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陆莹;罗亚非;唐中生;谢高宇;吴春朋;寇云芳;范瑞娟;朱世杰

关键词: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将传统讲授式教学和慕课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这种模式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课上以小组协作学习及教师答疑为主.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报道如下.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

    微课[1]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遵循视频资源制作的规律.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2]是微课设计中的关键技巧,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微课建设与应用的逐渐兴起,成为了研究热点.现探讨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旨在与大家分享经验,合力推动相关教学改革.

    作者:杨光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路参与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程应激过程中,下丘脑神经细胞是否启动内质网应激,并通过影响HPA轴,引发神经细胞病理性改变,为应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每日束缚固定8h加冰水游泳5 min的应激大鼠模型,分为1、3、7、14、21 d组及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变化,硫堇染色观察下丘脑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下丘脑神经细胞中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ATF4和CHOP的表达变化以及采用全景组织细胞定量分析系统(MMTC),进行蛋白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从应激第3天开始显著升高,7d达到高峰,21 d时又显著性降低;硫堇染色显示随应激时间的延长,下丘脑神经细胞发生水肿,尼氏体消失,细胞固缩浓染的病理性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及MMTC法分析显示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的表达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趋势,ATF4和CHOP的表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显著性增加.结论:应激导致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性改变,同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提示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了下丘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性损伤.

    作者:史为博;易善勇;王贺;牛世霸;王松军;李英敏;丛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将传统讲授式教学和慕课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这种模式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课上以小组协作学习及教师答疑为主.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报道如下.

    作者:陆莹;罗亚非;唐中生;谢高宇;吴春朋;寇云芳;范瑞娟;朱世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博来霉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观察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检测TNF-α和ICAM-1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未见异常,模型组有广泛充血水肿,肺泡腔有大量渗出液和炎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部分肺泡间隔增宽,管壁增厚,不同剂量姜黄素量组肺组织的损伤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模型组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不同剂量姜黄素组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且中剂量姜黄素组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低.结论:不同剂量姜黄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尤以中剂量保护作用强,且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ICAM-1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胡亚男;郭志刚;李银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的非对称性

    目的:探讨贵州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的非对称性,为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和鞋型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足部测量方法,测量556名(男266,女290)贵州地区苗族大学生足18项指标.结果:所测项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左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男性占44.44%、女性占83.33%;足长左侧>右侧差值均数,男性为(4.09士1.97)mn、女性为(4.41±1.74) mm;足长左侧<右侧差值均数,男性为(4.27±2.35) mm,女性为(4.33±2.21)nn.足长左、右侧差值D>1 mm、-1 mm≤D≤1mm和D<-1 mm构成比,男性分别为26.69%、44.36%和28.95%,女性分别为18.62%、40.69%和40.69%.结论: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作者:骆文斌;张万;李建富;余跃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LARITY组织解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为了实现从完整的生物组织中获得其详细的形态结构及分子信息,科学家们做出了长久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也因此带动了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革新[1-2].传统方法中,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科研中采用多成熟的方法是组织切片和结构重建技术[3].然而,该技术大的缺点是大多数研究只能在极小范围的神经组织中进行,而切片会导致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的变形或破坏,同时所获得的组织信息仅为20~50μm的厚度[3],即使是使用当前先进的双光子显微镜,其可视厚度也不超过600~800 μm[4],这极大地限制了对脑内一些物质分布不同脑区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也完全不能满足从组织的整体水平研究其结构-功能相关性的需求,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

    作者:王满才;王向文;马玉婧;张昕;魏振刚;张亚武;马建忠;徐小东;张有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龙血素A对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龙血素A对体外培养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龙血素A与MCF-7细胞体外共培养(药物组)干预手段,运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增殖标志性蛋白Ki67 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凋亡调节蛋白Bax、Bcl-XL/S的表达;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药物组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且存在浓度及时间依赖性;药物组Ki67表达显著减少,Bax表达明显增加,Bcl-XL/S表达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增高,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龙血素A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

    作者:张玉英;杨炳翠;贾琴;吴爽;李艳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左右髂总动脉缺如一例

    在对实验室标本进行考察时,发现1例标本左、右两侧髂总动脉均缺如(图1),鉴于此类变异对临床外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标本来源于长沙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为一老年男性标本(身长178 cm),经甲醛防腐固定,腹部结构和腹腔内器官完整.采用人类学非测量性观察和体质测量法,对比相关解剖结构进行综合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赖育鹏;孙建永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脾动脉伴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一例

    一般情况下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偶可见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等;以往报道脾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者常合并腹腔干缺如;现将本院经Force CT血管成像发现脾动脉伴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60岁,“因上腹部不适月余”前来本院就诊,查体:上腹部轻压痛.前来本科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检查前签署“增强协议书”,采用西门子Force CT机进行扫描,通过于MMWP工作站行冠状位、矢状位、CPR及VR重建,显示患者脾动脉起源于胸12椎体下缘腹主动脉偏左前缘,胃左动脉发自胃脾动脉干;腹腔干起源于脾动脉主干偏右稍下方,肠系膜上动脉发自腹腔干下方(图1).此型胃脾动脉干、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起源于腹主动脉比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资料,故与同行分享.

    作者:施辉友;付隽;杜雪松;邓洪波;王荣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提高质量和数量的肠系膜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制作方法

    疏松结缔组织的观察是组织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实验中使用的铺片存在厚薄不均、有皱褶、染色易褪色等影响观察效果的问题,并且实验动物肠系膜利用率不高.现探讨了一种既能够保证质量,又能够一次性大批量制作铺片的方法,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李冰;骆倩倩;刘同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数字故事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数字故事的初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颖的载体,走进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中,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1].因其便捷、形象、活泼、感染力强等特点,在丰富课堂教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与临床医学以及生命科学均有着密切联系.因其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多,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而言,繁多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难度,降低了课程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作者:陆俊捷;侯瑜超;赵英侠;姚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丹参酮ⅡA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GRP78和caspase-3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丹参酮ⅡA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又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和处理组(丹参酮ⅡA组).模型组大鼠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模型;假手术组在与模型组大鼠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不含鱼藤酮的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不作处理.模型组在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ml和丹参酮ⅡA 20 mg/kg,连续注射14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中脑黑质内TH、GRP78和caspase-3的表达;TUNEL检测大鼠中脑黑质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典型的PD样症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中脑黑质内TH的表达降低,GRP78和caspase-3的表达增多,凋亡染色阳性细胞数目也较多.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处理组大鼠中脑黑质内TH的表达增多,GRP78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凋亡染色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酮ⅡA可在一定程度减轻PD模型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弱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

    作者:田新红;徐玉英;郝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数字化穿支皮瓣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穿支皮瓣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已逐渐成为临床皮瓣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传统的标本剥制技术耗时长、破坏性大,标本不能重复使用,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Saint-Cyr等[1]于2009年对不同部位的多个单穿支进行了选择性血管造影,并利用CT自配软件首次绘制出3D可视化皮瓣.而随着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2-6],唐茂林等[7-9]、周小兵等[10-12]将造影剂氧化铅与明胶、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配制成混合填充剂进行人体血管灌注,通过CT数据重建血管三维图像,成功地将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引入到全身动脉三维可视化研究.然而,该方法在皮肤血管灌注显示上仍然存在不足.本研究结合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的优点,采用多点分部灌注,选择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混合造影填充剂分量行全身动脉造影,经X线摄影、CT扫描采集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制做动脉穿支皮瓣的三维重建,为临床外科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科研数据.

    作者:郭东铭;谢巍;谭建国;曹宇辉;姚婕;邓南星;周小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临床与断层解剖学课程对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作用

    教育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专硕)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全部时间不脱离临床工作[1-2],所承担的课题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在临床中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并通过临床实践完成毕业课题.如何要让专硕生既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而且还要能够分析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撰写原创性论文的水平.要培养具有这方面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课程训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专硕课程与科学型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学硕)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差异性,专硕课程没有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创新[6-7].

    作者:姜平;杨鲲;马瑞;欧阳琦;许文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东北三省蒙古族四个族群成人体成分

    目的:研究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体成分现状与特征.方法:随机抽取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成人408例(男136例,女272例)、阜新蒙古族成人404例(男158例,女246例)、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成人401例(男177例,女224例)、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成人239例(男85例,女15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成人男性和女性身体质量指数值均显示为超重,体脂率男性高于20%,为轻度肥胖,女性高于35%,为中度肥胖.阜新蒙古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其他3个男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超标,4个女性族群内脏脂肪等级均标准.4个族群男性、女性的肌肉均较发达,骨含量均较高.结论:东北三省蒙古族4个族群表现出脂肪含量过高、肌肉较发达和骨含量较高的特征.

    作者:王迪;李咏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人工光照24 h,光照强度控制在300 LUX.光照80天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正中隆起表面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对照组正中隆起无纤毛区细胞结构清楚,在室管膜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实验组正中隆起无纤毛区细胞结构不清,分泌颗粒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明显下降,这种改变可能与生殖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秦永;郝庆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梨状肌下孔血管神经变异一例

    在局部解剖学课的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左侧穿经梨状肌下孔的血管神经均存在变异,臀下血管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及阴部内血管均由梨状肌上孔穿出,坐骨神经属“V”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身高约180 cm.左侧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穿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肌腹长7.2cm,宽4.0cm.臀上血管神经未见异常,由梨状肌上孔穿出并分支进入臀中肌支配该肌.

    作者:徐明健;冯逸文;冯杰;聂秀秀;张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关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角度命名的商榷

    冠状动脉左主干发出左前降支和左旋支形成分叉、前降支发出对角支形成分叉、左旋支发出钝缘支形成分叉等等,以往研究只关注斑块在分叉部位的分布[1-5],不重视分叉血管之间的角度.由于血管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叉病变的位置直接影响介入技术的选择和预后.国内外关于分叉病变角的名称不统一(图1~3)[6-8],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借鉴数学关于“角”(∠)的命名原则,提出新的冠状动脉分叉角名称(图4).命名原则如下.

    作者:徐泽升;米立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建设的探索

    郑州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2007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于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并在爱课程网站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于2016年获得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就在不断推进课程内涵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以期破解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用中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作者:朱晓燕;丁一;邢文英;张钦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端脑冠状面上颞叶脑回与髓突的对应关系

    目的:研究髓突与颞叶脑回在冠状面上的对应规律,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颞叶脑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正常人脑标本,用广告颜料对颞叶脑回染色,作层厚6mm之冠状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观察分析颞叶脑回与髓突之间的对应性并总结规律.结果:颞叶脑回所对应的髓突绝大多数为1支,极少数为2支.髓突方向在不同的冠状切面也是固定而且基本是对称的.结论:颞叶脑回与髓突之间在冠状面上有规律可寻,影像学上可以通过髓突在冠状面上定位颞叶脑回.

    作者:李雪鹏;张业辉;纳青青;林炎生;张剑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