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治疗肥胖及其伴随疾病的药物性肝损害

茅益民;陆伦根

关键词:药物治疗, 肥胖, 伴随疾病, 肝脏毒性, 抗高血压药, 心血管疾病, 口服降糖药, 人类健康, 降血脂药, 健康问题, 高脂血症, 特异性, 糖尿病, 预测
摘要:肥胖是影响人类健康、加重社会负担的全球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其伴随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目前,针对肥胖及其伴随疾病的药物治疗与日俱增,这些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降血脂药、抗高血压药及治疗肥胖药物[1].然而,许多药物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肝脏毒性,广义上,这种药物引起的肝脏毒性可分为无法预料、特异性和可预测的固有毒性.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丹参、银杏叶提取物合用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本文就丹参、银杏叶提取物合用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作一探讨.材料和方法一、动物SD雄性大鼠70只,体重(200±20)g,购于南京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作者:钟树志;刘锡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集束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集束射频治疗是近年引进的一项治疗肝癌的新技术,自2001年3月以来,我们尝试应用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力强;任永强;熊锦华;胡大荣;闻炜;王帅;张成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记分对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的预测

    我们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记分系统预测113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死亡情况,并与Child-Pugh评分系统作比较,旨在明确在评价重型肝炎预后方面两者的优缺点.

    作者:沈美龙;张一;钟渊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诊断门脉高压性腹水价值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是国外用于鉴别腹水的重要方法[1],国内开展较少.本研究收集我院1年来所有住院腹水患者,对其进行血清SAAG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永革;刘颖翰;唐天弼;范荣;朱宏;张舂泽;高荷;刘文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我们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进行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对29例患者应用血浆置换(PE)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尹有美;庞晓鹰;于立新;咸建春;王开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处理--美国肝病学会的推荐意见

    编者按:近美国肝病学会公布了对急性肝衰竭的推荐意见(载于Hepatology 2005,41(5):1178-1193)很有参考价值.鉴于北美和欧洲近年来由于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衰竭的发生率减少,而药物导致的肝衰竭在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该推荐意见中占有相当篇幅.但该推荐意见对于临床实践仍有较普遍的指导价值.本刊对此作简要介绍,读者可仔细阅读全文,结合具体情况加以采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前世界范围内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较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丙氨酸转氨酶(ALT)反复异常是其特征.我们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素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三种人工肝疗法对重型肝炎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和比较血浆置换(PE)、血浆吸附(PA)、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不同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前后重型肝炎患者血电解质的变化,并分析原因以减少不良反应.方法68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行PE、PA、HP+HD治疗共135次,在每次治疗前后取血测K+、Na+、Cl-、HCO3-、Ca2+,比较它们在ALSS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68例患者行人工肝治疗后症状及肝功能均明显改善,比较每次治疗后与治疗前结果显示,PE组Ca2+下降(P<0.01),Na+和HCO3-升高(P均<0.05);HP+HD组K+下降(P<0.05),其余电解质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不同人工肝疗法引起血电解质的变化不同,以上不良反应可通过相应措施预防或减轻,以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作者:王宝华;宋树芬;代学琴;高晓卡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特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组肝脏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等一系列改变.肥胖和糖尿病是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NAFLD特别是NASH患者通常伴有胰岛素抵抗(IR)和代谢综合征,IR可能为联系NAFLD病因和临床特征之间的桥梁.

    作者:李锋;范建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本文报道拉米夫定治疗早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观察结果.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32例为我院1999年10月至2000年11月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38~57岁,均使用拉米夫定(贺普丁)治疗,以同期住院的未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9~59岁,所选病例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且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60%,血清ALT及AST可轻度升高,可有门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可有轻度脾功能亢进表现,但血白细胞仍>3.5×109/L,血小板>80×109/L.

    作者:王明;黄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缬沙坦对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Ⅰ型(AT1)受体阻断剂对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以大剂量和普通剂量缬沙坦干预,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胶原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核因子(NF)kB p65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胶原面积显著减少,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纤维化程度也明显改善;模型组α-SMA、TGF-β1、NFkB p65表达增强(P<0.05),缬沙坦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模型组和大剂量组α-SMA分别为19.68±1.28和8.66±1.72,TGF-β1分别为22.36±4.77和9.95±2.28,NFkB p65分别为30.31±4.16和19.80±1.96(均为面密度值,P<0.05).结论缬沙坦能明显抑制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降低TGF-β1、NFkB p65等表达有关.

    作者:潘亮;杨大明;施公胜;张彦亮;张弘;魏群;李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药物性肝炎52例临床分析

    我们对2003年1月至2004年9月我院确诊的5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利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炎有足够的认识,并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曦;梁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的肝脏损伤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该实验模型的肝脏损伤,并探讨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一、动物模型制备16只雄性SD大鼠,体重245~275 g,购自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中心,在本院实验动物中心饲养,实验动物自由进食和饮水,每笼4只饲养.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及对照组(6只).

    作者:田丽艳;范建高;钱燕;蔡晓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毒素型及免疫型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定位及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免疫诱导型及四氯化碳(CCl4)毒素诱导型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定位及表达状态的差异.方法分别以20%人血白蛋白进行免疫攻击和CCl4毒素攻击大鼠,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肝组织进行H-E、V-G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研究TIMP-1、TIMP-2蛋白及mRNA定位及表达状态.结果造模结束后,免疫诱导型模型肝组织病理改变具有进行性加重趋势,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高、持续时间长;而毒素诱导型模型具有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弱、肝纤维化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免疫诱导实验组肝脏中TIMP-1、TIMP-2相关抗原表达在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汇管区及纤维间隔中明显,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胞质中,未见细胞核表达.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亦相似.结论毒素诱导型肝纤维化模型自然吸收较快,不利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的观察;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模型自然吸收时间较慢,且在造模结束后1~3个月有逐渐加重趋势,有利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观察及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作者:聂青和;谢玉梅;周永兴;罗新栋;罗红;程勇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YMDD变异临床相关因素的研究

    3年来我们用拉米夫定(LM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213例,对其中HBV YMDD变异52例进行跟踪观察,以探讨LMV治疗慢性乙肝患者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引起同行重视.

    作者:张友定;徐朝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防治化疗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乙型肝炎再活动

    HBsAg阳性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有21%~53%发生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再活动,死亡率达4%~41%[1].拉米夫定可有效防治化疗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乙型肝炎再活动.

    作者:张福奎;贾继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乙醇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体外研究

    随着乙醇消耗的增多,乙醇对肝脏的损害日渐突出,但乙醇性肝损伤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为此,建立乙醇性肝损伤细胞培养模型,进一步从细胞水平研究乙醇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作者:戴宁;曾民德;李继强;陆伦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减肥手术对肝病的影响

    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减肥则可改善甚至逆转NAFLD,对于重度肥胖者减肥手术对肝病的影响尤其明显[1].

    作者:蔡晓波;李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肝功能衰竭脑水肿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常因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预后凶险,脑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颅内压(1CP)增高、脑疝形成是ALF首位死因.ALF脑水肿机制仍未阐明,星形胶质细胞(AS)总体积占脑组织的50%,ALF脑水肿是以AS肿胀为特征的细胞性水肿.研究表明,脑氨代谢造成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细胞容量调节改变,以及脑血流自主调节削弱参与ALF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宋正己;杨晋辉;尤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