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芳;王建;张功亮;黄金长;郭广秀;陈青;肖军兰
早产是影响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早产的发生率约为5%-15%,占新生儿死亡率的15%[1],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idiopathic re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而NRDS主要是由肺透明膜病变引起,故医学界又将NRDS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of newborn, HMD)。1972年,Graham Liggins[2]第一次报告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将HMD 的风险从25.8%降至9%,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正式发表公布: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胎肺成熟,降低早产儿HMD的发病率。下面就产前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作一综述。
作者:辛思明(综述);刘淮(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超声解剖分区与淋巴结超声特征相结合对淋巴结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超声途径分别观察颈部I至VI区域的淋巴结超声回声特点,结合原发肿瘤在颈部淋巴结的引流特征分析。结果不同性质的颈部淋巴结病变具备各自超声特征声像;转移性淋巴结偏心性宽厚型皮质内杂乱镶嵌型回声极具特征,与鳞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高。不同恶性肿瘤的淋巴引流有客观规律性,使转移性淋巴结颈部分布各具区域特征。颈部淋巴结超声解剖分区与淋巴结超声表现相结合可以对淋巴结定性,同单独依据淋巴结超声特点定性诊断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解剖分区与淋巴结的超声特点相结合分析,对区别颈部淋巴结尤其是异常淋巴结中的良恶性病变极为重要,可以提高超声定性诊断颈部淋巴结的可靠性。
作者:邱日锋;饶文康;余晓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COPD和哮喘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皮质醇的变化,探讨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OPD患者40例,其中轻症组15例,重症组25例;哮喘患者30例,其中控制组12例,未控制组18例;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于清晨8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数及血清皮质醇含量。结果(1)COPD组CD3+为(839.43±433.29)个/μl,CD4+为(439.43±246.99)个/μl,CD8+为(411.23±246.19)个/μl;哮喘组CD3+为(1080.67±623.78)个/μl,CD4+为(546.23±441.43)个/μl,CD8+为(524.43±226.89)个/μl;对照组CD3+为(1158.23±508.00)个/μl,CD4+为(586.40±351.33)个/μl,CD8+为(571.83±315.52)个/μl。 COPD组CD4+、CD8+T细胞数比对照组低(P<0.05);哮喘组CD3+、CD4+、CD8+T细胞计数比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清内源性皮质醇COPD组为(3.61±1.99)ng/ml,哮喘组为(5.88±3.16)ng/ml,对照组为(8.47±3.02) ng/ml。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1)COP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病情越重,下降越明显;COPD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亦下降明显。为干预COPD患者细胞免疫及使用外源性激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哮喘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对两者干预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乾中;周海凤;徐晓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2例手足口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420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生ITP者32例,其发生率为9.4‰,87.5%均在起病1周内出现紫癜症状;其中有12例为重症手足口病,且有1例出现现水肿及脑干脑炎症状死亡。结论手足口病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其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率高;出现紫癜症状早,且加重病情。
作者:郭毅;彭庆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的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肺组织炎性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哮喘组,每组10只。 HE染色,半定量评定大鼠肺组织炎症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p-ERK1/2在哮喘大鼠肺组织的表达。结果哮喘组大鼠肺组织炎性评分及p-ERK1/2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1/2主要表达于气道周围,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79,P<0.01)。结论哮喘大鼠的肺组织 p-ERK1/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p-ERK1/2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且与肺部炎症有一定关系。
作者:孙萍;吴颖;石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石英纤维桩与铸造贱金属桩(钴铬)修复的双根管前磨牙中,不同桩核系统体外抗折性能。方法选取正畸治疗中对称拔除的双根管前磨牙48颗,随机均分为A、B两组,各24颗。在离体牙釉牙骨质界上方2mm处截冠并进行常规根管治疗后,A组用石英纤维桩,B组用铸造贱金属桩(钴铬)修复,桩核完成后用烤瓷冠修复外形,两组试件包埋后用压力测试仪进行抗折裂强度测试和折裂模式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 两组桩核系统的抗折裂强度(N)分别为(334.85±15.58)N,(407.76±16.22)N,对两组抗折裂强度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试件的折裂模式,A、B两组可进行再次修复的例数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87.5%和25.0%。结论纤维桩的抗折裂强度虽然低于传统铸造贱金属(钴铬)桩,但其抗折裂强度足以承受双根管前磨牙的日常咀嚼力量,而纤维桩修复失败后可再次修复的概率大于传统铸造贱金属(钴铬)桩,因此纤维桩是更适合修复双根管前磨牙的桩核系统。
作者:许云;范华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感染患儿的生物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23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180株(77.25%),革兰阳性(G+)菌48株(20.60%),真菌5株(2.15%)。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6.05%)、肺炎克雷伯菌(28.33%)、表皮葡萄球菌(10.30%)。G-杆菌对β-内酰胺类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性较高。 G+球菌对新生儿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高,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结论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病原菌分布及耐药趋势的分析,有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李德元;陈婷婷;陈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炎发展的晚期阶段,临床上起病隐匿,多以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并发症就诊而发现。肝硬化为常见病,世界范围内的年发病率约为100(25-400)/10万[1],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较高,腹水是肝硬化常见并标志着肝功能失代偿的重要并发症,因此,本文对肝硬化腹水形成与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邵琴(综述);胡坚方(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提高本刊采编时效,加速推进本刊采编作业的现代化;为更加方便作者投稿,及时了解审稿进展,本刊于近日正式启用网上采编系统。本系统开通后,正式实现了本刊投、审、编网上一体化运作,整个采编流程更加透明、公开、高效,采、编、审互动更方便,更准确。这也标志我刊的软硬件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江西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经验。方法对23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加行直肠壁悬吊术,术后4周和术后1年分别评价疗效,并作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疗程12-26d,平均(15.05+10.20)d,术后未见后遗症及并发症。术后4周,痊愈10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术后1年,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5%。两个时点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的基础上附加行直肠壁悬吊术近、远期疗效均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余灵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基因外显子1第49位点A/G多态性与Graves病(GD)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方法对99例GD患者和107例健康对照者CTLA-4基因外显子1第49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GD患者被研究99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外显子1的49位AA纯合子为14.14%,AG杂合子为39.39%,GG纯合子为46.47%,107例的健康对照者AA纯合子为25.23%,AG杂合子为53.27%,GG纯合子为21.50%。 GD患者与对照者GG纯合子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GD患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第1外显子第49位A基因和G基因频率分别为33.84%和66.16%,G基因组频率明显高于A基因(P<0.05);健康对照者A基因组频率和G基因组频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性别之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江西地区汉族人群CTLA-4基因外显子1第49位点A/G多态性与GD发生存在正相关性。
作者:朱凌燕;李莹;龚甜;刘建英;徐积兄;甘华侠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寻找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产后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后出血产妇126例作为研究组,从同期经阴道分娩非出血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2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经χ2(t)检验,经产妇、流产≥2次、文化程度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重度贫血、宫缩抑制剂的使用、软产道损伤、第3产程≥15min等是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在成年女性要开展性教育,避免多次人流;做好孕期保健,积极预防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及妊娠合并症,对产前贫血者,应尽可能在产前纠正;对文化程度低者要有针对性做心理辅导;对第3产程超过15min者,可行人工胎盘剥离术;作分阴侧切时应及时缝合好切口,对手术产、急产术后应常规检查阴道和宫颈等措施可有效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汪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与甘油三酯检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2010年7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6例,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开展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甘油三酯水平检测,而后进行分析。结果经对比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甘油三酯水平均较健康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则较健康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甘油三酯水平较未透析治疗者发生逐渐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则较未透析组发生明显升高(P<0.05);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肾衰患者预后效果越差。结论对超敏C反应蛋白与甘油三酯水平进行准确检测,可为肾功能衰竭的诊断、病情以及预后效果评估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康利根;罗志强;朱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效果。方法将4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行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腔镜组20例)与常规甲状腺手术(常规组2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美容效果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腔镜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9.2±25.7)min、(74.5±10.3)min(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2±7.2)ml、(37.3±6.5)ml(P<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2.5±25.3)ml、(40.3±19.5)ml(P<0.01);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7.0±1.3)d、(5.0±0.3)d(P>0.05);对切口满意率分别为90.0%与36.3%(P<0.00);两者均无甲状腺旁腺及喉返神经损伤及因术后大出血而再次手术等并发症。结论经胸乳甲状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勒世联;孙明生;邓鹏;周启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牙源性腺样瘤比较少见,仅占牙源性肿瘤的2%-7%,主要是位于颌骨内的一种独立的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1.9,多发生于10-19岁的青少年,几乎都位于骨内,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但以上颌骨多见,好发于颌骨前部[1]。肿瘤生长缓慢,致颌骨膨大,可引起面部变形,病变处可引起牙齿移位或松动。X线片显示颌骨为单房或多房边界清晰的透明区,常含有钙化斑或牙齿,临床常误诊为含牙囊肿而进行手术[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例牙源性腺样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点,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对该肿瘤的了解,从而减少误诊的几率,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合理治疗、更准确的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彭芳;王建;张功亮;黄金长;郭广秀;陈青;肖军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喷他佐辛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的疗效。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两组:喷他佐辛复合异丙酚组(P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F组),每组40例。P组喷他佐辛0.5mg/kg缓慢静注,F组芬太尼1ug/kg缓慢静注,随后两组静脉给予异丙酚1-2mg/kg进行麻醉。观察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术中体动,呼吸循环功能,不良事件(如呼吸暂停,眩晕,恶心呕吐,谵妄、定向力差),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中等音量唤醒指令+轻拍肩膀唤醒),满意度评分(术者操作和麻醉科医师满意度以及病人3者满意度评分的均值),异丙酚使用剂量和不良事件。结果 P组异丙酚使用剂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少于F组,P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短于F组,P组满意度评分高于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的苏醒时间与F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喷他佐辛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痛电子胃镜检查术,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朱晶;张春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单药及丙戊酸钠和托吡酯(TMP)联合用药治疗儿童癫痫时VPA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3年1月-2013年6月间我院癫痫患儿单用VPA及VPA联用TMP治疗癫痫的病例,对VPA的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及患儿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血药浓度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179例单用VPA的患儿中VPA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的有127例,其中已控制+基本控制的有95例(74.80%),无效的有32例(25.20%),在50-100μg/ml 之间的有52例,其中已控制+基本控制的有37例(71.15%),无效的有15例(28.85%),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10例(5.59%);69例VPA联用TMP 的患儿中VPA的血药浓度低于50μg/ml的有46例(66.7%),其中已控制+基本控制的有34例(73.9%),无效的有12例(26.09%)。在50-100μg/ml之间的有23例,其中已控制+基本控制的有17例(73.92%),无效的有6例(26.08%),不良反应例数分别为4例(5.80%)。结论当VPA与TMP联用时,与单用VPA相比,VPA的血药浓度对两组之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作者:欧阳伶;吴华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西药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西咪替丁片和酮替芬片联合服用,治疗组24例除采用对照组相同药物外,还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方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5%,对照组有效率67%,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复发率17.6%,对照组复发率40%,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χ2=7.76,P<0.01)。结论中西药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复发率低。
作者:李玄芳;胡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5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95例正常健康体检妇女(健康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受检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及NK细胞(CD16++CD56+)数量情况,观察两组及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中上述细胞数量情况变化情况。结果宫颈癌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情况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CD3+、CD3+CD4+及CD16++CD56+细胞数量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分期呈负相关性(P<0.05);外周血CD3+CD8+细胞数量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免疫功与临床病理分期呈负相关。
作者:蔡艳平;谭金龙;吴美毓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90锶敷贴治疗鸡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鸡眼患者随机分成敷贴组和对照组,敷贴组32例共40处皮损,采用90锶敷贴治疗;对照组31例共42处皮损,行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鸡眼2个月后的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敷贴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P<0.05)。敷贴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分别为5%(2/40)、52.4%(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17,P<0.01)。结论90锶敷贴治疗鸡眼有效率高,复发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文晓琴;欧阳良;陈菁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