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伟;周静
本人在手术室工作了二十几年,针对不同患儿的年龄、病种、病情、个性特点逐渐总结了一套旨在减轻患儿焦虑、紧张、恐惧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桂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方法对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Ⅰ组推注生理盐水2ml,Ⅱ组推注1%利多卡因20mg,Ⅲ组推注地塞米松6mg,Ⅳ组推注1%利多卡因20mg和地塞米松6mg.四组药物均在肘部扎止血带后推注,1min后松止血带以2~2.5mg/kg计算推注异丙酚.各组在静推异丙酚10s后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并按不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四级记录疼痛程度.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发生异丙酚注射痛的程度较轻,Ⅳ组的注射痛程度轻.结论 预注20 mg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6mg或两种药物同时注射均能减轻异丙酚的注射痛,但两种药物同时推注其效果更佳.
作者:周绪锋;王凤芝;周曙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百草枯(Paraquat PQ),化学名1,1'-二甲基-4,4'联吡啶二氯化物,于1882年合成,1962年作为除草剂上市.由于与土壤接触后能快速分解,极少残留,对周围环境无害,因而得以迅速推广使用.然而使用时中毒病例屡见不鲜,现已成为人类急性中毒病死率高的除草剂.
作者:张志坚;周从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结果 35例患者中,单纯保守治疗11例,住院病死率40%;TAE/YACE介入治疗组18例,住院病死率11%,中位生存期10个月;手术治疗组6例,无住院死亡,中位生存期18个月.本组误诊3例.结论 详细的病史采集与腹部CT检查是肝癌破裂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患者一般情况、肝功能状态及肿瘤不同分期,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争取佳疗效.
作者:郑林辉;黄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主要是作为凝血因子Ⅰ而直接参与凝血过程.Fbg除参与凝血外,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如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结合而介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肿瘤血行转移等;纤维蛋白原水平还影响血液粘度,尤其近年来人们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邹俊辉;肖祖克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应用0.75%布比卡因腰麻的佳剂量.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120例产妇,随机分3组,每组40例,分别用0.75%布比卡因2.0ml,1.5ml,1.2ml,进行腰麻,观察麻醉显效时间、镇痛质量、麻醉平面、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及腹部牵拉不适等情况,记录新生儿娩出1min及5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3组麻醉显效时间无显著差异,而镇痛质量、麻醉平面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以0.75%布比卡因1.5ml满意,麻醉后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及腹部牵拉不适轻,同时对新生儿Apgar评分影响也轻.结论 应用0.75%布比卡因1.5ml腰麻进行剖宫产效果确切,既能保证麻醉效果,又能大限度减少副作用.
作者:毛金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使用现状,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3月门诊儿科处方,进行抗生素物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情况分析.结果 门诊儿科抗生索物使用存在着一定缺陷,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物使用方面存在着使用率过高的问题.结论 医院应规范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物使用管理,以促进儿童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林柳卿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或称钴结合蛋白,目前的研究表明IMA在急性缺血性事件,如心肌缺血、肺栓塞、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血清生物学指标.
作者:况卫丰;黄经纬;万慧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cl pneumonia,SAP)是指脑卒中急性期及后遗症期并发的肺部感染.急性脑卒中患者28%~71%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易导致不良预后,如吸人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各种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影响脑卒中康复.现将我院有关SPA的护理体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文芸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近年来细胞因子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调节作用一直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作为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在MMP-9的表达和活性中的调节作用自然成了研究的热点,以下将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占钻;黄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防御微生物侵犯,而且能清除改变了的宿主成分,肿瘤细胞是其之一.因此,人们重视对肿瘤抗原、抗原的加工呈递和T细胞识别机制,以及树突状细胞等的研究,以期为肿瘤的免疫防治提供强有力武器.
作者:刘津麟;周南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白血病细胞可溶性蛋白抗原(SPA)致敏树突状细胞(DC)介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在裸鼠体内、外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效应,为白血病DC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C,经形态、表型及功能综合鉴定.用纳米粒包裹白血病细胞SPA并致敏DC,在体外诱导出特异性CTL,用MTT法测定其活性.另分别将HL~60细胞与淋巴细胞(LC)或与CTL同时注入裸鼠体内,通过肿瘤体积、成瘤时间、肿瘤抑制率等对比各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结果 (1)培养的DC具有DC的形态特征并高表达CD1a、CD83.(2)MTF法测定各组CTL活性,发现A1组较A2组和A3组、B1组较B2组和B3组有明显差异(均P<0.05).A3组及B3组CTL活性高,A2组及B2组活性次之.(3)在裸鼠体内实验中,1组与2组、3组的肿瘤体积及成瘤天数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2组与3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与3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0.70±13.74)%和(52.29±13.68)%.结论 在体外实验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DC,均能可介导较强的CTL作用,且纳米粒包裹SPA组的CTL活性更高.用白血病细胞SPA及纳米粒包裹的SPA致敏的DC在裸鼠体内同样可诱导出较强的CTL作用,表现为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成瘤天数也明显晚于对照组,但纳米粒包裹SPA致敏DC组在体内试验中未显示出更强的抑瘤活性.通过DC介导特异性的CTL可有效的抑制白血病细胞,是一种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
作者:周平;石庆之;华建媛;贺文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肺部感染既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老年人病死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临床治疗方面的棘手问题,因此及时掌握本病病原菌的种类,对提高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9年2月收治的18例残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1例,生存5年以上者7例,其中早期残胃癌5例和进展期残胃癌2例;行姑息性手术的5例均存活不到1年;行剖腹探查术的2例,半年内死亡.结论 胃镜检查是发现残胃癌的有效方法,早诊断、病理分期及能否根治性切除是影响残胃癌预后的关健因素.
作者:刘朝晖;张显柏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折不愈合、无假体松动、下沉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日常能生活能自理.效果满意.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内固定器内固定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吴洪亮;孙贵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用胃动力治疗仪配合大黄类药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为大黄类药物组:B组30例为胃动力治疗仪配合大黄类药物组,观察患者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结果 B组首次排便时间较A组早,B组腹痛缓解时间短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胃动力治疗仪配合大黄类药物组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的大黄类药物组.
作者:叶钒;张永红;程淑华;王艳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当今世界,慢性肾脏疾病(CKD)日益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过去一直认为蛋白尿仅仅反映肾小球损伤,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并与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易伟;周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我国公民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由输血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增多.2000年<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提出了法律诉讼举证倒置的要求.也就是说,血站一旦涉及到采供血活动的医疗纠纷,必须提供依法执业及在采供血业务过程中无过错的证据方能免责.
作者:周斐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液回收机回输自体血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院外科70例外伤性脾破裂致腹腔内出血患者,术中血液回收、洗涤并回,观测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第2d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每例平均回输自体浓缩红细胞(561.41±220.11)ml,90%患者(63,70)术中、术后不再输库存血;术后血液检测凝血功能等均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输血反应.结论 抢救外伤性脾破裂等致腹腔内大出血,术中使用自动血液回收机能迅速进行自体血回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节约血源.
作者:汪义松;张图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并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3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特点.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期分析.结果 38例确诊患者,CT表现:11例正常,20例患者的股骨头形态正常,其中9例股骨头内出现星芒状结构增粗、扭曲、浓密改变,5例出现局限性囊变和骨质疏松区,5例出现囊变和硬化同时存在.7例患者有股骨头形态改变,并出现新月征或伴有退形性骨关节病.MR表现:3例无阳性表现,27例表现为股骨头形态正常,其中股骨头内出现典型的双线征的有15例,出现广泛的条状,斑片状的混杂信号的有12例.8例患者有股骨头变形,并有混杂信号.结论 CT和MR都能诊断ANFH病变,但MR对早期ANFH的诊断时间更早,早期阳性率更高.
作者:曹小宏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