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对肺内结节病的影像学分型及诊断的应用价值

余芳

关键词:肺, 结节病,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探讨肺内结节病的影像学分型及各型的CT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结节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40例肺内结节病中,0期患者1例,肺部清晰,未见明显异常;I期11例,Ⅱ期20例,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增大,伴纵隔、右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前者肺内无异常,后者伴肺浸润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淋巴管及胸膜下散在分布;Ⅲ期3例,仅见肺部浸润影;Ⅳ期5例,肺部出现肺纤维化、肺大泡、肺囊肿改变。结论 CT对肺内结节病的影像学分型及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B超诊断脂肪肝探讨

    目的:探讨脂肪肝超声影像学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影像学检查,通过影像学特征分析对比,综合评价脂肪肝超声影像学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过超声诊断,按照程度轻重,本组患者总共分为3种情况,重度、中度和轻度,其中,重度脂肪肝有5例,占10%;中度脂肪肝15例,占30%;轻度脂肪肝30例,占60%。结论脂肪肝超声影像学临床诊断分度明确、准确率高、无创伤、可重复,且敏感性和特异性强,是一种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周胜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抗胆碱能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抗胆碱能药物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呼吸内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共58例,随机将其分均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抗胆碱能药物代表溴化异丙托品进行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免疫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具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6.6%,对照组生活质量总优良率为6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优良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抗胆碱能药物对支气管哮喘进行治疗能获良好疗效,更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川崎病患儿血清中IL-21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川崎病患儿,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21水平。选取40例正常同年龄小儿对照。结果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IL-21水平较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IL-21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存在明显正相关(r=0.497,P<0.05)。结论 IL-21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在川崎病冠状动脉变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作为预测川崎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指标。

    作者:徐琨;段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观察胃镜下钛夹和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8例,随机均分为钛夹组对照组和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组治疗组,在胃镜下,对照组钛夹对准出血并夹闭出血部位,治疗组先用含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局部注射,然后再用钛夹对准并夹闭出血部位。术后7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止血率和再出血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但对照组有5例发生再次出血,再出血率17.24%,治疗组无再出血发生。两种止血方法比较,注射联合钛夹组的止血效果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钛夹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可靠,优于单纯钛夹治疗。

    作者:熊斌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5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6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无1例手术中死亡,术后疗效评定优良率88.7%。术后并发症总共8例,其中胆瘘1例,肺不张肺部感染2例,右膈下感染1例,肝下腹腔感染1例,肝下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4例,结石残留7例,经对症治疗后全部好转。共随访59例,有3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结论根据结石的分布或胆管狭窄,不同选择手术方式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以肝叶切除手术效果好。

    作者:李绍员;潘学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ERCC1和CK在I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对术后化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ERCC1和CK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中的术后化疗意义。方法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Ⅰ期NSCLC患者235例,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cyto keratin,CK)和ERRC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1)的表达,比较CK和ERRC1双阳性组(CK+ERRC1+)和CK阳性ER-RC1阴性组(CK+ERRC1-)对含铂类药物化疗的反应,分析CK和ERRC1表达对患者化疗反应率及生存率的关系,探讨其对指导术后化疗的意义。结果235例患者中CK表达阳性78例,阳性率33.2%;CK表达阳性78例患者中ERRC1阴性表达者42例(53.8%),阳性表达者36例(46.2%);CK+ERRC1+组3年复发18例,转移30例,生存率61.1%,CK+ERRC1-组复发20例,转移34例,生存率69.0%,两组患者复发、转移、生存率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ERCC1和CK检测有助于客观评价患者预后,合理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徐雯;吴敏;王忠军;徐全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3例卵巢低反应患者黄体期促排卵成功分析

    卵巢低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达9%-24%[1],而且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升高。通常我们卵巢对Gn反应差,卵泡少、E2峰值低、Gn用量多、周期取消率高、获卵数少、妊娠率低等认为是卵巢低反应。但是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直至2011年ESHRE共识提出了卵巢低反应诊断标准-博格尼亚标准[2],即至少满足以下3条中的2条:(1)高龄(≥40岁)或存在卵巢反应不良的其他危险因素;(2)前次IVF周期卵巢低反应(常规方案获卵数≤3个);(3)卵巢储备下降(如AFC<5-7个或AMH<0.5-1.1ng/ml)。如果患者不属于高龄或者卵巢储备检查结果正常,大刺激后发生两次卵巢低反应的患者可定义为低反应患者。仅满足1和3,而不满足2的患者定义为预期低反应。卵巢低反应在IVF助孕治疗过程中无论对医生还是患者都是一大挑战。因此,如何改善低反应患者的妊娠结局是生殖医生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目前对于低反应患者的治疗方案很多,常用的包括微刺激方案、拮抗剂方案、自然周期取卵、超长方案及短方案等等。本研究对我院生殖中心3例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黄体期促排卵并成功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锦霞;赵琰;聂玲;胡毅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的影响,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对24例传统心脏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应用IABP,并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应用有创血压、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并比较IABP置入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1)IABP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近端血流,主动脉内平均流速和舒张期流速均明显增快(P<0.05);(2)IABP置入后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平均体动脉压(MAP)显著增加(P<0.05),肺动脉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显著下降(P<0.05)。结论 IABP能够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近端血流速度,改善CABG术后心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循环辅助手段。

    作者:夏少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变应性鼻炎的个体化规范舌下免疫治疗

    目的:研究探讨个体化规范化的舌下免疫治疗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行舌下含服法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体征评分、症状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半年后的复查结果表明,实验组有效率为79.59%,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在体征评分、症状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个体化规范化的舌下免疫疗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刘季萍;胡晓勋;付书彩;吴春萱;刘雅凌;陈贺玲;韩仕龙;张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2例临床分析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于1996年被Hinchey等[1]首次报道,典型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头痛、意识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和视觉障碍[1,2];此疾病在临床中常常被误诊,不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2例RPLS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疾病的认识。

    作者:谢尊椿;吴裕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远程缺血后处理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NSE及SOD的影响

    目的:评价远程缺血后处理对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手术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择期在全麻下行脊髓减压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采用自动气压止血带仪,对双上肢实施3次5min缺血(充气压力200mmHg)5min再灌注;对照组则在双上肢绑止血带30min但不充气。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即刻(T1),术后12、24、48h(T2-T4)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NSE含量及SOD活性。结果与T0比较,对照组T1-T4时及实验组T1-T3时NSE含量升高(P<0.05),T1-T4时两组SOD活性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1-T4时NSE含量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远程缺血后处理可减少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手术后NSE含量,增加SOD活性,加速氧自由基的消除,对脊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袁林辉;马长华;李昌;陈勇;罗振中;连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清醒患者的身体约束

    气管插管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清醒患者很难耐受导管的刺激[1],很容易出现患者自拔导管现象。身体约束是预防导管意外拔管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表明,身体约束会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2]。笔者通过对气管插管清醒患者身体约束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身体约束使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廖梅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桡掌侧入路切开复位桡骨远端关节面,植骨填充骨缺损或塌陷部位以维持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正常掌倾角和尺偏角,采用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随访观察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的矫正角度。结果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19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5%。结论桡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备战;陈胜利;张志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清TNF-α、IL-6、IL-8、IL-10和IL-13在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8、IL-10和IL-13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0例MPP患儿(轻症52例、重症38例)按采血时间分为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对照组8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PP患儿入院治疗前和抗炎治疗后血清中TNF-α、IL-6、IL-8、IL-10和IL-13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P治疗前组TNF-α、IL-6、IL-8,IL-13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浓度(P<0.01);而MPP治疗前组IL-10与对照组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但IL-10治疗后组与对照组比较,浓度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患儿重型组比轻型组比较,TNF-α、IL-6、IL-8和IL-13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论 MPP患儿治疗前组较治疗后组及对照组血清TNF-α、IL-6、IL-8和IL-13含量升高,提示在MPP 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病情相关;而IL-10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浓度升高,提示与机体恢复期免疫反应相关。

    作者:邓连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液基细胞薄层涂片与鳞状细胞癌抗原试验在早期宫颈癌筛查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液基细胞薄层涂片(TCT)与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08年1月-2012年10月对690例宫颈癌高危人群分别进行TCT、SCCAg试验检查,同时以病理组织检查为对照。结果诊断阳性率TCT为98%,SCCAg试验为64.5%,TCT与SCCAg诊断假阴性率与诊断敏感性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TCT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SCCAg试验,且TCT制片效果良好,敏感性、特异性都比较高理想,SCCAg是宫颈癌治疗效果的评价有效指标。

    作者:钱世庆;俞代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替吉奥(S-1)联合吉西他滨(GEM)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未接受化、放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组(对照组,n=13例)和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组(研究组,n=14例),观察两组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规定治疗。对照组和研究组的RR分别为23.08%和27.57%,两组RR相仿,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的DCR为46.15%和71.43%。两组D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研究组毒副反应轻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位进展时间mTTP 2.9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OS)5.47个月;研究组mTTP3.80个月,mOS 8.6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S-l联合GEM治疗晚期胰腺癌安全、有效,且毒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廖清平;付禄;李彩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新生儿惊厥急救63例分析

    目的:总结新生儿惊厥的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63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前3位依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0.79%(32例)、颅内出血17.46%(11例)、低钙17.46%(9例);惊厥发作类型以轻微型为主,多数仅表现为眼睑肌或口角抽动。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惊厥主要的原因;新生儿惊厥以轻微型发作为多见;止痉药首选苯巴比妥钠静脉推注。做好围产期保健,尤其是积极防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惊厥发病率的关键。

    作者:江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不同营养支持对食道癌根治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食道根治术后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的疗效。方法将50例食道癌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观察组)术中留置肠内营养管,术后2d开始滴入肠内营养液。肠外营养组(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营养,术后7d进食,分别于术前及营养支持结束后1d测体重、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记录各自的胃液引流量。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效果优于肠外营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改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谭锦凤;王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损伤中的价值探讨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判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包括新生儿)6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产科分娩的健康产妇60例(包括新生儿)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脐血中的VEGF水平,以及观察组血糖正常新生儿和低血糖新生儿脐血的VEGF水平。结果对照组新生儿脐动脉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脐静脉血(P<0.05),观察组脐静脉血和脐动脉血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常血糖组和低血糖组的脐静脉血和脐动脉血的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组的脐动脉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VEGF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产妇新生儿,脐动脉血VEGF浓度可以作为一个反映胎儿被妊娠期糖尿病损伤情况的指标。

    作者:孙晓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上腹部手术致创伤性胰腺炎10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致创伤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上腹部手术致创伤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0例创伤胰腺炎患者均实施了保守治疗,1例创伤性胰腺炎因合并脾动脉破裂大出血死亡;1例出现胰瘘,综合治疗8个月后痊愈;1例出现肺部感染,经2个月综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以对症治疗后痊愈。治愈率为90%。结论上腹部手术治疗时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可有效避免创伤性胰腺炎发生。

    作者:林树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