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

黄郁

关键词:急性失血性休克, 抢救护理, 患者家属护理, 伤情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0月~ 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方法,即准备阶段、伤情评估、抢救阶段、术后护理、患者家属护理等.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齐鲁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全方位心理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方位心理行为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生理指标、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方位心理行为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生理指标、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心理行为干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生理指标,减轻负性情绪,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慧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在辅助生殖技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在辅助生殖技术(AR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负性情绪情况.结果:研究组遵医行为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ART患者遵医行为和满意度,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改善IVF-ET治疗结局.

    作者:孟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对初产妇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乳房胀痛的影响.方法:将19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比较两组母乳喂养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纯母乳喂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房胀痛程度及乳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吮吸及乳房按摩能促进初产妇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减轻乳房胀痛.

    作者:张艳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成批爆炸致特重度烧伤15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成批爆炸致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4年8月2日收治的江苏昆山粉尘爆炸事件中15名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有效护理方法.结果:5例患者伤后45~87 d因缺少自体皮源,并发脓毒血症死亡;10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安全度过感染期,进入恢复期;患者住院时间54~115(90.63±30.37)d.结论:对成批爆炸致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积极做好气管切开和气道护理、创面护理、各种导管护理、营养支持、体温护理及心理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创面愈合,预防感染、坏死、愈合延迟、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

    作者:徐琳;李小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全肩关节置换术1例护理配合

    3D打印原理是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数控技术、激光技术、高分子材料、三维CT技术等领域为一体的全新快速成型技术.它与普通的打印原理相同,在快速成型装置(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分层制造、逐层叠加是其核心[1-2].2016年3月3日,我院收治1例患者全身麻醉插管下行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术后外展架帮助维持肩关节功能位,经精心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蔡晓宇;于克;赵惠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骨巨细胞瘤高位骶骨切除并3D打印假体植入术1例临床护理

    骨巨细胞瘤占原发骨肿瘤的4%~5%,是常见的侵袭性原发骨肿瘤[1].研究表明,此类患者仅占同期入院患者的1/40000,约80%的骨巨细胞瘤表现为良性骨肿瘤[2].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形技术,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目前,3D打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打印细胞、骨骼、血管、活体组织及器宫等[3].2016年5月,我院对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实施高位骶骨切除合并3D打印假体植入术,通过精准整块切除肿瘤所在的高位骶骨,并植入3D打印个体化适型假体,大程度保全了患者的各项功能,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伟娜;张慧文;方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阶段式健康教育模式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阶段式健康教育模式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339例助孕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31例助孕患者为实验组,给予阶段式健康教育模式.结果:实验组各阶段知识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护理中应用阶段式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程度及满意度.

    作者:黄秀丽;梁彩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自我管理模式在护士假期及孕期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模式在护士假期及孕期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选出护士代表,组成管理小组,参与护士孕产假管理和文化建设.结果:经过2年的临床实践,效果明显,护士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均有提高.结论:采用自我管理模式管理护士假期及孕期,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士满意度.

    作者:张野;李文红;刘要伟;皮丹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手术室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手术护理质量安全.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护理配合技能、仪器设备准备、设备管理、消毒隔离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患者护理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作者:金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4例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可有效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春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白内障手术患者家属护理需求调查

    目的:通过分析白内障手术患者家属的护理需求,探索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选取138名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患者家属需求量表对家属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5个不同维度的需求中,总体需求评分为(3.13 ±0.82)分,其中重要的是病情保证的需求,其次为获取信息的需求和接近患者的需求,后是自身舒适的需求和获得支持的需求;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对病情保证的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对病情保证的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对自身舒适的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收入的家属其总体需求、接近患者的需求、获得支持的需求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3001~5000元的患者家属对获得支持的需求得分较高.结论:眼科护士应理解和重视白内障患者家属的围术期需求,与家属充分沟通以完善个体化护理流程,提高围术期护理质量.

    作者:蒋瑜;于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体检中心分诊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体检中心分诊时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体检中心10名医务人员和160名受检者进行分诊服务问卷调查,整理医务人员和受检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分析.结果:医务人员认为体检中心分诊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分诊标准不统一、分诊人员不足、分诊系统信息录入不全、体检人员较多;受检者认为体检中心分诊存在的问题为就诊环节多、检查过程烦琐,等候时间较长,分诊人员不足专业知识,分诊人员不足.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建立体检中心管理制度,树立人性化服务,提升体检服务质量,提升大众健康水平.

    作者:黄庆;彭芳;梁丽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聋哑患者头孢曲松钠过敏致史约综合征1例护理体会

    史约综合征(SJS)又称重症多形性红斑,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过敏体质患者,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的急性水泡性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毒性表皮坏死溶解脱落,这是一种急性致命性病变,可发生在某些感染或口服、静脉注射某些药物后,致死率高达10%,后遗症也非常严重,特别是对视觉的损害,可影响30% ~ 70%的存活者[1-2].SJS发病率每年100万人口中仅有4.2人,在聋哑患者中更低.我院2016年7月收治1例聋哑患者头孢曲松钠过敏发生全身皮肤散在性多形性红斑、水泡、继而表皮坏死脱落的病例,通过保护性隔离、创面湿性愈合、非语言沟通和对家属的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护理,使聋哑患者顺利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义华;丁晓云;苏凌耘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心理社会干预现状

    目前,全球乳腺癌发生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1].统计显示,乳腺癌在女性常见癌症的比例中高居第一,2011年超过508000名女性死于乳腺癌,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2].我国每年女性乳腺癌的新发病例约16.9万,是女性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3].据预估,55~69岁的女性患者总人数在2021年达250万[4].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目前,外科手术仍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手术的治愈率虽高,却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两者皆可导致焦虑、抑郁情绪,生活质量下降,随之影响后续的检查治疗,不利于患者预后.现将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心理社会干预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石佳颖;贾守梅;刘玲;吴月凤;施健峰;王琪;邓文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管理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及手术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健康指导及心理指导不到位等护理不规范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有效提高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质量及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艳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收治的79例初产妇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围生期护理;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79例初产妇设为观察组,给予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自然分娩率、产程、产后2h阴道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轻度疼痛、重度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可提高初产妇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和住院时间,减少产后出血.

    作者:游聚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阶段式护理干预在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阶段式护理干预在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4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住院期间应用阶段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骨折恢复效果、满意度、并发症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骨折恢复优良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护理总评分及4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式护理干预可提高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满意度.

    作者:周燕辉;杨金玲;卓礼霞;张得时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性失血性休克抢救护理流程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10月~ 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救护理方法,即准备阶段、伤情评估、抢救阶段、术后护理、患者家属护理等.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黄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FTS措施在心脏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快速康复外科(FTS)又称加速康复外科或术后促进康复程序,是采用有循证医学依据的围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或降低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1].FTS理念由丹麦Henrik Kehket教授[2]在2001年正式提出,因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显著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在欧美国家备受推崇.目前FTS护理相关干预措施主要包括:术前教育和心理护理、缩短术前禁食饮时间、围术期体温管理和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等.FTS理念源于心脏外科,初是描述心脏术后促使患者清醒及早拔除气管插管,以期快速康复的一组措施.20世纪80年代起,有学者开始关注心脏术后快速康复措施,继而产生了快速康复心脏外科(FTCS),并将其定义为针对心脏外科患者应用各种优化方法从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到出院的一个快速围术期流程[3-4].FTCS要求多学科合作,不仅需要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本文综合国内外快速康复心脏外科的研究现状,介绍FTS措施在心脏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临床优化心脏外科FTS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借鉴.

    作者:王草源;李国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28例(34.1%),以胰瘘发生率高.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黄疸持续时间、血总胆红素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内营养.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总胆红素水平、术中失血量、黄疸持续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高危险因素.结论:总胆红素水平、术中失血量、黄疸持续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高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雷丽丽;陈艳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齐鲁护理杂志

齐鲁护理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