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星;李元海
目的:探讨以慢性肾脏病(CKD)一体化门诊为平台的优化营养指导模式对提高非透析患者低蛋白饮食依从性并改善其营养状况的作用。方法:将196例CKD 3B~4期非透析CKD患者随机分为优化模式组和传统模式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蛋白质0.6 g/(kg · d)和30~35 kcal/(kg · d)的营养处方,接受两种不同模式的营养管理。随访12个月,每3个月通过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运用人体测量、生化营养指标和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评估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患者eGF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模式组相比,优化模式组低蛋白饮食依从性更高,每日饮食蛋白质摄入量较低,饮食热量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高,体质量增加,血尿素氮和甲状旁腺激素下降,SGA评估的营养状况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营养指导模式有助于提高中晚期非透析 CKD患者对低蛋白饮食的依从性,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严艳;简桂花;张起铭;纪星星;程东生;陈玉强;汪年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肿瘤干细胞是指在肿瘤组织中高度恶性的细胞亚群,具有高侵袭性、易转移性、多耐药性特点,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因此,肿瘤干细胞可能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靶点。目前发现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包括CD133、CD90、CD44等。SOX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 box‐9)除了参与多个器官的生长发育外,还与组织纤维化及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在多种肿瘤干细胞中高表达。SOX9亦在肝癌干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相关信号通路影响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以及耐药,因此成为肝癌潜在的预后判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作者:王孟超;黄罡;周伟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3]。尤其对于老年患者,POCD的发病率高、恢复慢。统计数据[4‐5]显示,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病率是年轻患者的2~10倍,可能与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血流动力学调控能力弱有关。老年患者发生 POCD 易导致关节功能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且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6‐7]。
作者:谢力;顾仕贤;毛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 CH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血栓形成易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肌梗死、心绞痛,是CHD 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始发因素[1]。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覆盖在血小板质膜表面,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2‐3]。目前已发现 GP的5种血小板膜受体;GP与受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复合体,调节血小板性血栓的形成,其中 GP Ⅱ b HPA‐3基因具有重要作用[4]。HPA‐3基因长17.2 kb ,含30个外显子,编码1039个氨基酸,其中第26外显子上存在I843S多态性,形成 HPA‐3血型[5]。因此,本研究对安徽汉族人群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志;刘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钙结合蛋白复合物(S100A8/A9)、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基质金属酶蛋白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MS患者16例作为MS组,健康体检者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芯片检测法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定量分析血清S100A8/A9、TLR4和MMP‐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MS组血清S100A8/A9、TLR4和MMP‐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MS组患者血清中上述3个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S患者血清S100A8/A9、TLR4和MMP‐2表达上调,联合检测三者可能有助于临床MS疾病活动状态的判断。
作者:刘大进;吴明凤;余浩;张振中;马丽;姚瑞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清相关癌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12月因原发性大肠癌入院伴或不伴肝转移患者各32例,分别作为试验组A和试验组B。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前均未进行化疗或放疗。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提取研究对象血清中DNA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法检测 E‐cad、ID4、ESR1、APC或HACE基因甲基化异常。结果:试验组A检测出19例E‐cad、ID4、ESR1、APC或HACE甲基化异常;试验组B检测出10例E‐cad、ID4、ESR1、APC或HACE甲基化异常;对照组未检测出E‐cad、ID4、ESR1、APC或 HACE甲基化异常。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 E‐cad、ID4、ESR1、APC和 HACE基因甲基化状态联合检测有利于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治。
作者:齐翀;郝总;洪亮;殷庆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 )以及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ablative radiotherapy ,SABR)为局部精确放射治疗方法,目前广泛运用于早期不能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 NSCLC )。在部分临床试验中,其3年局部控制率及3年生存率已接近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且对患者的肺功能影响小。本文对早期肺癌精准治疗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叶露茜;何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建立A20过表达肺泡巨噬细胞株,研究A20对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构建携带A2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筛选出稳定过表达A20基因的细胞株并行体外培养。向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LPS ,1μg/mL)进行干预,并于刺激后0.5、1、2、4 h收集上清液及细胞。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A20蛋白及核内p65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A20 mRNA含量。结果:LPS刺激后,A20过表达组(A20组)及正常对照组(VEC组)A20蛋白及mRNA含量都升高,并于1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且A20组较 VEC组 A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 VEC组相比,A20组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NF‐κB DNA结合活性及核内p65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A20能够抑制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性及TNF‐α、IL‐1β分泌,进而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活性。
作者:朱晓丹;王颖;毕晶;童琳;刘洁;宋元林;白春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 )技术在测定并校正肺部恶性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 )过程中靶区位置误差的意义。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例肺部恶性肿瘤并接受SBRT的患者。每次治疗前后均进行千伏级锥形束 CT (kV‐CBCT )扫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在线配准,校正误差后进行治疗。治疗后再次进行CBCT扫描并配准。分别记录治疗前后靶区位置误差。根据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外放公式MPTV(外放)=2.5Σ+0.7σ计算PTV外扩大小。结果:治疗前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误差大值分别为10.0mm、16.9mm、8.7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4±2.8)mm、(3.4±4.6)mm、(2.9±3.4)mm。在线校正并治疗后,靶区位置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误差大值分别为7.6mm、4.6mm、7.0mm,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1±2.0)mm、(1.5±1.6) mm、(1.7±2.0) mm。无图像引导PTV外扩大小为左右7.96 mm、头脚11.72 mm、腹背9.63 mm ,有图像引导并在线校正PT V外扩大小为左右6.65 mm、头脚4.87 mm、腹背5.65 mm。结论:IGRT技术可即时校正SBRT治疗前由摆位引起的靶区位置误差,并测定治疗过程中的靶区位置移动,能提高治疗精度,并有助于PTV外扩的制定。
作者:王昌民;胡伟刚;彭佳元;蔡旭伟;傅小龙;许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 PSC )是一种少见的肺癌,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的一种类型。本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治疗的11例P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对PSC的诊治水平。
作者:唐利明;王健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全程优化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4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程优化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护理,两组患者排除基础性疾病,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0.4±4.1) d vs (20.7±6.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优于对照组(100% vs 76.5%)。结论:全程优化护理按照流程进行急救,有利于构建快捷、高效的救治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作者:姜丽娟;张学梅;陈小燕;严海霞;朱玉琴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对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患者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抗卵巢抗体(AoAb)阳性的POF患者40例,采用葛根素‐安宫黄体酮序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2个周期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AoAb ,CD3+、CD4+、CD8+ T淋巴细胞,CD4+/CD8+值,CD19+B淋巴细胞,抗核抗体(ANA)等指标。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Kupperman评分、ANA转阴率、AoAb转阴率和AoAb浓度降低(P<0.05)。治疗后CD8+ T细胞数明显增加;而CD3+、CD4+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CD19+B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upperman评分改变与 AoAb ,CD3+、CD4+ T 淋巴细胞数, CD19+B淋巴细胞数,ANA变化正相关(P<0.05);Kupperman评分与CD8+ T细胞计数负相关(P<0.05)。结论:葛根素‐安宫黄体酮序贯疗法可能通过调节CD3+、CD4+、CD8+ T淋巴细胞功能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抑制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ANA、AoAb等的分泌来消除POF的免疫性损伤,从而实现卵巢的自我修复和功能恢复。
作者:张金慧;杜洪灵;周琼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外周血中CD25+ Foxp3+ Treg和T h17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衡与该疾病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及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 COPD患者共69例,同时收集吸烟或不吸烟的健康对照者各20例。测定受试者的肺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试者外周血中 Th17和CD25+ Foxp3+ Treg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分析Th17/CD4+和CD25+Foxp3+ Treg/CD4+比率以及 Th17/CD25+ Foxp3+ Treg比值在不同分组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稳定期COPD患者外周血中 Th17/CD4+和 Th17/CD25+ Foxp3+ Treg明显升高(P<0.05),而CD25+ Foxp3+ Treg/CD4+明显降低(P<0.05);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的 Th17/CD4+、CD25+ Foxp3+ Treg/CD4+和Th17/CD25+Foxp3+ Treg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COPD患者中 Th17/CD4+和Th17/CD25+Foxp3+ Treg逐步升高(P<0.05),而CD25+Foxp3+ Treg/CD4+逐步降低(P<0.05);COPD患者的Th17/CD4+和Th17/CD25+Foxp3+ Treg与肺功能负相关(P<0.05),CD25+ Foxp3+ Treg/CD4+与肺功能正相关(P<0.05)。结论:Th17/CD25+Foxp3+ Treg失衡参与了COPD的疾病进展过程,提示 Th17/CD25+ Foxp3+ Treg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成为COPD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何燕超;揭志军;施劲东;梅周芳;钱凌;黄琦慧;鄢莉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活检(vacuum‐assisted biopsy ,VAB)切除乳腺癌肿块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 VAB肿块切除术后行保乳手术治疗的45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患者(VAB组)。选取同一时期单发、直径小于2 cm、肿块切除活检后行保乳手术的147例IDC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VAB组肿块均单发、直径<2 cm且不可触及,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良性。所有VAB手术只行1次穿刺,穿刺点距离肿块的平均距离为(2.52±0.89) cm。中位切割8次,影像学检查示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5.4±7.6) min ,术中未发生活动性出血。保乳手术距VAB术平均(4.50±0.92) d;局部扩大切除病灶的各个切缘均阴性;无患者发生肿瘤细胞针道或皮肤穿刺点种植;3例残腔残留少量导管原位癌病灶,但无浸润性癌灶。VAB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年龄构成、肿块直径、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分期、前哨淋巴结阳性率、肿瘤分子分型及辅助治疗、腋窝手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和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AB切除不可触及的较小乳腺癌肿块后续行保乳手术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陈宏亮;王懋莉;张征;丁昂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评估HSCT后患者发生NS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 HSCT后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87例HSCT后发生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 HSCT 伴NS并发症患者中,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71.3%(62/87)、外周性占28.7%(25/87)。NS 并发症的原发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占34.5%(30/87)、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23.0%(20/87)、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占12.6%(11/87)、其他类型白血病和淋巴瘤占9.2%(8/87)、再生障碍性贫血占13.8%(12/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6.9%(6/87);移植相关因素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19例(21.8%)、半相合53例(60.9%)、无关相合15例(17.2%),分别有16.1%、69.4%、14.5%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36.0%、40.0%、24.0%发生外周神经并发症(χ2=6.682,P=0.034)。NS并发症的其他相关因素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生率分别为26.4%(23/87)和73.6%(64/87,P=0.435);伴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 HD )或感染患者的 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9.0%(60/87)和59.8%(52/87,P<0.05)。87例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1~726(中位数49)d ,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20~694(中位数80)d。87例患者的病死率为33.3%(29/87),其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93.1%(27/29),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6.9%(2/29,P<0.05)。结论:HSCT 后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外周性发病率高,发病时间短,病死率高;HSCT后NS并发症与 HLA配型、GVHD和感染有关。
作者:尹周;张平;张莹;唐晓文;付铮铮;陈峰;薛胜利;余自强;孙爱宁;吴德沛;董万利;薛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与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年龄≥65岁,无心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类药物使用史。术前1 d和术后2 h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MMSE)评分,明确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实验分为两组:POCD组20例,对照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术中1 h、术后2 h和术后1 d采集外周血,检测VEGF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POCD组术后2 h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01),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 h时POCD组的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在其余时间点POCD组与对照组间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后2 h POCD的发生与术后2 h外周血中VEGF表达水平升高相关。
作者:李星星;李元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是指通过1次或反复多次短暂、低强度的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和抵抗随后长时间的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损伤。前期研究集中于血流丰富、易受缺血损伤的器官,如心、脑、肾。近年来对模型构建、机制研究、临床应用都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缺血预适应研究进展及其在肾脏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高帅;郭义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内出血手术中应用无脑压板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56例采用无脑压板技术治疗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9例采用固定脑压板技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脑牵拉伤发生率、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90 d改良Rankin评分、病死率。结果:无脑压板组所有手术均未使用脑压板而成功完成手术(完成率100%)。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脑压板组脑牵拉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固定脑压板组( P<0.01)。无脑压板组90 d m RS评分明显优于固定脑压板组。结论:在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手术中,无脑压板技术能减少脑压板导致的脑牵拉伤,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陈骅;林忠;张健;吴有志;廖萍;吴鸣;刘振;史岩;罗良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多疣壁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 )在多疣壁虎断尾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 Gsn3增殖、迁移和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FN在脊髓再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简并PCR技术从多疣壁虎组织中获得FN的一段特异性EST序列。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tion ,qRT‐PCR)技术检测壁虎断尾损伤脊髓中 FN mRNA的变化。用体外人源 FN蛋白培养壁虎少突胶质细胞系Gsn3细胞,DiI染色观察FN对Gsn3细胞形态及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技术检测FN对Gsn3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在壁虎断尾损伤后再生脊髓远侧端,FN mRNA表达急剧上调,在断尾后1 d表达高,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体外,人源FN促进壁虎Gsn3细胞增殖和迁移,但不能使细胞突起伸长。结论:FN可能通过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参与壁虎断尾后脊髓的再生。
作者:宋红花;王勇军;吴尤佳;孙宝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短程大剂量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治疗危重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并阐述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纳入危重型多发伤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山莨菪碱联合地塞米松,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地塞米松。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脂质过氧化物(lipid hydroperoxide ,LPO)水平。此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病死率为11.43%,对照组病死率为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血 T N F、L PO水平分别为(77.02±12.77)μmol/L、(2.94±0.72)μmol/L ,而对照组血TNF、LPO水平分别为(112.46±15.91)μmol/L、(5.03±1.03)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等指标水平差异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程大剂量山莨菪碱联用地塞米松能够显著降低危重型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且应用安全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抑制机体TNF、LPO水平。
作者:陈正钢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