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唐文燕;邹芳

关键词: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 感染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多重耐药菌的菌种和耐药情况。方法对本院NICU2011年4月-2012年3月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44例新生儿细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多重耐药菌48株,革兰阴性菌38株,占79.17%,以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多(1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14株,占29.17%;鲍曼/溶血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6.47%,仅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其它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氨曲南、除头孢西丁外的头孢类抗生素、哌拉西林耐药率高。革兰阳性菌10株,占20.8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亚胺培南、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青霉素耐药率为100%,对利奈唑烷、利福平、万古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敏感。48株多重耐药菌对3-10类抗生素耐药,平均对6.44+1.66类抗生素耐药。治愈34例,好转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后死亡5例,病死率为15.91%(7/44)。结论本院N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经直肠超声引导12+1点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2+1点穿刺活检术诊断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103例临床疑诊前列腺癌的患者,首先用直肠超声探头常规扫查前列腺,观察声像图特征,确定结节和可疑病灶区域,选择穿刺角度,进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2+1点穿刺活检术。结果病理证实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48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 hyperplasia,BPH)42例,前列腺慢性炎症8例,鳞状上皮化生5例。12+1点穿刺活检PCA阳性检出率为46.6%,传统的6点法活检PCA阳性检出率为3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5。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12+1点穿刺活检术明显高于传统的6点法。

    作者:王豪;叶修彬;宋嫣;刘惠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ESTs的诊断水平。方法所有手术切除肿瘤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镜检。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10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子宫占位和阴道出血;其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2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7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1例。ESN和ESS均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UES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并缺乏螺旋动脉。10例表达CDl0(占100.0%),其中ESN和ESS均为弥漫阳性,1例UES为局灶阳性。4例表达SMA(占40.0%),2例表达desmin(占20.0%),均为局灶阳性。结论 ESTs临床上无特异表现,容易误诊,但通过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抗体标记可获得确诊。

    作者:刘文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九江市庐山区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九江市庐山区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为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从庐山区抽取4所小学7-9岁儿童2970例进行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第一恒磨牙患龋率为25.70%,龋均0.38。女生患龋率、龋均高于男生,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趋势。第一恒磨牙下颌患龋情况明显多于上颌,牙面患龋以咬合面多见,占总患龋面的64.90%。结论庐山区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较为严重,应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对适龄儿童尽早进行窝沟封闭。

    作者:代丽云;张玉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研究

    目的:比较脑室外引流术和传统开颅手术对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室外引流术和传统开颅手术的相关参数,以及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行两种不同术式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转归情况。结果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较,脑室外引流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留置引流管时间相对较长(P<0.05),清除颅内血肿效果稍差(P<0.05),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再出血率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临床转归较好(GOS=4、5,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疾病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患者经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转归。

    作者:胡稻;游涛;刘先波;谭兴萍;胡斌;毛云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哮喘患儿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得对骨密度影响的探讨

    目的:探讨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得对哮喘儿童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56例2-6岁哮喘患儿分为3个治疗组,每天吸入布地奈得,剂量分别为100μg、200μg和300μg,持续6-12个月。于治疗开始、第6和第12个月采用定量超声骨强度检测骨密度,同期测量肺功能FEV1。结果哮喘患儿肺功能FEV1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患儿骨密度无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长期吸入小剂量布地奈得不影响哮喘儿童的骨密度,且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许喜闻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估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09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确诊为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利奈唑胺组和万古霉素组),分别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或万古霉素注射液1.0g静脉滴注,每12h 1次,连用14d,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奈唑胺组退热时间较万古霉素组短(P<0.05);两组痊愈率、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均下降,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少于万古霉素(P<0.05)。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作者:李超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骨折后及二次骨折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骨折病史病人再次骨折与无骨折病史病人血流变学的变化,从而探讨骨折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血栓形成的影响,为预防血栓的形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例有骨折史的二次骨折患者、100例首次骨折患者、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流变指标、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D-二聚体含量以及下肢血管彩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余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和凝血四项指标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血流动力学各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二次骨折患者显著高于首次骨折患者(P<0.05);凝血四项显示,骨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短于首次骨折患者,骨折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浓度高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高于首次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次骨折患者和首次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二次骨折患者高于首次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折后,机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有骨折手术史的二次骨折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高于首次骨折患者;(3)骨折后,有效监测患者的血沉、血浆和全血粘度的变化,对预防患者发生深静脉栓塞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李宇旭;龙智生;龚飞鹏;李建飞;陈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两种治疗Pilon骨折方法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Pilon骨折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Mippo技术锁定钢板试验组和有限内固定结合超关节外固定架对照组治疗62例Pilon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方法的并发症、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26个月,试验组在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0.3%,解剖复位率80.6%,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保护软组织,较好的骨折愈合,试验组在稳定重建关节面和踝关节功能具有优势,为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胜才;李红;方冰;王奇;周光宇;刘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外伤性颅内血肿颅骨CT三维重建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颅骨CT三维重建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收治的外伤性硬膜外血肿65例,男4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4岁,分析病例常规轴位CT、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影像学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有颞顶骨骨折致硬膜外血肿20例,颞骨骨折致颅内血肿27例,顶骨骨折并矢状窦破裂出血3例,枕骨骨折并横窦破裂2例。入院时CT图像显示脑挫裂伤并血肿6例,非血肿位置见颅骨骨折,骨折处无血肿形成,术后骨折部位形成血肿,术后骨折部位未形成血肿。结论颅骨CT三维重建使临床医生在诊断、手术设计、术后评估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作者:贺建雄;汤冬梅;谢德斌;张晓军;刘文星;李伯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电图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SVC)的一条静脉治疗通道。心电图(ECG)定位技术是以PICC导管内导丝为电极,通过监测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心电图 P 波变化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使导管置入长度个体化[1]。2013年10月-2014年2月我科为31例肿瘤患者运用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定位技术置入PICC,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茶花;杨水秀;袁海珍;徐美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本刊对使用“在线投稿系统”作者疑问的答复

    本刊“在线投稿系统”正式投入运营后,极大方便了作者投稿,使作者能密切跟踪审稿进程,了解审稿动态;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编辑部处理稿件的效率。但有部分作者还不习惯使用,出现了一些问题。

    作者:江西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与MMP-9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与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患者纳入实验组;同期选择本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未合并室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于发病后第1、3、5d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20℃冰箱保存。采用RT-PCR 及ELISA 法同时测定MMP-9。结果 RT-PCR 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血细胞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73倍(1.03-2.96);实验组第3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54倍(1.09-2.92);实验组第5d MMP-9基因表达比对照组高1.61倍(1.07-3.09)。实验组第1d与实验组第3、5d MMP-9表达Δ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3、5d MMP-9组间基因表达Δ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第1d与对照组第3、5d的 MMP-9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ΔCT比较,均P<0.05)。 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第1d、3d、5d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MMP-9水平(均P<0.05)。对照组第3、5d血清 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实验组第3、5d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第1d 血清MMP-9水平(均P<0.05)。结论 MMP-9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颤发生、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可能性。

    作者:毛洪涛;黄亮;曹春水;占钻;李修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骨化三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治疗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疗效。方法将92例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骨化三醇常规剂量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骨化三醇冲击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但治疗后4周、8周血清iPTH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周、8周血清iPTH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时血清iPTH达标率为69.57%和93.4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65%和80.43%(P<0.05)。结论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慢性肾脏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蔡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情况,比较不同病理分型患者螺旋CT平扫及双期扫描CT值和螺旋CT诊断T、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所有病灶均可见双期扫描明显强化,双期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数病例静脉期扫描强化程度与动脉期扫描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T1、T2、T3、T4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4/4)、85.00%(17/20)、77.14%(27/35)、93.75%(15/16),对 N0、N1、N2分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4/24)、75.00%(21/28)、56.52%(13/23)。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胃肠道肿瘤诊断和分期准确率较高,是胃肠道肿瘤术前检查的重要手段。

    作者:余东鹰;余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微创手术修复不完全唇裂的体会

    目的:探讨行微创修复不完全唇裂手术的价值。方法在红白唇交界区域做切口,从口腔黏膜内向鼻底剥离口轮匝肌,在皮下将口轮匝肌重建,保证白唇皮肤完整,修复不完全唇裂。结果我院于2013年5月-9月起应用本法共矫治不完全唇裂20例,伤口均I期愈合,唇鼻外形良好,鼻坎结构完整,皮下口轮匝肌重建,唇部瘢痕不明显。结论微创修复不完全唇裂的手术方法改善了唇裂术后瘢痕挛缩畸形的弊端,切口隐蔽,减少了手术创伤,并且大大缩短了患儿术后恢复时间,特别适用于不完全唇裂的修复。

    作者:邹筠;袁华;谭梅军;付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置放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38例分析

    目的:评价应用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置入胆道内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均行ERCP术,观察支架置入成功率、黄疸及其他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术6个月、12个月的生存率。结果35例患者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为92.11%,其中置入金属支架26例,塑料支架9例。成功置入支架的35例患者术后黄疸逐渐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周TBIL、DBIL、ALT、GGT、γ-GT均明显下降,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获随访的29例6个月、12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72.41%、58.62%。结论 ERCP置入胆道内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操作简单,引流效果确切,能解除黄疸及其他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查国林;张华华;胡祝女;方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irtraq可视喉镜在经鼻气管插管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Airtraq可视喉镜在经鼻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6例拟接受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Airtraq(A)组与Macintosh(M)组各43例,A组在Airtraq可视喉镜下的经鼻气管插管,M组在Mac-intosh喉镜下的经鼻气管插管。结果 A组的插管时间显著短于M组(P<0.01),首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M组,组间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1);插管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插管前升高,但M 组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插管前显著升高(P<0.05),此外,两组患者在插管后的30min内的 SBP 与DBP均较插管时无明显波动(P>0.05),而HR较插管时有增快(P<0.05),组间比较又以M组HR增快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 Airtraq可视喉镜在经鼻气管插管中具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谢林碧;王敏;彭丹丹;黄标;陈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合并症、ASA分级、营养状况、血清红蛋白水平等指标与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242例患者1年死亡率为18.18%。年龄≥75岁患者死亡率为28.71%,高于<75岁患者的10.64%(P<0.05);术前并存疾病≥3种患者死亡率为29.25%,高于<3种并存疾病患者的死亡率1.05%(P<0.05);术前ASA分级为Ⅲ-Ⅳ级的患者死亡率为38.18%,高于I-Ⅱ级患者的1.52%(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患者死亡率为32.06%,高于≥35g/L患者的1.80%(P<0.05);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0g/L的患者死亡率为32.50%,高于≥10g/L患者的4.10%(P<0.05);术前血清淋巴细胞数量<1500个/ml患者的死亡率为38.10%,高于≥1500个/ml患者的2.92%(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死因与年龄、术前并存疾病、ASA分级、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清红蛋白及术前血清淋巴细胞数量等因素有关,而与患者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吴思宇;李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例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失败原因分析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以其明显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性输液通道[1]。成功置管是关键,但由于置管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或肿瘤化疗患者,如血管顺应性差、水肿、反复治疗等,往往易导致置管失败。我院于2011年11月开展PICC置管技术,2012年1月开展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技术,其中2例因送导丝困难而置管失败。通过对这2例患者置管失败原因分析讨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今后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积累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章萍;刘颖;谌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6例颅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合并真菌感染早期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诊治26例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6例患者进行涂片或培养及针对性治疗。结果26例患者采用临床针对治疗1个月之后,治愈率88.4%,有效率10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合并真菌感染病情复杂,需及时进行真菌检查,血小板病理性升高对早期预判诊断有意义。

    作者:王伟金;黄国豪;翟柱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