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海;王晶;叶洁;马俊明;邬学群;莫文;施杞
目的:观察藏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肝硬化的70例病人,口服藏药45 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7例,占24.29%;好转47例,占67.14%;无效6例,占8.57%;总有效率为91.43%;三大常规和肾功治疗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藏医治疗肝硬化具有独特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德庆白珍;白玛;白央;扎西顿珠;扎西;德吉;丹增达杰;顿珠旦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情况进行专家调查,把握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PCI术后、CABG术后)常用的中药汤剂及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急性心肌梗死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力衰竭常用中药包括真武汤、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及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律失常常用中药包括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及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PCI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及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CABG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存在共性与个性特征,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证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毕颖斐;毛静远;王贤良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衰竭阴黄证、阳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研究阴黄证、阳黄证两证型DCs的免疫表达特点。方法:将HBV相关性肝衰竭黄疸症患者分为阳黄组与阴黄组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以外周血来源的PBMCs体外分离诱导培养DCs,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α,并检测DCs的上清液中IFN-α、IL-4的分泌水平,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阳黄证与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DCs表型HLA-DR、CD1α、CD83、CD80、CD86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 DCs分泌因子IFN-α显著升高(P<0.01);与阳黄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黄组CD83、CD86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4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阴黄组比较,阳黄证组DCs分泌因子IFN-α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阴黄、阳黄两组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DCs功能状态均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阴黄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更低,存在抗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阳黄证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过度释放。
作者:张涛;吉婧;纪恩茹;陈斌;黄裕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笔者通过阅读商洪才等专家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待“突破”》有感,撰写此文。本文以黑龙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妇科所承担的“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慢病项目)”中医临床科研项目为例,就如何管理好中医临床研究、产出成果及实现成果转化等3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从选题、运行模式、质控方面优化中医临床研究的过程;建立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保障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明确临床科研成果的分类,实现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旨在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和“突破”提供借鉴作用。
作者:高敬书;匡洪影;吴效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挖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方药,探索其用药规律。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09~2013年间525份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历,将病历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中,经数据整理和规则处理后,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中药处方的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药物为地榆、黄连、木香、白芍、仙鹤草、当归、炒白术、黄芩、紫草、薏苡仁、茯苓、山药。结论:数据挖掘可以客观分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作者:沈洪;叶柏;张露;朱磊;方涛;顾培青;宁丽琴;郑凯;陈静;周晓波;徐艺;范晓薇;沈天华;戴路明;陈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血瘫病(脑出血)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42例患者进行藏成药一个疗程的治疗(28天),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症候、体征、肝功、肾功、心电图,头颅C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候、体征、头颅CT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肝功、肾功未见明显异常,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瘫病的藏成药诊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次仁央宗;格曲;德玉;达瓦次仁;玉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通过中医肝病临床新药伦理委员会、实验方法学、疗效评价、数据管理等技术平台的建设,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构建符合中医肝病疗效特点的新药临床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从而搭建符合国际GCP规范的中医肝病新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
作者:张涛;胡莉;孙克伟;陈斌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通过丹花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2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花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通心络组。灌胃14 d后,以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酶同工酶(CK-MB);记录造模前后ST段变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I)浓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NF-资B表达。结果:造模前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移ST变化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花颗粒高剂量组与通心络组AST、LDH、CK-MB、Tn-I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CK-MB、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CRP表达明显减少(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IL-6、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PGI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TXA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及通心络组NF-资Bp65阳性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丹花颗粒可能通过抑制NF-资B细胞外的正反馈激活途径,从而减少IL-6、TNF-α、TXA2、PGI2、CRP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转录,阻断后者所介导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可能是其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邓悦;李哲山;陈声武;刘永强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作者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作者:郑锦;马超;史竞懿;陈容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密度的中医证候影响因素,分析肾虚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1年4月期间在龙华医院骨密度室检查的病人,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人,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其骨密度,并填写骨密度记录表,收集的资料应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电脑,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Mann-Whitney U检验,有肾虚证表现者较无肾虚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有气虚证表现者较无气虚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有血瘀证表现者较无血瘀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说明有肾虚、气虚、血瘀证者较无肾虚、气虚、血瘀证者骨量情况差。(2)不同骨量情况下合并证型的分布,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不同骨量情况的证型分布不同。在骨量正常者中,肾虚、气虚、血瘀三证均无所占的比例大;在骨量减少者中,肾虚合并气虚者所占的比例大;在骨质疏松者中,肾虚、气虚、血瘀三证均有所占的比例大。结论:肾虚、气虚、血瘀证可能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骨量情况与肾虚、气虚、血瘀及其相互合并证有相关性,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中,2种及3种复合证型所占的比例较单一证型大,说明肾虚、气虚、血瘀多证型的合并对骨密度的影响更大。
作者:叶洁;王国栋;莫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本文通过分析艾滋病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探讨艾滋病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瓶颈,列举中医药在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应用与优势,并概述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作者:李强;许前磊;郭会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益水生新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灌胃益水生新饮低、中、高3个剂量,阳性药为苯那普利,设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药8周后测血压并处死大鼠。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胱抑素水平;HE及Masson染色切片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FN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HR大鼠血压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水生新饮低、中、高组和苯那普利组同期血压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胱抑素水平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水生新饮中、高组和苯那普利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胱抑素明显降低。病理检查提示,模型组比给药各组病变明显加重,出现肾小球肥大及肾小球基底膜非均质增厚并广泛空泡变性等病理改变。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FN表达明显上调(P<0.01),益水生新饮中、高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TGF-β1,CTGF,FN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益水生新饮能够减轻SHR大鼠早期肾脏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起到延缓高血压肾损害的进展和肾脏保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TGF-β1,CTGF,FN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徐宏;罗学文;邹川;郭婧姣;李良;关建国;刘旭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慢性肾脏病4期是由于脾肾不足导致气机失调、血行失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浊、瘀、毒内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已证实脾肾不足是该病的中心病机。笔者从该病特点及调补脾肾内涵2个角度探讨了运用调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必要性,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
作者:黎创;徐鹏;毛炜;刘旭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新疆是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高发区,近年新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例不断增多。应用中医温病理论干预以缓解艾滋病合并结核症状,可提高病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中医治疗着眼于“驱毒”和“扶正”两大类方法,依据对新疆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针对临床症状的变化侧重不同,“驱毒”和“扶正”需相互结合应用。本研究将温病学理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相结合,同时结合抗结核药,是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的理想途径;中医药在迅速改善肺结核症状,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方法保障患者能够同时持续针对抗病毒和抗结核的治疗,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舒占钧;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黄刚;曹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通过对新疆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运行模式进行总结,从整合资源、创建模式、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各方面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新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艾滋病研究工作已有资源共享、网络体系构建等创新模式,但在规范诊疗、机制体制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马秀兰;马建萍;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张颖;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附子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MTT法,测定经附子生物碱处理后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附子生物碱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结果:①附子生物碱分别作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24 h、48 h、72 h后的IC50为0.2318±0.0022、0.1601±0.0227、0.1031±0.0231 mg·m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于当附子生物碱浓度达到0.8 mg·mL-1时出现明显的凋亡,凋亡率为(59.38±5.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处于S期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并且G0/G1期前出现凋亡亚二倍体峰。结论:附子生物碱体外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还可使SGC-7901细胞阻滞于S期。
作者:丁芸霞;邹玺;吴坚;葛竑璐;胡守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阐述国内对HIV/AIDS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简介新疆地区开展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成果;总结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HIV/AID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性意见。
作者:张颖;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NS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黄教授治疗NS的常用药物及分析方剂中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纳入的68名患者病例,共280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NS的基本方及8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法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作者:凌颖茹;赵龙;白莉;卢富华;刘旭生;郭新峰;邹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医疗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采取恰当的传承研究方法对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尤为重要。本文从熟读经典、踏实临床、跟随名师及总结医案4个方面论述了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希望在传承过程中,努力结合名老中医本身的学术特点及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立更多、更好的传承经验方法。
作者:郭家娟;崔英子;魏岩;黄永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扶正培本是中医主要治则之一,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主导思想。追溯源流,扶正法乃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之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等通过临床实践,丰富了扶正法的内涵和外延。我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刘嘉湘教授通过梳理癌症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将扶正法引入到癌症的治疗中,逐步成为了中医癌症治疗大法。本文通过历史纵向的分析,阐释“扶正治癌”的理论本源,为今后深化该理论在癌症诊治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姚嘉麟;王青;许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