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王伟
目的:了解核素心肌灌注显像(radionuclid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T)对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女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入选因胸痛就诊于我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阴性的女性患者55例,根据MPT 检查结果,分为 MPT 阳性组及 MPT 阴性组,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试验、血脂指标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进行比较。结果55例患者中 MPT 阳性组24例(43.6%),MPT 阴性组31例(56.4%);MPT 阳性组运动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 MPT 阴性组(P <0.05);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各血脂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在 MPT 阳性组明显高于 MPT 阴性组(P <0.05)。结论女性胸痛患者仅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诊断正常误诊率较高,对运动试验阳性、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行核素心肌灌注检查。
作者:彭应心;姚文静;王学超;李鑫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短期静脉应用前列地尔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血糖、血压稳定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前列地尔(凯时)组20例、血塞通组22例、前列地尔联合血塞通(联合)组23例。凯时组予以凯时10μg,每日1次,连续14天;血塞通组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4 ml(加入木糖醇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连续14天;联合组静脉给予凯时10μg 及血塞通注射液4 ml,每日1次,连续14天;对照组只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基本治疗方法各组相同。结果凯时组、血塞通组及联合组治疗后尿总蛋白、微量白蛋白和血、尿β2微球蛋白均明显下降(P <0.05)。与对照组比较,凯时组、血塞通注射液组及联合组患者24小时尿总蛋白、微量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明显降低(P <0.01),凯时组、血塞通组血β2微球蛋白明显降低(P <0.05),联合组血β2微球蛋白降低更明显(P <0.01)。联合组尿总蛋白、微量白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较凯时组和血塞通注射液组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前列地尔与血塞通注射液短期静脉应用均能明显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但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显著,但对尿素氮及肌酐无明显影响。
作者:王春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痛风已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疾病,近些年在痛风的诊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就痛风的治疗,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降尿酸治疗和急性痛风的预防性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急性痛风发作时应给予积极抗炎镇痛治疗,病情严重者可给予联合治疗。急性发作期在给予抗炎治疗的同时可给予降尿酸治疗,不影响急性发作的缓解。除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血尿酸外,新型降尿酸药物 lesinurad 有望与非布司他或别嘌醇联合应用,达到更好的降尿酸效果。
作者:武东;刘湘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探讨不同年龄段的老年 CTO 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住院行 PCI 治疗的老年 CTO 患者共211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73例,年龄≥75岁,平均(80.9±3.4)岁;老年组138例,年龄60~75岁,平均(68.3±5.7)岁;并以同期106例行 PCI 的中青年 CTO 患者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51.3±6.9)岁,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程度、血管开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3组的CTO 靶血管迂曲和(或)钙化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高龄老年组及老年组的比例均高于非老年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组与 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老年组及非老年组高(P <0.05),但3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目、闭塞病变位置、闭塞病变开通率、随访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 CT0患者行 PCI 治疗的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情况与非老年组 CTO 患者相当,老年 CTO 病变的介入治疗可行;但老年患者血管迂曲钙化较非老年患者严重,应警惕并发症。
作者:糜涛;全小庆;乔礼芬;周洪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冠心病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女性冠心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症状及治疗策略与男性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女性冠心病患者常常年龄较大,合并症较多,而救治常不及时。本文就女性冠心病的相关特点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都虹;刘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女性作为占人口总数近一半的特殊群体,与男性比较在冠心病的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本刊推出女性冠心病专题,对女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征、无创冠心病检测手段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治疗策略以及女性心律失常特征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对女性冠心病的认识水平、探讨女性冠心病的诊断方法、促进针对女性冠心病病理特征的精准治疗、改善女性冠心病的预后。
作者:彭应心;刘凡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血管病是我国女性首位的死亡原因;每5个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是心血管病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准确掌握女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趋势和发病特点将为心血管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临床中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研究对象266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40例,分为心绞痛组7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62例;对照组126例为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示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 Gensini 评分,并对冠状动脉病变形态进行分型。所有对象均检测 Lp-PLA2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结果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的 Lp-PLA2水平分别为(257.41±89.06)μg/L、(332.02±61.62)μg/L,均高于对照组(225.15±71.2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心肌梗死组 Lp-PLA2水平高于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Ⅱ、Ⅲ型病变患者平均血清 hs-CRP、LP-PLA2水平显著高于Ⅰ型病变者(12.55±16.34)mg/L、(18.20±35.16)mg/L,(326.46±56.32)μg/L、(307.05±84.51)μg/L vs (4.49±9.40)mg/L,(256.96±97.73)μg/L(P <0.01),但Ⅱ型病变与Ⅲ型病变患者血清 hs-CRP、LP-PLA2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血浆 Lp-PLA2水平与 hs-CRP、Gensini 积分水平均呈正相关(r =0.277,P <0.01;r =0.174,P <0.01)。结论 Lp-PLA2可反应冠心病的炎症活动情况及斑块的不稳定性,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作者:崔旭丹;尹力;袁如玉;崔占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第八届华北长城心脏病学会议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15年会、第四届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冠脉介入治疗国际论坛于2015年11月13~1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太行国宾馆隆重召开。本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是华北地区及河北省心血管界各位同仁直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大会,是华北地区唯一的跨省联合心血管学术交流平台。本届大会学术气氛空前浓厚,代表的参会热情空前高涨。大会共完成讲座110余场,来自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历时3天的大会安排紧凑、内容新颖、会风端正、学术氛围活跃、会场秩序井然,深受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好评(图1)。
作者:傅向华;汪雁博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延长睡眠时间与中风风险,对睡眠时间延长是否增加中风风险做出循证医学分析。方法检索 MEDLINE、PUBMED、EMBASE、WOS 1997~2015年相关文献,Jadad 评分评估所涉及研究的质量,剔除评分小于4分的研究,取得每项研究的睡眠时间与中风风险的相对风险度(RR )值及95%可信区间(95% CI ),STATA 11.0合并分析睡眠时间延长与中风风险的 RR 及 P 值,并通过分层(按性别、短暂延长睡眠时间、长时延长睡眠时间)进一步分析睡眠时间延长与中风的风险。结果延长睡眠时间(>8小时)中风总风险增高(RR =1.28,95% CI =1.22~1.35,P =0.00);短暂延长睡眠时间(8~10小时)中风风险增高(RR =1.15,95% CI =1.07~1.24,P =0.00);其中未分性别研究中风风险度增高(RR =1.12,95% CI =1.00~1.24,P =0.052);男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11,95% CI =0.95~1.29,P =0.198);女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24,95% CI =1.09~1.43,P =0.002)。长时间延长睡眠时间(≥10小时)中风风险增高(RR =1.41,95% CI =1.32~1.52,P =0.00);其中未分性别中风风险增高(RR =1.30,95% CI =1.17~1.45,P =0.00);男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46,95% CI =1.29~1.66,P =0.00);女性中风风险增高(RR =1.56,95% CI =1.36~1.78,P =0.00)。结论延长睡眠眠时间(>8小时)中风风险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何月;彭巧玲;周国庆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表达水平与老年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关系,评价其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或颈动脉斑块的入院患者126例,同时记录患者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浆 Hcy 及 hs-CRP 表达水平。结果依据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声学特点,126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7例、稳定斑块组44例及易损斑块组45例。3组间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损斑块组血浆 Hcy、hs-CRP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2.32±8.60)μmol/L,(9.78±3.16)mg/L,(3.28±0.31)mmol/L]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14.26±4.22)μmol/L,(4.32±3.56)mg/L,(2.32±0.44)mmol/L]及内膜增厚组[(14.02±4.61)μmol/L,(4.22±2.37)mg/L,(2.28±0.60) mmol/L ],稳定斑块组及内膜增厚组 Hcy、hs-CRP 及 LDL-C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浆 Hcy、hs-CRP 水平与斑块易损性呈正相关(r 值分别为0.905、0.870,P <0.01),Hcy、hs-CRP 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越不稳定。结论血浆 Hcy、hs-CRP 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测定其表达水平可能对斑块易损性有预测价值。
作者:王全懂;李松;杨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长疗程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常州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5月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54例,随机分为短疗程组27例和长疗程组27例,短疗程组给予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12个月,长疗程组治疗24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等情况。结果5例患者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短疗程组24例,6例获得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治疗结束后6例复发。长疗程组25例,10例获得完全缓解,13例获得部分缓解,2例无效;治疗结束后2例复发。结论长疗程他克莫司联合小剂量激素可有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缓解率更高,且复发率低。
作者:狄佳;钱卿;杨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1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白天以及夜间的血压变异系数。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朱斌;王永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血清微小 RNA-106b(microRNA-106b)表达水平在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68例肝癌患者行 TACE 术前后血清 microRNA-106b 表达水平,分析 microRNA-106b 与肝癌患者 TACE 术后疗效、复发及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 TACE术前血清 microRNA-106b 相对表达水平为正常对照组的(5.94±2.17)倍,术后为正常对照组的(3.05±1.08)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ACE 术后1月 microRNA-106b 相对表达水平在部分缓解组、稳定及进展组分别为2.24±0.52、2.79±0.83和3.8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进一步分析表明,部分缓解组和稳定组microRNA-106b 表达水平均低于进展组,部分缓解组 microRNA-106b 表达水平低于稳定组。microRNA-106b 相对表达水平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别为3.11±0.94和2.35±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47,P <0.01)。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ACE 术前 microRNA-106b 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χ2=10.193,P <0.01)。结论血清 microRNA-106b 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 TACE 术后疗效、复发及总生存率均密切相关。
作者:张志勇;张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菌阴肺结核,由于其诊断缺乏“痰菌阳性”的金标准,易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而 T 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是新引进的一种辅助诊断结核病的检测方法[1-2]。本研究对我院门诊和住院的210例菌阴肺结核患者,按年龄段(新国际标准)分为3个年龄组进行 T-SPOT.TB 检测,同时与结核抗体(TB-Tb)、痰 TB-DNA、结核菌涂片及结核菌素试验(PPD)检测方法逐一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洁;罗贤惠;崔爱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律失常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生和特点存在性别差异;且在女性患者不同的生理阶段和生理周期的不同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种类和特点也有所不同。了解女性患者电生理特点和不同时期心律失常性质,对于女性心律失常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瑞芹;张艳;门汝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首位死亡原因,亦是女性首位死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以及性别、年龄等传统危险因素在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妊娠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等亦是女性特有的危险因素。本文将围绕女性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王宁;秦明照;崔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与男性相比,女性冠心病患者因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在症状识别、采取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此,加强对女性冠心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尤为重要。与其他常用无创检查相比,冠状动脉 CT 成像在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对女性冠心病的评估具有潜在优势,其临床应用价值逐渐提高。
作者:黄黎亚;陈书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但 RFA 亦可导致明显的炎症反应,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细胞外组蛋白可作为判断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标志物。本研究拟探讨细胞外组蛋白在肝癌患者 RFA 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接受 RFA 治疗的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24小时内和手术后4周留取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 Luminex 方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外组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酐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经 RFA 治疗后血浆 ALT 和 AST 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肝脏发生损伤。患者细胞外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4.576 mg/L),和治疗前相比(0.83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周后下降至治疗前的水平。RFA 治疗后患者 MPO、IL-6和 IL-10水平均异常升高,提示发生了明显炎症反应。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外组蛋白水平与 MPO、IL-6和 IL-10水平均密切相关(r =0.568,0.485,0.357,均 P <0.01)。结论 RFA 可导致患者肝细胞损伤,因而释放大量的细胞外组蛋白,后者可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和促进炎症因子生成。细胞外组蛋白可作为 RFA 相关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
作者:顾涛;刘立杰;孟玮;华海侠;张运捷;张秋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