;万莉玲;冷云坤;夏春妹;魏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和针灸康复科已临床确诊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包括行为训练、膀胱体操、间歇导尿等,疗程为4周;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热敏灸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尿动力学指标检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Qmax、Pucp及VH2O均明显升高,Pves及RUV均明显下降,且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疗法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尿失禁患者的排尿症状,改善膀胱有效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加强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作者:罗琴雯;胡著云;洪恩四;冯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妇产科专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结构模式改变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妇产科专科医院消毒供应室人员结构改变对工作质量及医院人力成本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前老的消毒供应室人员结构与新标准要求下消毒供应室人员结构模式对工作质量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种人员结构模式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差异性。结论通过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及岗位设置可以提高妇产科专科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的用工成本。

    作者:刘素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芦荟联合山茶油外涂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芦荟联合山茶油外涂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效果。方法将50例大小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在大小便后清洁皮肤,再外涂芦荟及山茶油,对照组患者大小便后清洁皮肤,外涂抹爽身粉。结果观察组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芦荟联合山茶油外涂能有效的预防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

    作者:王小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刺络拔罐联合养阴活血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养阴活血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4月的我院门诊患者70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联合自拟中药方口服;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弥可保),同时取患处阿是穴和相应神经节,给予半导体激光照射,每日1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两周一疗程。观察二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77.1%(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刺络拔罐联合养阴活血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法简单,疗效较好。

    作者:曾衍胜;蔡莉;赖菊英;宋燕飞;陈体高;许彩燕;魏臻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RF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RF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术后每3个月左右复查X光片1次。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5年。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综合评价标准:优21例,良9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93.8%。术后6-1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RF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是一种疗效确切、具有复位功能良好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其操作较为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曾永平;王其;熊少华;甘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起搏模式及起搏比例下患者血NT-proBNP的变化

    目的:通过测定植入起搏器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水平,以研究不同起搏模式及起搏比例对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起搏治疗的68例患者,其中AAI(R)模式12例,VVI(R)模式32例,DDD(R)模式24例,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获得患者术后6个月的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3种起搏模式下患者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VVI(R)起搏术前及术后6个月组内比较及与AAI(R)、DDD(R)起搏术后6个月NT-proBN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亚组分析显示VVI (R)、DDD(R)模式下,心室起搏比例>50%组与起搏比例<50%组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VVI (R)起搏模式及较高的心室起搏比例能引起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变化,对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患者,应优先选择AAI(R)或DDD(R)起搏模式。

    作者:周国忠;黄文军;钟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后淋巴漏6例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淋巴漏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我院6例患者的发生情况。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时,未切除淋巴结者未见有淋巴漏发生。因腹股沟根部淋巴结肿大妨碍手术操作而行淋巴结切除12例,其中6例患者出现淋巴漏。量约50-200ml/d。结果本组淋巴漏6例中经一般治疗自行闭合2例,使用泛影葡胺注射后闭合1例,经腹股沟切口局部运用低剂量放疗闭合1例,再手术缝扎闭合2例。结论腹股沟肿大淋巴结切除是造成淋巴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采用个体化措施治疗,效果好。

    作者:吕璞;王建;吴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调整冠脉成像注射速率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的高低,对冠脉成像注射速率进行针对性调整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30例,B组130例)。所有病例检查均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实验法。 A组冠脉增强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小剂量实验保持一致,B组则根据小剂量实验中主动脉根部CT峰值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对两组冠脉图像质量进行分析、记录及统计学比较。结果 B组冠脉图像质量Ⅰ级98例,较A组多32例;Ⅱ级29例,较A组少20例;Ⅲ级3例,较A组少1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的高低,对下一步冠脉增强对比剂注射速率进行弥补性调整,能明显提高CCTA的检查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冠脉图像质量。

    作者:黄晖;王樱花;龚洪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患者和6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按照疾病种类,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为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患者,对照组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MR表现及临床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病灶发生于分水岭区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情进展速度以及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灶直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MR表现和病理机制显著不同,前者预后差,病情进展较快,应尽早给予干预。

    作者:郑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的影响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TNF-α及IL-6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我院收入治疗的64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痛患者,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糖尿病治疗,实验组在观察组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治疗,同时选取同期我院的2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痛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水平以及观察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治疗1、2、4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观察组患者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加巴喷丁治疗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痛患者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同时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彭士彬;刘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改良Bianchi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Bianchi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3岁双侧低位隐睾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经腹股沟及阴囊四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观察组采用改良Bianchi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睾丸体积变化、睾丸有无回缩、有无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及家长的评价。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无睾丸回缩发生,睾丸外形饱满,边界清楚,血流丰富,对照组切口红肿1例,鞘膜积液2例。结论采用改良Bianchi手术治疗低位双侧隐睾符合微创理念,具有切口少、切口较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钟剑;杨栋;王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在肺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VATS)在肺部手术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共56例肺局部切除行胸腔镜手术患者,其中31例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同期25例行双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比较2组手术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单操作孔组和双操作孔组之间手术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单操作孔组(0.8±0.5)较双操作孔组(1.2±0.6)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在肺局部切除术可行,可靠,与传统的双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相比,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宋超;魏益平;喻东亮;张文雄;徐建军;彭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V期Zenker憩室1例报道

    Zenker憩室,又名咽食管憩室,是指咽食管壁局限性向外突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具有完整覆盖上皮的盲袋,多为后天性,国外报道多见,国内罕见。

    作者:张文雄;魏益平;徐建军;彭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浆降钙素原的动态测定对单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颅脑损伤的患者71例根据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和轻型颅脑损伤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1、2、3、5、7、10、14d早上采集血标本检测血降钙素原水平。结果轻、重型脑外伤患者各时段血P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PCT水平对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桂先;颜文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应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的现状及进展

    肺癌是当前人类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在外科微创时代背景下,特别是90年代现代胸腔镜开展以来,VATS得到不断创新发展,c-VATS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得到普遍肯定,并成为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治疗常规手术之一[18]。近来随着器械和VATS技术的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VATS的发展,使原来传统手术的患者得到微创治疗。但是,由于VATS掌握程度和观念不一样,在c-VATS适应证的选择上仍存有一定分歧,选择一个合理有效 VATS 手术方式是非常重要,现就NSCLC的c-VATS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荣辉(综述);喻东亮(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葛根素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博莱霉素所诱导的大鼠肺间质纤维化模型,对肺纤维化模型大鼠病理形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活性测定来探讨葛根素对实验性大鼠肺纤维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葛根素组,激素组,每组10只,28d后,评价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肺系数变化及各组肺组织匀浆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1)各组肺系数比较:第7、28d,模型组肺系数较其他3组明显增加(P<0.01),葛根素组与激素组肺系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HE染色,观察到:葛根素与激素组的大鼠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治疗7d后肺组织炎细胞、浸润区域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治疗28d后呈轻、中度肺纤维化改变,病变范围局限,肺泡间隔胶原纤维沉积呈束状。(3)葛根素与激素组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匀浆SOD含量更高(P<0.01),MDA含量却降低(P<0.01),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匀浆SOD活性、MDA含量在各时间断基本一致。结论葛根素能减轻博莱霉素所致的大鼠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提高肺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

    作者:肖清萍;孙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