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药应用情况的专家调查

毕颖斐;毛静远;王贤良

关键词:冠心病, 临床分型, 中药, 专家调查, Delphi法
摘要: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情况进行专家调查,把握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PCI术后、CABG术后)常用的中药汤剂及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急性心肌梗死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力衰竭常用中药包括真武汤、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及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律失常常用中药包括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及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PCI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及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CABG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存在共性与个性特征,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证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论调补脾肾在慢性肾脏病4期治疗中的必要性

    慢性肾脏病4期是由于脾肾不足导致气机失调、血行失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浊、瘀、毒内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已证实脾肾不足是该病的中心病机。笔者从该病特点及调补脾肾内涵2个角度探讨了运用调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必要性,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

    作者:黎创;徐鹏;毛炜;刘旭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达卡配合西医基础治疗脑溢血急性期23病例疗效分析

    目的:使用藏医外治疗法“达卡”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的降低或稳定,为藏医特色“达卡”技术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进行自身对照,比较首次藏医达卡治疗的血压变化和第2次藏医“达卡”治疗的血压变化,观察23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变化。结果:采用藏医达卡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23例,达卡技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收缩压降低效果明显(P<0.05),舒张压降低无显著差异。结论:藏医外治技术“达卡”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降低血压有显著疗效。“达卡”疗法尽早使用对患者稳定血压,防治再次出血,降低死亡率,促进血肿吸收有一定意义,有推广价值。

    作者:达瓦次仁;巴桑卓玛;小青;德庆玉珍;次仁康珠;次仁央宗;土登次仁;格桑平措;玉珍;仁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结合肠肾轴理论探讨中医药从结肠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思路

    慢性肾脏病(CKD)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延缓 CKD的进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源性尿毒素与CKD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延缓 CKD进展的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结肠给药治疗CKD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其可延缓肾衰进展,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CKD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新肠肾轴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提供数据和方法学基础。

    作者:邹川;吴禹池;杨丽虹;卢钊宇;苏国彬;曾玉群;罗学文;刘旭生;黄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中医临床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围绕“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展开设计与应用,搭建网络硬件环境,建立适应中医临床与科研的电子病历采集系统,与多个临床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建立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规范化术语库及病历模板,形成中医临床多维数据仓库,实现数据挖掘功能,整体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能力和效率。

    作者:胡铁骊;胡智勇;陈南;孙淑贞;张涛;阳赣萍;胡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关于目前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艾滋病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探讨艾滋病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瓶颈,列举中医药在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应用与优势,并概述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作者:李强;许前磊;郭会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刺与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的临床进展

    吞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系指因食物或液体进入咽喉而引发剧烈呛咳等症,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药物,而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的改善大有裨益。笔者查阅国内近3年有关针刺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使用疗效更显著。但目前临床上对针刺与康复介入的时机众说纷纭,针刺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庞杂,可比性较差,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今后临床应多注重高质量、优选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吕琦;张春红;白玮婧;杜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标准规范研究平台构建思路与方法

    标准规范研究平台建设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任务的要求,湖北基地围绕基地建设任务及重点研究病种的临床科研工作,提出了标准规范研究平台构建思路与方法,并完成了标准规范平台建设工作。

    作者:杨帆;费兰波;解丹;李晓东;毛树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的几点思考

    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过程中,伦理审查已经成为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社会通则。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伦理审查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伦理平台建设要求,本院加强了伦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同行间的学习交流,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伦理审查水平,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

    作者:高宏伟;杨海淼;王泽玉;张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3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以补肾活血开窍方(肉苁蓉10 g、石菖蒲5 g、三七2.5 g)免煎制剂治疗,每天3次,同时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一日3次,对照组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一日3次,上述治疗持续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MoCA)及中医症候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均有进步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3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中MoCa量表和ADL量表及中医症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经字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尼莫地平,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均优于尼莫地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尼莫地平相当。

    作者:金硕果;梁静涛;杨旭红;赵欢;史敏;陈卫银;孙鸿辉;冉宁晶;牟歌童;陈寒冰;杨东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新疆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运行模式探析

    通过对新疆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运行模式进行总结,从整合资源、创建模式、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各方面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新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艾滋病研究工作已有资源共享、网络体系构建等创新模式,但在规范诊疗、机制体制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水平。

    作者:马秀兰;马建萍;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张颖;李静茹;曾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病理损伤形成后很难逆转,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且需终身治疗与调理。本文提出CRF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早、中期以延缓CRF进展为目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尿毒症期需在肾替代治疗的基础上,降低透析或减少肾移植并发症的产生,提高生存质量。从中医汤剂的辨证论治的角度、中医外治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脏病管理等3个方面着手对CRF进行一体化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鹏;黎创;毛炜;刘旭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黄春林教授分型治疗IgA肾病中医用药经验

    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现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一般根据不同临床分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黄春林教授借鉴现代医学分型治疗IgA肾病的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中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邹川;卢富华;刘旭生;黄春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建设

    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的建设需要出发,创立中药新药研发平台,服务于肝病等重点病种的医院制剂和新药开发。经过5年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力的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开发了一些特色中药制剂,促进了重点病种的临床服务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建设的成果、经验体会及展望进行探讨。

    作者:胡晓雪;陈树和;朱田密;段雪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例60例,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加益心通脉汤组(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用药前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及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量表、中医证候单症状的变化,同时观察益心通脉汤对血糖的影响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疗效性评价,试验组再狭窄率6.90%,对照组再狭窄率17.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试验组总有效率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31.0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评价,研究期间2组安全性检测未见明显异常,对血糖水平无影响,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益心通脉汤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证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单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张宏才;许勇;聂谦;殷拥军;孔令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脐透消臌疗法应用于48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腹胀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通过应用脐透消臌疗法对48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腹胀患者进行护理,认为正确选择病例、详细宣教、观察使用期病情、保持脐透消臌贴的湿润、情志疏导、预防交叉感染及其它各方面的配合是护理的重点。良好的护理能提高病人舒适度及对治疗的满意度,并能有效地缓解腹胀,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邓丹;许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平艾合剂Ⅰ号方治疗HIV/AIDS患者107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平艾合剂玉号方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将107例患者分为单服平艾合剂玉号方(太芪培元颗粒)组与平艾合剂玉号方合用西药(齐多夫定300 mg、拉米夫定150 mg、奈韦拉平200 mg,每日两次)组,即中医组与中西医组。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中医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 T淋巴细胞计数改善程度较中西医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艾合剂玉号方有改善艾滋病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和生存质量的作用。

    作者:李静茹;马建萍;马秀兰;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张颖;孙奇;曾琳;李风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探索

    为更好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设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湖北省中医院构建了研究型门诊。研究型门诊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为建设理念,从临床研究、健康管理与特色诊疗3方面探索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

    作者:邓小川;刘建忠;盛国光;李晓东;吴辉坤;杨帆;李慧;黄晶晶;毛树松;郭明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思索与实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作者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作者:郑锦;马超;史竞懿;陈容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医药临床研究可“突破”

    笔者通过阅读商洪才等专家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待“突破”》有感,撰写此文。本文以黑龙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妇科所承担的“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慢病项目)”中医临床科研项目为例,就如何管理好中医临床研究、产出成果及实现成果转化等3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从选题、运行模式、质控方面优化中医临床研究的过程;建立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保障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明确临床科研成果的分类,实现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旨在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和“突破”提供借鉴作用。

    作者:高敬书;匡洪影;吴效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医治癌要法--扶正法的探源

    扶正培本是中医主要治则之一,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主导思想。追溯源流,扶正法乃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之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等通过临床实践,丰富了扶正法的内涵和外延。我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刘嘉湘教授通过梳理癌症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将扶正法引入到癌症的治疗中,逐步成为了中医癌症治疗大法。本文通过历史纵向的分析,阐释“扶正治癌”的理论本源,为今后深化该理论在癌症诊治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姚嘉麟;王青;许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