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和平;王娟娟;陈春秀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120例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插管全麻;S组患儿采用舒芬太尼及丙泊酚诱导和维持,C组则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诱导和维持。术中监测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5min(T1)、10min(T2)、15min(T3)、苏醒时(T4)的HR、MAP、RR、SPO2及动脉血气值;并记录患儿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及术后躁动、喉痉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中镇痛镇静均完善;与术前及C组比较,S组患儿的HR、MPA、RR在T1、T2、T3时降低,PCO2升高(P<0.05),但均在正常范围内;S组喉痉挛、躁动等方面发生率低于C组,苏醒时间较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在小儿非插管全麻中,具有安全有效、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是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
作者:章征兵;明腾;许凯;胡华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ⅢA慢性前列腺炎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择确诊为ⅢA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6例,根据前列腺按摩液(EPS)中白细胞(WBC)计数,分为轻度(10≤WBC<20/HP)、中度(20≤WBC<30/HP)和重度(WBC≥30/HP),探讨各组患者血清fPSA、tPSA 和fPSA/tPSA 与疾病轻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以上指标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血清fPSA和tPSA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fPSA/tPSA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经治疗后血清fPSA和tPSA水平逐渐降低,fPSA/tPSA值逐渐增加,就诊时与治疗8周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在ⅢA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过程中,应动态检查血清fPSA、tPSA和fP-SA/tPSA,可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临床治疗情况。
作者:周道平;吴银华;刘云松;张龙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3例SPN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记录平扫、增强后CT值、强化值以及廓清参数值。结果增强后30s、60s良、恶性肺结节CT值差异显著(P<0.05);各时相廓清参数的AUC为0.615-0.765,廓清率线性斜率指标诊断效能普遍高于廓清率和廓清值;CT增强扫描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比例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有效检查手段,而动态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更为准确、可靠的判断良恶性结节。
作者:万新;涂为栋;祝美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幼年附着点炎相关性关节炎早期临床特点、诊断线索,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致残致畸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并初次诊断为ERA的52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分别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探讨该类患儿疾病初期的临床与辅助检查特点及诊治体会。结果本研究对象52例,其中男48例,女4例,所有患儿均以外周大关节炎伴或不伴肌腱附着点炎为首发表现,以下肢单关节受累为主。有20例出现附着点炎表现,占附着点炎的66%。有家族史10例。约有1/4的ERA患儿可同时伴有全身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倦怠、乏力等症状。 ERA患儿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特点:所有血常规提示WBC轻度升高或正常;Hb轻度降低;ESR、CRP轻至中度升高。虹膜睫状体炎发生率为4%,骶髂关节炎发生率为25%,HLA-B27阳性率57.7%。如骶髂部疼痛,弯腰困难(Schober实验阳性),“4”实验阳性,应及早做骶髂关节CT扫描。全部患儿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抗风湿药:柳氮磺胺吡啶或MTX改善病情;部分患儿加用TNF-α拮抗剂治疗。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其临床特征,不仅可以及时制订治疗方案,改善关节症状,而且早期干预对于提高儿童学习生活质量、避免残疾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蔡素芬;邹峥;徐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半自动活检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半自动切割活检针对59例浅表肿大淋巴结徒手穿刺活检。将穿刺组织的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效果。结果59例病例中共对59个肿大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病例取材成功率为100%(59/59),穿刺取材成功率为80.14%(113/141),穿刺病理组织学诊断满意率为98.31%(58/59)。穿刺病理组织学结果:淋巴结转移性癌35例(阳性),非淋巴结转移癌24例(阴性)。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淋巴结转移癌36例(A组),非淋巴结转移癌23例(B组)。该技术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敏感度为97.22%(35/36),特异度为95.83%(23/24),准确率为98.31%(58/59)。结论超声引导下半自动活检对浅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具有敏感度高、特异度高、准确率高的特点。该技术安全,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林胜;李晓春;李婉青;刘晓玲;孙斌;黄友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正畸与种植联合治疗错畸形伴牙列缺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错颌畸形伴牙列缺失的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先开辟种植义齿修复间隙,而后行种植修复缺失牙。结果22例患者经正畸种植联合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和美观效果,种植义齿稳定。结论对错畸形伴牙列缺失的患者,采用正畸与种植联合治疗的方法,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矫治效果。
作者:郑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60例因头痛测眼压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中6例在延迟强化或维持治疗中强化化疗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高眼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儿均在口服地塞米松1-2周期间出现头痛、眼压升高等表现;经局部或联合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后,头痛消失,眼压正常,激素按化疗方案进行、症状无复发。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需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尤其是延迟强化中出现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行眼科检查,一旦发现高眼压,给予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糖皮质激素可按化疗方案进行。
作者:黄正刚;陈启文;吴星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与阿司匹林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方法76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中药,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两组均口服黄体酮胶囊,肌注绒促性素至孕84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4.2%,对照组有效率为76.3%,P=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方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所致复发性流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作者:黄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6个月纵向研究设计,共选定2个观察时间点:T1,发生脑卒中后的第2周;T2,发生脑卒中后的第6个月。在T1时间点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Barthel指数(BI)6个量表进行调查。T2时间点对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Barthel指数(BI)量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 T1和T2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42.5%和56.6%。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共有4个变量可解释T2时卒中后抑郁62%的差异,其相关因素包括:在T1时抑郁症状的水平、消极的应对方式、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以及在T2时的Barthel指数。结论卒中早期即发生抑郁、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以及卒中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6个月时更易患卒中后抑郁。
作者:余政;张梅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内固定方式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克氏针张力带组(A组)97例和空心螺钉张力带组(B组)54例。随访6-18个月,对2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情况、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差别的情况下(P>0.05),空心螺钉张力带组在愈合时间、愈合率均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且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组对髌骨及膝关节部位刺激较轻(仅4/54),解剖复位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31.48%vs 63.92%),且优良率(68.04%vs 85.19%)明显高于克氏针张力带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张力带较当前流行使用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更适合治疗髌骨骨折,其固定效果可靠,疗效高,并发症较少。
作者:许振波;黄海明;吴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HCV)感染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监测HCV的病情提供方法。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84例慢性HCV感染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等进行检测,并根据荧光反应模式判定结果。结果慢性HCV感染者84例中有33例出现自身抗体,检出率为39.29%(其中ANA的检出率为33.33%),高于健康对照组检出率2.5%(P<0.01)。结论 HCV感染可触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阳性,须引起临床上高度重视,并进行自身抗体的监测以及滴度的监测,结合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熊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9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采用下腰痛JOA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评分,采用Macnab评分对患者术后症状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X线平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JOA评分较高,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100%,Macnab评分的优良率为89.8%。所有患者在5-9个月内发生了骨性融合,且未发生钉棒折断、松动。结论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建明;王卫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侯群[1]。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因此,准确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对提高治疗成本/效果、合理应用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减少或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及判断肝移植适当时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早期诊断肝衰竭、判断肝损害程度及其预后成为对肝衰竭诊疗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将介绍CTP评分、MELD评分、King’s College Hospital标准(KCH标准)、Clichy标准、SOFA评分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等,并对它们在判断肝衰竭预后的意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谢能文(综述);何金秋(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对1例二次肾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全面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监护,检查监护后患者用药情况及各项指标。结果患者经全面药学监护,其免疫抑制治疗、护肝、降压及相关支持治疗及时而有效,无不良反应发生,病情稳定。结论临床药师利用药学专业知识,调整患者临床药物使用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监护,改善用药依从性,可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郭春钰;魏桂林;陈芳辉;刘培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促排铅的作用。方法口服醋酸铅溶液40mg/L染毒15d,建立铅中毒模型后,灌胃给药不同剂量蜂王浆及阳性对照药物EDTA 30d,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液铅含量,观察及统计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血液促排铅作用。结果铅中毒小鼠给药30d,血液中的铅含量明显下降,蜂王浆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蜂王浆对铅中毒小鼠血铅有较明显的促排作用。
作者:余爱民;李巍;粟永波;黄强;刘志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短波长蓝光对兔视网膜造成损伤的可能机制及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对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功能。方法将健康新西兰兔26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行晶体摘除术后植入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和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后用UVR光源(350-450nm)每天照射实验兔眼8h,3个月后取视网膜组织制成冰冻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TUNEL法检测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RPE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UVR照射后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较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黄斑区视网膜RPE细胞出现凋亡改变减少,免疫组化法检测植入普通紫外线阻断型人工晶体组VEGF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短波长蓝光能导致兔视网膜RPE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同时刺激VEGF表达增多,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滤蓝光变色人工晶体能有效阻断紫外蓝光,对视网膜细胞有保护作用。
作者:仇晶晶;桂馥;付书华;张倩;刘菲;孙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常见CT表现。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并与在我院进行脑部CT检查的4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脑萎缩发生率(52.31%)高于对照组(2.50%),两组脑萎缩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7.64,P<0.05)。脑萎缩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性格、起病形式、症状亚型及用药情况无明显的关系(P>0.05);不同年龄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8.87,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高,脑萎缩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高于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χ2=4.60,P<0.05);不同病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3.54,P<0.05),5年以上病程患者脑萎缩发生率明显高于5年以下者。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高于常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发生率与其年龄、主要症状、病程有关。
作者:艾腾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1病案报道患者,男,57岁。患者于2000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尿,4000-6000ml/d,多饮、多食,主食1.5-2斤/d,体重1周内下降10余斤,多次查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因腹胀、腹泻明显而停用,后改为消渴丸8粒,3次/d治疗,控制饮食,饭量每日6-7两,每日游泳半小时。血糖控制尚可,无低血糖反应。此后先后服用阿卡波糖50mg3次/d和克糖胶囊(自购中成药,无通用名)2粒3次/d,血糖控制不佳。2009年起先后改用诺和锐30、甘精胰岛素(具体剂量不详),因皮肤出现明显硬结停用。2013年5月22日,换用优泌乐2512U(早),8u (晚),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治疗,未出现硬结,空腹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9-12mmol/L。2013年6月19日,患者注射优泌乐25后10min突然出现全身性红色皮疹,胸口麻木、呼吸困难。当时神志清楚,血压80/40mmHg,心率119次/min,休息30min 后自行缓解,立即停用优泌乐25胰岛素方案,并住院治疗。入院查体:T:36.0℃P:89次/min R:18次/min Bp (卧位):120/80mmHg,立位:110/70mmHg,神清,身高:168cm体重:72kg体重指数:25.5kg/m2神清,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无黑棘皮征。心肺腹无异常,左侧足背动脉明显减弱,右侧正常,双侧胫部以下温度觉减退,无水肿。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有慢性胃炎病史,有青霉素过敏史。无糖尿病家族史。不饮酒,嗜烟,10余支/d。影像学检查:颈动脉超声:双侧颈总动脉管膜增厚、毛糙并左侧斑块形成。双下肢超声:下肢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硬化斑块形成。实验室检查:入院时查空腹:6.28-8.6mmol/L,三餐2h 后控制在:11.0-13.8mmol/L, HbA1c:6.8%。空腹C肽:3ng/ml(正常值:0.6-3.8ng/ml),60min:10.2ng/ml,2h:8.82ng/ml,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入院后逐步调整降糖方案为格列美脲4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患者血糖控制尚可,但于6月24日,7月1日及7月5日发生中餐前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6月24日中餐前血糖3.8mmol/L,7月1日及7月5中餐前血糖未监测),于7月6日调整为维格列汀50mg2次/d,格列美脲2mg1次/d,吡格列酮30mg1次/d,阿卡波糖50mg3次/d。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1/晚,调脂及稳定斑块治疗;银杏叶片2片,3次/d (因该患者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故未给予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调整方案后,无低血糖发生。7月15日查血糖:空腹7.0mmol/L,早餐后2h:7.7mmol/L,午餐后2h:8.1mmol/L,晚餐后2h:9.2mmol/L,睡前6.8mmol/L,停用阿卡波糖50mg3次/d,余治疗不变,7月30日查血糖:空腹6.2mmol/L,三餐后2h:7.0-8.2mmol/L,睡前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3%,目前定期监测血糖一直控制平稳,无低血糖反应,无酮症酸中毒发生。
作者:张维强;刘建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Lutembacher综合征,即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狭窄,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在房间隔缺损中约占2%-6%。国内文献对本病少见报道,笔者近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继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