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临床医学》2016年第23卷总目次

关键词:
摘要: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评估HSCT后患者发生NS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 HSCT后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87例HSCT后发生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 HSCT 伴NS并发症患者中,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71.3%(62/87)、外周性占28.7%(25/87)。NS 并发症的原发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占34.5%(30/87)、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23.0%(20/87)、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占12.6%(11/87)、其他类型白血病和淋巴瘤占9.2%(8/87)、再生障碍性贫血占13.8%(12/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6.9%(6/87);移植相关因素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19例(21.8%)、半相合53例(60.9%)、无关相合15例(17.2%),分别有16.1%、69.4%、14.5%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36.0%、40.0%、24.0%发生外周神经并发症(χ2=6.682,P=0.034)。NS并发症的其他相关因素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生率分别为26.4%(23/87)和73.6%(64/87,P=0.435);伴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 HD )或感染患者的 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9.0%(60/87)和59.8%(52/87,P<0.05)。87例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1~726(中位数49)d ,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20~694(中位数80)d。87例患者的病死率为33.3%(29/87),其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93.1%(27/29),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6.9%(2/29,P<0.05)。结论:HSCT 后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外周性发病率高,发病时间短,病死率高;HSCT后NS并发症与 HLA配型、GVHD和感染有关。

    作者:尹周;张平;张莹;唐晓文;付铮铮;陈峰;薛胜利;余自强;孙爱宁;吴德沛;董万利;薛群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与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年龄≥65岁,无心脑血管疾病和精神类药物使用史。术前1 d和术后2 h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 MMSE)评分,明确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实验分为两组:POCD组20例,对照组2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术中1 h、术后2 h和术后1 d采集外周血,检测VEGF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与术前相比,POCD组术后2 h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01),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 h时POCD组的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在其余时间点POCD组与对照组间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老年患者全麻手术后2 h POCD的发生与术后2 h外周血中VEGF表达水平升高相关。

    作者:李星星;李元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鼻咽癌放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地区高发的头颈肿瘤之一。由于其病理类型多为低分化鳞癌,因此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放化疗也会对机体产生严重的急性和迟发性毒性反应,而严重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亦会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失败。重视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鼻咽癌患者放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李骥;王培林;黄新生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Bx亚型1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正确的血型鉴定在输血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ABO血型有多个亚型[1‐2]。若血清学显示 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抗原性减弱,很容易造成忽视和漏检,给临床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器官移植等带来极大的困扰,给临床输血带来危险。近我们在临床送检样本中发现了1例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并对其进一步做血清学以及基因测序分析,终确定为Bx亚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郑磊;戎瑞明;吴擘颋;陆琼;蒋密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斜仰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NL )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94例斜仰卧位行PNL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结石残留、出血、感染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一期清除结石90例,二期清除结石4例;需输血患者5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栓塞术止血1例;尿脓毒血症8例,经抗感染治愈;无败血症休克病例。随访2个月~2年,患者均健在,无结石复发需二次手术患者。结论:斜仰卧位PNL一期结石清除率较高,并发症可控,对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付振宇;孙利国;马俊;张鸽;张杰;陈永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基于SOX9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肝癌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指在肿瘤组织中高度恶性的细胞亚群,具有高侵袭性、易转移性、多耐药性特点,与肿瘤复发密切相关。因此,肿瘤干细胞可能成为未来肿瘤治疗的靶点。目前发现的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包括CD133、CD90、CD44等。SOX9(sex determining region Y box‐9)除了参与多个器官的生长发育外,还与组织纤维化及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在多种肿瘤干细胞中高表达。SOX9亦在肝癌干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相关信号通路影响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以及耐药,因此成为肝癌潜在的预后判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作者:王孟超;黄罡;周伟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胃癌组织miR-155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miR‐155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11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癌及癌旁组织 miR‐155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中 PT E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miR‐155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miR‐155表达高于配对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R‐155高表达与肿瘤 TNM 分期、侵犯层次、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M曲线分析表明,miR‐155高表达预示着较低的3年无病进展率( P<0.001)及总生存率( P<0.001)。PT EN 表达与miR‐155负相关,miR‐155高表达患者PT EN表达低( P<0.001)。结论:miR‐155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是胃癌潜在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指标。

    作者:周明;马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2至8月收治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时给予罗哌卡因75 mg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给予1.0μg/kg的盐酸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以及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以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同时观察各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并观察和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 T1、T2时的MAP、HR均显著低于T0,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T1、T2、T3、T4的Ramsay评分均高于T0,且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则长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能够显著缩短局麻药的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和术后镇痛时间。

    作者:佘庆;秦毅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h17/CD25+Foxp3+Treg比率的变化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外周血中CD25+ Foxp3+ Treg和T h17细胞介导的免疫失衡与该疾病进展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市闵行区江川社区及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 COPD患者共69例,同时收集吸烟或不吸烟的健康对照者各20例。测定受试者的肺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受试者外周血中 Th17和CD25+ Foxp3+ Treg占CD4+细胞的百分比,分析Th17/CD4+和CD25+Foxp3+ Treg/CD4+比率以及 Th17/CD25+ Foxp3+ Treg比值在不同分组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稳定期COPD患者外周血中 Th17/CD4+和 Th17/CD25+ Foxp3+ Treg明显升高(P<0.05),而CD25+ Foxp3+ Treg/CD4+明显降低(P<0.05);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的 Th17/CD4+、CD25+ Foxp3+ Treg/CD4+和Th17/CD25+Foxp3+ Treg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的COPD患者中 Th17/CD4+和Th17/CD25+Foxp3+ Treg逐步升高(P<0.05),而CD25+Foxp3+ Treg/CD4+逐步降低(P<0.05);COPD患者的Th17/CD4+和Th17/CD25+Foxp3+ Treg与肺功能负相关(P<0.05),CD25+ Foxp3+ Treg/CD4+与肺功能正相关(P<0.05)。结论:Th17/CD25+Foxp3+ Treg失衡参与了COPD的疾病进展过程,提示 Th17/CD25+ Foxp3+ Treg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成为COPD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何燕超;揭志军;施劲东;梅周芳;钱凌;黄琦慧;鄢莉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安徽汉族人群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 CH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血栓形成易导致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心肌梗死、心绞痛,是CHD 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始发因素[1]。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覆盖在血小板质膜表面,在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2‐3]。目前已发现 GP的5种血小板膜受体;GP与受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复合体,调节血小板性血栓的形成,其中 GP Ⅱ b HPA‐3基因具有重要作用[4]。HPA‐3基因长17.2 kb ,含30个外显子,编码1039个氨基酸,其中第26外显子上存在I843S多态性,形成 HPA‐3血型[5]。因此,本研究对安徽汉族人群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张志;刘萍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过表达锌指蛋白A20可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通过建立A20过表达肺泡巨噬细胞株,研究A20对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调控机制。方法:构建携带A20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筛选出稳定过表达A20基因的细胞株并行体外培养。向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LPS ,1μg/mL)进行干预,并于刺激后0.5、1、2、4 h收集上清液及细胞。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核因子κB(NF‐κB)活性。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A20蛋白及核内p65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A20 mRNA含量。结果:LPS刺激后,A20过表达组(A20组)及正常对照组(VEC组)A20蛋白及mRNA含量都升高,并于1 h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且A20组较 VEC组 A2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 VEC组相比,A20组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NF‐κB DNA结合活性及核内p65含量也降低(P<0.05)。结论:A20能够抑制肺泡巨噬细胞NF‐κB活性及TNF‐α、IL‐1β分泌,进而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活性。

    作者:朱晓丹;王颖;毕晶;童琳;刘洁;宋元林;白春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优化营养指导模式对改善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状况的作用

    目的:探讨以慢性肾脏病(CKD)一体化门诊为平台的优化营养指导模式对提高非透析患者低蛋白饮食依从性并改善其营养状况的作用。方法:将196例CKD 3B~4期非透析CKD患者随机分为优化模式组和传统模式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蛋白质0.6 g/(kg · d)和30~35 kcal/(kg · d)的营养处方,接受两种不同模式的营养管理。随访12个月,每3个月通过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运用人体测量、生化营养指标和主观综合营养评估法(SGA)评估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患者eGFR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模式组相比,优化模式组低蛋白饮食依从性更高,每日饮食蛋白质摄入量较低,饮食热量较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较高,体质量增加,血尿素氮和甲状旁腺激素下降,SGA评估的营养状况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营养指导模式有助于提高中晚期非透析 CKD患者对低蛋白饮食的依从性,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严艳;简桂花;张起铭;纪星星;程东生;陈玉强;汪年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国产与进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 2)和进口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ypher Select)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12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植入支架种类分为 Firebird 2组和Cypher组。随访时间25~40个月,平均(32.54±3.90)个月,其中Firebird 2组完成随访139例,Cypher组完成随访125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 ACE ,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结果:Firebird 2组男性患者比例低于Cypher组(P<0.05)。Firebird 2组患者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含量、靶病变长度、每处病变植入支架数大于Cypher组(P<0.05)。Firebird 2组患者和Cypher组患者在心源性死亡(4.3% vs 3.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4% vs 1.6%)、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4.3% vs 5.6%)、MACE(9.4% vs 8.8%)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rebird 2组患者和Cypher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发生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95% CI 1.05~1.18,P=0.000)、糖尿病(OR=2.70,95% CI 1.02~7.15,P=0.045)是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种类(OR=0.88,95% CI 0.34~2.24,P=0.782)不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irebird 2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和Cypher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基本类似。

    作者:毕春辉;魏盟;沈虹;陆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乳腺癌真空辅助旋切术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活检(vacuum‐assisted biopsy ,VAB)切除乳腺癌肿块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 VAB肿块切除术后行保乳手术治疗的45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患者(VAB组)。选取同一时期单发、直径小于2 cm、肿块切除活检后行保乳手术的147例IDC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结果:VAB组肿块均单发、直径<2 cm且不可触及,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良性。所有VAB手术只行1次穿刺,穿刺点距离肿块的平均距离为(2.52±0.89) cm。中位切割8次,影像学检查示完全切除,平均手术时间(25.4±7.6) min ,术中未发生活动性出血。保乳手术距VAB术平均(4.50±0.92) d;局部扩大切除病灶的各个切缘均阴性;无患者发生肿瘤细胞针道或皮肤穿刺点种植;3例残腔残留少量导管原位癌病灶,但无浸润性癌灶。VAB组与对照组平均年龄、年龄构成、肿块直径、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分期、前哨淋巴结阳性率、肿瘤分子分型及辅助治疗、腋窝手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和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AB切除不可触及的较小乳腺癌肿块后续行保乳手术安全可行,值得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作者:陈宏亮;王懋莉;张征;丁昂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经阴道超声测量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经阴道超声测量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因经阴道超声提示宫腔占位行宫腔镜检查术绝经后妇女520例,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相关特征。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经阴道超声和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ROC曲线下面积确定经阴道超声测量宫腔占位大小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佳临界值。结果:绝经后阴道流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 ,PMB)、宫腔占位大及宫腔积液多与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相关,而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内膜厚度与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无关。伴PMB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发生率是无PMB妇女的6.4倍。宫腔镜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高于经阴道超声。超声测量宫腔占位大小诊断无 PM B子宫内膜癌的佳临界值为14.5 mm ,此时阳性预测值为10.75%、阴性预测值为99.14%。超声测量宫腔占位大小诊断伴 PMB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佳临界值为18.5 mm ,此时阳性预测值为55.56%、阴性预测值为91.94%。结论:对于无PMB的妇女,经阴道超声测量宫腔占位大于14.5 mm作为行宫腔镜检查的指征较合理;而对于经阴道超声发现宫腔占位且伴 PMB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生率较高,建议均行宫腔镜检查。

    作者:姚莉;谢锋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葛根素在卵巢早衰患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葛根素(Puerarin)对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 ,POF)患者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随机选取抗卵巢抗体(AoAb)阳性的POF患者40例,采用葛根素‐安宫黄体酮序贯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第12个周期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评价该方法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AoAb ,CD3+、CD4+、CD8+ T淋巴细胞,CD4+/CD8+值,CD19+B淋巴细胞,抗核抗体(ANA)等指标。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Kupperman评分、ANA转阴率、AoAb转阴率和AoAb浓度降低(P<0.05)。治疗后CD8+ T细胞数明显增加;而CD3+、CD4+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CD19+B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或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upperman评分改变与 AoAb ,CD3+、CD4+ T 淋巴细胞数, CD19+B淋巴细胞数,ANA变化正相关(P<0.05);Kupperman评分与CD8+ T细胞计数负相关(P<0.05)。结论:葛根素‐安宫黄体酮序贯疗法可能通过调节CD3+、CD4+、CD8+ T淋巴细胞功能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通过抑制CD19+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ANA、AoAb等的分泌来消除POF的免疫性损伤,从而实现卵巢的自我修复和功能恢复。

    作者:张金慧;杜洪灵;周琼青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改良 PAD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不同硼替佐米剂量的 PAD 方案(硼替佐米+表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PAD方案治疗的32例M 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硼替佐米1.3 mg/m2静脉注射(d 1、d 4、d 8、d 11)+表阿霉素20 mg静脉滴注(d 1~4)+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d 1~4、d 8~11)治疗20例(PAD 1组);硼替佐米1.6 mg/m2静脉注射(d 1、d 8、d 15)+表阿霉素20 mg静脉滴注(d 1、d 8、d 15)+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注(d 1~2、d 8~9、d 15~16)治疗12例(PAD 2组)。两组均以28 d为1个疗程,化疗3~6疗程。比较两组MM患者完成3个疗程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PAD 1组总有效率为80.0%,PAD 2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 1组带状疱疹(30.0% vs 0%)患者多于 PA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AD 1组与 PAD 2组胃肠道反应(20.0% vs 16.7%)、周围神经炎(25.0% v s 16.7%)、粒细胞减少(15.0% v s 16.0%)、血小板减少(10.0% v s 8.0%)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1.6 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治疗与硼替佐米1.3 mg/m2每周2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疗效相似,且硼替佐米1.6 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不良反应更少,更为安全。

    作者:邹健;孙丽华;孟亚红;范小红;王雪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第三代流式细胞分选仪及96孔板分选单个细胞的方法及参数优化

    目的:用第三代流式细胞分选仪比较不同直径喷嘴分选的单细胞的得率及细胞活性,进一步完善单细胞微孔板分选的参数设置及条件优化。方法:用FACSAria Ⅲ流式细胞分选仪及96孔板对Raji细胞、A549、DT 40、RAW 264.7细胞系进行单细胞分选,分别采用70μm 、100μm和130μm喷嘴分选,比较分选后单细胞得率及克隆形成率。结果:在单细胞分选模式下,用3种不同直径喷嘴及96孔板分选后的单细胞得率为86.55%~93.44%,即96孔板有单细胞的孔数为84~92孔;分选后的单个细胞培养7 d后,经70μm 、100μm 和130μm喷嘴分选的单细胞克隆孔数分别为31~52孔、49~70孔、58~78孔。结论:进行单细胞微孔板分选时,在精确调节及优化实验参数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单细胞的活性,应优先选择100μm或130μm喷嘴。

    作者:闵智慧;程韵枫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蛛网膜下隙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1‐3]。尤其对于老年患者,POCD的发病率高、恢复慢。统计数据[4‐5]显示,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术后POCD的发病率是年轻患者的2~10倍,可能与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退化、血流动力学调控能力弱有关。老年患者发生 POCD 易导致关节功能恢复延迟、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且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6‐7]。

    作者:谢力;顾仕贤;毛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多疣壁虎纤维连接蛋白在壁虎脊髓断尾再生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

    目的:通过研究多疣壁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 )在多疣壁虎断尾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对 Gsn3增殖、迁移和细胞突起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FN在脊髓再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简并PCR技术从多疣壁虎组织中获得FN的一段特异性EST序列。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tion ,qRT‐PCR)技术检测壁虎断尾损伤脊髓中 FN mRNA的变化。用体外人源 FN蛋白培养壁虎少突胶质细胞系Gsn3细胞,DiI染色观察FN对Gsn3细胞形态及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技术检测FN对Gsn3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在壁虎断尾损伤后再生脊髓远侧端,FN mRNA表达急剧上调,在断尾后1 d表达高,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在体外,人源FN促进壁虎Gsn3细胞增殖和迁移,但不能使细胞突起伸长。结论:FN可能通过促进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参与壁虎断尾后脊髓的再生。

    作者:宋红花;王勇军;吴尤佳;孙宝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