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郑驰

关键词: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 MRI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MRI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患者和6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按照疾病种类,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为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患者,对照组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MR表现及临床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病灶发生于分水岭区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情进展速度以及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灶直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皮层下分水岭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MR表现和病理机制显著不同,前者预后差,病情进展较快,应尽早给予干预。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控制性应用VSD负压引流在严重软组织肿胀小腿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早期控制性应用VSD负压引流在严重软组织肿胀小腿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2012年12月-2015年1月对27例病例,分别采用(治疗组)提前控制性使用VSD引流及(对照组)仅在伤口出现迁延不愈或感染或2期扩创时使用VSD两种方法治疗严重软组织肿胀小腿闭合性骨折,观察两组病例的伤口愈合天数及出现感染的例数。结果27例病人伤口终愈合,治疗组14例病例伤口愈合时间为20-25d,平均22.5d,伤口愈合良好,仅1例伤口出现少许渗液,对照组13例病例伤口愈合时间(为25-49d,平均愈合时间36d,伤口感染及坏死例数8例,1例病例经过2次伤口扩创及VSD持续引流治疗。结论采用一期植入内固定或切开减压手术即提前控制性使用VSD引流,能有效的控制伤口的感染率,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

    作者:刘建;邹中元;韩东;李红;方冰;王奇;刘胜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成人麻疹抗体水平状况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

    目的了解九江市健康成年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探讨成人麻疹疫苗免疫目标人群,为有效实施麻疹预防措施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15岁以上健康人群共84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行麻疹IgG抗体浓度检测。结果麻疹抗体阳性率85.71%,保护率50.12%,几何平均浓度(GMC)为1160.95IU/L。15-25岁、35-40岁年龄段人群的的麻疹IgG抗体水平、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均相对较低,未达到麻疹抗体保护水平;其中20-25岁年龄组抗体保护率水平仅为30.43%。男性与女性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之间无较大差异;但20-35岁女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低于>35岁女性。城市居民麻疹抗体阳性率较农村居民低;常住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明显高于流动人口。结论在保证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可根据成人免疫状况适当调整麻疹免疫策略,开展成人麻疹疫苗免疫,重点针对15-40岁人群,其中以在校大中学生、育龄妇女、城市居民、流动居民和商业服务人群为主要接种对象。

    作者:江敏;涂莉;肖云;柯常彬;余福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IV期Zenker憩室1例报道

    Zenker憩室,又名咽食管憩室,是指咽食管壁局限性向外突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具有完整覆盖上皮的盲袋,多为后天性,国外报道多见,国内罕见。

    作者:张文雄;魏益平;徐建军;彭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血尿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血糖水平小于6.1mmol/L为甲组,大于6.1mmol/L为乙组,同时选择正常的体检患者作为丙组,观察患者的FBS(空腹血糖)、Cr(肌酐)、BUN(尿素氮)、UA(尿酸)、TG(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患者中甲组和丙组的FBS、Cr、BUN、TC和HDL-C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UA、TG、LDL-C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以FBS是否大于6.1mmol/L为因变量,以Cr、BUN、UA、TG、TC、HDL-C和LDL-C为协变量,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BS与Cr、BUN、UA、TG、LDL-C指标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有一定的关联性,提示较好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可以缓解血脂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作者:詹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观察应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76例患有股骨转子间骨折疾病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采用常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骨折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前术后不同时段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术后第3d两组患者Hct及Hb均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第3d观察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邓经德;刘立斌;刘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造口探访提高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造口探访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4例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行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2)实施常规护理,探访组(n=32)加行肠造口探访。监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及情绪状态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探访组社交效能及肠造口照顾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及社会适应性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造口探访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促进患者情绪稳定。

    作者:郑莉兰;万莉玲;冷云坤;夏春妹;魏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及适用性。方法选择于我院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试验组选择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溢泪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的痊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溢泪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均好转(P<0.05),但试验组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可以有效治疗慢性泪囊炎,提高临床疗效,适合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李望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RF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RF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在腰椎滑脱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后路腰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RF内固定治疗。术后每3个月左右复查X光片1次。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5年。临床疗效按照邹德威综合评价标准:优21例,良9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93.8%。术后6-12个月植骨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RF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是一种疗效确切、具有复位功能良好的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其操作较为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作者:曾永平;王其;熊少华;甘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在肺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VATS)在肺部手术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共56例肺局部切除行胸腔镜手术患者,其中31例行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同期25例行双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治疗。比较2组手术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胸腔引流量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单操作孔组和双操作孔组之间手术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单操作孔组(0.8±0.5)较双操作孔组(1.2±0.6)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在肺局部切除术可行,可靠,与传统的双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相比,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宋超;魏益平;喻东亮;张文雄;徐建军;彭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胃癌患者术中植入5-Fu缓释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中植入5-Fu缓释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胃癌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胃癌根治术(D2)治疗,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植入中人氟安,对照组患者给予氟尿嘧啶(5-FU)冲洗腹腔。结果2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腹腔化疗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3.55%、80.65%、61.2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87%、58.06%、35.48%(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中植入中人氟安可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提高治疗疗效,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詹荣根;林普陀;戴顺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艾司洛尔对老年人感染性休克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老年人感染性休克心肌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我科60岁以上感染性休克,经标准化治疗后心率仍大于100次/min患者36例。根据其有无冠心病或心房纤颤等心脏基础疾病随机分为3组,A组:既往无冠心病及心房纤颤等基础疾病组;B组:既往有冠心病并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C组:既往有心房纤颤并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组。分别给予艾司洛尔进行干预。在给药前及给药后心率达标2h内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给予艾司洛尔干预并达标后,患者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下降,CK-MB、cTnI及BNP下降,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改善、全血乳酸下降、尿量增加,与给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检查提示除A组射血分数(EF)稍下降外,其余两组射血分数非但未见下降,反而上升,C组上升明显(P<0.01),给药前后患者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艾司洛尔对老年人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特别是伴有冠心病以及心房纤颤等心脏基础疾病者保护作用更突出。

    作者:周仪华;郭良云;王萌;袁影;王舒;胡丽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LRIG1蛋白在Ib1期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LRIG1蛋白和宫颈鳞癌组织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Ib1期宫颈鳞癌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50例,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26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34例,并取同期的正常宫颈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RIG1蛋白表达情况,比较LRIG1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LRIG1蛋白与宫颈鳞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 LRIG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Ib1期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LRIG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呈现高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表达水平明显下降。2. LRIG1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无关。结论 LRIG1蛋白与宫颈鳞癌疾病进展关系密切。

    作者:毛锐;安云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加顺铂同期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TPF方案诱导化疗加顺铂(DDP)每周或3周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方法105例局部晚期(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入组,随机分为诱导化疗加DDP3周方案A组,诱导化疗加DDP每周方案B组。两组均先行3程诱导化疗,方案为TAX75mg/m2第1d,5FU2.6g/m2泵入120h,顺铂75mg/m2第2d,每3周为1疗程。第10周开始放疗,放疗第1d同时行化疗。 A组:DDP80mg/m2,每3周1次。 B组:DDP40mg/m2,每周1次。放疗采用适形调强照射, GTVnx69-72Gy,30-34次,GTVnd66Gy-68.1Gy,30次。结果诱导化疗后A组同期化疗平均顺铂剂量为152.6mg,B组为132.5mg。 A组完全缓解率74.07%,部分缓解率25.93%;B组完全缓解率66.67%,部分缓解率33.33%。副反应两组在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及骨髓抑制,体重下降无统计学意义,粘膜反应A组较B组轻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PF诱导化疗加DDP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推荐使用同期化疗3周方案。其远期毒副反应及疗效有无差异须进一步随访。

    作者:王钇力;许明君;杨静;刘霞;衷敬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鳃裂囊肿CT、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分析鳃裂囊肿的CT、MRI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鳃裂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1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表现。结果12例鳃裂囊肿呈囊状,6例形态呈类圆形;6例呈不规则形。均边界清楚。病灶内密度均匀,平均CT值为11(4-20Hu)。病灶囊壁光整,3例囊壁稍厚,仅2例囊壁周围脂肪密度模糊。MRI检查示囊内信号呈均匀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囊壁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楚。结论鳃裂囊肿的好发部位及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志刚;徐泽宇;唐翔宇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改良前后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老年人低能量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P-POSSUM评分系统对预测老年人低能量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死亡率的大小,通过分析预测值和实际值的关系,探讨改良前后该系统预测患者术后死亡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161例,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9例,应用改良前后的P-POSSUM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计算患者的预期死亡率,将实际死亡人数(O)与预期死亡人数(E)相比,以O:E的数值比较预期死亡和实际死亡的接近程度,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预期值与实际值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男35例,女47例,平均年龄(75.8±5.2)岁,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改良前预测死亡率的准确性较高与改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9例,男37例,女42例,平均年龄(78.0±8.6)岁,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预测准确率方面改良后较好于改良前。结论 P-POSSUM评分系统对老年人低能量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死亡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股骨颈骨折组改良前与改良后相比,改良前预测死亡率的准确性较高与改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组,预测准确率方面改良后较好于改良前。

    作者:朱琦;马勇;徐坤云;张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起搏模式及起搏比例下患者血NT-proBNP的变化

    目的:通过测定植入起搏器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水平,以研究不同起搏模式及起搏比例对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起搏治疗的68例患者,其中AAI(R)模式12例,VVI(R)模式32例,DDD(R)模式24例,分别于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通过起搏器程控仪获得患者术后6个月的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3种起搏模式下患者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VVI(R)起搏术前及术后6个月组内比较及与AAI(R)、DDD(R)起搏术后6个月NT-proBNP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亚组分析显示VVI (R)、DDD(R)模式下,心室起搏比例>50%组与起搏比例<50%组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VVI (R)起搏模式及较高的心室起搏比例能引起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变化,对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患者,应优先选择AAI(R)或DDD(R)起搏模式。

    作者:周国忠;黄文军;钟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米非司酮、垂体后叶素联合清宫术在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垂体后叶素联合清宫术在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22例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病例资料,22例患者均口服米非司酮后行清宫术,观察组12例术前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对照组10例术前宫颈注射缩宫素,观察两组术中出血、Folley水囊压迫止血率、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血HCG恢复正常时间及其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术中出血、Folley水囊压迫止血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口服、垂体后叶素联合清宫术对于终止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安全,有效,且手术操作简单,易于临床推广。

    作者:冷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危重症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危重症感染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3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分别为A组4.4-6.1mmol/L,B组6.1-10.0mmol/L,C组10.0-13.3mmol/L。入院后记录患者第1,3,7d的血清血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等指标。观察患者的体温,血象,血乳酸变化,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28d死亡率等指标。结果⑴3组患者第1d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升高,经过7d治疗,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白介素6水平,降钙素原水平逐渐下降,其中A、B两组较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A、B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C组有降低趋势。⑶3组患者体温变化,血象变化,血乳酸变化,28d死亡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A组患者出现低血糖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危重症感染患者血糖水平,能改善患者炎症反应。血糖控制在6.1-10.0mmo/L获益更多。

    作者:何招辉;霍亚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小儿Peutz-Jeghers综合征并发肠套叠的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Peutz-Jeghers综合征并发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PJS并肠套叠13例,均采取手术治疗。4例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其中3例(75%)术后2年内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5例行肠套叠手法复位+肠管切开取息肉术;4例行肠套叠手法复位+肠切除肠吻合术,其中1例(25%)复发后再次手术。结果13例治愈出院(100%)。随访1-11年,1例因粘连性肠梗阻(7.69%)再次手术,治愈出院。结论 PJS并肠套叠需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术中切除大直径息肉,可以减少肠套叠复发率。

    作者:雷斌;戚雯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血浆降钙素原的动态测定对单纯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测定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颅脑损伤的患者71例根据GCS评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和轻型颅脑损伤组,分别于患者入院后第1、2、3、5、7、10、14d早上采集血标本检测血降钙素原水平。结果轻、重型脑外伤患者各时段血P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PCT水平对单纯脑外伤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桂先;颜文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