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五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暨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

关键词:现代医学, 学术大会, 中西医结合, 结合防治, 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专业委员会, 贵州省, 果洛藏族自治州, 复旦大学, 应用技术, 计划生育, 青海省, 黔西南, 管理局, 弘扬民族传统, 自治区, 云南, 医学专科学校, 卫生
摘要:为促进各民族传统医学相互之间及与现代医学的比较、继承、发展与融合,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医学文化,发扬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整合在诊治疾病方面的优势,扩大中国传统医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由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贵阳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维吾尔医药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蒙中医药管理局、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伊斯兰医学与回医药相关研究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藏医药专业委员会、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喜马拉雅藏医药学会、青海省回医药研究会、青海新思路回医药研究院、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云南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承办的“第五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暨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8月25日-28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召开。
世界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电鍉针循经感传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机制探析

    目的::观察电鍉针循经感传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探讨。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0例偏头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电鍉针非经非穴,观察组采用电鍉针循经感传手法,治疗1次/d,约30 min/次,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四周,治疗第2周、第4周时比较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天数、McGill疼痛评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BDNF浓度变化。结果:1)治疗2周后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McGill疼痛评分、明显减少、头痛天数较治疗前缩短,此时2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述治疗继续改善,此时观察组改善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3)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P<0.05)。结论:电鍉针循经感传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且具有明显持续效应,这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BDNF有关。

    作者:谢佳更;王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高思华教授血府逐瘀汤治验4则

    血府逐瘀汤始载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具有调气活血功效,是临床祛瘀的常用方剂,现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高思华教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黄褐斑、失眠、抑郁症、闭经的4则医案充分体现其临证用方谨守病机,随证施治的诊疗特色。

    作者:左加成;于娜;赵丹丹;安宏;马越;穆倩倩;张毅;莫芳芳;高思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稳心汤的急性毒理实验研究

    目的::稳心汤是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观察稳心汤的急性毒性,以评估其安全性。方法:以稳心汤的大给药浓度(5.2 g/mL)及大给药体积(0.7 L/20 g·次)予小鼠灌胃,分别于24 h内分3次灌胃,连续观察2周。详细记录实验小鼠的外观、行为、一般状态、呼吸、中毒反应及死亡状况;每天记录存活实验小鼠的体重及饲料量。实验结束后抽血检测肝肾功能。结果:实验小鼠灌胃稳心汤3次/d,大给药量为425 g/kg,未发现显著的急性毒性反应,肝肾功能检测亦未有异常异常。结论:稳心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段练;熊兴江;李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部分机制。方法:将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8月6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使用参苓白术散将常规组(31例)及中药组(29例),2组均接受含铂两药联合化疗,唑来磷酸4 mg+0.9%NaCl 100 mL静脉滴注,每3周1次,连续治疗15周。中药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味,1剂/d,连续治疗15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骨痛、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的变化。结果:1)经过治疗后2组骨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其中中药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与常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过程中发现中药组发生SREs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中文全称,然后在其后括号内注明中文缩略语、英文全称及英文缩略语,三者间用“,”分开。的时间明显较常规组延长,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39,P=0.034<0.05)。中药组SREs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1<0.05)。3)经过治疗后2组Th17细胞百分比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其中中药组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明显缓解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从而促进免疫能力表达有关。

    作者:罗悦琼;李琦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古医籍医案考察的湿热体质的辨识与诊疗模式研究

    目的::考察古医籍医案中湿热体质的辨识与诊疗模式,为现代临床湿热体质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医案中体质、病名、证候、诊疗模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在古医籍医案中,共发现有体质医案1474则,湿热体质医案76则,占体质医案总数的5.15%;2)湿热体质医案中涉及疾病48种、证候6种;3)在诊疗模式统计中,以单纯辨体论治所占比例大,为77.63%,其他为辨体结合辨病和(或)辨证论治者。结论:1)湿热体质医案在古医籍医案中占有一定比例,虽然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已发生变化,但对湿热体质的研究依然十分重要。2)证实湿热体质是痢疾、痹证、淋证等多种疾病“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3)湿热体质医案中存在多种诊疗模式,以辨体论治为主,也有结合辨病及辨证论治者。

    作者:英孝;倪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夏枯草抗疱疹病毒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

    目的::优化夏枯草抗疱疹病毒多糖的提取及纯化工艺,为新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多糖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夏枯草多糖提取过程中的提取次数,加水倍量及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以多糖含量及体外抗单纯性疱疹病毒I型(HSV-1)活性为考察指标,对超滤和醇沉两种纯化技术进行比较。结果:优水提工艺为第1次加水14倍,第2、3次加水12倍,提取3次,每次提取时间1.5 h;采用超滤和醇沉两种技术分别纯化所得多糖。通过MTT法测得醇沉多糖和超滤多糖抑制HSV-1的IC50分别为(93.99±13.12)μg/mL和(51.35±15.30)μg/mL,结果表明超滤技术制备的多糖提取物抗单纯性疱疹病毒活性显著高于醇沉技术。结论:采用超滤技术制备的夏枯草多糖具有较高的含量及抗单纯性疱疹病毒活性,可作为夏枯草多糖开发新药的纯化工艺。

    作者:孔思远;吴蓉;蔡双璠;谭红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三七总皂苷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含水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含水量的影响。方法:实验用健康Sprague-Dawley( SD)同系雄性大鼠350只,体重230~250 g,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简称CG),模型组(简称MG),用药组(简称TG)3个组,每组分6 h、24 h、48 h、72 h、7 d,5个时间点。造模用Ⅳ型胶原酶注入尾壳核,治疗组给予三七总皂苷腹腔注射,1次/d。在相应时间点,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对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结果:各时间点MG mNSS和CG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6 h外,各时间点MG和TG比,TG mNSS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MG脑含水量和CG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6 h、7 d外,各时间点MG和TG比,TG脑含水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出血模型组中,6 h开始, mNSS和脑含水量明显增高,到48 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三七总皂苷可以明显下调 mNSS评分和脑含水量。

    作者:赵雪松;樊永平;陈志刚;高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丹栀逍遥散加减对肝郁气滞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加减对肝郁气滞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其与HIF-1/VEGF/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性探讨。方法:将42例肝郁气滞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降眼压药物口服,对照组予降眼压药物,观察2组治疗4周后眼压、视力、视野、新生血管回退情况等;应用Western Blot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HIF-1a、VEGF、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2组经不同方法治疗4周后眼压、视力、视野、新生血管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丹栀逍遥散加减口服治疗与对照组比较,HIF-1a、VEGF、Notch1的蛋白表达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视野,促使新生血管消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VEGF/Notch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作者:段颖;张淑清;于俊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世界中联男科专委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合肥召开

    2016年6月24日,世界中联男科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在合肥市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寿胎II号协定方联合黄体酮辨治肾虚型胎动不安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寿胎II号协定方联合黄体酮辨治肾虚型胎动不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肾虚型胎动不安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黄体酮肌肉注射,观察组则联合给予寿胎II号协定方内服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监测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变化,随访统计患者的分娩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0.9%高于对照组患者74.5%( P<0.05);观察组患者的腰酸、腹痛、小腹下坠、阴道少量下血等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患者,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β-HCG、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寿胎II号协定方联合黄体酮辨治肾虚型胎动不安患者疗效肯定,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保胎成功率,其机制与提高血清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是中西医结合保胎效果的突出体现,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宋家欣;吴丹;王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世界中医药》杂志中药研究栏目征稿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世界中联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蒙医药论坛隆重召开

    2016年7月20-22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蒙医药论坛在内蒙古通辽隆重召开。来自日本明治药科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第十三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大洋洲·2016)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医药大会是全球中医药领域规模大、参与广、层次高的学术盛会。至今已在中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澳门、澳大利亚、荷兰、英国、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成功举办了十二届。第十二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期间首次举办“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系列活动,为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作者:世界中医药大会组委会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六味地黄汤加减结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结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糖、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120例确诊为肝肾亏虚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联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入院确诊后即给予六味地黄汤口服治疗,2次/d,早晚各1次,7 d/疗程,2组均给予治疗至分娩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结合胰岛素能有效的控制肝肾亏虚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血糖,并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剖宫产率,同时能降低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渠媛;康文艳;武淑霞;管贺;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分类与可持续利用

    对中国藤黄属植物的种类、分类、资源分布及其利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其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就科学地解决药用物种的保护与药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国藤黄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李西林;张红梅;谭红胜;郑赵情;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基于聚类分析探究中药复方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用药规律

    目的::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用药规律,探索名家经验整理方法。方法:临床应用治疗IPF的中药复方65首,选取记录频次≥4次的高频药物共43味药中药,对所选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后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补血药、补阴药为中药复方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常用配伍药类。结论:聚类分析客观反映了临床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通络为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刘耸峰;吕晓东;庞立健;刘创;郑炜东;臧凝子;滑振;赵仲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Guttiferone K抑制静止期前列腺癌细胞重新激活的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从云南藤黄( Garcinia yunnanensis)中提取分离得到的PPAPs( 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类化合物Guttiferone K( GUTK)对人静止期前列腺癌LNCaP细胞重新激活的影响。方法: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去除血清培养7d诱导其进入静止期,通过再次加入血清培养使其重新激活进入细胞周期,同时给予GUTK进行干预。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 Ki-67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 PI 染色的流式分析法和 EdU Incorporation 法检测GUTK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clin D1/3、CDK4/6和E2F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GUTK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静止期LNCaP细胞的再次增殖并阻止静止期LNCaP细胞重新进入S期;GUTK在静止期LN-CaP细胞激活的早期明显下调了Cyclin D1/3、CDK4/6和E2F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从云南藤黄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合物GUTK能够抑制人静止期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重新激活,具有潜在的延缓前列腺癌病情发展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作者:席志超;姚睦;李洋;蔡双璠;吴蓉;劳远至;董其瀚;徐宏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黄芪胶囊对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自身免疫性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胶囊对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的影响。方法:60例确诊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仅予低碘饮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胶囊治疗,疗程12周。观察TPOAb、TgAb、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的变化,评价疗效。结果:在降低TPOAb、TgAb水平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组治疗前后TPOAb、TgAb下降的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FT3、FT4、TSH2组治疗前后变化及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黄芪胶囊能降低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TPOAb、TgAb的水平,改善甲状腺自身免疫反应,临床疗效良好,无不良反应。

    作者:章丽琼;陆灏;徐佩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灌肠干预(Ⅲ型)前列腺炎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相关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对于(Ⅲ型)前列腺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0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及常规西药治疗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治疗组),评价2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前列腺液白细胞、卵磷脂小体含量及血清中雌二醇( E2)、睾酮( T)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t=4.2425,P<0.05);2组前列腺液白细胞、卵磷脂小体含量及血清E2、T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可有效提高(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性激素水平。

    作者:万水;王玉清;贺明盟;耿勇;谷炎;周发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为本病的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40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Hp阳性组161例,Hp阴性组247例,采用证素辨证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比较2组中常见的病位病性,探讨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特点。结果:1)Hp阳性组的证素特点: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常涉及气滞、热、湿、阴虚、痰、阳虚、气虚。 Hp阴性组的证素特点: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病性证素常涉及热、气滞、湿、阴虚、痰、气虚、阳虚。2)2组证素频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湿证素积分高于Hp阳性组(P=0.036<0.05),其余各证素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位主要在胃、脾、肝;病性上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主,病性气滞与湿热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理因素。2)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点无明显差异,证素分布与Hp感染无明显关系。

    作者:万信;梁丽丽;郭森仁;林雪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世界中医药杂志

世界中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