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升旗;李炳宪;范锡印;刘恒兴;郭进学;王华
目的:观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瘦素(Leptin)的表达变化.方法: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10mg/kg体质量的DMN生理盐水溶液,于注射后的1、2、3周末处死动物,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瘦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正常肝脏无瘦素蛋白表达,给药后第1周仅见少数中央静脉的内皮细胞以及极少量的窦周细胞表达阳性.第2周,则见瘦素表达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纤维增生区域.第3周,瘦素表达进一步增强.正常肝脏组织未检测到mRNA的表达,而注射DMN1、2、3周,可见清晰的346 bp瘦素mRNA的条带,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瘦素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在肝纤维化的中晚期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要军;张忠兵;朱颖炜;张新;谢渭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笔者在解剖一成人女尸时,发现颈前静脉变异,现报告如下.该女尸身高160 cm,32岁,右侧颈前静脉变异,且主干管径较粗,为6~8 mm,全长14 cm,属支较多.左侧未见变异.连接左、右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缺如.
作者:李桂成;林新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系统地反映下丘脑有关核团的立体模式,为深入探讨下丘脑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制作正常成年SD大鼠冷冻冠状连续切片,运用MAPGIS 6.0测量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的截面积、体积等相关数据,并用3DS MAX 5.0软件三维重建出下丘脑及核团的立体图像.结果:三维重建的立体图像逼真自然,能够流畅地旋转、缩放,可在任一角度观察其形态,任一平面切割行切面观察,图像空间毗邻及定位准确,三维测量获得了精确的解剖参数.结论:下丘脑及核团的计算机重建图像可从多个外科手术角度进行观察,为脑的立体定向研究及颅部外科手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陈华;李世荣;张宝林;汪剑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组织学教学中,铺片(如间皮、疏松结缔组织等)标本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标本.多年来实验工作者一直在对铺片制作技术进行摸索和改进,使之更加趋近于完美,制作方法有许多种且各有千秋,终的铺片质量也不尽相同.铺片制作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能否得到平展的膜组织、组织细胞结构是否对比清晰,本实验室通过十几年制作教学铺片的经验对提高铺片制作质量提出一些技术见解以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赵荧;张栩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定量分析人脑标本不同区域5-羟色胺转运体(SERT)的免疫反应强度,为筛选适于神经影像检查SERT变化的佳参照区提供神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免疫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显示不同脑区SERT免疫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在所观察的脑区中,SERT免疫反应强标记信号主要分布在脑干的中缝核区;小脑皮质与胼胝体区相近、标记弱.定量分析发现,小脑皮质的SERT免疫反应强度分别为额叶、枕叶及胼胝体的1/1.83、1/2.17、1/0.67,仅占中缝背核、黑质、尾状核、壳的1/49.83、1/28.83、1/5.12、1/4.67.结论:小脑皮质在所检脑区中SERT含量低,如果放射性配基选择适当,不失为较为理想的参照区.
作者:石葛明;樊平;崔慧先;张喜仁;王伟;李双成;李学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猪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对肝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猪以四氯化碳、苯巴比妥、乙醇,配合高脂、低蛋白、低胆碱饮食进行混合饲养.通过脾静脉插管测压,取肝动脉在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上测定其压力-直径关系,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肝动脉两端血管环的张开角及其几何形态学指标.结果:实验组门静脉压(4.17±1.03)kPa明显大于对照组(1.51±0.79)kPa,肝动脉的各向同性增量弹性模量、血管容积弹性模量和血管压力-应变模量均随压力的上升而增大,在相同压力下明显大于对照组.肝动脉的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张开角显著增加.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肝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作者:黄铁柱;贺细菊;李文春;郭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传代培养至第5代细胞分子标记物的表达分析,鉴定传代培养的细胞为人胚胎生殖干细胞(embrgomc germ stem cells,EGCs).方法:取5~10周人胚胎的生殖腺嵴和肠背系膜,进行组织块体外培养人EGCs,挑选传代培养至第5代生长良好的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SSEA-1、SSEA-3、Oct-4、hTERT的表达.结果:组织块体外培养得到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的单个细胞或细胞集落,均阳性表达SSEA-1、SSEA-3、Oct-4、hTERT.结论:组织块体外传代培养第5代所获得的细胞,为未分化的人EGCs.
作者:陈永珍;张苏;朱旻;陈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大鼠免疫器官的衰老细胞.方法:应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不同年龄大鼠胸腺、脾、淋巴结的衰老细胞.结果:胸腺内衰老细胞多分布于胸腺小叶皮质和髓质交界处;脾内衰老细胞主要分布于边缘区及脾索;淋巴结内衰老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质淋巴小结之间和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胸腺、脾和淋巴结内的衰老细胞逐渐增多.结论:免疫器官胸腺、脾和淋巴结内存在衰老细胞,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提示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关.
作者:邢文英;张娓;丁一;朱晓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有关哺乳动物心脏窦房结的形态学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不同动物心脏传导系统存在着物种差异.因此,需要对大量的不同物种心脏做全面研究,才能为心电生理实验、电镜取材等的基础研究提供确切的解剖学证据.山羊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国内尚缺少资料.本研究利用光镜对山羊窦房结系统观察,旨在进一步积累生物学资料,为心脏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参考.
作者:郭志坤;蔡新华;王鹏;毛慧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用超声指标和病理指标评价大鼠颈总动脉机械损伤模型.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内皮剥脱模型,在术后1、7、28 d分别超声观察颈总动脉管腔、血流速度、脉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与病理切片对照.结果:大鼠颈总动脉内皮剥脱后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减慢,PI、RI增高,均于损伤第28天达峰值.结论:超声指标能够无创动态观察大鼠颈总动脉损伤及修复过程.
作者:刘继东;崔连群;耿海华;张楠;朱梅;李锋;盖玉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为内镜下副胰管插管、十二指肠小乳头切开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尸体上对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形态、位置、开口以及与大乳头之间的关系进行解剖观察.结果: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为70%,可见明显开口的占55%.小乳头形态有半球形、圆锥形、半颗粒形、扁平形和不规则形.小乳头距离幽门、十二指肠第一环、大乳头的距离分别为(58.69±15.74)mm,(23.21±8.82)mm和(22.75±6.81)mm;大、小乳头开口连线与十二指肠纵襞纵轴线的夹角为(20.80±9.40)°.结论: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与副胰管的发育程度相关,本文结果为内镜下行十二指肠小乳头插管和小乳头切开术提供了参考.
作者:王栋;党瑞山;陈尔瑜;孙振兴;李八斤;纪荣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下肢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动物后肢缺血模型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基本前提.从制作方法看,除了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暂时阻断动物后肢股动脉的方法之外[1,2],多数研究均采用通过结扎并切断动物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方法来达到持久阻断后肢供血的目的[3~5].但如此制作的肢体缺血模型效果究竟如何,文献中少有描述.本研究采用结扎并切断大鼠后肢供血动脉的方法制作肢体缺血模型,希望能够就其制作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梁翠宏;田铧;徐蕴;李贵宝;田广平;李盛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综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医药院校教材和神经解剖学、格氏解剖学等专著以及有关的杂志、网络资料,对垂体的概念及与其相关名词的叙述尚不统一,使学者无法适从.主要表现如下: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韩文祥;裴燕芳;张福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酶组织化学用来显示酶在组织或细胞内的活性及定位,酶组织化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的制备,固定液能很好的保存组织的形态结构,使酶的活动保持在生活时的位置,定位准确.但实验室常常用固定液可导致酶部分或完全失活.故酶组织化学局限使用冰冻切片.但冰冻切片存在3个方面不足:(1)损伤结构的完整性,使酶不能很好定位;(2)可溶性酶可因弥散而失活;(3)不能作回顾性研究.作者经反复实验成功的设计出一种用石蜡片做酶组织化学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威;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慢性癫痫大鼠点燃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戊四氮慢性癫痫大鼠点燃后海马NF-κBp65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变化.结果:癫痫发作1 h,CA1区出现NF-κBp65-IR阳性细胞,4 h胶质细胞p65-IR维持在高水平,并持续至发作后12 h;发作1 h,CA1区GFAP-IR开始增强,4~8 h观察到明显浓染和突起增多的GFAP-IR阳性细胞,并持续至24 h;GFAP/p65-IR阳性细胞发作后1 h可观察到,4 h达高峰,24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戊四氮致痫大鼠点燃时,星形胶质细胞的这种早期而持续的激活提示该细胞在慢性癫痫的复发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赵珠峰;顾红玉;何正瑞;郭强苏;丁文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普通和特殊单克隆细胞株(系)的选择与培育日益重要、广泛和普及.探索不用特殊设备、操作简单、高效并适合任意批量单克隆细胞株(系)的选育技术将有利于这一重要而繁重工作的简化和推广.在实验中作者曾试过多种细胞克隆技术[1].为了简化技术模式,争取一次性准确获得欲选育量的可靠单克隆细胞株(系)并节省耗材,提高效率,减轻工作量,作者探索了仅利用细胞培养室常规配置设备进行的单细胞显微操作法克隆技术.
作者:王雪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右上肢时,发现其肌皮神经缺如,同时伴有正中神经由3个根组成以及肱二头额外头,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镇;黄会龙;党瑞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大体标本的保存中,虽然有塑化标本此类较完美的保存方法[1~3],但其造价太高及工艺复杂[4~5],使其难以在国内普及使用,未能有效的解决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使得解剖、病理等有关行业中,大体标本的保存使用,仍难以摆脱传统的脏、臭形象.近几年来,作者与科室同行经多方探索,积极尝试,初步在结构显示要求较简单的人体肠管标本上,采用简易的PVC膜压袋封装,并行简易加工,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蔡雪彦;吕端远;李少华;欧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 kD、83 kD差异蛋白是否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方法: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65 kD、83 kD差异蛋白胶条与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共培养,计数神经球朝胶条方向1/4扇区内迁移出的细胞数.10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计数其中MAP-2阳性神经元数,图像处理其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结果:83 kD切割组朝胶条方向迁移的细胞多,迁移速度快.其分化的神经元数量多,胞体大、周长长,明显地优于83 kD正常组、65 kD切割组、65 kD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鼠海马组织中83 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蕾;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朱蕙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发育规律.方法:随机选取世居拉萨、父母为藏族的7~21岁儿童青少年1 496名为研究对象,拍摄膝部X线片,以RWT法评价膝部骨龄.结果:骨龄与日历年龄高度相关;各年龄组骨龄显著小于日历年龄;骨龄存在性别差异.结论:RWT法可以预测骨龄;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龄小于日历年龄,提示该地区骨发育存在延缓的特点.
作者:任甫;李长勇;席焕久;温有锋;李春山;黄克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