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毒素型及免疫型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定位及表达差异

聂青和;谢玉梅;周永兴;罗新栋;罗红;程勇前

关键词:肝纤维化, 免疫诱导型, 毒素诱导型,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动物模型
摘要: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免疫诱导型及四氯化碳(CCl4)毒素诱导型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定位及表达状态的差异.方法分别以20%人血白蛋白进行免疫攻击和CCl4毒素攻击大鼠,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肝组织进行H-E、V-G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研究TIMP-1、TIMP-2蛋白及mRNA定位及表达状态.结果造模结束后,免疫诱导型模型肝组织病理改变具有进行性加重趋势,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高、持续时间长;而毒素诱导型模型具有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弱、肝纤维化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免疫诱导实验组肝脏中TIMP-1、TIMP-2相关抗原表达在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汇管区及纤维间隔中明显,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胞质中,未见细胞核表达.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亦相似.结论毒素诱导型肝纤维化模型自然吸收较快,不利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的观察;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模型自然吸收时间较慢,且在造模结束后1~3个月有逐渐加重趋势,有利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观察及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肝脏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肝功能衰竭脑水肿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常因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预后凶险,脑水肿是常见的并发症,颅内压(1CP)增高、脑疝形成是ALF首位死因.ALF脑水肿机制仍未阐明,星形胶质细胞(AS)总体积占脑组织的50%,ALF脑水肿是以AS肿胀为特征的细胞性水肿.研究表明,脑氨代谢造成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细胞容量调节改变,以及脑血流自主调节削弱参与ALF脑水肿的形成.

    作者:宋正己;杨晋辉;尤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中甘氨酸对肝组织脂多糖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慢性肝病发展过程中常伴有肠源性内毒素(ET)血症,内毒素是慢性肝病病变持续与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肠源性ET血症是延缓或减轻慢性肝病发展的关键之一.据报道甘氨酸(Gly)具有拮抗ET作用[1],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我们通过观察Gly对肝组织中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拮抗ET的机制.

    作者:刘近春;韩德五;许瑞龄;赵元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内皮素及其转化酶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血内皮素(ET-1)含量和肝脏前内皮素原(ppET-1)和内皮素转化酶(ECE)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期对其在门脉高压中动态变化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通过四氯化碳(CCl4)介导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放免法检测ET-1,半定量RT-PCR法观察不同时期肝组织中ppET-1和ECE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外周血ET-1含量和肝脏ppET-1的表达分别从第8周和第6周开始显著升高,且ET-1的升高与门脉高压形成呈显著相关,而肝脏中ECE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中ET-1含量的增高和肝脏中ppET-1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许夕海;陈澍;卢清;施光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氟他胺引起暴发性肝衰竭一例

    患者男,78岁,因乏力,纳差,腹胀2周,伴恶心,眼黄,尿黄进行性加重1周入院.患者2003年7月初开始无诱因逐渐出现乏力,纳差,厌油腻,腹胀不适,并进行性加重,1周后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呈茶色.无皮肤瘙痒,无发热,无腹痛、腹泻,无皮疹,无白陶土样大便,无恶心、呕吐.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病前明显不洁饮食及生食海鲜史,否认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

    作者:辛海光;张瑞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干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3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各12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另设6只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从高脂饮食第4周起在饮水中加用二甲双胍(每天250 mg/kg).所有大鼠均于实验24周后处死,进行血清生化和肝脏组织学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肝脏指数和腹腔脂肪含量显著减少(P均<0.001),且体重呈下降趋势;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162.45±11.2)U/L比(115.9±29.3)U/L,P=0.01]、三酰甘油(1.10±0.24比0.75±0.30,P=0.01)水平显著下降;治疗组肝脏组织学炎症评分(1.20±1.14比4.83±1.05,P<0.01)和肝纤维化评分(0.70±0.48比1.42±0.45,P<0.05)显著下降,伴肝脂肪变程度减轻(P<0.05).结论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程度,伴肝重、腹部脂肪含量及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下降.

    作者:丁晓东;范建高;王国良;徐正婕;郑晓英;田丽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丹参、银杏叶提取物合用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本文就丹参、银杏叶提取物合用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作一探讨.材料和方法一、动物SD雄性大鼠70只,体重(200±20)g,购于南京药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作者:钟树志;刘锡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阿德福韦用于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体会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抑制病毒迅速,疗效好等优点,但随着拉米夫定疗程的延长,逐年升高的YMDD耐药变异,给持续有效的治疗带来不少麻烦.阿德福韦的上市为治疗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现就阿德福韦治疗4例拉米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罗生强;高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61例肝病患者败血症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肝病患者败血症的菌群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4年来血培养阳性的肝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61例败血症患者共检出细菌175株.革兰阴性菌128株,占73.7%,其中大肠杆菌占28.6%;革兰阳性菌44株,占25.1%;真菌3株,占1.7%.结论我院肝病患者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治疗宜首选第3代头孢菌素,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应首选泰能.治疗革兰阳性菌的佳抗生素为万古霉素.

    作者:王晓峰;程勇前;曲芬;王晓霞;龙素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观察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占肝硬化住院病人的30%~50%.本文对肝硬化腹水病人并发SBP和未并发SBP的单纯肝硬化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作者:覃后继;何延专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集束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集束射频治疗是近年引进的一项治疗肝癌的新技术,自2001年3月以来,我们尝试应用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陈力强;任永强;熊锦华;胡大荣;闻炜;王帅;张成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缬沙坦对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Ⅰ型(AT1)受体阻断剂对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猪血清诱导建立肝纤维化模型,以大剂量和普通剂量缬沙坦干预,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胶原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核因子(NF)kB p65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胶原面积显著减少,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纤维化程度也明显改善;模型组α-SMA、TGF-β1、NFkB p65表达增强(P<0.05),缬沙坦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模型组和大剂量组α-SMA分别为19.68±1.28和8.66±1.72,TGF-β1分别为22.36±4.77和9.95±2.28,NFkB p65分别为30.31±4.16和19.80±1.96(均为面密度值,P<0.05).结论缬沙坦能明显抑制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发生,可能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降低TGF-β1、NFkB p65等表达有关.

    作者:潘亮;杨大明;施公胜;张彦亮;张弘;魏群;李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糖低于正常值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住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对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做动态分析.结果92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空腹血糖低于正常67例(72.8%),其中死亡56例(68.7%),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的发生率较高.动态分析空腹血糖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有三种形式,空腹血糖持续多次减低患者死亡率亦较高.空腹血糖减低患者中,仅部分呈典型低血糖症表现,死亡率高.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常并发空腹血糖减低者的死亡率高.在积极综合治疗后,持续多次空腹血糖减低患者死亡率较高.呈低血糖症患者死亡率高.血糖减低的治疗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个体化原则.

    作者:洪尚游;万谟彬;赵汉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抗病毒药物疗效

    为了提高α-干扰素(IFN)及拉米夫定(LAM)两种抗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治疗应答率,我们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血清含量的病人分组治疗,发现各组疗效有明显差异.

    作者:巨立中;聂庆平;顾三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记分对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的预测

    我们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记分系统预测113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死亡情况,并与Child-Pugh评分系统作比较,旨在明确在评价重型肝炎预后方面两者的优缺点.

    作者:沈美龙;张一;钟渊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前世界范围内1.7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较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丙氨酸转氨酶(ALT)反复异常是其特征.我们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素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脾脏厚度变化对食管静脉曲张的评价

    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脾脏厚度增加及食管静脉曲张(OV)等门脉高压症候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及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来预测OV情况.

    作者:姚建华;陈正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转化生长因子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检测

    测定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变化,可为临床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叶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毒素型及免疫型大鼠纤维化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定位及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免疫诱导型及四氯化碳(CCl4)毒素诱导型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定位及表达状态的差异.方法分别以20%人血白蛋白进行免疫攻击和CCl4毒素攻击大鼠,造模结束后对大鼠肝组织进行H-E、V-G染色及电镜观察;同时研究TIMP-1、TIMP-2蛋白及mRNA定位及表达状态.结果造模结束后,免疫诱导型模型肝组织病理改变具有进行性加重趋势,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高、持续时间长;而毒素诱导型模型具有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强度弱、肝纤维化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免疫诱导实验组肝脏中TIMP-1、TIMP-2相关抗原表达在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以汇管区及纤维间隔中明显,阳性信号位于细胞胞质中,未见细胞核表达.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亦相似.结论毒素诱导型肝纤维化模型自然吸收较快,不利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的观察;免疫诱导型肝纤维化模型自然吸收时间较慢,且在造模结束后1~3个月有逐渐加重趋势,有利于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观察及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作者:聂青和;谢玉梅;周永兴;罗新栋;罗红;程勇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大鼠肝星状细胞表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其自反馈调节作用

    目的明确大鼠肝星状细胞是否表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全部成分及其在肝星状细胞激活过程中的变化;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对肝星状细胞合成RAAS的反馈调节作用;探讨依那普利和氯沙坦对此系统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原位酶灌注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分别在培养第2、4、7天收集上清液,传代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并用不同浓度依那普利和氯沙坦进行干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紫外光法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RT-PCR法检测RAAS各成分mRNA表达.结果肝星状细胞表达RAAS所有成分mRNA.在肝星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肾素活性(0.56±0.23)ng·h-1·106细胞-1.血管紧张素Ⅱ(48.79±14.54)Pg/105细胞和醛固酮(22.75±4.35)pg/105细胞,并随肝星状细胞激活升高.依那普利可抑制肝星状细胞表达RAAS;血管紧张素Ⅱ能正反馈调节星状细胞表达RAAS,这种作用可被氯沙坦阻断.结论大鼠肝星状细胞能表达RAAS,并随其激活而升高.RAAS具有自身正反馈调节作用,可被依那普利和氯沙坦阻断.

    作者:张晶;李定国;刘清华;尤汉宁;宗春华;陆汉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学评价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学价值.方法运用临床试验和相关文献资料,采用Markov模型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与安慰剂相比,拉米夫定每延长1年寿命,所需医疗费用在25 000元以下,疗程较长者的拉米夫定治疗与疗程较短者相比,每延长1年寿命所需的医疗费用在38 500元以下.结论拉米夫定具有成本效果,疗程越长,成本效果越好.

    作者:陈文;卢宪中;陈慧云;黄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脏杂志

肝脏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上海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