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丰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3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根据有无胃肠功能障碍及程度分成3组,测定其胃肠黏膜内pH值、血清D-乳酸水平,并分析3组感染性休克患儿好转率。结果(1)感染性休克未出现胃肠功能障碍组经治疗后好转出重症监护室比率为90%,出现早期胃肠功能障碍组经干预后好转率为80%,而中晚期胃肠功能障碍组虽经积极治疗好转率为30%,经卡方检验,好转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2)胃肠黏膜内pH值(pHi)值3组分别为(7.32±0.03)、(7.29±0.02)、(7.23±0.08),差异有显著性(P<0.01);(3)3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为(7.42±1.57)mg/L、(9.10±1.23)mg/L、(13.69±2.38)mg/L,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出现及程度有关,一旦出现胃肠功能损伤,且胃肠功能障碍程度越重,好转率下降,死亡率增加。胃肠黏膜内pH值及血浆D-乳酸水平可有助于早期诊断胃肠功能障碍并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预后。
作者:吴卫萍;万秋清;朱友荣;袁爱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雌激素(E2)水平与三苯氧胺治疗ER+乳腺癌疗效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手术后ER+乳腺癌患者进行内分泌治疗(A组),其中绝经前患者(A1组)28例,绝经后患者(A2组)22例;同时设立对照组:良性乳腺疾病(B组)和健康体检(C组)各50例。治疗前、后进行血清E2检测。结果治疗前,A组血清E2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P<0.05)。 A组三苯氧胺治疗前血清E2水平低于治疗后(P<0.05);B组手术前血清E2与术后血清E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苯氧胺治疗后,A组患者血清E2水平升高的7例中,其中A1组6例(占21.43%),A2组1例(4.54%),A1组血清E2水平升高的例数及水平6例显著高于A2组(P<0.05)。A组三苯氧胺治疗后总有效率70.0%(35/50)。血清E2升高与血清E2正常的患者近期有效率(CR+PR)分别为28.57%(2/7例)、76.74%(33/43例),两组比较Hc=3.021,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E2升高7例患者中,以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癌居多,且TNM分期晚,内分泌治疗效果较差(P<0.05)。结论三苯氧胺抑制后雌激素水平低的患者,治疗疗效好,相反在三苯氧胺治疗过程中,雌激素水平一直高居不下或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雌激素水平高者,往往治疗失败。
作者:张宾;陈志军;孙正魁;杨丽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声像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对比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手术并经病理学证实的9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资料作为研究依据,分析比较超声检查与病理学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92例患者中,术前超声声像检查确诊的有82例,其诊断的符合率是89.13%。结论超声声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比较有效,熟悉掌握各型阑尾炎的影像特点,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作者:陈瑞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火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火针配合热敏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袁洪浪;潘红;聂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椎管内麻醉下输尿管气压弹道碎石术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输尿管镜检+弹道碎石+置双丁管术46例,男39例,女7例;年龄30-67岁,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入室监测HR、NIBP、ECG、SpO2,取L2、3或L3、4间隙行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平面上界T8左右。观察组将右美托咪定以1μg/㎏负荷量10min,继以0.2μg/(kg·h)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以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合剂静注;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O)、用药时(T1)、手术10min(T2)、手术结束时(T3)HR、MAP、SpO2,镇静程度、呼吸抑制情况,以及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MAP在T2与T0比较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静程度及呼吸抑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安全地用于椎管内麻醉下输尿管气压弹道碎石术镇静,且效果佳。
作者:王旭华;廖海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308nm准分子光照射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用308nm准分子光对170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进行每周1-2次,长2个月余的照射治疗。初始剂量为3倍小红斑量(MED)。观察治疗前后斑块状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治疗次数、疗效。结果158例患者经过18次治疗后,痊愈58例(36.7%),显效60例(38%),好转36例(22.8),无效4例(2.5%),有效率为74.7%。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308nm准分子光局部照射治疗斑块状银屑病见效快,疗程短,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钟瑞平;王茹;刘燕;宋燕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云南红药胶囊和独一味胶囊用于治疗肛肠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13年1月-2013年6月肛肠术后患者50例按给药不同随进均分为实验组(术后当天开始给予口服云南红药胶囊)和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给予口服独一味胶囊),对两组患者止血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实验组有18例患者在术后3d内即止血,5例在术后3-6d内止血,治疗有效率达到92.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7d后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血小板、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等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云南红药胶囊用于治疗肛肠术后患者出血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出血、凝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少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刻给予治疗。观察不同孕期治疗、不同药物及RPR滴度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12孕周之前治疗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均低12孕周之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母血清RPR滴度≤1:8患者的早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发生率均低于滴度≥1:1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霉素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均低于红霉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是防止妊娠合并梅毒发生先天性梅毒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手段,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围产儿预后,对于改善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剑波;张艳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排毒护肝颗粒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肝作用。方法将实验小鼠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排毒护肝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联苯双酯组,共6组,分别观察排毒护肝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影响;对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血清ALT、AST、肝组织SOD、MDA、谷胱甘肽(GSH)、羟脯氨酸(Chyp)含量的影响,并对大鼠肝组织作HE病理切片观察。以评价排毒护肝颗粒的保肝作用效果。结果排毒护肝颗粒对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小鼠和CCl4造成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和ALT,AST活性升高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排毒护肝颗粒可显著升高CCl4慢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SOD、GSH水平,降低MDA、Hyp水平。结论排毒护肝颗粒对D-氨基半乳糖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和CCl4造成的慢性肝损伤均有显著的保肝作用。
作者:王强;吴荣进;余念星;谢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90例胆道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都显著地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和结石取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疗效确切、
作者:周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用于高龄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对3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选择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比较麻醉前(T0)与麻醉后5min (T1)、10min (T2)、15min (T3)、30min (T4)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30例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前与麻醉后各观察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腰麻应用于高龄全髋置换术安全,有效。
作者:吴玉贵;刘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标测B型预激综合征右侧旁道位置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20例,观察组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15例。每个患者均行体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外器质性心脏病及室内传导阻滞。以VVI技术测量对照组及观察组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心尖四腔观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右室面收缩早中期心肌运动速度达峰时间(TV),记录局部心肌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D)、心室早与迟达峰心肌间的时间延迟(T-MX),进行旁道标测及同步化分析,以心内电生理为金指标,评价VVI对旁道标测的准确率。结果(1)对照组心脏收缩同步协调,速度向量长短和方向基本一致。(2)观察组13例患者术前收缩早中期右室游离壁收缩不协调,向量大小和方向不一致,VVI显示局部心肌出现提前收缩的速度向量,TV较其他节段心肌明显提前, T-SD、T-MX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旁道位于右室游离壁并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右室游离壁收缩协调,向量大小和方向基本一致,有2例VVI未能判断出旁道位置,术后证实旁道来源于后间隔。结论 VVI技术能够对B型显性预激综合征来源于右室游离壁的右侧旁道进行较准确的标测,对于右室其他位置的旁道尚需进一步实验。
作者:张诗渊;刘燕娜;夏丹;郭良云;王梦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术前放疗在肢体滑膜肉瘤保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08年5月在我院行保肢手术治疗的92例肢体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术前、术后放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复发率、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保肢率、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放疗远期疗效优于术后放疗。
作者:陶志伟;田卫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缝合关闭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果全组单侧手术时间12-20min,双侧为25-40min。术中无出血、副损伤;术后1-2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d;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硬膜外穿刺针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安全、可靠、经济的手术方法。
作者:吴平辉;徐芳;王小农;傅忠;刘海金;张春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作者:冯子明;董谢平;袁中平;肖强;邓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阴道镜检查在妇科体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阴道镜对3010例体检者进行检查的资料。结果在3010例中,诊断为正常转化区2642例,正常率为87.77%;异常阴道镜图像305例,其中宫颈尖锐湿疣9例,肉眼不认识别的亚临床型HPV感染(SPI)113例,鳞状上皮内低度病(LSIL)93例。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23例,宫颈癌3例;阴道镜检查不满意63例。阴道镜检查不满意者和异常阴道镜图像者均活检。结论阴道镜检查操作方便,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高,并可纠正假阴性的细胞学结果,患者依从性好,可作为一种CIN的常规筛查手段广泛应用。
作者:匡泱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治疗不孕不育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不孕不育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进行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输卵管通液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包括输卵管畅通情况、有无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半年内是否怀孕情况等。结果通过统计结果发现,治疗组不仅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在半年内怀孕的几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而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孕症患者采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疗效高于常规输卵管插管通液。
作者:蔡艳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在胎儿窘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187例,其中正常妊娠组110里,高危组77例。两组均应用彩超检测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RI、PI、S/D)并对其分析。结果高危组脐动脉、肾动脉阻力指标均高于正常组,而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比正常组下降明显,高危组产后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高危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和肾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数据较正常组变化明显,产前运用彩超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胎儿宫内状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胎儿宫内窘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胎儿宫内窘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汤冬梅;卢慧涛;李征军;汤辉;贺建雄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治疗Ⅲ、Ⅳ环状混合痔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5例Ⅲ、Ⅳ环状混合痔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12个月,术后出血4例(1.8%)手术止血1例,残留皮赘9例(4%),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二次手术治疗。术后短期精细控便障碍3例(1.3%),1-2个月后自行缓解。均未发生肛门狭窄、大便失禁及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是行之有效的治疗Ⅲ、Ⅳ环状混合痔的方法。
作者:刘大丰;吴神天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联合用药与传统用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联合用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常规、体格检查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均有较大改善,实验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胰腺炎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并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振霖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