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毓梅;孙鹏娟;王恒树;崔爱荣;张杰英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沙丁胺醇气雾剂,观察组采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肺功能、咳嗽消失时间及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有效率为94.8%,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分别为(2.19±0.16)L、(66.09±4.34)%,对照组 FEV1、FEV1/FVC 分别为(1.83±0.12) L、(52.15±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31、4.850,P =0.035、0.008,P <0.05)。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14.06±2.94)ng/L、(0.68±0.11)ng/L,对照组血清 IL-6、TNF-α分别为(20.91±3.08)ng/L、(0.99±0.1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失时间为(6.33±0.58)d,观察组患者平均咳嗽消失时间为(9.33±0.5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采用孟鲁司特联合沙丁胺醇气雾剂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明辉;胡广奋;陆婉晖;黎靖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 D 联合锝(99 Tc)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AS 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性维生素 D 0.25μg口服及云克静脉滴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同工酶5b (TRACP-5b)、25-羟化维生素 D3[25-(0H)D3]水平及双能骨密度值(BMD);记录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等临床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 BALP、25-(OH)D3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4.8±1.1)μg/L vs (4.3±1.8)μg/L,(18.1±4.1)μg/L vs (12.5±3.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ESR 降低、BMD 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活性维生素 D 联合云克的治疗方案有助于 AS 患者缓解炎症及改善骨代谢。
作者:谢建丽;魏平;王俊祥;张志捧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老年人骨密度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双能 X 线骨密度仪对入选的898例(男415例,女483例)60~94岁人群进行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及腰椎的骨密度测定,按5岁为1年龄组,统计其骨质疏松发生率,记录年龄、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60~64.9岁年龄组及90岁以上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为8.2%(4/49)、18.5%(15/81)和80.0%(4/5)、10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5~69.9岁年龄组男女骨质疏松发生率11.3%(7/62)、27.1%(16/59),70~74.9岁25.3%(20/83)、42.6%(46/108),75~79.9岁22.8%(21/92)、67.3%(68/101),80~84.9岁33.7%(29/86)、79.5%(62/78),85~89.9岁60.5%(23/38)、88.0%(4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与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及腰椎1~4骨密度呈正相关(P <0.01),而年龄与左侧股骨颈、ward’s 三角、大粗隆骨密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逐渐增加,65~89.9岁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
作者:杨志宏;杨桂凤;郜琳;李芳;张鹏宇;樊欣娜;王倩;焦俊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在内的以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病机制为肠道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受损,从而对非致病性抗原产生反复的免疫激活[1]。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介导免疫耐受和免疫自稳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2],Treg 与 IBD的发病密切相关。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产生于固有免疫系统细胞的色氨酸代谢酶,可催化必需氨基酸中的色氨酸沿犬尿氨酸途径分解代谢,能够抑制 T 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目前已有研究证实, IDO 在 IBD 患者的肠黏膜中高表达[3],提示 IDO 可能与 IBD 的发病相关。为探讨 IBD 患者血清 IDO表达水平与 Treg 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48例 IBD 患者的血清 IDO 表达水平及 Treg 细胞比例进行了检测,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鹏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9例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确诊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肺部病灶分割剂量200~220 cGy/次、5次/周,肺部病灶放疗总量6000~6600 cGy。结果总有效率为76.7%。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9.5%、28.8%、13.4%,中位无进展时间11.9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44.5%、25.6%,中位生存期19.9个月;1,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7.9%、39.6%、27.5%。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0.1%(32/159)、19.5%(31/159)、39.6%(63/159)。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长期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云萍;李建成;张江灵;洪朝欣;罗丹凤;赖章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侧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血流动力学及痰液引流的影响。方法纳入25例 ARDS 患者,监测初始仰卧位、侧卧位1小时后、转仰卧位1小时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痰液引流量等指标。结果与初始仰卧位比较,患者侧卧位1小时 PaO2(75±12)mmHg vs (65±11)mmHg,PaO2/FiO2(280±14)mmHg vs (200±20) mmHg 明显升高(P <0.05),SpO2(96.5±2.2)vs (88.5±1.2)明显升高(P <0.05),且转仰卧位1小时仍能保持, MAP、H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侧卧位1小时气道痰液引流量较初始仰卧位明显增加(15.2±1.8)ml vs (8.2±2.0)ml(P <0.05)。结论侧卧位通气可改善 ARDS 患者的氧合,且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改善持续存在;可改善气道痰液引流,但对血流动力学、呼吸机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全业;张国培;向斌;崔华永;仇正锋;裴金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岛地区结核分枝杆菌 embB306突变特征与乙胺丁醇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 测序法对来自青岛地区36株乙胺丁醇耐药和48株乙胺丁醇敏感的结核分枝杆菌的 embB 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结果48株乙胺丁醇敏感菌株中均未发生 embB306突变,而36株乙胺丁醇耐药菌株中有20株发生了embB306突变,突变率为55.6%;embB306突变在乙胺丁醇敏感菌株和乙胺丁醇耐药菌株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000,P <0.01)。结论在青岛地区,embB306的突变是青岛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乙胺丁醇耐药的主要机制。
作者:郝建玲;邹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供应白质和皮质下灰质结构的小穿通动脉损害可导致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vessel disease,SVD)。该症的特征是腔隙性脑梗死灶和脑白质疏松,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损害、以及生命质量(QoL)下降。近研究发现,抑郁症也可与 SVD 相关,并在其他症状出现之前即可起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COPD 合并感染患者共80例,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舒利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临床症状及疗效。结果治疗7天后,试验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47.32±4.96)mmHg vs (60.43±6.94)mmHg、(85.66±6.40)mmHg vs (68.43±7.13) mmHg、(95.82±4.27)% vs(83.53±4.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 FEV1/FVC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喘息缓解时间及哮鸣音基本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舒利迭治疗 COPD 合并感染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黄丽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4例青年患者(≤35岁)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收集青年结直肠腺瘤144例,年龄14~35岁,平均(29.5±4.8)岁,男∶女=1.7∶1(91∶53);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1%(200/6446),低于中老年组17.8%(4155/23306);61.8%(89/144)的腺瘤位于左半结肠,26.4%(38/144)位于右半结肠。高危腺瘤所占比例为36.1%(52/144),锯齿状腺瘤占全部腺瘤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4.1%(6/144)vs 1.0%(3/288)](P <0.05)。结论青年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低于中老年患者,但高危腺瘤仍高达36.1%,而且右半结肠腺瘤比例同样较高,因此对有症状的青年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另外,青年患者锯齿状腺瘤比例较高,应引起内镜医师足够重视。
作者:何娜娜;曹海龙;朴美玉;齐艳荣;王邦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特征,指导临床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 API20NE 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药物敏感性纸片琼脂扩散(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 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3.9%(172/205),其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25/205)、17.6%(36/205)、28.3%(58/205)、32.2%(66/205),而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吡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肟、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在90.0%以上。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呼吸道为主,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为严重的多重耐药,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嘉红;王文生;周敬华;闫东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确定本实验室条件下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以及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外周血 ELISPOT 分界阈值。方法对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经有效抗结核治疗后非活动性结核患者和健康者进行 ELISPOT 检测。结果以早期分泌抗原靶6000蛋白(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000 protein,ESAT-6)作为刺激源时,外周血 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26斑点形成细胞(SFCs)/106,敏感度90.3%,特异度88.7%,阳性预测值82.3%,阴性预测值94.0%;以培养滤液10000蛋白(culture filtrate protein,CFP-10)作为刺激源时诊断阈值为18 SFCs/106,敏感度80.6%,特异度86.8%,阳性预测值78.1%,阴性预测值88.4%,两种抗原 ELISPOT 斑点形成细胞之和为441 SFCs/106时,其诊断活动性结核感染敏感度为87.1%,特异度为80.6%。结论在本实验室条件下 ESAT-6-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26 SFCs/106, CFP-10-ELISPOT 诊断结核感染的阈值为18 SFCs/106,该阈值诊断结核感染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结核低流行国家偏低;以 ESAT-6和 CFP-10两种抗原 ELISPOT 斑点形成细胞之和441 SFCs/106作为鉴别活动性结核与非活动性结核的阈值,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张桂芝;王静;李鸿斌;赵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远端缺血时可能导致患侧椎动脉逆流,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1]。经股动脉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传统手段,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途径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规入路[2],却未能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经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并观察更为安全有效的替代手术方案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
作者:靳志涛;高国杰;丁力平;卢鑫;胡莉华;张丽娜;张丽娟;胡桃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老年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与老年肺纤维化和肺气肿综合征(CPF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30例患者分为 IPF 组(13例)和 CPFE 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肺功能、血气资料、影像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CPFE 组与IPF 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PFE 组的血氧饱合度(SaO2)低于 IPF 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高于 IPF 组(P <0.05);CPFE 组与 IPF 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肺总量(TLC)、FEV1/FV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PFE 组的 TGF-β1、VEGF 均显著的低于 IPF 组(P <0.05)。两组在蜂窝表现、支气管牵拉扩张、纵膈淋巴结肿大、肺纤维化评分几项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PF 组的网格影表现显著高于 CPFE 组(P <0.05);CPFE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0个月,IPF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个月,IPF 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 CPFE 组(χ2=5.004,P <0.05)。结论 CPFE 患者与 IPF 患者的临床血气指标、TGF-β1、VEGF 等指标均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这有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同时 CPFE 患者的预后较 IPF 患者差。
作者:常彩虹;高毅英;高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5%。IMN 的预后差异很大,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 IMN 患者肾功能容易恶化,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致终末肾功能衰竭的第二大病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长期以静脉滴注环磷酰胺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IMN 患者,部分患者因考虑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现回顾性分析该院 IMN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静脉滴注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及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 IMN 的疗效。
作者:郭红霞;史均宝;陆敏;张爱华;王悦;郑丹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肝素许可用量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 MODS 行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患者60例,依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评估肝素许可用量与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肝素的平均许可用量(8.27±1.19) U·kg-1·h-1。死亡组肝素的许可用量明显少于存活组,(6.55±1.48)U·kg-1·h-1 vs (9.59±0.96)U·kg-1· h-1(P <0.05)。②肝素的许可用量与年龄、APACHEⅡ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 =-0.550,-0.563,P <0.01)。结论 MODS 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中肝素的许可用量与 MODS 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田惠玉;姜相明;宋邵华;张杰;陆鹏;金玉洁;杨秀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新近诊断为炎症性肠病(IBD)的患者中,大约有9%~12%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大量观察研究表明,老年初发 IBD 患者和年轻初发 IBD 患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故其治疗方案也存在差异。糖皮质激素是老年初发 IBD 患者常用的抗炎治疗药物,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和高龄均是诱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感染可增加住院老年 IBD 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组给予6次 MECT 治疗(n =46),N2组给予12次 MECT 治疗(n =44)。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M)、Stroop 测验、连线测试(TMT),并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①与基线时相比,MECT 治疗后两组 PANSS 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P <0.05),且 N2组比 N1组的下降更明显(P <0.05)。②与基线时相比,两组 MECT 治疗后 WCST-M 的总测验数、正确反映数、持续错误数、非持续错误数及分类完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且 N2组的 WCST-M 总测验数、正确反映数、持续错误数及分类完成数均明显优于 N1组(P <0.05)。③与基线时相比,MECT 治疗后两组 Stroop CW 总反映时间、CW 错误数、C 总时间、C 总错误数测验及 TMT-A 和 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ECT 治疗后相比,N2组 CW 总反映时间、C 总错误数测验及 TMT-A 和 B 与 N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ECT治疗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作者:孙亚军;高勤;张静静;陈金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23例(出血组),同期血液透析无出血并发症的患者23例(未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调查两组患者使用深静脉置管还是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并比较两组的透析通路间有无差异。调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有无吸烟、饮酒、进辛辣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及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服用情况。结果出血组中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数量高于未出血组,为47.8%(11/23)vs 21.7%(5/23)(P <0.05);出血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白蛋白、血钙水平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出血组的血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出血组在吸烟、饮酒、辛辣刺激饮食、消化道基础疾病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NSAID 服用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使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贫血、低蛋白血症、血钙低、不良饮食习惯、消化道基础疾病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有关。
作者:朱颖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作者:郭云飞;吴永健;肖文琦;韩萍;宋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