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梅;郑淑云;张峰;金会文;刘慧瑜;刘会彬;陈玉欣;杨明霞;盛宇;刘洪君
目的: 构建SD大鼠全层组织工程皮肤,观察其在修复SD大鼠创面中的作用.方法: 将分离、培养的SD乳鼠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种植于以牛I型胶原所构建的胶原海绵真皮支架两侧,构建出组织工程皮肤.分别观察自体皮肤、油纱布、组织工程皮肤覆盖SD大鼠皮肤缺损的愈合情况.第7、10、15 d取创面皮肤标本行HE染色,组织工程皮肤再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构建的SD大鼠全层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大鼠创面后,无出血、感染、坏死等不良反应,愈后良好.FN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结论: 动物实验模型表明,以胶原海绵为真皮支架的组织工程皮肤是一种良好的皮肤替代物,可用于修复动物全层皮肤缺损.
作者:韩跃东;刘玲;何黎;顾华;金以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麻风病免疫反应的研究在近20年来有重要进展.本文仅就近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分子水平上的证据作一扼要介绍.
作者:吴勤学;王洪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角质形成细胞维A酸受体的基础表达,及芳维A酸氨丁三醇(FY-10)和阿维A酸(acitretin)对角质形成细胞维A酸受体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为对象,不同浓度的FY-10或acitretin处理不同时间后,用RT-PCR测定各处理组RARα、RARβ、RARγ mRNA水平.结果: HaCaT细胞中RARγ表达高,RARβ表达量低;不同浓度的FY-10及acitretin对HaCaT细胞RARα、RARβ、RARγ转录水平无影响,亦不存在时间依赖性.结论: 角质形成细胞HaCaT均表达RARα、RARβ、RARγ,且此三种受体的转录水平不受芳维A酸氨丁三醇及阿维A酸影响.
作者:杨宇光;张妲;邹先彪;顾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ymphogranuloma venereum, LGV)近年来国内少数有报道.现报道1例.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农民,有性乱史.因腹股沟溃疡、瘘管7个月余,于2006年4月来门诊就诊.
作者:张民夫;张明;姜萍;梁明;王延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因为耳机与外耳道皮肤紧密接触,并有一定的摩擦,长期使用可以对一部分人尤其是有过敏体质的人产生外耳道及耳廓皮肤接触性皮炎.为了解耳机引起外耳接触性皮炎的情况,作者收集本院皮肤科门诊的相关病例372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素英;张绪春;张成勤;李双;张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出生时双手指甲全白至今未愈,于2007年8月15日来诊.患者出生时,指、趾甲全部白色,7岁时因外伤右手第二指行拔甲术,18岁时趾甲恢复正常颜色.
作者:马伟元;陶书杰;王晓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本组患者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眼睑结节型基底细胞癌,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而且通过2年的随访,患者皮损未见复发.临床资料眼睑基底细胞癌的诊断参照文献[1],4例患者为我院皮肤科2004~2005年门诊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51~73岁,平均64.6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4.8个月;2例位于内眦,接近泪囊处,1例位于外眦接近眼角处,1例位于上眼睑.
作者:彭军;叶文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黑素瘤抑制性活性蛋白(MIA)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以及作用.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对38例恶性黑素瘤石蜡标本以及32例色素痣石蜡标本检测MIA及MMP-9表达水平.结果: MIA在所有色素痣中表达阴性,而在原位黑素瘤、侵袭性黑素瘤、有淋巴结转移恶性黑素瘤、无淋巴结转移恶性黑素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4%,91.6%、94.1%、42.8%,MMP-9在恶性黑素瘤阳性表达率为71.1%,MIA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IA在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MIA有可能成为临床诊断、治疗恶性黑素瘤的有力靶点.
作者:钱悦;梁少姗;陈思远;涂亚庭;冯爱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IL-23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人表皮组、银屑病皮损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中角质形成细胞,给予混合刺激物处理.用RT-PCR方法比较培养的上述各组角质形成细胞在刺激后IL-23 p19亚单位的mRNA水平,并用ELISA方法检测刺激前后培养液上清中的IL-23 p19浓度.结果: 刺激前,银屑病皮损组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水平均高于正常人表皮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刺激后,银屑病皮损组角质形成细胞中IL-23 p19 mRNA和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表皮组和银屑病非皮损组.结论: IL-23在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刺激前后的表达均增加,IL-23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贺勤;涂亚庭;熊瑛;王京;陈锦辉;徐娟;刘源;陈加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Fabry病又名弥漫性躯体性血管角化瘤,属X染色体连锁的先天性遗传性缺陷,因α-半乳糖苷酶A缺乏,导致鞘脂糖在组织中进行性沉积,引发多器官损害.本病男性多见,女性非常罕见.笔者诊治1例女性Fabry病,现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电镜在Fabry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宋颖;柳曦光;李姝瑶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丘疹鳞屑类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它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其免疫异常的因素包括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2型、HIV、阿米巴、慢性胆道感染等.
作者:刘芳;傅雯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黑棘皮病(acanthosisnigricans,AN)是一种病因未明,以皮肤色素沉着、天鹅绒样增殖、角化过度、疣状增殖为特点的少见皮肤病1.伴有消化道或其他内脏恶性肿瘤的为恶性AN2,临床上少见,我科从2000~2005年收治2例合并胃癌的恶性黑棘皮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报道10例三色白癜风,其中女9例,男1例.患者就诊时年龄均低于30岁,平均就诊年龄21.6岁.皮疹初发到就诊时间均小于2年,平均1.3年.家族中有同种疾病史.我们认为三色白癜风是白癜风活动期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能是白癜风扩展带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孙心君;成志明;田中华;李承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因眼眶及颞部皮肤发黑1个月,于2006年7月12日到我院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眶皮肤淡紫色,半月后逐渐增多波及额部及两侧颞部,皮损呈淡褐色,1个月后皮损呈紫褐色,无明显自觉症状.
作者:邬松涛;黄贵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为观察黑龙江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笔者总结2006年我院门诊患者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梅;郑淑云;张峰;金会文;刘慧瑜;刘会彬;陈玉欣;杨明霞;盛宇;刘洪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2003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应用免疫调节剂斯奇康配合常规疗法对6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燕艳;何玉红;丁媛;普雄明;吴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双手掌、双足底角化过度性红斑26年,于2007年2月到我科就诊.患者于6岁时开始出现双手掌、双足底弥漫性红斑及角化过度性损害,随着年龄增长,皮损渐扩大并加重,波及手足背及肘关节伸侧面,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人,否认父母近亲婚配史.
作者:龙福泉;韩科;苏建英;蒙秉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外抑制马拉色菌的效果.方法: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采用含橄榄油的液体培养基测定敏感性.结果: 中药复方制剂的MIC值低,为312.5 mg/L,单味药中鱼腥草MIC值低于其它各药,在312.5~125 mg/L之间,并且对糠秕马拉色菌和球形马拉色菌较敏感.结论: 复方制剂抗马拉色菌的作用好,说明复方中各单味药间有相互协同作用.单味药以鱼腥草为敏感,并有菌种的差异.
作者:邱莹;于腾;高敏;曹淑芳;杜锡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干性皮肤是婴儿湿疹的主要症候,我科采用保湿剂联合铍宝消炎癣湿药膏治疗,婴儿湿疹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高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因面颈部褐色斑8年,加重3年,于2007年4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下颌部瘙痒,半年后局部出现淡褐色斑,后缓慢增多,并波及颈部皮肤,无任何自觉症状,故未予诊治.近3年来,褐色斑迅速增多加深并呈网状,同时额、双颞侧、眼周及口周皮肤亦出现类似皮损.
作者:张翠;孙万峰;康晓芳;李久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