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咪唑安定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吴利东;朱彪;朱晓红;余树春;彭艺;徐国海

关键词:咪唑安定, 硬膜外麻醉, 镇静, 顺行性遗忘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中的镇静、消除病人的围术期不良记忆(顺行性遗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各组入室后分别静脉给咪唑安定0.1 mg·kg-1(Ⅰ组)、0.075 mg·kg-1(Ⅱ组)、0.05 mg·kg-1(Ⅲ组)和NS 3 mL(对照组,Ⅳ组),术中以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咪唑安定至手术结束前20 min.记录基础值及使用咪唑安定后5 min、15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镇静程度,遗忘率及术中、术后烦躁,恶心、呕吐,头晕及幻梦等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静注咪唑安定后5 min、15minMAP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组MAP、HR、R、SpO2与基础值比较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程度3级及以上Ⅰ组29例、Ⅱ组26例、Ⅲ组19例均较Ⅳ组0例有显著差异(P<0.05),Ⅰ、Ⅱ组间镇静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较Ⅲ组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遗忘率96.7%、Ⅱ组遗忘率93.3%、Ⅲ组遗忘率76.7%明显高于Ⅳ组无遗忘(P<0.05),Ⅰ、Ⅱ组间遗忘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Ⅲ组(P<0.05);镇静和遗忘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使用咪唑安定病人有8例出现烦躁不安,不听指令,术后出现恶心、呕吐3例,头晕3例.结论: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抗焦虑、镇静及顺行遗忘效果好,按0.075 mg·kg-1给药效果满意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现状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以下简CH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由于在其诊断与治疗上有相当多的临床医师存在着偏差,以至使得较多的CHF患者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病情延误,预后恶化.

    作者:朱文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造影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开展胆道造影技术和其临床价值.方法:根据病史及术前检查结果,对有胆道探查指征病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胆道造影,以明确胆道情况.结果:术中胆道造影共10例,均获成功,术中见2例胆总管扩张(约1.1 cm),未发现胆总管结石或占位.结论:术中胆道造影成功率高,显影清晰,可降低开腹胆道探查率,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

    作者:谢岳林;陈贵;黄武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与慢性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作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胃镜检查证实的慢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病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配对的慢性胃炎但不伴有胆汁反流的病例.结果:199对患者中(男性72对,女性127对),病例组年龄50.0±14.5岁,对照组49.8±14.5岁.胃窦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48.2%/51.7%)重于对照组(52.9%/47.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5.1%vs 23.1%,P>0.05).胃体炎症程度在病例组(轻度/中度:50.8%/49.2%)重于对照组(53.9%/46.1%),肠上皮化生的比例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20.9%vs 18.7%,P>0.05).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的显著差异(27.6%vs 24.6%,P>0.05).Hp阴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仍然重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48.0%vs.40.0%,胃体为44.1%vs.38.4%).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相似(胃窦:25.0%vs.24.7%,胃体:16.2%vs.18.1%).但在Hp阳性人群中,病例组胃炎的程度却轻于对照组(中度炎症比例:胃窦为61.8%vs.69.4%,胃体为62.7%vs.70.2%).但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胃窦:25.5%vs.18.4%,胃体:33.3%vs.23.4%).结论:胆汁反流与胃窦、胃体慢性炎症有关,胆汁反流为主的慢性胃炎合并Hp感染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作者:朱月;陈世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哮喘人群中IgE低亲和力受体基因多态性检测

    目的:探讨IgE低亲和力受体(FcεRⅡ,CD23)基因点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外显子9上的G→A碱基突变.结果:本实验未能发现基因外显子9上存在G→A突变,PAGE电泳检测不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结论:所研究人群中FcεRⅡ基因不存在(G→A)点多态性.

    作者:陈华军;曾红科;刘军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998~2001年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的随机分成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随访3年,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等指标,Ⅰ期胃癌无显著差异;Ⅱ期、Ⅲ期、Ⅳ期胃癌有显著差异.肿瘤未浸润至浆膜的胃癌无显著差异;浸润至浆膜的胃癌有显著差异.结论:Ⅱ期、Ⅲ期、Ⅳ期胃癌及肿瘤浸润至浆膜的胃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可减少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3年生存率.Ⅰ期及病变未浸润至浆膜的胃癌可不必常规行术后早期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

    作者:应敏刚;陈路川;陈夏;周东;叶文飞;严俊;游原喻;臧卫东;曾毅;黄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处理

    1心血管疾病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数逐年显著增加.近年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总结的证据揭示高尿酸血症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是心血管疾病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美国NHANESI普通人群调查(1992年,n=5926)资料分层分析后得出结论是血尿酸浓度大于416μmol/L(7 mg/dl)组发生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危险性较血尿酸浓度小于321 μmol/L(5.4 mg/dl)组增加77%;血尿酸浓度每增加59.48μmol/L(1 mg/dl),心血管事件和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的危险比分别是男性1.09(95%CI:1.02~1.18)和1.17(95%CI:1.06~1.28),女性1.26(95%CI:1.16~1.36)和1.30(95%CI:1.17~1.45).

    作者:姜林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医患关系是临床医学的基础

    临床医学工作涉及到医师和患者两方面:病人患病求医、去医院就诊,是作为求助者;医师看病和治病,是作为帮助者.这种在医院特殊社会场合中所形成或建立的医师与病人及其家属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关系,即医患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病人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是所有临床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季建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

    目的:提高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87年1月~200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和解放军第149医院18例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3例.均为多发伤.左侧膈肌破裂16例,右侧1例,双侧1例.手术经胸6例,经腹切口10例,胸腹联合切口2例.手术行疝回纳、修补膈肌裂口,并处理其它合并伤.结果:治愈15例,死亡3例.1例双侧膈肌破裂患者死于粉碎性肝破裂、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严重的脑外伤;1例死于呼吸、循环等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提高认识,正确应用辅助检查,尤其是X线、CT等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复苏、正确处理其他合并伤、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徐善明;陈安清;钮海弟;钟金龙;卢正兴;陈喜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BiPAP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上述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无效时加用BiPAP辅助通气,检测应用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与动脉血气等参数,观察其疗效.结果:18例中死亡2例(11.1%),存活16例(88.9%).其中经加用BiPAP辅助通气治疗后血压、心率与SaO2等均有明显改善.应用12~36 h后,上述参数逐步改善直至恢复正常,持续应用时间为4~26 d.病情缓解且稳定持续48 h以上者可考虑逐步撤除呼吸机.结论: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左心衰在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早加用BiPAP呼吸机可明显减低死亡率.

    作者:严卫;王齐兵;朱蕾;童步高;葛均波;陈灝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咪唑安定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中的镇静、消除病人的围术期不良记忆(顺行性遗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成四组,各组入室后分别静脉给咪唑安定0.1 mg·kg-1(Ⅰ组)、0.075 mg·kg-1(Ⅱ组)、0.05 mg·kg-1(Ⅲ组)和NS 3 mL(对照组,Ⅳ组),术中以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咪唑安定至手术结束前20 min.记录基础值及使用咪唑安定后5 min、15 min、30 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镇静程度,遗忘率及术中、术后烦躁,恶心、呕吐,头晕及幻梦等不良反应.结果:Ⅰ组静注咪唑安定后5 min、15minMAP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组MAP、HR、R、SpO2与基础值比较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程度3级及以上Ⅰ组29例、Ⅱ组26例、Ⅲ组19例均较Ⅳ组0例有显著差异(P<0.05),Ⅰ、Ⅱ组间镇静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较Ⅲ组有显著差异(P<0.05);Ⅰ组遗忘率96.7%、Ⅱ组遗忘率93.3%、Ⅲ组遗忘率76.7%明显高于Ⅳ组无遗忘(P<0.05),Ⅰ、Ⅱ组间遗忘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Ⅲ组(P<0.05);镇静和遗忘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性.使用咪唑安定病人有8例出现烦躁不安,不听指令,术后出现恶心、呕吐3例,头晕3例.结论:咪唑安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骨科手术的抗焦虑、镇静及顺行遗忘效果好,按0.075 mg·kg-1给药效果满意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利东;朱彪;朱晓红;余树春;彭艺;徐国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血压伴夜间低氧血症对血压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压的变化节律.方法:选择夜间打鼾、体重指数≥25的高血压患者95例,监测夜间7 h的血氧饱和度和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氧饱和度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肾功能衰竭、哮喘.结果: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心率、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心率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组中75.3%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单纯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占7.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夜间低氧血症患者血压水平及心率较单纯高血压组明显增高,随着低氧血症的加重,增高趋势明显;高血压合并低氧血症组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组夜间血压较杓型组增高显著.

    作者:曹梅;李南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一些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以ALT、AST、ALT/AST、A、G、A/G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273、0.424、0.646、0.423、0.579.伴随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白蛋白水平趋于下降,球蛋白水平增高,白球比下降;ALT/AST比值亦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生化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及炎症的程度,但无法划定具体的界值来判断炎症损害程度.

    作者:刘娓娓;顾文君;沈锡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腓肠肌瓣在腘血管损伤并大面积皮肤撕脱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腘动静脉损伤并同侧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腘动静脉损伤并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者,在修复血管后用以腓肠内或外侧血管为蒂的腓肠肌瓣逆向旋转覆盖外露的腘动静脉,再行游离植皮修复创面.结果:6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均得以保肢.随访0.6~3.2年,患者能正常行走,上下楼梯无影响,患踝跖屈肌力无明显下降,膝关节伸0°,过伸5~10°,屈曲可达90~110°,患者对治疗满意.结论:利用腓肠内(外)侧血管为蒂的旋转腓肠肌瓣覆盖损伤外露的腘动静脉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创面是处理腘动静脉损伤并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一种简单、省时、实用的治疗方法,适合急诊处理,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作者:王明贵;朱庆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23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3例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硬化合并胆道结石的发生率为21.3%,有上腹部饱胀或隐痛78.2%,发热伴右上腹绞痛和压痛21.7%.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合并胆囊结石21.7%,B级合并胆囊结石30.4%,C级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共占47.8%.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改善或缓解78.5%.手术病人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2例死亡,占22.2%.结论:肝硬化病人合并胆道结石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多数缺乏胆石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或其症状被肝病的临床症状所掩盖.应常规行胆道系统的B超检查,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此类病人对手术耐受性差,并发症多,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黄东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沙普仑在悬雍垂腭咽成形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

    目的:探讨多沙普仑在提高悬雍垂腭咽成形手术(UPPP)患者全麻苏醒期安全性的作用及意义.方法:36例ASAⅡ~Ⅲ级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择期实施UPPP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多沙普仑组(D组),每组1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时停用全部麻醉药物,D组在手术结束时先静推多沙普仑1 mg·kg-1,继之静脉滴注0.1%多沙普仑+5%葡萄糖混合液;C组只在相应时间给予等量的5%葡萄糖液.记录手术结束至病人清醒和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6 h内MAP、HR变化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D组病人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拔管后6 h内病人MAP、HR较早恢复稳定,舌后坠、呼吸抑制、误吸、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UPPP患者术后应用多沙普仑能降低全麻苏醒期的风险,具有安全、可靠、实施简便的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谭明韬;肖秀华;苗传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脐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FITC-UEA-1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培养3~4 d单核细胞开始贴壁,14d左右开始出现索条状结构,免疫荧光鉴定显示贴壁细胞呈双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70%贴壁细胞表达FITC-UEA-1,85%贴壁细胞表达DiI-ac-LDL.结论:脐血中富含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作者:张文夺;符伟国;徐欣;王玉琦;夏蓓莉;汪圣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的体会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取头困难时应用产钳的优势.方法:选择手娩胎头失败改用产钳助产291例为观察1组,因胎儿窘迫情况紧急、胎头高浮和深嵌直接使用产钳助产159例为观察2组,徒手取胎头1 565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术中情况.结果:观察组应用产钳均1次助娩成功,娩头时间缩短,无一例发生产伤或因取头时间过长导致新生儿窒息.结论:剖宫产术中应用产钳,可安全地娩出胎头,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吴虹霆;陈智慧;王柳燕;郑忠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311例经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

    目的:对经产妇再次分娩时的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分析,总结临床经验.方法:1999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在仁济医院产科分娩且符合条件(下述)的经产妇311例,统计其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并加以分析.结果:经产妇的剖宫产率为29.90%,其手术指征中首位是胎儿宫内窘迫,占13.50%;其次是巨大儿,占6.11%;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更易发生相对性头盆不称.结论:胎儿宫内窘迫是经产妇剖宫产术的首要原因,及时手术是避免围产儿预后不良的重要措施;因巨大儿手术者居其次,对分娩方式应个体化考虑;相隔10年以上再次分娩的经产妇剖宫产率较高,更易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而不得不手术终止妊娠.

    作者:钟一村;赵爱民;李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磁共振成像及诱发电位的综合研究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形式,类型,分析磁共振成像和三种诱发电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结果及相互间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以视神经脊髓炎和东方型多发性硬化为多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均有病灶,视觉诱发电位的敏感性高.结论: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亚洲多发性硬化的特点.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相结合,能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作者:毛悦时;吕传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57Kip2和Ki-67在壶腹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壶腹癌中p57Kip2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6例原发性壶腹癌,4例壶腹部腺瘤和8例壶腹部正常组织手术切除标本的p57Kip2和Ki-67表达水平.结果:46例壶腹癌的p57Kip2标志指数(labeling index,LI)平均为44.8%±24.6%,明显低于壶腹部正常上皮64.9%±11.3%(P=0.017).腺瘤的p57Kip2 LI平均为62.3%±2.8%,与正常上皮表达相比无显著差异.p57Kip2 LI在淋巴结转移(33.2%vs 57.5%;P=0.001),十二指肠浸润(40.8%vs 59.3%;P=0.04),胰腺浸润(38.9%vs 55.9%;P=0.019)以及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33.2%vs 57.5%;P=0.001)病例中显著降低.Ki-67高表达与壶腹癌的淋巴结转移(69.7%vs 49.2%;P=0.0012),十二指肠浸润(64.7%vs 42.6%;P=0.006),胰腺浸润(65.8%vs 48.8%;P=0.012),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vs Ⅰ期或Ⅱ期,69.7%vs 49.2%;P=0.0012)呈显著相关.p57Kip2表达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在壶腹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p57Kip2失活不是一个早期基因事件,而是一个相对较晚的事件,与肿瘤的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Ki-67是反映壶腹癌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史亚洲;秦新裕;孙益红;沈坤堂;唐伟;幕内雅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