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景;高凤敏;杨艳娜;侯广玉;杨国宏;孙晓冬
近年来医学院校已经针对护理操作规范进行解剖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护理解剖教学切实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来实施[J],并且从笼统的课程改革深入到了具体的系统章节的教学创新.这充分说明基础医学的教师们真正认识到了“基础服务临床”的重要性,解剖学教师也开始走进医院,使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陋习逐步得到改善.
作者:刘求梅;谭化芝;罗淑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检测那曲藏族人群体成分数据,探讨身体各部肌肉量的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身体各部肌肉量,所获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那曲藏族成人各年龄段肢体肌肉量,均表现为右侧大于左侧.除男性40~岁组左、右侧下肢肌肉量无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那曲藏族成人所测身体各部肌肉量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各部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多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多在40~岁组达峰值;上肢及全身肌肉量,男性30岁组、女性40岁组与同性别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肌肉量,高年龄组与低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干肌肉量,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多接近或大于0.9.结论:那曲藏族成人右侧肢体肌肉量大于左侧;随年龄增长四肢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躯干与全身肌肉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下肢肌肉量与年龄呈负相关,各部位肌肉量间高度相关.
作者:李文慧;席焕久;侯续伟;黄丽;张健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外泌体(exosome)是一类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性膜性囊泡,直径约为30~150 nm[1],外泌体的形成初是由于细胞内吞,细胞膜内化产生核内体,随后在核内体膜的入鞘部分形成许多小囊泡,这样的核内体称之为多泡体,后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并释放核内体小囊泡到细胞外间隙成为外泌体[2-3].外泌体早是在1983年由Pan和Johnstone发现[4],由细胞主动分泌、释放.研究至今,已发现淋巴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肥大细胞、神经细胞、树突状细胞、心肌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肿瘤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都可以产生外泌体,其广泛存在于体液循环之中,如外周血(血浆/血清)、尿液、脑脊液、唾液、痰液、精液、乳汁、羊水、腹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阴道灌洗液等.
作者:田淼;谭三勤;刘静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获取蝶骨颈床孔的基本数据、形态特征等初步资料,为研究颈床孔与临床相关疾病提供临床解剖学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头颅CT扫描的1997例人群,统计颈床孔阳性者平均出现率,并且对有颈床孔阳性的人群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重建图像后,测量颈床孔前后距离、左右距离.结果:颈床孔阳性者平均出现率为5.3%;对筛查出106例颈床孔阳性者(男性占60.4%、女性占39.6%)进行了数据分析,其中男性出现率为6.4%,女性出现率为4.2%;对男、女性之间颈床孔径值左右径、前后径值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床孔出现率较少且形态不规则,术前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对颈床孔的孔径进行综合评估,可有效避免手术风险.
作者:汤挺兵;汪晓庆;范晓文;陈光平;徐民;周樟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随着解剖学研究不断深入,国内相关论文大量涌现,学术交流不断扩展.英文摘要作为读者第一时间搜集、查找信息的途径,是学术分享与交流的重要窗口[1].然而,目前许多作者对解剖学英语特点不了解,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不熟悉,导致撰写的英文摘要不规范,影响学术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因此,现结合2015~2016年共100篇解剖学论文英文摘要原稿,对其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类分析,以期提出相应的写作策略.
作者:金坤;周玉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大鼠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的分化.方法:用Trichostatin A(TSA)、RG-108、8-BrcAMP和Rolipram 4种小分子物质对SD大鼠的ADSCs进行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形态学、免疫印迹和qRT-PCR等方法分别检测诱导前、后ADSCs神经元标志的表达.结果:诱导7d时,ADSCs呈明显的神经元样结构,胞体呈圆形,具有多个突起,神经元样形态变化率高达95.12%±2.65%;诱导后的ADSCs nestin、β-tubulinⅢ、MAP2和ChAT在rn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升高.结论:小分子化合物可将AD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可作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干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
作者:郑亚妮;黄超;张志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对小鼠嗅觉功能的影响及相关神经环路的改变.方法:应用A5 3T-α-synuclein转基因小鼠作为PD动物模型,嗅觉习惯化-去习惯化行为学实验记录小鼠对不同气味探索的次数,评价转基因小鼠嗅觉功能;利用重组狂犬病毒跨突触示踪技术评价嗅球神经连接.结果:与野生型组小鼠比较,转基因小鼠在嗅觉功能检测即表现为气味习惯化和去习惯化过程受损;嗅球与相关脑区的神经连接显示主嗅球投射比例相对减少,梨状皮层投射比例相对增加,其他皮层投射到嗅球的神经连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影响小鼠嗅觉功能并改变其嗅觉相关神经环路.
作者:李同舟;丁胜;钱云柯;李海英;吴秀娟;牛海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在解剖操作过程中,发现左侧腋动脉变异1例,现报道如下.成人男性标本,解剖时发现左侧腋动脉(直径为7.56 mm)在胸肩峰动脉起始处下方4.54 mm分为2支:1支位置较为表浅,直径5.94 mm,且有正中神经与之伴行,后续为肱动脉;另一支位置较深,直径5.44 mm,其前方被正中神经外侧根覆盖(图1A).
作者:何如愿;张圣;张瑞珂;周雨扬;田宗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正常人体结构》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大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这门课程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课程中名词和概念较多,较为枯燥乏味,有些内容还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特别是组织学部分尤为突出.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笔者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在《正常人体结构》授课中笔者发现有大量内容可以设计成拟人的方式,融入一定的情景来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现以《正常人体结构》中“肺的微细结构”为例,用拟人的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
作者:周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都水族儿童少年足型特点及其生长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方法,对1 382名(男689,女693)6~16岁水族儿童少年的足长、足宽进行测量,按足长宽指数分型.结果:水族儿童少年的足长、足宽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已接近成人水平,足长与足宽存在正相关关系,总体足型以中间型为主(男50.22%,女59.45%),短宽型次之(男49.06%,女37.81%),窄长型少(男0.73%,女2.74%);聚类分析显示,水族与侗族、土家族、苗族等南方族群较为接近.结论:水族儿童少年足型发育符合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且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与壮族、回族、哈萨克族和汉族比较存在民族间差异.
作者:骆文斌;潘开昌;刘运敏;杨正华;张万;余跃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笔者在一男性左上肢标本肘部操作时,发现该肱二头肌腱膜止点存在变异(图1),该腱膜起于肱二头肌肌腹下端的内侧份,起始处明显有肌丝附着,从形态上观察类似于肱二头肌的另一肌腱.该腱膜平行于肱二头肌肌腱内侧132 mm处走行,其位置较肱二头肌肌腱略浅.止于桡侧腕屈肌上份肌腹,与肱二头肌之间形成类似于“二腹肌”样的结构.腱膜中间宽度7.65 mm,厚度0.43 mm,其深面有肱动脉和肱静脉穿行,而正中神经未穿其深面.用手触摸该腱膜,其强度较肱二头肌肌腱差.
作者:蒲勇华;吴坤成;骆世文;李泽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喙突内外径和前后径以及关节盂大前后距离(关节盂宽度),探究喙突内外径及前后径与关节盂宽度在数值上的关系,为用喙突重建关节盂骨质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成年肩胛骨的喙突大内外径、大前后径和关节盂宽度进行测量,然后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关节盂宽度为(26.96±4.17) mm,喙突内外径为(14.87±3.38) mm,喙突内外径是关节盂宽度的55%±6%,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相关性.喙突前后径为(9.71±3.27) mm,与关节盂宽度无相关性.结论:喙突内外径和关节盂宽度有相关性,提示喙突内外径越大,关节盂宽度也越大.这为用喙突重建复发性肩关节脱臼导致的关节盂骨质缺损提供解剖学数据.
作者:张振华;胡皓凡;鲁思源;易诗琦;高文涛;徐高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利用欧几里德几何距离矩阵分析(EDMA)对辽宁汉族成人外鼻形态进行不对称性分析.方法:将101例辽宁汉族成人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其中男性组41人,女性组60人.使用VG Studio 2.2 MAX软件对两组MRI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面部重建及外鼻三维坐标测量,后对两组受试者左右侧外鼻测量数据进行EDMA分析.结果:EDMA结果显示,男性组与女性组左、右侧外鼻均有显著形态学差异,形状差异矩阵(FDM)比值(左侧比右侧)小于0.95和大于1.05的部分男性组有2个,占13.3%(2/15),女性组有4个,占26.7% (4/15).结论:辽宁汉族成人外鼻左右不对称,右侧外鼻整体轮廓大于左侧,女性外鼻不对称性高于男性.
作者:杨夙;翟桂英;任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局部解剖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1-2].传统的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医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的要求.目前我国尚无一套统一的教学模式,各院校都在进行摸索和改革中[3-6].自2006年来,我们尝试构建立体化局部解剖学实践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现实+虚拟,解剖+临床,传统+创新,专业+人文的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临床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现就非传统部分加以阐述和总结.
作者:汪坤菊;焦解歌;易西南;陈敏;石小田;马志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压力性尿失禁的特征为正常状态下无遗尿但在腹压突然增加时会有尿液不自主流出,是一种产后以及绝经后女性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基于盆底支持系统的“吊床理论”,Ulmsten等[J]在1995年首次介绍了经耻骨途径无张力阴道悬吊术(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得到临床医师广泛认可,成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金标准,但该术式易引起诸如膀胱损伤、腹股沟痛等并发症.同样采用耻骨后穿刺人路的还有尿道中段悬带成形术(intravaginal slingplasty,IVS)和耻骨上膀胱尿道吊带术(supraubic arch sling,SPRAC).
作者:陈希;郭晓丹;丁丽娟;涂丁元;刘阮金;陈通;刘芳;杨向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提供更快、更稳定的方法.方法:所有大鼠按气管插管方法-开胸扩开第3肋间隙方法随机分为:灌胃针-开睑器组(传统组)、灌胃针-缝合线开睑器组、自制插管-开睑器组、自制插管-缝合线开睑器组(改良组),麻醉后分别用相应方法行气管插管和开胸,暴露术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记录每组大鼠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呼吸道哮鸣音发生率、肺损伤程度和死亡率.术后第2天和第4天随机取各组大鼠5只,行心电图、左心室插管和心肌染色检测模型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使用自制插管的两组插管时间和次数与使用灌胃针的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呼吸道哮鸣音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使用灌胃针两组;使用缝合线开睑器的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肺损伤程度及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使用开睑器的两组;各组间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组内心功能及梗死面积差异性较小.结论:改良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成活率较高、模型质量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吴庆景;高凤敏;杨艳娜;侯广玉;杨国宏;孙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作为一种新型的面向全球网民的授课方式,推动了封闭的大学课堂向多元化、共享、开放课堂的历史性转变[1-2].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在这股变革潮流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3].传统解剖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4],教学效果一般.我们尝试建设人体解剖学MOOCs并在本校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其可行性.
作者:李秀;胡艳梅;羊牧;翁云兵;肖莉;聂政;陈俊;李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川楝子水提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川楝子水提物对A549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qPCR法检测川楝子水提物作用后p53、Bax、Bcl-2、Bad和Bcl-xl等在mRNA水平的相对变化.结果:川楝子水提物可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与作用时间和作用浓度呈正相关;实验组较对照组p53的mRNA表达量上调,Bax和Bad的mRNA表达量上调,Bcl-2和Bcl-xl的mRNA表达量下调.结论:川楝子水提物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可能与其激活P53基因和Bcl-2家族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田云鹏;崔珈衔;任明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青光眼是以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进行性死亡和轴突溃变为病理特征的不可逆的严重致盲性神经退行性病变[1-2].眼压升高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RGCs是唯一能将视网膜处理后的视觉信息编码为神经冲动传输到脑的神经元,其损伤与死亡是青光眼视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因而,探讨青光眼病变中RGCs的死亡机制,保护和维持RGCs的存活以及增强其功能,对于青光眼的防治至关重要.
作者:孔祥攀;周利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人体解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从业人员学习其他医学知识的先导课程.众所周知,初学者对学习解剖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1-2].预选卫生士官大多数来自基层,受教育程度不高,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解剖学课程困难更大.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次接触时的感受和体验:如果在刚接触时,就能比较顺利入门,体验到某些成就感,那么就会萌发兴趣,越学越好.反之,如果初学体验不佳,将直接导致兴趣丧失,甚至产生抵触和排斥.因此,提高预选卫生士官学习解剖学的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改善初学者的体验[s 5].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分享一些改善初学体验、培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的具体做法.
作者:潘昌霖;郭金萍;黄会龙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