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华;詹丽英;李志晋;叶晶珠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缝线结合versalok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应用价值,寻找简单可行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在关节镜下用缝线和versalok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22例患者.选择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入路观察操作,使用送线器将2根5号涤纶线穿过骨块韧带交界处打结,利用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从胫骨结节下内侧向撕脱处钻两骨道,再通过胫骨两骨道将2根缝线分别引达胫骨前方,拉紧缝线,用versalok固定缝线完成固定.结果 所有患者的骨块均得到复位.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1年,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6.3±3.2).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结合versalok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该方法简便、创伤小、固定稳定,能有效恢复患膝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熊隆江;李思云;胡波;黄晓蓬;刘华江;何亮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随着医疗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全体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院药学技术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更新知识结构.笔者在支援基层医院期间有针对性开展了几项工作.现报告如下.1 提高药学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熟练程度加强药学信息咨询服务理念,举办简短药学讲座.利用药剂科每日上班做简短药学讲座,设计内容有;常用药物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特点、肝肾功能减退患者、新生儿和妊娠期妇女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等.旨在加强和提高药学人员对药学咨询服务的意识及业务熟悉程度.
作者:李瑾;李殊;卢潇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利拉鲁肽在肥胖型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患者,注射诺和灵30R针38U/d(早 20U,晚18U),但仍血糖控制不良.加用利拉鲁肽0.6mg,1次/d,中餐前皮下注射;10d后将利拉鲁肽用量调整到治疗剂量1.2 mg.嘱病人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结果 该患者用药后耐受性好,血糖控制良好,体重较治疗前下降,并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副反应.结论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选择利拉鲁肽或加用该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监测好血糖,密切观察;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高晓梅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CD4+T、CD8+T、CD83+DC肿瘤浸润细胞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CD4T、CD8T、CD83+DC表达情况.结果 120例胃癌组织中CD4、CD8、CD83DC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2.4%、63.7%、46.3%,均低于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中CD4+T、CD8+T、CD83+DC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5%、58.1%、48.4%,高于CD4+T、CD8+T、CD83-DC组的5年生存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标本分成CD4/8(+1+)CD83+DC、CD48(+/-)CD83+DC、CD48(-/+)CD83+DC、CD4/8(-/-)CD83+DC、CD4/8(+/+)CD83-DC、CD4/8(+/-)CD83-DC、CD4/8(-/+)CD83-、CD4/8(-/-)CD83-DC八组,其中CD4//(+/+)CD83+DC组的5年生存率为68.7%,高于其余组(P<0.05).胃癌中CD4/88(+/+)与CD83+DC之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72,P<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CD4/8(+/+)CD83+DC表达可能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并且CD4/8(+/+)和CD83+DC有密切关系.
作者:芦珊;周玮;魏海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并发症和治疗情况,提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对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确诊的不完全川崎病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0例川崎病中86例为不完全川崎病,发生率为24.6%.不完全川崎病在性别上与典型川崎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小于1岁年龄段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6,P<0.01).不完全川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指趾改变(65.1%),少见的是皮疹(20.9%).除发热外,其余各项表现与典型川崎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完全川崎病有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肝酶升高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冠状动脉扩张20例(23.3%)与典型川崎病的冠脉扩张(23.1%)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瘤8例(9.3%),与典型川崎病的冠脉瘤(6.1%)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不完全KD并非其临床特征表现不典型,同样会对冠状动脉造成损害.
作者:段炤;邹峥;林智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PTC)CNo患者颈部低位切口行中央区颈及侧淋巴颈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科及铜鼓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CN0)32例患者残叶或腺叶切除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稍向同侧延长横弧形切口,同时行Ⅲ、Ⅳ区淋巴清扫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肿有12例(37.5%)中央区(Ⅵ区)淋巴结阳性,其中2例Ⅲ区淋巴结阳性(6.25%),3例Ⅳ区淋巴结阳性(9.38%).结论 对PTC应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探查,对中央区淋巴结阴性患者可不必行侧颈清扫术.阳性者可考虑稍向同侧延长切口行Ⅲ、Ⅳ区颈清扫.因阳性率偏低,亦可随访观察.
作者:梁正新;罗文政;周何强;徐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经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手术(TVT-O)与应用生物反馈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治疗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中度SUI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其中A组进行TVT-O手术治疗;B组采用盆底肌肉训练治疗,每周两次,每次30min,共12周.结果 治疗结束后3-24个月随访,A、B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0%(18/20)和60%(12/20).其中A组手术时间(20±6)min,术中出血量(30±10)ml,尿管放置时间24-48h,术后3-5d出院;A、B两组复发率分别为5%(1/18)和58%(7/1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式治疗中度SUI均有疗效,但与盆底肌肉训练比较,TVT-O手术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
作者:何拉曼;邓海英;胡群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丹参红花汤剂浸泡双足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16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按照单、双号住院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常规服用抗凝、扩血管等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丹参红花汤剂浸泡双足治疗.结果 2个疗程后,实验组患者自觉症状显著优于对照组,动脉硬化指标、血液动力学指标、炎症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丹参红花汤剂浸泡双足治疗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能改善患者血管功能,提高疗效.
作者:胡竹芳;唐林艳;陈永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评价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脑部疾病82例,其中脑外伤25例,脑梗死20例,海绵状血管瘤8例,脑出血10例,小血管畸形3例,脑肿瘤5例,多发性硬化5例,脑部大片状钙化2例,血管性痴呆和淀粉样血管病3例,基底节矿物质、铁沉积1例,行常规T1WI、T2WI、DWI、FLAIR、SWI序列及增强T1WI、MRA.评价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的静脉、含铁血黄素、矿物质等顺磁性物质的优越性.结果 在脑外伤,SWI可以发现常规序列难以发现的更多的小出血灶.在早期脑梗塞,能提示与受累血管分布有关的区域可能处于危险之中及部分小出血灶,海绵状血管瘤能鉴别出血与血窦及发现更多的小出血灶.在脑出血,能提供出血受压周边脑组织的微量出血范围.在小血管畸形,能发现平扫不能发现的小静脉畸形及显示更多的细小的静脉向大静脉引流.脑肿瘤,SWI显示小的引流静脉及病灶内的出血灶.多发性硬化,能提示与之相连静脉血管.脑部大片状钙化,能和出血明确区分.血管性痴呆和淀粉样血管病,可以发现弥漫分布的小出血灶.结论 SWI是显示低流量血管畸形、小的静脉结构、多发细小出血以及铁钙沉积十分敏感,可以作为MRI的重要补充.
作者:刘道柱;谢敏;陈东;张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发病率约为2%-8%,是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然而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研究表明,胎盘在子痫前期的发生中是一个关键.在整个孕期,母婴物质交换位于胎盘的合体滋养层顶端质膜,同时,免疫和细胞修复也发生于此[1].因此在胎盘滋养细胞中寻找与子痫前期相关基因成为病因研究的热点.Dysferlin是人体内一种与细胞膜自身修复有关的跨膜蛋白,在骨骼肌膜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近期有研究表明,Dysferlin也参与了合体滋养细胞的质膜修复.本文就Dysferlin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郑丹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逐渐老龄化,老年痴呆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抽象思维、定向力障碍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病程具有缓慢性、进展性和不可逆性.国内外研究表明老年痴呆患者80%以上在家庭由亲属照料,如何加强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精神护理及功能训练对于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姜黄素治疗银屑病疗效及其对核因子-κB活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姜黄素治疗银屑病3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详细记录皮损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进行PASI评分.提取皮损组织的mRNA,以RT-PCR法检测标本中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 采用姜黄素治疗2个月后银屑病患者PASI评分明显降低,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姜黄素能显著抑制银屑病皮损组织NF-κB mRNA的表达.结论 姜黄素治疗银屑病安全有效,可能通过抑制NF-κB表达起作用.
作者:张颖鹏;刘志刚;任诗峰;曾磊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常规采取规范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观察终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表现恢复时间、脑脊液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应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翊欣;罗尔琴;戴希友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比较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应用于显微外科和手外科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ICA)的效果.方法 选择显微外科和手外科手术患者30例.其中上肢手术15例,下肢手术15例,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A组),舒芬太尼(B组).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体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48h内VAS评分比较,B组VAS各时段普遍低于A组,但仅在术后10h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48h内两组镇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5、10、30、48h内B组镇静评分达2分者明显多于A组.结论 舒芬太尼是镇痛强度大,镇痛持续时间长,剂量小和安全等,不良反应较轻.舒芬太尼用于术后自控静脉镇痛镇静效果确切、平稳,有催眠作用,患者舒适度高,更适合要求高的手外科和显微外科术后镇痛.
作者:汪春华;刘金生;龚珺卿;谢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为Hoessly Ⅰ、Ⅱ型,全部达到Simpsone Ⅰ-Ⅱ级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正常工作,癫痫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应充分利用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阳性体征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全切肿瘤,术中应注意脑功能区及重要血管的保护.
作者:谢代全;郭亮;匡萃文;萧晓洪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老年硬膜外麻醉病人镇静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50例ASA Ⅰ或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年龄65-75岁为老年组,23-57岁为非老年组,硬膜外麻醉后,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应用OAA/S进行镇静评分.丙泊酚靶控浓度为3μg/ml,根据OAA/S评分达3分时,调整靶控浓度,观察镇静前与OAA/S评分3分时患者血液动力学变化,停药后呼唤睁眼时间及术中不良反应.结果 在OAA/S评分3分时,两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与镇静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达到目标镇静评分时间、靶控浓度均低于非老年组.结论 丙泊酚应用于老年病人硬膜外麻醉镇静具有安全性和可控性.
作者:杨小敏;蔡锦根;文建忠;程其许 刊期: 2012年第1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PD)急性加重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率升高、医疗保健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约50%急性加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研究报道部分COPD稳定期患者下呼吸道存在细菌定植,其与COPD急性加重、气道炎症及肺功能下降相关[1-3].而铜绿假单胞菌是重症COPD患者稳定期下呼吸道定植和急性加重的主要病原菌.研究表明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定植引起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不依赖于其定植菌负荷量的增加[4].病原菌致宿主感染取决于其数量、致病力及宿主免疫力.本文就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定植引起稳定期COPD急性加重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郭韶梅;王爱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随着侵袭性医疗手段应用增加,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已越来越多见.VAP是指气管插管后48-72h发生的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讨有效降低了VAP的发生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科住院患者中有314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超过48h,其中54例确诊为VAP,男34例,女20例.54例中呼吸衰竭19例,脑血管意外、脑外伤、中枢性呼吸衰竭6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4例,颈椎损伤高位截瘫致呼吸衰竭2例,胸部外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10例,多脏器功能衰竭5例,重症肺炎4例,重症哮喘3例,产后大出血1例.
作者:祝晓华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中晚期引产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孕15-36周、有引产指征者,随机分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A组在硬膜外镇痛下实施引产,C组按常规引产.观察两组引产总产程、产后2h出血量及疼痛评分.结果 A组引产总产程及镇痛评分均优于C组(P<0.05).结论 孕中晚期引产于规律宫缩发动时应用硬膜外镇痛,能减少产妇的不良情绪,缩短引产时间,明显减轻痛苦,减少引产并发症发生.操作成功率高、安全、对产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张瑛;张燕敏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胸膜结核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已确诊的胸膜结核病例的CT资料.结果 渗出性胸膜病变14例,其中单侧性胸腔积液11例,双侧胸腔积液3例,合并活动性肺内结核2例.局限性胸膜病变6例,其中包裹性胸腔积液3例,胸膜结节样增厚2例,胸膜局部钙化1例.慢性胸膜改变3例,其中胸膜弥漫增厚伴弧线状钙化1例.结论 CT可以检出少量胸水和被胸水掩盖的肺内结核灶;能敏感地发现钙化灶,准确鉴别胸膜病变与肺实质病变;有助于判断结核性胸膜病变的活动性.
作者:甘龙生;邓靖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