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前桂;赵玉荣;王风红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HpSA)检测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因上消化道症状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HpSA,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将后三项检查中二项阳性或细菌培养一项阳性作为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结果金标准诊断HP感染,阳性54例,阴性44例.金标准阳性的54例中,HpSA检测阳性为51例,阴性为3例;金标准阴性的44例中,HpSA检测阴性为42例,阳性为2例.HpSA检测诊断HP感染的敏感度94.4%(51/54),特异度95.5%(42/44),准确度94.9%(93/98),阳性预测值96.2%(51/53),阴性预测值93.3%(42/45).结论 HpSA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简便可靠,非侵入性的诊断HP感染的方法,易于临床推广.
作者:祁小鸣;李萍;毛志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肝硬化(LC)患者由于防御功能低下,门体分流形成,肝功能受到损害,肠道细菌易位及大量增殖等因素,容易并发细菌感染,尽管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仍然有25% LC患者死于细菌感染.LC常见的细菌性并发症,依次为尿路感染(12%~29%)、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7%~23%)、呼吸道感染(6%~10%);次为肠道感染、胆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皮肤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结核病、真菌感染、菌血症(败血症)4%~9%,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LC中具特征的细菌感染.
作者:王麟士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男,48岁,退休工人.因剧烈吐泻8小时, 心悸、头昏2小时,于2001年8月12日6时人院.患者于8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继之腹泻,开始为黄色胶冻稀便,渐转为白色豆花便,后为米泔样便,共约15次,每次量约200 ml,无里急后重.起病后有非喷射性呕吐6次,呕吐物为豆花样,每次约50~100 ml.
作者:王显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肠道寄生虫在我国广大农村是一种多发病,但以慢性腹泻为突出表现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990年2月至2001年7月收治的42例肠道寄生虫引起慢性腹泻报告如下.
作者:姜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患者,女,32岁,因乱语、害怕、夜不能眠10天,于2000年5月12日入院.入院前10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害怕,不能独处,夜不能入睡,继之出现胡言乱语.
作者:李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益髓生血灵治疗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β-地贫40例,中间型β-地贫38例,益髓生血灵每日3次,每次10 g,3个月为1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网织红细胞(Ret)和胎儿血红蛋白(HbF).结果重型β-地贫35例有效,中间型β-地贫37例有效.治疗前后患者Hb、RBC、Ret和H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益髓生血灵治疗β-地贫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新华;黄有文;吴志奎;王荣新;蔡辉国;黄欣秋;蔡利群;朱欲英;成才荣;朱凌;周天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病毒性脑炎合并颅内高压综合征临床多见,但合并颅内低压综合征尚不多见.本文收集本院1996年1月至2001年8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脑炎合并颅内低压综合征10例,以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战风;汪莲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洛沙坦和培哚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LVRM)的治疗效应并进行比较. 方法 A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洛沙坦组22例,培哚普利组2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仅给予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肝素等常规治疗;洛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洛沙坦25 mg 口服,每日1次;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4 mg 口服,每日1次.分别在入院后第1天、14天、6个月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 结果对照组14天及6个月时LVDd、LVDs 较基础值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洛沙坦组与培哚普利组14天及6个月时LVDd、LVDs与基础值比较轻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洛沙坦组与培哚普利组LVDd、LVDs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培哚普利组咳嗽发生率18%,洛沙坦组无1例发生副反应. 结论洛沙坦与培哚普利具有相似的抗左心室重塑的治疗效应,洛沙坦耐受性更好.
作者:陈玉善;赵晓燕;赵友民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氧氟沙星是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内和细胞内药物浓度高、血清除半衰期长,患者耐受性好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特别是对伤寒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已成为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1,2],笔者采用氧氟沙星静脉滴注与口服序贯治疗伤寒,以评价氧氟沙星序贯治疗伤寒的疗效、安全性和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昌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IgA肾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几乎涵盖了肾小球肾炎的各种表现,但同时合并肾功能衰竭(ARF)和新月体肾炎者并不多,我院近期诊断1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马胜银;刘朝阳;郑玉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治疗病毒性脑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调查纳洛酮+传统疗法(A组)治疗病毒性脑炎46例与传统疗法(B组)治疗32例的疗效比较.结果 A组的治愈率为89.13%,病死率2.17%;B组的治愈率为71.88%,病死率为6.25%.A组与B组在发热,抽搐的疗程天数比较,P<0.05;A组与B组在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的疗程天数比较,P<0.01;两组在头痛的疗程比较无差异, P>0.05.使用纳洛酮由昏迷至神志清醒为(21.37±7.53)小时,出院时间A组比B组平均缩短6.12天.结论纳洛酮治疗病毒性脑炎有较显著的疗效.
作者:刘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后对脑梗死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影响及治疗意义.方法测定38例降纤酶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及α2-抗纤溶酶(α2-PI)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bg、D-D 、PAI-1及α2-PI明显升高,t-PA明显降低;降纤酶治疗后Fbg、D-D 、PAI-1及α2-PI明显降低,t-PA明显升高,其中,Fbg、t-PA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降纤酶有良好的降纤、溶纤作用,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肯定作用.
作者:林庆兰;郭秋杰;曾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重型肝炎治疗比较困难,治疗时间长,病死率高,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等)常见.近年来在常规护肝、降黄、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加用抗病毒治疗,并日益得到重视.为探讨抗病毒治疗药物膦甲酸钠对重型肝炎的疗效,我院于1999年10月至2001年6月应用膦甲酸钠(商品名可耐,连云港正大天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重型肝炎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崔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例1,男性,68岁,以心前区持续痛4小时就诊.查体:胸廓及胸壁无异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2次/min,闻及多发期前收缩,肝、脾肋下未触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多发多源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缺血,心电图不正常.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绞痛.给予营养心肌、扩张冠脉等治疗,效果不佳.住院第8日,左侧胸壁第4肋间出现簇状疱疹.改抗病毒、提高免疫力及对症治疗,1个月后疱疹消失,心前区痛感及心电图改变持续5个月才完全消失.2年来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无异常发现.
作者:张碧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肾外症状性肾炎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够典型,又缺乏敏感性较高的尿液改变,早期很容易误诊,现就我院近几年来4例误诊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蔡维艳;王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临床医学介入药物依赖治疗,不断有人报告海洛因依赖致支气管哮喘[1,2],为进一步探讨二者关系特别是海洛因依赖患者在药物戒断时,是否诱发支气管哮喘(以下称哮喘)及其产生机制,我们从武警贵州总队医院戒毒康复中心,2000年10月至2001年3月强制戒毒及自愿戒毒的357例海洛因中毒患者中,抽取符合条件的41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戒毒提供帮助及拓宽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富华;卜英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卡马西平(CBZ)为治疗癫痫的常用药物,临床上对精神运动性发作有效,对大发作和混合型癫痫的疗效与苯妥英钠(PHT)相似,而其副作用相对较小,部分患者原来长期应用PHT治疗,由于效果不理想或副作用的原因,转而改用卡马西平或卡马西平与苯妥英钠联合应用.我们长期以来对服用CBZ、PHT等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实行血药浓度监测下的用药指导,发现合用PHT较单用CBZ控制癫痫发作的效果差.下面总结82例单用CBZ或合用PHT的CBZ血药浓度的变化.
作者:黄义昆;梁建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来,急性海洛因中毒呈上升趋势,并发呼吸抑制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致死原因.在短时间内行人工呼吸,解除呼吸抑制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我院采用呼吸球囊、面罩人工呼吸及以纳洛酮为主抢救15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振;宋小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60岁以上很少发病,我科及北京医院神经科1994~2001年共收治78例GBS,其中8例60岁以上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作者:方丽波;刘广志;陈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LA-I分子)由两条多肽链构成,一条H链又称重链(43KD),另一条为L链又称为轻链.二者以非共价键的方式结合.HLA-I类分子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在抗原的提呈及限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识别靶抗原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作者:任添华;张淑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