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兰;黄承洲;朱艳;蔡霞;赖晓阳
目的:比较“漏斗法”和解剖标记法在颈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截取颈椎节段(C3-C7),供体年龄51-75岁,平均62.5岁,每例标本术前采用双源CT薄层扫描(1mm∕层)测量C3-C7的椎弓根形态,包括椎弓根的宽度、椎弓根的内偏角、矢状角度。所有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漏斗法”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置钉法(解剖标记法)植入椎弓根螺钉,术中不借助任何影像设备,术后检测螺钉植入结果,根据是否造成邻近组织损伤分为一般破损和严重破损,对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皮质破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术前CT检查发现有5个椎弓根因太小不宜置钉,共计95个椎弓根植入螺钉纳入试验。漏斗法植入颈椎椎弓根钉50枚,其中41枚(82%)完全在椎弓根内,穿破椎弓根皮质9枚(18%),其中一般破损7枚(14%),关键破损2枚(4%),解剖标记法置入螺钉45枚,其中28枚(62.2%)完全在椎弓根内,穿破椎弓根皮质17枚(37.8%),其中一般破损11枚(24.4%),关键破损6枚(13.4%),两种方法的成功率和皮质破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漏斗法”植入技术植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安全性和准确率均较高,优于解剖标记置钉法。
作者:肖强;刘静莉;漆启华;熊龙;陆欢;邓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乳腺癌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抽签方法均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B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 PCIA镇痛液配方;舒芬太尼组(B组),舒芬太尼2μg/h+氟哌啶3mg;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组(D组),氟比洛芬酯200mg+舒芬太尼1μg/h+氟哌啶3mg,均用生理盐水配成100ml。清醒拔管后行PCIA,记录术后4、8、12、24h和48hVAS评分,并观察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头痛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D组比较,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头痛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在术后各时点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安全性高,效果满意,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彭有圣;李慧华;赵培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作为位居城乡居民死因首位的疾病,脑卒中的发病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卒中人群中,老年人一直是主要人群,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卒中发病年龄提前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重视,近年统计,青年卒中[(18-45)岁]在所有卒中人群中的比例达10%左右,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因为卒中的高死亡率及致残率,卒中的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其中之一,便是危险因素的干预。卒中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众多,如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大家均已知晓,而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作为新发现的一个独立的卒中危险因素[2,3],现已被国内外公认。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浆Hcy水平与青年卒中发生率呈正相关[4,5]。有资料统计,在青年女性卒中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占3.5%[6]。与老年卒中相比,青年卒中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7]。
作者:谭彧;喻荣;单益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PAN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静坐不能、震颤、体质量增加、泌乳或月经改变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阿立哌唑更加安全。
作者:蒋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改良式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76例改良式阴式子宫全切术和经腹子宫全切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途径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重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体温恢复正常天数、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切口感染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但阴式手术具有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对腹腔脏器干扰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不留瘢痕,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作者:杨光英;汪晓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的可行性。方法肩锁部及上肢手术120例随机均分为A和B两组。A组采用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法,B组为常规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法。结果 A组的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 A组的阻滞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1)。 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改良法起效快,阻滞效果完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邓才林;黄安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行上腹部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6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实验组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记录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气管插管时)、T3(术中)、T4(术毕拔管时)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毕计算两组全麻药用量,记录手术结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完全清醒时间。结果实验组手术过程中MAP基础值变化平缓,而对照组则明显升高且手术过程中实验组T1、T2和T3时点H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丙泊酚、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及完全清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是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上腹部手术采用的一种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作者:郭三明;蒋民霞;鲁小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对在正常妊娠(正常妊娠组)、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IF的表达进行组织学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3组孕妇胎盘组织中LIF均呈现阳性表达,阳性染色主要位于滋养细胞胞质中,胞核无明显着色。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与正常妊娠组比较,胎盘组织的染色强度及范围显著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的胎盘组织染色范围和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F对维持正常妊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LIF在胎盘组织中的低表达,影响了滋养细胞的浸润导致胎盘浅着床,从而失去对正常妊娠的保护作用。 LIF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形成机制。
作者:汪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老年期妇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l月-2012年1月收治的32例老年妇科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治愈31例,1例浆液性卵巢癌,1例术后转肿瘤科化疗,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其中泌尿系统感染2例,尿潴留1例,腹壁切口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应激性溃疡2例,肺部感染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均经相应处理病愈出院。结论老年妇科急腹症以卵巢囊肿扭转或破裂为主,其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易误诊。
作者:黄国婷;刘志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ie histidine triad,FHIT)表达与临床病理和化疗药物敏感的相关性。方法对106例新鲜乳腺癌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FHIT的表达,用ATP-TCA法检测氟尿嘧啶、环磷酰胺和多西他赛的体外药敏,分析FHIT表达与临床病理和化疗药物体外药敏的相关性。结果 FHIT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年龄、绝经情况、癌瘤直径、ER和PR受体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FHIT表达与多西他赛敏感性有关(P<0.05),与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敏感性无关(P>0.05)。结论 FHIT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多西他赛药物敏感性的预测指标。
作者:戚雯琰;周冬根;何文;邓觐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和CT对原发直肠癌手术前N分期的诊断。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直肠癌患者74例,其中有36例患者在手术前采用MRI检查,52例患者在手术前采用CT检查。,14例患者在手术前同时采用MRI和CT检查。手术后抽取标本进行检查,观察MRI和CT对原发直肠癌N分期诊断情况。结果74例患者手术后病理N分期为:44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N1-2),30例患者无淋巴结转移(NO)。通过比较,采用MRI检查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与采用CT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MRI在淋巴转移预测的约登指数明显高于CT(P<0.05)。结论 MRI术前对原发直肠癌的局部N分期诊断准备率高于CT。
作者:周晟;王达进;谭爱军;谢志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丙泊酚与氯胺酮、丙泊酚联合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麻醉效果。方法ASAI或Ⅱ级行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100例。随机均分为4组,包括: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丙泊酚组(D组)、氯胺酮联合表丙泊酚麻醉对照组(C组)。 D组采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联合氯胺酮(1-2㎎/kg),丙泊酚(1-2㎎/kg)静脉全麻。 C 组采用氯胺酮(1-2㎎/kg)联合丙泊酚(1-2㎎/kg)静脉全麻。记录 T0(诱导时),T1(切皮时),T2(手术10min),T3(手术30 min),T4(手术结束)时的HR、SBP、RR情况以及两组手术氯胺酮与丙泊酚的使用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结果 D组麻醉后的患儿HR、SBP、RR变化与C组相比相对稳定,以及氯胺酮与丙泊酚的使用剂量均低于C组(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氯胺酮、丙泊酚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
作者:何玉宁;夏凌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妊娠患者孕期病情活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2年我院收治的18例SLE合并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在孕期有8例(44.44%)出现不同程度的狼疮活;18例患者,流产7例(38.89%);活胎分娩共11例,早产4例,平均质重(2534±427)g,其中低体质量儿5例,巨大儿l例,胎儿宫内窘迫3例,新生儿窒息2例。结论妊娠前应积极控制狼疮活动,选择恰当的妊娠时机,对于改善妊娠结局十分重要。
作者:潘秋江;黄四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抗氧化剂和骨髓细胞移植对改善糖尿病小鼠缺血下肢血流的效果。方法将18只糖尿病小鼠均分成3组,抗氧化剂组给予N-acetyl-L-cysteine(NAC),200mg/(kg·d)腹腔内投药治疗4周后,建立下肢缺血模型,将PBS注入缺血侧下肢的肌肉内。骨髓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投药治疗4周后,建立下肢缺血模型,分别将骨髓细胞或PBS注入缺血侧下肢的肌肉内。在缺血下肢建立后的第1d和第7d,使用彩色多普勒测量小鼠下肢股动脉及其分支血流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抗氧化剂组和骨髓细胞移植组下肢血流均明显改善(P<0.05);但是,与抗氧化剂组比较,骨髓细胞移植组下肢血流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骨髓细胞移植比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合并缺血性疾病更有效。
作者:秦淑兰;黄承洲;朱艳;蔡霞;赖晓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基因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和环境因素(继发性因素)共同作用,互相促进,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重要的酶类,可降解细胞外基质,与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1.1基质蛋白酶结构、分类基质金属蛋白酶(MM Ps)是一类对ECM有特异降解作用的内切蛋白水解酶,生物活性依赖Zn2+,稳定性依赖Ca2+,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MMP-1,-3,-8,-9,-11,-14)、平滑肌细胞(MMP-1,-2,-3,-8,-9)、巨噬细胞(MMP-1,-3,-8,-9,-11,-12,-14)、淋巴细胞(MMP-1,-2,-3,-9)、肥大细胞(MMP-9)、成纤维细胞(MMP-1,-3,-9)和单核细胞(MMP-1,-2,-3,-8,-9,-11,-12)分泌,参与炎性反应、缺血缺氧损伤、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3]。
作者:毛洪涛(综述);黄亮(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24个月。根据Joher-Wruhs评分标准:优23例,良3例。结论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对骨折处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宋备战;张志辉;陈胜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曼氏迭宫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猫和犬等动物体内,偶见于人体,该病发现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全球记载裂头蚴病约1400余例[1],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在我国迄今也有数千例报道[2]。裂头蚴进入人体后,可移行寄生于多个部位,但以眼睑部多发,四肢、躯干、皮下、口腔颌面部、脑部和内脏器官均可寄生。被侵袭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囊肿包,致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笔者遇及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总结陈旧性骨盆环损伤的手术经验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我院14例陈旧性骨盆环损伤经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骨折复位情况以及愈合时间等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Tornetta和Matta标准,均获得优良复位。根据Majeed评分优11例,占78.6%,良3例,占21.4%。结论严格掌握陈旧性骨盆环损伤的手术适应证,积极处理新鲜的不稳定骨盆环损伤可预防骨盆环的继发移位。术前仔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梁卫东;宋颖军;龚剑斌;汤敏予;吴新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蝶呤(Methothexate,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副作用。方法对10例47例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alstic leukemia,ALL)患儿进行大剂量甲氨蝶呤连续24h持续静脉滴注,第42h四氢叶酸钙(FH4)解救,检测44h MTX血药浓度,观察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副作用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口腔黏膜糜烂、肛周糜烂、消化道症状,1例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大部分患儿对于大剂量MTX的副反应可耐受,极少数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林媛媛;梁昌达;谢淑佩;范晓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单药序贯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酯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阿德福韦酯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3例,随机分为A组104例、B组109例;A组患者改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B组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时分别观察、比较其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生化学应答率。血清HBV DNA阴转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至96周,并观察其维持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HBV基因耐药变异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中位数下降幅度、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BV DNA阴转患者继续原方案治疗至96周,两组患者维持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及HBV基因耐药变异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阿德福韦酯初治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或改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种优化方案维持血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率及HBV耐药变异率均无明显差异,安全性良好均适用于患者临床治疗。
作者:吴锦瑜;黎明;郎梅春;陈志勇;张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