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TSG-6和连接蛋白在小鼠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的共位性分析

吴吉文;卓丽圣;王玮

关键词: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 TSG-6, 连接蛋白, 小鼠
摘要:目的:探讨小鼠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中TSG-6和连接蛋白(LP)与透明质酸(H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小鼠COC中TSG-6和LP的表达和分布.结果:TSG-6和LP在COC中呈阳性表达.结论:TSG-6和LP的阳性表达可能和HA在COC成熟中起重要作用.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影响

    目的: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干预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变化,探讨BDNF保护节细胞(RGCs)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大鼠分为3个BDNF干预组和3个溶媒对照组并进行玻璃体内注射.2d后将预处理动物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且维持缺血60 min.实验动物分别存活1、3或7 d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GS和GLAST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溶媒对照组GS和GLAST在存活1 d和3 d时表达上调,7d时下降;BDNF干预组未出现表达明显变化.结论:BDNF可能不是通过Müller细胞上调GS和GLAST,降低胞外Glu来保护RGCs.

    作者:熊鲲;黄菊芳;蒋丽珠;陈旦;王慧;童建斌;罗学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et-Off对GDNF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表达的调控作用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等都具有神经营养作用,是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常见的治疗基因[1,2].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将GDNF导入尾状核头部等功能核团能缓解帕金森病症状、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再生[3].本研究在AAV介导GDNF体内高效表达的基础上,在GDNF上游插入Tet-Off反式激活子及其反应元件启动子复合物,从而降低转基因后可能的致瘤作用及其它潜在危险.

    作者:陈腾;刘玉光;吴承远;李新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肌内神经走行和分布的研究进展

    支配人体骨骼肌的神经,多数形成神经血管束,通过肌门入肌.临床上常用带血管神经的肌瓣经游离移植进行功能的修复重建.Taylor等[1]已经对肌内血管的分支走行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迄今,对骨骼肌内神经走行和分布尚缺乏详尽的描述.揭示神经在肌内的分布规律可指导临床进行肌移植,指导手术入路,避免神经损伤.目前研究肌内神经走行分布的方法有3种:大体和显微外科解剖、组织切片加计算机三维重建、Sihler's神经染色.本文对肌内神经走行分布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陈刚;江华;林子豪;党瑞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感光细胞缺失对视网膜节细胞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感光细胞缺失对视网膜节细胞melanopsin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60 mg/kg N-甲基-N-亚硝基脲建立感光细胞变性缺失的动物模型,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视网膜铺片及切片中melanopsin阳性细胞的分布及特征.结果:在药物注射12 h后动物视网膜感光细胞层开始凋亡,细胞数目随时相减少,13 d后完全消失.在正视网膜节细胞表达melanopsin,呈串珠样分布在胞体及突起的胞膜上,其树突穿过节细胞层,在内网层的两侧分叉形成网状结构.在感光细胞缺失动物模型组,12 h时,节细胞表达melanopsin更广泛;而后突起上的melanopsin表达随时减少.28 d时,melanopsin的表达主要局限于节细胞的胞体.结论:感光细胞缺失影响节细胞突起melanopsin的表达.

    作者:万瑾;郑华;韩秀引;肖虹蕾;佘振珏;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氧环境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影响及其与血管发育的关系

    目的:研究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所起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从出生后7~12 d饲养于75%氧环境,分别用抗VEGF、抗PEDF和抗CD31抗体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视网膜切片.结果:持续处于高氧环境时,VEGF表达处于低水平而PEDF快速上升,血管生长减缓.高氧处理5d后回到普通环境,VEGF的表达迅速上升而PEDF却逐渐减少,出现了一过性的血管快速增长现象.结论:氧含量变化可调节VEGF和PEDF表达,参与视网膜血管发育.

    作者:俞亦龄;刘坤;万瑾;郑华;肖红蕾;佘振珏;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RNA干扰抑制BUB1基因表达对染色体分离的影响

    目的:研究BUB1基因表达调控对染色体分离的影响.方法:用定量RT-PCR比较RNA干扰前后的胚胎细胞内源性基因BUB1的mRNA水平,同时对染色体数目异常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扰后BUB1基因mRNA拷贝数/GAPDH基因mRNA拷贝数的均值为干扰前的21.80%,染色体数目异常率均值由干扰前5.02%上升到29.61%.经统计分析,RNA干扰前后BUB1基因mRNA水平和染色体数目异常率有显著差异.结论:BUB1基因表达的降低会导致染色体分离的异常,本研究为染色体分离相关蛋白功能研究建立了新的研究手段和实验评价体系.

    作者:施琼;王箭;朱旦;翁亚光;王应雄;蔡燕;刘青松;刘子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论硕士研究生细胞培养实验的教学

    细胞培养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领域.1996年始我室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细胞实验课程,32学时,8个实验,2个学分.目前已建立一套适合培养硕士生学习的实验教材、教学资料和能让270位学生在14 d内完成的一个系列实验,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有限的条件(包括时间和经费)下学习实验技术,这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增加细胞培养知识信息量和尽可能地提高授课质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我要开展细胞培养课题研究--问题式为中心授课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京培;方海红;余莉;姚娟;吕树娟;王明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震荡对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震荡(BC)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内酪氨酸羟化酶(TH)含量的变化.方法:用金属单摆打击装置复制BC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伤后1~24 d损伤组;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方法研究BC后中脑黑质致密区(SNC)和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基底节尾壳核多巴胺能神经纤维TH含量的变化.结果:在SNC和VTA及基底节,BC后1、4、8及16 d组的TH免疫反应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4 d组反应强,24 d组在SNC和基底节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在VTA,TH免疫反应阳性仍高于对照组.结论:BC后TH早期增高可能是脑损伤神经元过度兴奋的反应,随后持续增高一段时间可能是多巴胺能神经元上调其合成能力的一种代偿反应.

    作者:吴春云;于建云;林海英;郭泽云;许冰莹;李坪;赵旭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TSG-6和连接蛋白在小鼠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的共位性分析

    目的:探讨小鼠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中TSG-6和连接蛋白(LP)与透明质酸(H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观察小鼠COC中TSG-6和LP的表达和分布.结果:TSG-6和LP在COC中呈阳性表达.结论:TSG-6和LP的阳性表达可能和HA在COC成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吴吉文;卓丽圣;王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组织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为适应教育体制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形态学科的特点,积极改革,探索新的、有益的教学方法,2004年我室组织胚胎学课程被评为精品课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不同形式的改革措施和手段,在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富武;武玉玲;郝爱军;张晓丽;邴鲁军;刘尚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视神经吸断伤后相关分子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后神经胶质细胞去分化的程度及相关分子的表达.方法:成年雄性大鼠视神经吸断伤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视神经巢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纤维丝(NF)以及Nogo-A mRNA在伤后3、7、14和28 d 4个不同时相点的表达.结果:视神经伤后,巢蛋白表达上调,在28 d时表达高;GFAP表达先下调,7 d时低,随后逐渐上调;MBP表达上调,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NF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Nogo-A mRNA表达呈上升趋势,3 d到7 d的变化显著.结论:视神经损伤后相关分子表达提示其神经胶质细胞可去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或神经干细胞,但这些前体细胞或干细胞呈不利于神经再生的状态.

    作者:蔺海燕;许家军;刘芳;郭金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晶状体损伤促进视神经再生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晶状体损伤对视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并探讨巨噬细胞所起的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钳夹造成视神经损伤模型(NC),戳伤晶状体(LP),玻璃体内注射酵母多糖(ZI)或注射体外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MI),动物以此分组.用Nissl染色法显示存活的视网膜节细胞(RGCs),用抗GAP-43抗体标记轴突再生RGCs,用抗ED-1抗体标记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结果:NC+LP组存活的RGCs比NC组明显增加,再生的RGCs及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都有明显增多的结果.NC+ZI组与NC+MI组也有类似结果.结论:晶状体损伤具有显著促进视神经再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趋化并激活巨噬细胞有关.

    作者:潘凌;郑华;万瑾;佘振珏;肖虹蕾;胡宝洋;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卵泡颗粒细胞透射电镜制样的简便取材方法

    近年来,在很多妇科或更年期疾病的实验研究中,实验动物大鼠卵泡中颗粒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是一个重要指标[1~4].由于大鼠卵巢卵泡都很小,而颗粒细胞又是半游离在卵泡液中,数量更少,因此,要得到足量的颗粒细胞进行电镜制样,并及时固定,显然取材比较困难.本实验中,我们在取材方面进行了一些技术上的处理,防止了目标细胞的流失与混淆,可以获得足量的颗粒细胞,方便制样,提高固定效果,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作者:项晓人;马红;陈义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NO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CGRP分别作用于培养的正常内皮细胞和经联胺诱导的内皮细胞后,收集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的表达.结果:联胺诱导的内皮细胞可使IAM-1的表达增强,而使NOS和TIMP-2的表达下降.当CGRP作用于正常内皮细胞和联胺诱导后的内皮细胞,对ICAM-1的表达有明显的下调作用,对NOS和TIMP-2的表达则有明显的上调作用.结论:CGRP对内皮细胞的保护调节作用可通过下调ICAM-1和上调NOS和TIMP-2的表达来实现,提示CGRP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方面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芹;吴开云;王彩英;杨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双荧光逆向追踪法研究大鼠视网膜节细胞的中枢投射

    目的:观察向上丘投射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在视网膜内的分布、密度及细胞类型上的差异.方法:将DiI与荧光金(FG)注射入SD大鼠的同侧和(或)对侧上丘,不同时相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种荧光标记RGCs的分布情况.结果:视网膜与视神经内均可见荧光标记;视网膜内标记RGCs的数目随时间延长略有增加,DiI与FG的标记效率无明显差异;RGCs大多数为对侧投射;视网膜颞背侧区域可见双侧投射细胞;视网膜颞腹侧周边区集中存在同侧投射细胞,多数胞体较大;视网膜其它区域可见零星同侧投射细胞.结论:DiI与FG可高效率逆行标记RGCs及部分突起;SD大鼠视网膜内并存着向对侧、双侧及同侧脑区投射的RGCs,后二者数量较少,分布局限;同侧投射以大胞体细胞为多.

    作者:郑华;万瑾;郑瑾;韩晓洁;俞亦龄;肖虹蕾;佘振珏;周国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6胶质瘤细胞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的迁移

    目的:体外观察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是否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C6胶质瘤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加入细胞培养室的下室,并加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室的上室加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神经干细胞球悬液,培养箱中共培养,光镜下计数迁移的细胞球数.结果:C6胶质瘤细胞的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球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结论: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存在诱导神经干细胞球迁移的物质,这将为研究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提供很大的便利.

    作者:林社裕;高树梓;刘梅;高宜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关于高等院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能够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模式.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对于刚刚接触医学课程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组织胚胎学大量的名词与微观结构过于抽象,乏味,难以记忆与掌握,在以后的临床学习中更加难以加以运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中应用PBL课程模式对授课效果进行了探索.

    作者:任大勇;郑玮;石玉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豚鼠小肠绒毛内脂褐质类物质的性质及可能的生理意义

    为确定小肠在机体衰老生理方面的意义,我们曾对豚鼠小肠绒毛内所见到的一种颗粒性物质进行过初步观察,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1].为进一步确定存在于豚鼠小肠绒毛顶端的这些颗粒物的性质,我们借助荧光显微镜和电镜,对其做了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肖长义;王晓丹;王亚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yclin D1和p16蛋白在胎儿心肌细胞中的表达

    心肌细胞从胚胎期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成为成年期不具有增殖能力而只有发生肥大反应能力的过程中,存在增殖能力的变化和逐渐分化现象[1],该现象受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周期素(cyclin)是对细胞周期起正性调节作用的一类物质.p16蛋白是细胞周期素依赖的蛋白激酶抑制因子(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CKI)的一种,静止细胞中具有相当高的表达,增殖细胞中表达却减低.关于cyclin D1和p16蛋白在心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yclin D1和p16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以寻找调控心肌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

    作者:张光谋;徐振平;井长勤;郭志坤;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长期以来,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一直是导致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研究表明,与高糖有关的许多生物途径均能增加机体氧化应激发生,在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中,抗氧化治疗能有效改善和逆转高糖对管壁细胞的损害,恢复血管功能、控制或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提示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T)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氧化剂的开发应用及临床评估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就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叶勇;张传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