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脑梗死的甘露醇治疗进展

张锁林;赵玉杰;来华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甘露醇, 脑水肿, 合理治疗, 脑组织损害, 药物治疗, 性能稳定, 生理状态, 生活质量, 全面评估, 脑梗死病, 临床, 关键因素, 改善预后, 毒副作用, 差异程度, 段控制, 疗效, 个体, 病灶
摘要:脑水肿是脑梗死病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病灶数目、大小、病程和个体差异程度不等.适时合理治疗脑水肿是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认为脑水肿是一种可用有效手段控制并纠正的病理生理状态[1].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甘露醇因作用较强、性能稳定、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而为常用[2].近年来对甘露醇研究提出了许多异议.全面评估甘露醇作用有利于临床合理治疗.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POEMS综合征1例

    POEMS(或Crow-Fukase)综合征是病因未明的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伴有神经、内分泌、血液、皮肤等多系统损害的病症,临床表现常复杂多样,容易造成长期误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郁书亮;陈红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癫痫持续状态130例临床分析

    癫痫持续状态是临床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如不及早控制,则患者常因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心肺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死亡.因而正确处理癫痫持续状态以降低其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作者在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进修学习期间,总结了1959年至1996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神经内科治疗的130例癫痫持续状态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国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61例血液透析治疗体会

    1998~1999年笔者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学习期间,共收治危重型或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61例,在血液透析中加入小剂量肝素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唐云志;白雪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观察

    视神经脊髓炎的主要特点是合并有视神经与脊髓的脱髓鞘性变,以往应用常规剂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疗效大多不令人满意,常遗有失明、肢体瘫痪甚至死亡.近年来我们对9例较重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进行了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MPPT)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百波;李雪梅;刘志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脑出血昏迷患者血浆、胃液神经肽Y动态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测定32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血浆、胃液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探讨其与脑出血严重程度的关系及脑出血对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测定32例急性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血浆、胃液NPY含量,动态观察NPY水平在脑出血后昏迷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变化.结果:不同部位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血浆、胃液NPY含量第1周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发病第1天开始上升,第2天达高峰,持续3~5天后逐渐下降,第4周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不同部位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血浆、胃液NPY含量LSD组间比较以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基底节、脑叶、脑干出血呈梯次分布.结论:NPY参与急性脑出血后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动态测定脑出血后昏迷患者血浆、胃液NPY含量,有助于判断脑出血严重程度和分析潜在胃肠动力改变,为临床诊断、治疗和营养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黄健美;李亚洁;王春慧;陈新洲;翟惠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机制和中西医结合脱毒治疗的现状

    吸毒已成为全球性公害,到1998年,全世界吸毒者达6 000万人,全世界毒品交易额超过6 500亿美元,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高复吸率(95%以上)是毒瘾医学面临的大挑战.至今,不论科学多发达的国家,都没有解决人类自己作践自己的这一毒瘤.戒毒工作始终在吸了脱,脱了吸的恶性循环中兜圈子.如不迅速净化环境,远离毒品,祸殃非同小可,应加强研究积极推出脱毒、康复、预防和社会管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戒毒模式.在1998年底由韩济生等三位院士主持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明确提出吸毒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病,戒毒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杨国栋;姚新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变化的临床研究

    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脑梗死促发因素之一,也是造成脑梗死后缺血性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这些研究多集中在血小板膜糖蛋白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面.为此我们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国强;孟庆莲;韩瑞;田秋君;田金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科素亚对慢性肾衰患者降压的临床观察

    科素亚是一非肽类口服有效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它能够竞争性地与AngⅡ受体亚型AT1结合,从而阻滞AngⅡ介导的生理学效应,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文献报道科素亚在降压同时具有降低蛋白尿及保护肾功能等作用[1].为此我们应用科亚素治疗1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伴高血压患者,观察了治疗前后血压及肾功能的变化,以下作简要探讨.

    作者:孙继良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特殊的清除超氧自由基的抗氧化酶.脑血管病发生后增加活性氧自由基的生成,如不能及时有效地清除将引发神经细胞的质膜及细胞器脂膜的过氧化,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与微循环障碍[1,2].

    作者:肖金华;沈元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谈谈血液标本采集的干扰因素及其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临床检验的质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虽然临床实验室具备了精密的仪器,可靠的实验方法,但对于标本的正确采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临床护士如何排除标本采集的干扰因素,正确掌握标本采集技术,保证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谈谈血液标本采集的干扰因素及其控制,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梁红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6例,同期设西药组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英芬;李惠娟;刘翠豹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因素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原发性结核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占人群的7/10万[1].近年发病率在全球有所回升,现将我院1990~1997年间收治的50例TBM患者,结合文献就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郭仕峰;薛彦忠;刘成兰;赵振宇;项建平;李丽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虽比脑出血病死率低,但致残率高,且大约20%的幸存者在1~2年内会再次复发,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但溶栓治疗的安全时间窗、溶栓剂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与疗效的关系、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现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丛文健;白玉芝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转铁蛋白联合检测判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发病率急速上升.目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威胁DM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害,而糖尿病肾病(DN)是慢性并发症严重的一种.有报道[1~3]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U)均为诊断DN的敏感指标,考虑到这三种指标反映肾病的部位或病理生理不同,联合检测可能更早期判断DN.为此,作者联合检测MA、α1-MG、TRU,并结合眼底检查探讨早期诊断DN的临床意义.

    作者:汪艳芳;孙琳;刘冰;吴彧;王光公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脑血管病致脑死亡的临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观察

    危重的脑血管病可以导致脑死亡.单一经颅多普勒超声或脑电图监测对脑死亡的价值在以往的研究中较为多见,将两者结合的报道在国内尚少见.为了探讨临床、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监测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1998年对住在NICU病房的9例因脑血管病、脑死亡致死的患者以及同期的6例出现脑疝经积极抢救后好转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EEG)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崔海燕;马建国;刘素之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第9章第3节全身反应综合征

    1 概况1.1 定义 SIRS是指感染或非感染对机体侵袭的反应.是全身性过度应激反应性炎症.有多种原因致病,可造成多脏器损伤,是一综合病征,是复杂的兼症.

    作者:刘桂蕊;李金成;黄秋静;施同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对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我们对5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李凡;孙大宝;张振声;张密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不同的环磷酰胺冲击方案对狼疮性肾炎的影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常见的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其中常受累的是肾脏,即狼疮性肾炎(LN),终末期肾衰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LN的控制情况对SLE的预后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环磷酰胺(CTX)在LN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采用不同的CTX冲击间隔的治疗结果到底如何,尚缺乏系统的观察.本文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采用二种不同的CTX冲击方案,观察二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希冀能够指导临床.

    作者:薛鸾;胡建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亚低温疗法用于脑复苏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脑复苏水平.减少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提高脑复苏水平已成为现代急救的关键所在.

    作者:傅一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血清中IL-6与TNF-α水平的研究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指机体对不同的严重刺激(包括感染和非感染)所产生的一种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1].感染、炎症、组织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和坏死组织刺激,使机体免疫细胞处于被激化状态,肠屏障功能受损,体内抗炎机能减弱,炎性组织分泌物存留,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是SIRS的主要发生机制.许多学者认为,在机体对损伤的反应中,多种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检测SIRS患儿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了解它们在疾病中的作用,期望为IL-6和TNFα抗体或拮抗剂在小儿SIRS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卢莉颖;蒋燕清;邵睿;宋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