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
目的: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MB)的病理特征及其治疗与预后,分析其预后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MB患儿的病理、治疗结局、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60例MB患儿均为高级别肿瘤,病理类型主要为经典型45例(75.00%),其他各亚型15例(25.00%)。显微手术全切除48例(80.00%),次全切除9例(15.00%),大部切除3例(5.00%)。术后放疗27例,化疗6例,放疗联合化疗5例。38例患儿获随访,2年存活率与无病生存率为63.16%和55.26%,5年存活率与无病生存率为26.32%和18.42%。大细胞型和间变型MB生存时间较短,促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型生存时间较长;手术切除范围为全切除的患儿生存时间较长,部分切除患儿生存时间较短;放疗或化疗患儿的生存时间长于没有放、化疗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儿童MB多为高级别肿瘤,预后差,病理组织学分型与预后密切相关。显微外科全切除是治疗首选。术后放、化疗可有效延长其生存期。
作者:程向华;陈建华;陈奎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人类ABO血型系统抗原在胚胎早期(约37d)就开始发育,但其抗原强度直至出生也不一定明显增加,自身ABO血型抗体也尚未完全产生(出生3~6个月后逐渐产生合成),故新生儿ABO血型血清学检测有其独特性。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新生儿ABO血型鉴定及异型交叉配血结果。
作者:雷丽明;王华;彭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激素耐药型肾病(SRNS)在临床上易反复及迁延不愈,甚至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一直是儿童肾病综合征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SRNS的诊断标准、病理类型、治疗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研究。该文对儿童SRNS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洪涛(综述);郭艳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45例LN患儿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及免疫学指标。结果45例LN患儿中男6例、女39例,平均发病年龄(10.9±2.8)岁。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型常见,占42.2%,肾病综合征占31.1%。42例进行病理分型,其中Ⅱ型8例(17.8%),Ⅲ型2例(4.4%),Ⅳ型22例(48.9%),Ⅴ型1例(2.2%),Ⅴ+Ⅲ型3例(6.7%),Ⅴ+Ⅳ型6例(13.3%)。在治疗初期临床缓解率达91.1%,随访24个月15.0%复发。结论 LN患儿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肾脏病理复杂多变,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表现不一致。
作者:成学琴;鲍华英;张爱华;丁桂霞;赵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99mTc-EC肾动态显像在尿路感染患儿肾瘢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行99mTc-EC肾动态显像和99mTc-DMSA肾静态显像的67例尿路感染患儿的显像资料,以99mTc-DMSA肾静态显像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99mTc-EC肾动态显像与尿路感染、肾积水与肾瘢痕的关系。结果99mTc-EC肾动态图起始2 min叠加图像诊断肾瘢痕的灵敏性是80.28%,特异性是88.89%,阳性似然比为7.23。采用99mTc-DMSA肾静态显像诊断肾瘢痕,发现与上尿路排泄通畅和排泄延缓的患儿相比,上尿路排泄梗阻患儿的肾瘢痕形成概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积水程度不同患儿的肾瘢痕发生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尿路感染患儿,99mTc-EC肾动态显像早期叠加图像诊断肾瘢痕形成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较高,99mTc-EC肾动态显像提供的上尿路排泄情况对肾瘢痕形成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冯阳;苏潇;李佳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拟于2014年9月-10月在广东省广州市联合举办“第十六届全国儿科肾脏病学术会议”。大会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专题报告。欢迎广大儿科肾脏病专业和相关专业同道踊跃投稿,积极参加会议交流。稿件内容:各类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遗传性肾脏/泌尿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等的临床/基础研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发育行为儿科学培训班》(负责人:金星明,编号:20144206010010)暨《0-6岁婴幼儿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技能学习班》(负责人:张劲松)定于2014年4月15-21日在上海举行。本次高级培训班是发育行为儿科学的盛宴,云集中、美、加三国顶级儿童发育行为儿科学家、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科医师、遗传学家、语言学家,以多名国外专家授课为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DTaP-IPV/Hib)五联疫苗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DTaP)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IPV)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有关DTaP-IPV/Hib联合疫苗与DTaP、Hib、IPV疫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利用RevMan 5.0软件评价DTaP-IPV/Hib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结果终纳入6篇英文RCTs。DTaP-IPV/Hib五联疫苗对百日咳类毒素(PT)产生较高的血清保护性抗体水平(RR=0.26,95%CI:0.14~0.48)。抗百日咳抗体WMD=21.11,95%CI:9.36~32.86,抗1型脊髓灰质炎抗体WMD=59.15,95%CI:2.81~115.48和抗3型脊髓灰质炎抗体WMD=169.82,95%CI:75.33~264.30的抗体滴度水平在DTaP-IPV/Hib联合疫苗中均高于单种疫苗。但是抗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抗体的水平WMD=-3.58,95%CI:-5.52~-1.64在DTaP-IPV/Hib五联疫苗较低。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红肿(RR=0.82,95%CI:0.72~0.93)和触痛(RR=0.45,95%CI:0.30~0.65),在五联疫苗中发生率较低,但是肿胀发生率较高。结论 DTaP-IPV/Hib五联疫苗在基础免疫中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与对照疫苗具有可比性。
作者:任思思;王栋芳;钟朝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与小儿危重评分(PCIS)的关系及其对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脓毒症患儿在入院24 h内检测的血浆AT-Ⅲ和DD水平及PCIS评分等资料。将患儿按PCIS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71~80分)、非危重组(>80分);将患儿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AT-Ⅲ活性、DD水平的差异及其与PCIS的相关性。结果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的AT-Ⅲ活性和DD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极危重组AT-Ⅲ活性降低以及DD水平升高为明显,危重组次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活性与PCIS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1),DD水平与PCIS呈负相关(r=-0.657,P<0.01)。死亡患儿DD水平高于存活患儿,AT-Ⅲ活性和PCIS评分均低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血浆AT-Ⅲ、DD与其病情危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作者:齐英征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主编的《儿童保健学》第四版于2011年6月再版。该专著是1989年在国家卫生部原妇幼司的指导下,由我国老一辈儿童保健专家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钱倩教授联合组织编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历经20多年,改版3次,见证和推动了我国儿童保健学当代发展进程,是当今从事儿童保健学教学、临床、科研等工作学习的经典专著。第四版全书进一步完善了儿童保健学的学术体系,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儿童保健专业科研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介绍了当今儿童保健学的发展方向,规范了儿童保健工作程序,确保了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做到既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又具有新时代的特点。相信这次再版仍将继续担负着推动我国儿童保健学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任。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败血症新生儿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2年间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血培养及其药敏分析结果。结果共28120份新生儿血培养标本中培养阳性1606份(5.7%),共培养出病原菌16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336株,以表皮葡萄球菌(902株)及溶血性葡萄球菌(206株)为主;革兰阴性菌235株,以肺炎克雷伯杆菌(108株)及大肠埃希菌(73株)为主。逐年比较,不同菌株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175株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对青霉素耐药性达90%以上;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敏感性高,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且普遍对青霉素耐药。
作者:唐晓娟;冯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延迟脐带结扎(DCC)对足月儿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1970年1月起至2013年4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6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立即结扎脐带相比,DCC可以明显提高足月儿出生后血红蛋白的水平(MD=2.19,95%CI:0.36~4.02),对足月儿6个月内血红蛋白的水平没有影响(MD=0.29,95%CI:-0.17~0.75),对足月儿6个月内贫血的发生率没有影响(RR=0.71,95%CI:0.45~1.12),但增加足月儿出生后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RR=2.87,95%CI:1.24~6.62),对于高胆红素血症光疗没有影响(RR=2.46,95%CI:0.93~6.52)。结论DCC能改善足月儿出生后的血红蛋白水平;但关于合适的延长时间没有研究进行评价,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合适的DCC的时间。
作者:余章斌;韩树萍;沙莉;董小玥;陈玉林;邱玉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的迅速发展,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及其他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存活率均明显提高,但各类脑损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对于预防颅脑损伤,提高颅脑损伤儿童的生存质量而言,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所在。颅脑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价廉、可动态监测的方法,在颅脑损伤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3月期间187例高危新生儿的颅脑超声检查结果。
作者:李玲;崔云芝;田洪验;黄谨谦;张斌年;唐元萍;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2、IL-13的影响,探讨其治疗MP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阿奇霉素组、地塞米松组、联合干预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各25只。各组大鼠均予MP菌液(1×106 CFU/ml)缓慢滴入大鼠鼻腔,共4 d,在后1次接种后第2天开始干预。采用ELI-SA方法监测干预后第3、5、8天大鼠血清及BALF液IL-12、IL-13水平,并对肺组织炎症浸润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在干预第3、5、8天,阿奇霉素组、地塞米松组、联合干预组及模型对照组肺组织病理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71~20.11,P均<0.01),其中均以联合干预组评分低。在干预第3、5、8天,四组间血清及BALF液中IL-12、IL-1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52~143.47,P均<0.01);其中干预第3天,联合干预组血清IL-12高于阿奇霉素组,而血清及BALF液IL-13均低于阿奇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地塞米松可能协同阿奇霉素通过促进大鼠体内IL-12分泌和抑制IL-13表达,减轻肺组织炎症。
作者:王志华;王玉水;刘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临床儿科杂志》创刊于1983年,由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主办,编委会由近200名全国各地的著名儿科专家教授组成。本刊遵循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反映儿科领域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主要读者为二、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每期除设一个系统疾病专栏(包括呼吸、消化、神经、血液、心血管、肾脏、免疫、遗传、代谢、内分泌等系统)外,另设综合报道、儿童保健、实验研究、临床病理(例)讨论、疑难病例分析、文献综述、临床经验点滴、误诊分析、临床用药、诊治技术、循证医学、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等十余个专栏。本刊自创刊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自20世纪90年代起连续被评为临床医学类及生物医学类核心期刊,2000年起被纳入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且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2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1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00株(75.76%),革兰阴性菌30株(22.73%),真菌2株(1.52%)。排在前3位的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00%,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62.50%~100.00%),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尚未发现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100.00%),对头孢曲松、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较高(61.54%~100.00%),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治疗应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陈婷;陆勤;杨力;徐文君;史明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婴儿大肠埃希菌肺炎的临床特征、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方法将2003年6月-2013年6月336例婴儿大肠埃希菌肺炎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分析临床资料,统计ESBLs检出率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患儿发病年龄以1~6个月为主,临床特征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相似。分离的336株大肠埃希菌中196株(58.33%)产ESBLs,院内感染组ESBLs阳性率为84.00%,高于社区感染组的5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7,P<0.05)。2003年6月-2008年5月与2008年6月-2013年6月两个时间段比较,社区感染组的ESBLs阳性率为49.21%和52.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P>0.05);而院内感染组从76.74%升高至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的抗生素为碳青霉烯类。结论大肠埃希菌肺炎好发于小婴儿,病情重且容易迁延,院内感染是获得ESBLs的高危因素。社区感染及院内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应该有所区别。
作者:刘晟;张亚丽;蔡海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β2受体激动剂硫酸特布他林对早产新生大鼠肺液转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随机将孕鼠分为5组,对照组,早产组,特布他林低、高剂量组及地塞米松组,于受孕后第16天起以灌胃方法连续3 d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对照组取足月分娩新生鼠,其余各组大鼠于孕第19天行剖宫产,取早产鼠;新生鼠处死后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之比、Na+,K+-ATP酶活性和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结果五组新生鼠肺组织湿重/干重、Na+,K+-ATP酶活性以及cAMP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组织湿重/干重,以早产组高,对照组低;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K+-ATP酶活性,以早产组低,高剂量组高;地塞米松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较早产组升高;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MP水平,以早产组低,高剂量组高;地塞米松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较早产组升高;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产前使用β2受体激动剂硫酸特布他林,可降低早产新生大鼠肺组织湿重/干重之比,提高肺组织cAMP水平和增加Na+,K+-ATP酶活性。
作者:马荣伟;姚建宏;冀湧;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3种脂肪乳剂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IL-1β和IL-6分泌的影响。方法100只SD幼年大鼠分为对照组、LPS组、ω-9组、ω-6组和ω-3组。日龄28 d时连续7 d,对照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ω-6组注射脂肪乳(C14~24)、ω-9组注射长链脂肪乳、ω-3组注射ω-3鱼油脂肪乳注射液;随后对照组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另4组大鼠均喷洒LPS溶液。8 h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并测定IL-1β和IL-6 mRNA及蛋白等水平。结果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切片均可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和出血;4组ALI大鼠的肺系数、肺损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ω-9组和ω-3组两组肺组织中IL-1β和IL-6 mRNA表达均较LPS组和ω-6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ω-9组和ω-3组IL-1β和IL-6蛋白水平均低于其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ω-9组和ω-3组IL-1β和IL-6 mRNA表达及其相应的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ω-6 PUFAs可增加IL-1β和IL-6的产生加重ALI大鼠炎症反应;而ω-9 MUFAs和ω-3 PUFAs可降低IL-1β和IL-6减轻ALI大鼠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作者:石计朋;黄丽密;钱燕;尚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是儿科少见的内分泌疾病,尤其是在不知有肾上腺功能不全又合并严重水痘时,可诱发肾上腺危象。表现为严重低血压、低血糖及致命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难治性休克,病死率高。邯郸第二医院收治1例自2012年9月-12月3个月内先后3次因口唇青紫,严重低钠血症抽搐的肾上腺皮质危象患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亚黎;何晓娟;程颖;代宝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