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艾滋病常见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统计学分析

郭晓辉;张丽;谢世平

关键词:艾滋病, 中医证候, 免疫, 统计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HIV/AIDS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 CD3+T、CD4+T、CD8+T)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对常见中医证型在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在被调查的252例HIV/AIDS患者中,职业主要是农民,243例(96.4%);民族大部分为汉族,250例(99.2%);男女比例为1:1.47;婚姻状况中以已婚为主,HIV/AIDS患者文化水平较低,以小学以下为主,感染途径主要是采供血;常见中医证型为肺脾气虚(29例)、气阴两虚证(19例)、肺气虚弱证(17例)、脾气亏虚证(13例);(2)常见中医证型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统计学分析:多组间在CD3+T、CD8+T计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平均秩次进一步推断,常见中医证型在CD3+T、CD8+T数量上从高到低均依次是肺气虚弱证、脾气亏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多组间在CD4+T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CD4+T的平均数上看从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弱证、脾气亏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结论 HIV/AIDS患者常见中医证型多组间的统计学分析,艾滋病患者有病位由浅入里,由单个脏腑累及多个脏腑,由气虚到气阴两虚的趋势。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阎洪臣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思路

    阎洪臣教授在临床上诊治疾病时,善于以经典理论为指导,在传统医学诊法、分析病机、确定治则及选方用药等方面,都以经典理论作为指导。从整体观念入手,谨守病机,掌握辨证论治精髓,突出中医治病特色。在辨证方面,他强调要抓主证,照顾兼证,区别类证。在处方用药方面,多从经典古方入手,用药多为常见之品,于平淡之中见疗效。通过运用经典与各代名家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治疗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和脊髓病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疗效。

    作者:王月;臧大伟;王健;阎洪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神经发生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其核心问题是神经元受损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的发展给脑缺血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即促进神经再生使脑缺血后神经缺失的修复成为可能。Toll样受体即 TLR ( Toll-like receptor,TLR)属于模式识别受体,是一类介导天然免疫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家族,在细胞活化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公认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调节。文章将对Toll样受体与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进展作一综述,将为探索中医药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提供依据。

    作者:罗琳;周赛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基于不同年龄层澳大利亚中医师注册的优势与问题探讨

    澳大利亚早在2012年7月1日,通过成立澳大利亚中医注册委员会(简称CMR委员会),开始对澳大利亚中医师进行统一注册、管理。就目前澳大利亚中医管理局进行当前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中医师注册标准实行的过程中,对当地中医药的发展起到双重作用,文章从不同年龄层中医注册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当前中医师注册的优势及问题。

    作者:潘淼;李雪梅;应森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张华东从肝肺气机论治干燥综合征经验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看来,是津液化生与运行敷布失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燥证”“燥毒”“燥痹”等范畴。张华东教授在治疗干燥综合征多年临床经验中,从肝肺气机论治是其特色之一,认为论治干燥综合征可从调理肝肺气机入手,肝肺气机升降失调引起气血津液盈亏、输布失常是本病发病的关键之一,治疗上应调理肝肺气机升降,平和气血津液输布。具体在临床辨证的分型中,有金亢制木、木火刑金、金不制木、金涸燎木、木枯扰金、金蒸木焖等等,实际中随证而治,广泛应用,疗效卓著。

    作者:桑永兵;刘颖;鲁构峰;赵瑞英;邓俊花;张华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韩延华治疗少弱精子症经验拾萃

    韩延华教授是龙江韩氏妇科流派主要传承人,其学术思想独树一帜,尤其在不孕不育诊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少弱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常见病症之一,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该病病因极其复杂,临床上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给患者精神及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痛苦。韩延华教授认为少弱精子症的发生不仅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常累及肝与脾,肾、肝、脾三脏生理上相互资助,病理上相互影响是导致少弱精子症的重要因素。临床以补肾、健脾、疏肝为用药原则,自拟经验方生精种玉汤,同时联合西药克罗米芬,生活中加以预防调护,疗效显著。

    作者:刘东阳;韩延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清热凉血解毒法对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肾损害的预防研究

    目的:采用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探讨一种有效防治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的2009-2013年门诊和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服用紫癜颗粒,2次/d,2包/次;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芦丁片、钙剂、扑尔敏,剂量按年龄、体重分别用药。治疗组患儿治疗期间若无腹痛、关节痛,则逐渐添加牛奶、鸡蛋、蔬菜及肉类,不需卧床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疗程均为2周,治疗2个疗程;观察中药清热凉血解毒法的临床疗效、尿常规异常例数;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 N-Acetyl-β-glu-cosaminase,NAG)、尿N-乙酰-β-半乳糖苷酶( N-Acetyl-β-Galactosidase,GAL)。结果治疗组有效35例(占77.78%),对照组有效26例(占57.7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尿常规异常例数明显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NAG和尿GA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尿NAG和尿GAL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减少尿常规异常例数的发生,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减少尿NAG、尿GAL,对紫癜性肾损害有一定预防作用。

    作者:王金菊;李玉;周晓莉;张晓强;张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研究进展

    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病的常见证型之一,以中风病恢复期、后遗症期多见。目前,针对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研究,一般认为,本病证可能存在实验室指标、影像及超声检查等方面的紊乱。目前中医治疗气虚血瘀中风病多采用补阳还五汤以达到益气活血的作用,其效应机制则是通过临床观察或采用复合法建立大鼠模型进行研究。文章将近十年有关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证候标准化研究、实验动物模型、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效应及效应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今后的研究思路提出建议。

    作者:董洪坦;李令康;贺立娟;王嘉麟;邢佳;赵振武;史华伟;韩刚;郭蓉娟;张允岭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论中医与藏医在文化要素上的交集

    中医与藏医在独立传承、相互融合与相互吸收的过程中,在文化要素上有着众多的交集。(一)历史背景的交集。从文化背景来看,相互交集的要素依次为佛家、道家和儒家。佛学已成为中医和藏医不少或缺的文化元素,今已很难人为去截然分开;道家养生文化早在西汉就传播到西藏腹地,并在理论、临床、养生、方药等方面有许多交集之处;儒家文化对中医与藏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前者是“面”的影响,后者是“点”的影响,其交集点主要集中在理论、临床、医德等方面。(二)理论体系的交集。在唐代之前,汉字文化圈所属的各个区域都没有的文字,汉字是传播文明广泛、重要和有影响力的载体。由于汉字文化圈的影响效应,中医与藏医在基础理论、病因学说、诊断方法、临床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的交集之处。(三)方药应用的交集。中医与藏医在处方、用药等方面的交集十分宽阔。第一,药性药理的交集。第二,临床用药的交集。中药与藏药千百年来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和相互交集的关系。第三,处方与成药的交集。中医与藏医都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药酒等治疗疾病的剂型,在遣方用药上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独到之处。从中医与藏医相互交集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是各兄弟民族大团结与大融合的过程。

    作者:李良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益气通脉胶囊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气通脉胶囊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理研究。方法选择SD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10只作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采用反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结合硝普钠降压法复制SD大鼠拟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后选存活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脑心通组和益气通脉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连续给药15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之后取大鼠脑的海马组织,提取蛋白测定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和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s Protein-200,NF200)的表达,以及测定大鼠海马组织NOS活性和NO含量。结果(1)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益气通脉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均高于模型组。(2)GAP43和NF200的表达:益气通脉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大于模型组。(3)益气通脉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的NOS活性和NO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益气通脉胶囊对脑缺血损伤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使神经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上调,降低大鼠海马组织NOS活性和NO含量。

    作者:彭涛;冯振宇;王永辉;周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朱氏盆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朱氏盆炎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朱氏盆炎汤)60例,对照组(妇科千金胶囊)52例,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体征变化以及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体征总有效率为72%、37%,疼痛总缓解率分别为94%、86%,两组总有效率、疼痛总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征、疼痛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氏盆炎汤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体征及疼痛程度。

    作者:谷灿灿;张静;胡国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TGF-β1/Smad通路在周期性牵张诱导大鼠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TGF-β1/Smad通路是否参与机械牵张促进大鼠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分成五组培养在细胞力学加载装置中,分别给予如下刺激:未加力组:不加力,培养条件同以下各组;加力1组:力学加载拉伸幅度10%,48 h;加力2组:力学加载拉伸48 h,幅度30%;④加力+抑制剂1组:先用10μmol/L LY2109761处理2 h后加力,力学加载拉伸幅度10%48 h;⑤加力+抑制剂2组:先用10μmol/L LY2109761处理2 h后加力,力学加载拉伸48 h,幅度30%。处理后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Ⅰ型和Ⅲ型胶原合成情况。结果与未加力组比较,加力1组和加力2组均有显著的促进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的作用,加力1组有显著的促进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合成的作用;与加力1组比较,加力+抑制剂1组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合成显著减少,与加力2组比较,加力+抑制剂2组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合成显著减少。结论周期性牵张刺激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的合成,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这种促进作用。

    作者:张义;由松;王文澜;车睿;郭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医方药“经-证-量-效-靶”归经假说的提出及其研究依据

    我们在归经模糊辨识过程中发现了经证关系,推测:量经关系是归经规律核心,重点研究了量经关系和归经本质规律及其量化思想。进而提出中医方药归经形成、应用和本质问题,通过推理和猜想提出解释该问题的“经-证-量-效-靶”归经假说,据此进行推理和初步确证。以系统研究中医方药归经规律,揭示其本质规律的科学原理,探究其形成规律的中医特色,总结其应用规律的临证特点,探讨新时代归经学说自主应用和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

    作者:李渡华;刘宇;王进;董尚朴;赵润生;支政;李芳;刘东艳;韩云鹏;李渡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络风宁0号方对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络风宁0号方不同配比对体外培养的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HCASMC)和内皮细胞( HCAEC)生长的影响及剂量依赖关系,明确中药复合物抗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中药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提供实验数据支持。方法用体外培养的HCASMC和HCAEC 3~5代,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选择抑制HCASMC生长,而对HCAEC无抑制作用的浓度范围(0.2~3.13 mg/ml)作为佳的水蛭素浓度与1μmol/L紫杉醇组成复合物干预两种细胞,培养48 h后用噻唑蓝比色试验( MTT法)测定各孔吸光值( A值),选择对HCASMC抑制程度大,而对HCAEC抑制程度小且与单用紫杉醇比较能大程度减轻对HCAEC抑制作用的浓度作为络风宁0号方的佳配比。结果在对HCAEC增殖的影响方面,复合药物组与单药紫杉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HCASMC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紫杉醇组( P﹤0.05),且1μmol/L紫杉醇+0.39 mg/ml水蛭素组可明显降低单药紫杉醇对HCAEC的抑制率。结论选择1μmol/L紫杉醇+0.39 mg/ml水蛭素作为络风宁0号方的佳配比,可大限度抑制HCASMC增殖的同时对HCAEC有小的抑制作用,具备抗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新型中药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红梅;王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益气化痰祛瘀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祛瘀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3-2014年中医老年科收治的40例气虚痰瘀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予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化痰祛瘀方口服。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结果。结果两组治疗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化痰祛瘀方对气虚痰瘀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气情况和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志刚;李泽庚;童佳兵;杨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雾化吸入中药组方辅助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雾化吸入在辅助治疗耐药肺结核中的作用与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在河北省胸科医院诊治的耐药肺结核18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A组)、治疗2组(B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60例。A组采取氧驱动雾化吸入中药汤剂(抗痨汤Ⅰ号)联合常规治疗,B组采取氧驱动雾化吸入中药汤剂(抗痨汤Ⅱ号)联合常规治疗;C组采取单纯常规治疗,对3组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B组、C组第8周末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8.4%、98.3%、93.4%;痰菌转阴率分别为A组为78.3%、B组为81.7%、C组61.7%;病灶吸收好转率A组为96.7%、B组为100.0%、C组为85.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辅以雾化吸入中药复方治疗耐药性肺结核,有助于较快地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菌转阴时间,加速病灶吸收,雾化吸入中草药组方可作为辅助治疗耐药肺结核的方法之一。

    作者:董书梅;赵良义;闫宝环;孟翠华;钟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安全性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沉等炎症指标水平,咳嗽、发热、肺部湿啰音等消失时间,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更为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玲;宋涛;隋勇;肖铮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裴正学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ITP)以皮肤黏膜散在出血点、瘀斑为特征,临床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西医对此病之治疗常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但因其毒副作用大、并发症多,易导致患者产生依赖,且停药后大部分患者病情复发,故临床疗效不尽人意。裴正学教授经50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类疾病积累了丰富经验,根据病因病机和每位患者不同临床证候灵活辨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之法,治疗方法独具特色,临床每遇此类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何红珍;党芸芝;魏文婷;冯小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述评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复杂,远期预后不良。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戒酒、营养支持、保肝及对症改善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等措施。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很多局限。而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既注重微观辨病,又注重宏观把握。处方用药不仅仅关注异常理化指标和疾病本身,更关注患病的人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从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疗效分析显示,中医药在降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面疗效确切,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抗脂肪变性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文章将从辨证论治、基本方、自拟方、中成药、单味药及有效成分等方面分别阐述,拟为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提供参考。

    作者:庞树朝;郭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丹参对妊娠晚期特发性临界羊水过少的围产期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治疗妊娠晚期特发性临界性羊水过少的围产期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的方法将77名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采用静脉补液的方法,每日静脉输液2000 ml。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液4 ml加入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1500 ml液体静脉滴注,1次/d。连续7 d为1个疗程。观察羊水指数、脐动脉S/D、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情况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羊水指数较治疗前增加,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虽然比治疗前羊水指数的平均值增加,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脐动脉S/D值较治疗前下降,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剖宫产比率为30.1%,对照组为55.3%;治疗组发生胎儿轻度以上窒息的有6例(15.4%),对照组有12例(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085±277)g,对照组为(2858±33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发生产后出血。两组在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丹参对治疗妊娠晚期特发性羊水过少有一定疗效,并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

    作者:赵慧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591例支气管哮喘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为儿童哮喘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591例非急性发作期儿童支气管哮喘病例进行中医体质学分析。结果非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单一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前五位分别是特禀质(25.2%)、气虚质(24.2%)、阳虚质(21.0%)、痰湿质(13.7%)和湿热质(5.8%),共占总数的89.8%,不同性别与年龄段对此分布特点无显著影响;但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平和质、阴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所占比例似有所增加的趋势,而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则有呈减少趋势。591例受调查儿童中单一体质类型仅占31.0%,包含2种体质类型的复合体质类型占总数38.7%,包含3种体质类型的占18.8%,包含4种体质类型的占10.3%。结论非急性发作期的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单一中医体质类型以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为常见,多数患儿是以复合体质类型呈现;部分体质类型可能随年龄逐渐增加而变化。

    作者:刘映玲;郑艳萍;黄慧芳;侯梦晓;廖颖钊;郑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