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军风;关建军;吴世卫
目的 观察喜炎平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6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3例予蒙脱石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及甘草锌口服,治疗组8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喜炎平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18%,对照组总有效率79.5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呕吐、发热及腹泻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 喜炎平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肯定,可操作性强,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李海燕;纪建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07-05-2010-12,笔者采用大黄、芒硝及食用醋外敷妇科及产科术后切口150例,并与常规切口换药1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妇科手术后;手术切口均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无严重内科并发症;病例资料完整.排除严重营养不良、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近期放疗或应用免疫抑制药物者;病例资料记录不完善者.
作者:周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补肾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 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1例予阿托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组64例予补肾汤水煎服.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积分及血清hs-CRP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斑块积分以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补肾法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作者:王长垠;宋世雄;刘红霞;殷春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2007-09-2009-12,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自我按摩治疗2型糖尿病40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33~ 75岁,平均55.62岁;病程5~32年,平均16.25年.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0~69岁,平均54.32岁;病程3 ~31年,平均16.42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1 ]中消渴诊断标准确诊.
作者:孟祥峰;陆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主要理化表现之一,对肾小球可造成二次损伤,也是患者重视的指标.因此,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过程中,控制尿蛋白成为主要任务.2007-2010年,我们应用参芪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气阴两虚证50例,结果如下.
作者:石震春;马跃飞;张珮;曹雁;曹利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眼科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眼科手术治疗之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在此期间,有许多与治疗和视功能恢复有关的问题贯穿其中,并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为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各种并发症,除手术操作应合理、正确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围手术期管理.凡是在眼科疾病手术(含激光)治疗期间,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配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治疗,以利手术进行,减轻手术反应,防治手术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皆为眼科围手术期中医治疗的范畴,实际上也包括行针刺麻醉的各种眼科手术[1].现将中医药干预眼科围手术期的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作者:孙化萍;高卫萍;洪德建;陆绵绵;李红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 B,CHB)分为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 2类[1].中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CHB的临床研究对象较多的集中在HBeAg阳性CHB患者,我们以益气健脾清肝方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CHB脾虚湿热证37例,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均为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和安徽省五河县中医院肝病科2009-02-2011-04患者,住院10例,门诊2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23 ~ 68岁,平均(49.88±10.53)岁;病程1~40年,平均(13.41±10.37)年.
作者:万凌峰;高加齐;邵铭;赵红兵;骆家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通气下乳汤对剖宫产产妇泌乳量、血清泌乳素及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将480例剖宫产术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0例予术后西医常规治疗和母乳喂养指导,治疗组2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气下乳汤,连续5d.分别于术后24、48、72 h记录泌乳量,并随访30 d记录术后纯母乳喂养率;术后第1、3、5 d6:00哺乳前(距前次哺乳至少2h)取静脉血2 mL,采用血清放免法测定血清泌乳素水平.结果 治疗组术后24、48、72 h泌乳量中和足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产妇术后48 h全部泌乳通畅.治疗组术后第1、3、5d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纯母乳喂养率85.42%,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63.75%,2组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通气下乳汤能提高剖宫产产妇血清泌乳素分泌水平,促进泌乳,增加乳汁量,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作者:赵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牙列拥挤、深覆(牙合)深覆盖及反(牙合)是较为常见的错(牙合).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有些正畸患者在进行吞咽及自然闭合时舌放置的位置不正确,特别是反(牙合)患者,这种现象出现更多.舌的位置及运动异常可以造成牙齿的错(牙合),而舌系带长度及附着点位置影响着舌的位置及运动.2004-2008年,我们选取141例患者,对3种错(牙合)舌系带长度及附着点位置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如下.
作者:黄玲利;高仲群;李博;白鹤翔;王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中患肢水肿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邓鹤鸣系为我院外科主任,教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及经验,其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有较好疗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兹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高瑷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7例NAFL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口服,并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对照组50例予常规治疗.2组均治疗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肝功能、血糖、血脂及脂肪肝超声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一G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脂肪肝超声显像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疗后脂肪肝超声显像总有效率44.0%,治疗组治疗后脂肪肝超声显像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5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症状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NAFL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肝功能、脂质代谢,改善B超影像,降低血脂、胰岛素抵抗,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赵培利;曹立华;刘志民;刘泉;徐东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自拟改良脑出血( ICH)评分量表评价脑出血30 d死亡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ICH评分量表内容为依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血肿量、年龄、血肿是否破入脑室、血肿是否源自幕下5项指标预测30 d死亡率;自拟改良ICH评分量表在ICH评分量表基础上增加了空腹血糖、收缩压2项指标.对自发性脑出血120例于入院第2d分别使用ICH评分量表和自拟改良ICH评分量表分别进行评分,均予常规对症手术或保守治疗,30 d后观察死亡率.结果 通过ICH评分量表和改良ICH评分量表评分,分值越高,预后越差.ICH评分量表评分3分是分界值(死亡率50.0%),>3分死亡率高,5分死亡率100%;改良ICH评分量表3分仍是分界值(死亡率25.9%),>3分死亡率高(≥73.1%),≥5分死亡率100%.结论 自拟改良ICH评分量表比ICH评分量表预测结果更为准确细致,而且没有增加评估操作难度.
作者:崔玉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慢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个别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有局限性,边缘亦较清楚,外围亦可有丘疹、丘疱疹散在,当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的渗出.自觉症状亦有明显的瘙痒,常呈阵发.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病程迁延难愈,容易反复发作[1].2010-01-2010-05,我们运用针刺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湿疹34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2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蔡翔;陈金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颈肩腰背痛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和中老年患者,常因劳损、风湿、增生和骨质疏松等原因而引起发病.中药粳糕贴是中医穴位贴敷法这种外治疗法的特殊贴膏,经过笔者临床推广使用,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欢迎.2008-03-2010-12,笔者运用自制中药粳糕贴治疗颈肩腰背痛300例,结果如下.
作者:曹西军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面神经炎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年发病率在23/10万,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1].目前面神经炎确切病因未明,多于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认为可能系局部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和相对受压发生面神经麻痹.病理改变主要是茎乳孔和面神经管的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2010-01-2010-10,笔者运用针刺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面神经炎35例,结果如下.
作者:张大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参麻通络胶囊中芍药苷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 μm,4.6mm×250 mm,甲醇-水-冰醋酸(32:68:0.2),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芍药苷在0.0071 ~0.0427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51%.结论 本品方法操作简便、可靠,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作为参麻通络胶囊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郭艳霞;王志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慢性排便异常,呈腹痛、腹部不适为主的腹部症状,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肠道及相关脏器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IBS患者有心理异常症状,如抑郁、焦虑等表现,迄今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均不确切.2009-12-2011-05,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BS 76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7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王海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紧张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病势缠绵,反复发作.2009-2010年,我们采用祛风清脑汤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50岁,平均28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2年;太阳经头痛[1]10例,少阳经头痛[1]8例,阳明经头痛[1 ]5例,太阴经头痛[1]3例,少阴经头痛[1]2例,厥阴头痛[1]2例.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0 ~ 48岁,平均30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5.8年;太阳经头痛7例,少阳经头痛8例,阳明经头痛7例,太阴经头痛3例,少阴经头痛2例,厥阴头痛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陈忠伟;程玲香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八珍汤加味联合DCF(多烯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48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予DCF方案治疗,治疗组2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八珍汤加味治疗.2组均3周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后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RR)率62.5%,对照组RR率45.8%,治疗组RR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改善率83.3%,对照组总改善率45.9%,治疗组总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八珍汤加味联合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均优于单用DCF方案,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杨晓锋;刘冰;赵树巧;葛路岩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均连续用药14 d.采用格拉斯哥昏迷意识量表(glasgow coma,GCS)评定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意识障碍恢复情况.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1周GCS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清醒,恢复意识,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蓉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