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5例百岁髋部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护理

谢艳红

关键词:髋部骨折, 百岁老人, 股骨头置换术, 护理
摘要:髋部骨折通常是指股骨颈及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行动障碍的首要原因[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手术,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百岁以上患者各脏器功能下降,基础病多,一旦卧床时间太久,就可引起各并发症而导致患者再也无法站起,甚至死亡.我院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对5例百岁髋部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疗效满意,社会效益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程氏分清饮对大鼠肾病综合征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程氏分清饮对实验性大鼠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盐酸多柔比星 (5.5mg/kg)的方法造成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程氏分清饮治疗组(C组)、激素治疗组(D组)、程氏分清饮加激素治疗组(E组).观察该方对肾病大鼠24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尿素氮、血清肌酐、三酰甘油的影响.结果 B、C、D、E组与A组比较,24h尿蛋白明显增高,模型制作成功.C、D、E组与B组比较,24h尿蛋白明显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程氏分清饮具有激素相似的治疗效果.

    作者:申社林;程根群;赵爱军;李妤蓉;王锦;李永刚;崔彦岭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总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及重要临床意义.方法 对6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极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多种并发症.本组64例患者中53例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术后3例发生呼吸道感染,2例发生泌尿系感染,6例发生褥疮.无一例死亡或出现伤残.结论 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围手术期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伤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松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其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关系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不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尤被关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是糖尿病(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代谢性骨病的一种,它是以骨量的减少或骨组织结构的破坏为特征的周身性骨骼疾病.

    作者:钱语;王旭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药治疗初探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ACS是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理学变化以冠脉斑块裂隙、糜烂和/或破裂为基础,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引起血小板在受损斑块表面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不同类型的血栓.如今中医治疗ACS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现将中药在治疗AC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文琦;陈妙峰;马文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肺结节的CT表现,提高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临床与CT检查资料较全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周围性肺癌32例,结核瘤12例,球形肺炎5例,转移瘤4例,错构瘤2例,纤维瘤1例.结论 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对大多数孤立性肺结节都能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何敬;杨连发;雷亿成;黄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MRI诊断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对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MRI检查的63例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1个腰椎间盘均呈现Ⅲ级以上的腰椎间盘退变,其中Ⅲ级51个占33.8%,Ⅳ级69个占45.7%,Ⅴ级31个占20.5%;发现软骨终板变性39个占25.8%,其中ModicⅠ级21个,Ⅱ级11个,Ⅲ级7个;纤维环后方高信号区75个占49.7%.结论 在腰椎MRI上存在椎间盘退变、软骨终板区变性以及纤维环后方的高信号区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征象.

    作者:刘志博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虎杖苷抑制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研究

    目的 观察虎杖苷(PD)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 50μmol/L组、PD 100μmol/L组和PD 200μmol/L组.应用隔离灌流麻醉大鼠颈动脉窦区的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PD(50,100,200μmol/L)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CSB)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大鼠相比,PD组大鼠压力感受器曲线明显向右上方移位,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压力感受器反射曲线大斜率(PS)和MAP反射性下降的大值下降.Bay K8644(500nmol/L)预处理后,PD抑制CSB的效应被完全阻断.结论 PD可抑制CSB,并且此效应与阻断钙通道有关.

    作者:郭赞;杨晶;徐鹏;高璐;袁芳;张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超声诊断乳腺纤维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在乳腺纤维瘤诊断中的作用,提高乳腺纤维瘤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参加体检的1679例女性应用MINDRAY DP-1100plus B超机检查,探头频率7.5~12.5 MHz.对243例乳腺纤维瘤患者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回访.结果 病理组织学证实乳腺纤维瘤240例.乳腺纤维瘤的超声具有清晰的边缘、规则的形状、均匀的内部回声.结论 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乳腺纤维瘤的形状、大小、部位、边界、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对致密或具有严重乳腺小叶增生的腺体较为清楚.

    作者:邢丽;邢卫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健康人体单次口服500mg左氧氟沙星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健康人体单次口服500mg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6名青年(18~40岁)男性、6名老年(65岁以上)男性、6名青年(18~40岁)女性和6名老年(65岁以上)女性参与本试验,均给予500mg左氧氟沙星单次口服,观察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年龄和性别对左氧氟沙星的生物利用度都没有影响.各组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在服药大约1.5h时达到峰值.肾清除率大约占人体总清除率的77%,在36h采集的尿中,给药的76%以原形存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组的左氧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因为受试者个体肾功能的差别而显著不同.结论 对于所有青年、老年,男性、女性受试者,单次口服500mg左氧氟沙星是安全的,并且耐受性良好.由于在所有青年、老年,男性、女性受试者中,左氧氟沙星的药动学差别有限并且主要由于受试者肾功能差别引起,所以基于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来调整给药量是没有必要的.

    作者:张伟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2例分析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数在发病前有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故又称感染后脑脊髓炎或预防接种后脑脊髓炎,但亦有少数无明确诱因[1].2006-2009年本院收治2例ADEM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魏丽君;杜玲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与尿沉渣显微镜在检测尿液有形成分方面的符合情况及干扰因素.方法 选择尿液标本1105份,分别用尿沉渣分析仪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法检测尿液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管型(CAST)等成分,并对结果给予分析,查找干扰因素.结果 UF-5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有快速、总体准确性及重复性好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导致不同程度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管型的假阳性率更高.结论 目前各种自动化尿液有形成分的检验方法仅为过筛试验,尚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实验室必须建立严谨的操作复核规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作者:孙艳华;石久江;吕春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尿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小儿血尿定位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小儿肾脏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应用迈瑞32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小儿血RDW与尿RDW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肾性血尿患儿组血RDW与尿RDW水平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非肾性血尿患儿组血、尿RDW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尿RDW测定简便、快速、客观、无创伤,更适合鉴别小儿血尿来源.

    作者:李晓梅;田薇薇;田敏丽;宋明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低场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低场MRI在脊柱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48例共196个椎体受累,单椎体受累病例9例,多椎体受累39例.162个受累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26个呈长T1短T2信号;8个椎体T1WI为低信号,T2WI为混杂信号.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椎管受累9例,合并压缩骨折12例,无一例出现椎间盘受累征象.26例行增强扫描时,受累椎体、附件及相邻的软组织肿块均见轻至中度强化.结论 低场MRI对评价脊柱转移瘤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作者:黄建松;林杰;杨海文;袁萍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便携式化疗泵用于持续化疗的护理

    便携式化疗泵能控制进药的速度、定时、定量将药注入患者体内,恒定地维持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抗癌细胞活性,同时也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能减轻患者因化疗需长时间卧床的痛苦.便携式化疗泵对治疗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是一种极有效的化疗方法[1].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应用便携式化疗泵(百特泵)对96例消化道肿瘤患者行5-Fu持续输注,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崔云枝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不同时间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GDNF和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蛋白表达的情况及不同时间针刺对二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分别在造模后6,12,24h开始针刺,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不同时间段治疗组与模型组缺血半暗带的GDNF和bF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半暗带,bFGF和GDNF在缺血再灌注6h都开始表达,随着时间延长,bFGF表达逐渐增加,而GDNF表达逐渐减弱;不同时间开始针刺的各组与相应时段的模型组相比,GDNF和bFGF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均<0.05);不同时间进行针刺的各组之间,12h组、24h组与6h组比较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可通过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而对缺血半暗区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针刺介入的佳时机应在脑缺血的早期.

    作者:刘丹;孙申田;樊爽;邢晓东;王馨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头针对脑缺血大鼠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头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SA-NCAM)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脑缺血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成大脑中动脉闭阻(MCAO)模型,各组大鼠又按照缺血时间(7d、14d、28d)分为3个亚组,每个时相点10只.头针组动物于栓塞再灌注成功后即行头针治疗,每日1次,直至处死前.各组大鼠处死前1d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dU)液.对各亚组大鼠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免疫荧光法计数各组大鼠海马区(DG)BrdU/ PSA-NCAM阳性双标细胞.结果 第28天头针组的NSS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后PSA-NCAM阳性细胞有明显表达,而头针组在不同时相的阳性细胞数量较同时相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结论 头针能促进BrdU/PSA-NCAM的表达,从而可能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的迁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实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作者:张晓艳;张红星;邹燃;黄国付;王琼;刘银妮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1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136例患者中异物161个,不同形态异物经由相应的器械取出.结果 161个异物共取出159个,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胃镜取上消化道异物安全、方便.

    作者:贾建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CT表现及分析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肺部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肺部的CT表现.结果 放射性肺炎急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实变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慢性期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条索状阴影并可交织成网状,伴有肺气肿及横膈升高、纵隔移位以及胸廓塌陷畸形等.结论 CT在诊断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肺炎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俊峰;孟建华;刘岩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待产妇女凝血四项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65例待产妇女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FIB)水平,并与185例健康体检的非妊娠期育龄妇女进行对照.结果 待产妇女的PT、APTT、TT均较正常非妊娠期育龄妇女明显缩短(P均<0.01),FIB水平较非妊娠妇女明显增高(P<0.01).结论 待产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对于预防产科并发症、保证母子平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3期

  • 手法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特点和手法治疗的要点.方法 对64例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根据骶髂关节错位的分型予不同手法调整,并予封闭术治疗,通过VAS、活动能力及改良Macnab标准来评定治疗疗效.结果 随访8~42个月(平均22.7个月),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结论 根据骶髂关节错位分型予手法调整,辅以封闭术治疗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是一种简单、安全、目的 性强的方法.

    作者:汤建华;陈剑峰;田小武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