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血病患者家属不同时期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胥莉;肖凌凤;李士雪

关键词:白血病患者家属, 心理状况,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家属在其亲属住院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54名白血病患者家属作为观察组,选择63名同期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患者家属作为对照组,采用心理测评量表评价两组家属在亲属住院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结果:观察组1、3和6个月SAS、SDS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家属在亲属住院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应通过护理手段进行干预。
齐鲁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 RICU 环境质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RICU环境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制定RICU的环境质量管理评分标准,查找对科室病房环境管理问题,并从中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实施改进。结果:活动前后,RICU环境质量管理评分及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全体圈员的和谐程度、积极性、责任感、沟通配合、愉悦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九项指标评分较活动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RICU病房中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仅可提高病房环境的管理质量,同时提高圈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

    作者:唐丽黎;何艳;肖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巧致灌肠袋间歇滴注流质60例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巧致灌肠袋间歇滴注流质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经鼻留置胃管、经鼻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中留置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实施肠内营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巧致灌肠袋间歇滴注流质食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工推注流质食物。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巧致灌肠袋间歇滴注流质食物,可有效地减少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喂饲流质的护理时数,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龚兰娟;关雪红;罗桂平;周小敏;黄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40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危重患者进行床边留置鼻肠管,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3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82.5%;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明显改变等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易行的方法。

    作者:商薇薇;熊杰;涂莉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对58例ACS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观察实施计划后患者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体重指数( BMI)等生理指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在实施6、12个月后,患者TC、TG、LDL、HDL、BMI等生理指标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患者生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CS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标,增加其治疗有效性,并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徐亚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监测行机械通气患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的相关性,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儿科危重患儿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择机械通气后30 min、1 h、6 h、12 h、24 h 5个时间点进行检测PaCO2,同时观察PetCO2值。比较PaCO2值与PetCO2值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时间点患儿PaCO2和PetCO2有相关性(P<0.01)。结论: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儿PetCO2可用于判断PaCO2变化,可连续监测,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作者:李少莉;陈霞;刘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气管插管前预吸氧对危重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前预吸氧对危重患者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即刻插管)和实验组(面罩-机械通气、预吸氧气管插管)各40例,比较两组留置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8 d病死率,插管成功机械通气1 h后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械通气1 h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 PaO2)、改良氧合指数( 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A-aD O2)、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改善明显(P<0.05,P<0.01)。结论:预吸氧后气管插管能有效的早期开放气道,明显改善患者通气、换气功能,并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及时改善脑缺氧,提高CPCR存活率,减少致残率。

    作者:陈会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病医院护工对院内交叉感染认知程度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病医院护工对医院交叉感染的认知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方法:设计和发放问卷调查表,对86名护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工对院内交叉感染认知度低,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结论:提高护工对院内交叉感染的认知程度,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维护自身及照护患者的健康尤为重要。

    作者:董锋;李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及留置时间,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行紧急血液净化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79例、股静脉置管组62例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9例。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并发症少(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在紧急血液透析中可作为首选的穿刺置管方式。

    作者:康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与疾病认知、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与疾病认知、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疾病认知量表及医学应对问卷对15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焦虑和抑郁发生率为38.0%和27.8%;疾病认知量表得分高维度为疾病病程,低维度为治疗控制;与常模相比,患者多采用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焦虑、抑郁与疾病认知多个维度和应对方式相关;疾病相关性、情绪表征、面对、屈服是焦虑的影响因素,治疗控制和屈服是抑郁的影响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疾病认知,引导患者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以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萍;辛梅;苗娜;祝筠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紫草煎剂治疗 PICC 穿刺点感染43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紫草煎剂在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PICC置管合并穿刺点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复方紫草煎剂治疗,对照组采用莫匹罗星涂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 d后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仅65.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复方紫草煎剂用于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能显著提高疗效,明显缩短治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华琴;匡玉琴;谷小燕;臧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现代化手术室护理管理趋向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处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对手术室护理管理而言,大量新技术和仪器的引入,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都说明管理理念转变的重要性[1]。手术室护理管理已经逐渐开始向着数字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现代化方向转变,这不光体现在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上,新的管理模式也是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的基本要素。现将手术室护理管理趋向与发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秀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应对方式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系统疾病之一,抗精神病药物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但并不能重塑患者的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重心也由控制症状和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转移至注重患者生活质量上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诊疗服务,使其尽快融入社会。现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应对方式综述如下。

    作者:严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在心内科病房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心内科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探讨其在中医院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实习护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教学路径进行教学,对两组带教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护生对实习任务知晓率及各阶段考核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实验组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临床带教路径是一套既顺应目前教学形势,又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的教学方法。

    作者:唐荣芳;程友桂;孙开婷;刘萍;姜素琴;王艳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118例个性化延续护理

    目的:探讨个性化延续护理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36例老年E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内给予个性化延续护理干预,对照组未给予护理干预。结果:12个月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掌握及健康行为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对治疗依从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延伸性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老年EH患者的血压指标,有助于改善不良习惯,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刘米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对76例偏头痛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方面的变化。结果: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较干预前下降(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身心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薛志坚;王琳;林真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64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用一次性组合吸痰管+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对口腔进行顺序擦洗。比较两组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4~5d后,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良,能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左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种新型床预防压疮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临床中一种新型床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选取ICU病房(不同病区)使用新型床(实验组)和普通床(对照组)的压疮高危患者各30例,观察其指压变白的红斑及压疮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指压变白红斑及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指压变白的红斑的时间早于实验组(P<0.05)。结论:此种新型床可减少压疮发生的危险性,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作者:杨学荣;高玉芳;魏丽丽;梁颠超;苑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抑郁症住院自杀16例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6例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根据其心理活动变化,经过自杀危险性分析后,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加强患者自我调控能力、阻断患者负性心理、语言交流法、鼓励加强社会交往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本组患者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 D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结论:对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隋延辉;刘静;赵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客观评价得分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及主动性、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等GQOL-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现状及病耻感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104名7~19岁的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采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生的病耻感均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病耻感均分高于独生子女;城区学校就读的青少年病耻感分高于乡镇学校就读的青少年;居住在农村病耻感均分高于居住在城镇的青少年;父亲学历在高中中专水平病耻感均分高于初中以下水平和大专以上水平;父母或同胞疾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耻感均分高于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和诊断为癔症(P<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存在病耻感,性别、年龄、居住地、就读学校和是否独生子女是精神疾病患者未成年一级亲属病耻感相关影响因素。

    作者:梁鑫浩;曹枫林;李阳;姜世霞;张金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齐鲁护理杂志

齐鲁护理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