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院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与旁观者及第一反应者采取的CPR有关,若能及时施以正确的CPR,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复苏成功率的决定因素是在现场必须有经过培训、有实施急救能力的第一目击者,因此建立省、地(市)、县三级管理的培训体系,开展CPR的培训工作,让公众掌握CPR技能以作为第一目击者参与呼吸心跳骤停的现场抢救,是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进伟;邵怡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多发伤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3-2009年我院急救中心外科收治的按DCS纳入标准入组的21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经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实施确定性手术.结果 194例患者复苏后情况良好,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实施确定性手术后,痊愈出院.16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外伤.复苏期患者pH、PT、T和SO2监测指标与复苏期前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符合DCS指征的严重多发伤的患者,应积极实施DCS,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和程度,分次手术治疗,可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快速纠正创伤三联征,降低严重多发伤的病死率.
作者:陈宁波;陈仿;曾杰;李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失眠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失眠原因,探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方法 对100例糖尿病和100例其他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入睡困难和醒后难眠是常见症状,其原因依次为焦虑或抑郁、病理生理因素、药物因素、睡眠环境等.结论 建议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睡眠和生存质量.
作者:谢树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农民.因胸闷气短10d余入院.患者10d余前于感冒后出现胸闷、心悸,轻微活动后气短,无胸痛,无发热,咳嗽,无痰,有夜间憋醒及端坐呼吸,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扩血管、利尿等治疗,胸闷气短症状有所好转,夜间可平卧入睡,但仍有活动后气短,患者精神状态尚可,无胸痛发作症状,饮食及睡眠均欠佳,二便正常.
作者:欧阳南翔;王勃;王妍;王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心房纤颤为老年人群中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与老年人窦房结、结间束肌纤维减少及纤维增生、心脏功能退变有关.临床观察发现,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往往没有心脏瓣膜病,故又称为非瓣膜病心房纤颤,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特发性心房纤颤等居多.本研究主要从病症出发,分析此病对患者不同程度的危害分析.
作者:谢干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主要死亡原因,占50%,甚至更高.其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20~30倍.除了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外,ESRD患者动脉中膜钙化与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相关[1].血管钙化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重要预测因子.ESRD患者的血管钙化机制尚未明确,但这是个多因子参与的过程.在ESRD患者中诸如高脂血症、糖尿病这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和尿毒症特殊危险因素共同参与了血管钙化.
作者:杜正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2007年6月-2010年6月我们在35例婴幼儿法洛四联征术中应用带单瓣牛心包补片跨瓣环疏通右室流出道,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患儿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9~24个月,平均(16.0±4.2)个月;体质量(7.5~15.0)kg,平均(10.9±2.8)kg;均有不同程度的紫绀;其中5例曾发生过1~7次的晕厥.血细胞压积0.40~0.86,平均0.53±0.12.心电图均示右心室肥大.X线胸片示靴型心,心胸比率0.39~0.54,均有肺血减少.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16.9~38.6ml/m2,其中15例<30ml/m2.手术证实全组均为典型法洛四联征改变.
作者:孙浩峰;梁家立;郑晓舟;张波;张勇;杨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在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研究不同种类溶栓药物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有无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4-2006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收集病人在入院后72h之内的临床资料,以胸痛发作至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时间作为因变量,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Cox生存分析模型,计算各因素在相同时点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函数.结果 高龄、男性、有外周动脉疾病史能增加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溶栓成功、较高的体质指数和平均动脉压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发生休克的风险高于他部位心肌梗死的患者.溶栓药物种类没有进入Cox回归方程,而溶栓效果与症状发作至溶栓时间的相互作用对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影响.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极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而该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不在于溶栓药物种类的选择.
作者:张敏;马虹;杨永丽;赵玲;蔡乙明;肖践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紧张型头痛常慢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出现痛处固定、舌质紫黯等瘀血阻络的临床表现;日久不愈影响患者情绪,出现烦躁易怒、失眠等伴随症状.因此临床常常选用抗抑郁作用的药物(如普萘洛尔、阿米替林)来进行治疗.但这类药物长期服用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患者停用后紧张型头痛又可复发.而中药头痛宁治疗紧张型头痛则没有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且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王立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产后大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2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大出血发生率为3.30%,宫缩乏力是人类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严密观察产程,加强产前、产时、产后的监测和护理是降低人类产后大出血发生的关键措施.
作者:曹福林;王小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相关致病因素.方法 做好肠道准备,观察结肠黏膜的改变从而做出明确的诊断.结果 60例中42例便秘,32例有服用泻药史,伴发结肠息肉24例,伴发结肠癌4例.结论 便秘与滥用泻药为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结肠黑变病与结肠息肉,结肠癌伴发可能有关.
作者:刘娟;江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内镜下直接观察到幽门松弛或处于开放状态胆汁反流入胃或陈旧的斑块状稠厚胆汁附着胃壁及绿色的黏液糊并结合病理.结果 40800例患者中检出胆汁反流性胃炎4896例,占受检总数的12%.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重点是调整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同运动,提高幽门括约肌功能控制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并症合并症,消除诱因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季粉林;潘良;史晓梅;冯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64例经MRI、MR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和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4~9年,主要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62例病人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32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28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20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给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几率大,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王怀敏;张聚斓;杨广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护理.方法 对直肠癌柱状腹会阴联合切除的手术前后精心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精心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与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谢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坠积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入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发热及咳嗽、咳痰症状改善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坠积性肺炎疗效确切.
作者:李佳;李雪梅;刘金丽;尚晓霞;郝雪莉;孙平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及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218例冠心病患者发作心肌缺血情况并根据其是否伴有心绞痛,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和有症状性心肌缺组.结果 检出单纯SMI例数占冠心病心肌缺血例数的76%,SMI发作次数占心肌缺血次数的73%,高峰在06:00~12:00,00:00~06:00较少.结论 SMI是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常见表现形式,SMI昼间发生率比夜间高,动态心电图可明显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诊断冠心病.
作者:秦孝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LVEDD 、LVESD、LVESV、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卡尼汀可以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9年2月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术后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1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显示11例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电图显示3例有偶发房性期前收缩,27例均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6、12个月结果显示,右心室流出道流速降低,未发生右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下降.结论 在管状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作者:单文军;黄建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穿刺部位出血肿胀与包扎方法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100例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手术患者使用不同加压包扎方法,分为A组和B组,A组为传统包扎,B组为改进方法.观察患者从包扎至24h拆除绷带之间患者手部肿胀青紫麻木及有无出血情况.结果 A组手部肿胀青紫严重,B组手部肿胀青紫麻木明显较A组轻.结论 改进后的包扎方法能明显减轻患者手部肿胀青紫麻木及出血情况,且简便易行不增加患者任何费用.
作者:侯英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急救的经验.方法 对我中心2008年1月-2010年7月急诊急救严重多发伤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78例,死亡8例.结论 严重多发伤病情复杂而危急,应尽快明确诊断,迅速、果断、正确处理,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晶;邵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