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Ⅱ及IGFBP-3 水平变化及意义

薛国昌;王卫民;王福玉;朱凤莲;李晶;钱惠茵;郭学鹏

关键词:细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患儿,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感染性疾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药物治疗, 系统研究, 临床意义, 结合蛋白, 疾病关系, 后遗症, 发生率, 病死率, 浓度, 检测
摘要:细菌性脑膜炎是常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经合理的药物治疗,其预后已大为改观,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关系密切[1,2].为此我们检测了24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的IGF-Ⅱ和IGF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以探讨IGF-Ⅱ和IGFBP-3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儿科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尿液中羟脯氨酸测定及其意义

    骨组织的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其代谢产物是羟脯氨酸(HYP),血钙降低时,出现骨的溶解吸收,尿HYP排出增多,测定尿液中HYP含量,可间接了解小儿体内缺钙情况.本组选取低血钙患儿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27个月,平均13个月.

    作者:陈宝昌;田朝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抽动秽语综合征83例病因分析

    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现将我院1994~2000年诊断明确的83例病因分析如下.83例均符合DSM-Ⅲ诊断标准,男55例,女28例;平均年龄7.5岁;病程6月至4年.

    作者:吴立江;高玉芝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首选托吡酯治疗儿童癫癎213例疗效分析

    癫癎是儿童时期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反复发作可影响小儿精神及智能发育,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迄今为止,癫癎患儿经常规抗癫癎药物正规治疗,仍有20%~25%患儿发作得不到有效控制.

    作者:贾飞勇;李海波;梁东;梁志学;陈银波;李春怀;张波;张宏婵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螺旋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应用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小儿常见的意外事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死亡[1~3],故及时准确的诊断极为重要.我们总结4年来我院应用螺旋CT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经验和研究结果,以探讨螺旋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少华;钟福兴;刘少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D-二聚体测定在婴儿重症肺炎高凝状态时的应用

    目的检测婴儿重症肺炎时的凝血状态,以减少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提高重症肺炎的治愈率.方法将105例重症肺炎患儿分为心衰组(69例)及心衰合并呼衰组(36例),检测重症肺炎心衰组、心衰合并呼衰组及正常对照组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重症肺炎时APTT明显缩短;在心衰组患儿D-Dimer升高者占63.8%,在心衰合并呼衰组升高者占80.5%;AT-Ⅲ在心衰组降低者占59.4%,在心衰合并呼衰组降低者占77.8%.结论重症肺炎时存在血液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与病情成正比,心衰合并呼衰组血液高凝状态明显高于单纯心衰组和正常对照组.重症肺炎血液高凝状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张庆立;朱保权;王爱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纠正性大动脉转位病理解剖类型分析

    目的总结16年来收治的73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C-TGA)的临床资料,就其解剖类型、合并的心内畸形种类作一分析.方法根据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及心脏手术时直视下所见,判断C-TGA的解剖类型及合并的心内结构畸形.结果73例患儿中心房正位{S.L.L.}62例,心房反位{I.D.D.}11例;合并其他心内结构畸形72例(99%),其中室隔完整型8例(11%),伴有室间隔缺损(VSD)型64例(89%).室隔完整的C-TGA多合并的畸形为三尖瓣形态和功能异常,而C-TGA/VSD常合并肺动脉狭窄或闭锁.73例患儿中术前发生心律失常13例,30例接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例(63%),其中Ⅲ°A-VB 13例,6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余7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结论C-TGA常见的解剖类型是{S.L.L.}型,解剖右心室的三尖瓣功能异常和肺动脉狭窄或闭锁是为多见的并发畸形.

    作者:黄美蓉;陈树宝;高伟;李奋;杨健萍;李筠;余志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静注丙种球蛋白时自然杀伤细胞动态观察

    为探索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小儿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以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其的影响,自2000年1月~2002年3月对收住我院的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NK细胞百分数检测,现总结如下.

    作者:梁春平;邸顺祥;路风;朱庆龄;肖琼;李金颖;徐志英;李健;王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儿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小儿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将34例脾切除患儿按原发病分为外伤切脾及脾功能亢进切脾两组,测量术后血小板峰值及其稳定值并分别与术前测定值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切脾组术后血小板峰值及其稳定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5);脾功能亢进切脾组术后血小板峰值及其稳定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各种原因所致脾切除术后患儿血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均明显升高.术后监测患儿血小板可以了解其变化规律,必要时进行治疗对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至关重要.

    作者:王政;刘贵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食道左心房调搏术对儿童预激综合征的研究

    目的探索WPW、隐匿性预激(CAP)的电生理特性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经食道左心房调搏术(TEAP)对16例WPW综合征及26例CAP患儿,实施S1-S2刺激、猝发刺激,测定旁路前传导时间(AP)、房室传导时间(FP)、旁路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ERP)、功能不应期(FRP)及相对不应期(RRP).诱发PSVT后,在食管心电图上测量R-P'及P'-R.结果16例WPW患儿,采用S1-S2刺激诱发和中止PSVT 9例(占56.3%),在276例行TEAP的儿童中检出CAP 26例;WPW及CAP中诱发顺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34例(97.1%),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AVRT)1例(2.9%);WPW诱发与未诱发PSVT组间旁路前传时间及不应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AP可诱发多数WPW患儿发生PSVT;儿童预激综合征引起的PSVT中,以OAVRT多见,AAVRT极少见.

    作者:安金斗;徐灵敏;王志远;盛光耀;刘松茂;高铁铮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剂量哌甲酯治疗学龄儿童顽固性交叉擦腿动作临床分析

    交叉擦腿动作是指以小儿摩擦会阴部为主要表现的习惯性动作.目前主要采取转移注意力及辅助使用镇静药物治疗.但是对于白天频发的学龄儿童,效果不佳,以致对患儿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作者:李岩;顾琴;汤继宏;王浙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变化临床研究

    多年来已认识到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一氧化氮(NO)是几种有希望成为气道炎症标志物的物质之一[1-3].检测呼出气NO需要精密昂贵的仪器设备,作者拟用血清NO、一氧化氮合酶(NOS)检测替代呼出气NO检测,以便于普遍推广,并为临床哮喘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温志红;谢庆龄;唐国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时IL-18、IFN-γ与免疫球蛋白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白细胞介素-18(IL-18)和γ-干扰素(IFN-γ)与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酶法(ELISA)和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IL-18、IFN-γ、IgG、IgA和IgM含量.以CRP≥20 mg/L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界限值,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将肺炎患儿分为4组进行分析.结果①肺炎组111份血清中,8型常见病毒及支原体特异性IgM阳性40份(36.0%),对照组30份血清均阴性;病毒及支原体感染23例(20.7%),细菌感染45例(40.6%),病毒及支原体与细菌混合感染17例(15.3%),其他不明病原感染26例(23.4%).②肺炎组IgA、IgM含量>对照组(P<0.05).其中,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含量>其他不明病原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细菌感染组IgM含量>对照组(P<0.05).肺炎各组IgG、IL-18和IFN-γ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IgM与IFN-γ呈正相关(P<0.01).病毒及支原体感染组IgA和IgM分别与IFN-γ呈正相关(P<0.01);IgA和IgM分别与IL-18呈正相关(P<0.05);IFN-γ与IL-18呈正相关(P<0.05).细菌感染组IgA与IL-18呈正相关(P<0.01).结论新生儿发生病毒或细菌感染时,体内抗感染免疫和免疫调节的机制不同,不同种类免疫球蛋白含量也不相同.

    作者:叶长宁;陈昌辉;李茂军;邱练芬;毛晓兰;陈丽娜;阳倩;何海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儿脑电图判断中注意事项

    小儿时期脑电图(EEG)随年龄不断成熟变化,许多与该年龄期相应的正常脑电图图形在成人可能被视为异常.下面例举的几种易被误判为异常的小儿正常图像,应予注意.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神经学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局灶性癫癎P300测试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局灶性癫癎的P300测试结果,以了解其认知功能的情况.方法对22例从未服药的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局灶性癫癎患儿(癫癎组)和25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电位的检测,并取其阳性晚成分P3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进行比较.结果癫癎组和对照组之间的P300波在Fz、Cz、Pz处的潜伏期和波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性别受试者间的P300波在Fz、Cz、Pz处的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亦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未经抗癫癎药物治疗的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局灶性癫癎患儿,P300测试结果不存在异常,提示这些类型癫癎患儿的认知功能受损不明显.

    作者:林忠东;王慧丽;叶秀云;李光乾;胡鸿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神经传导功能与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相关性

    近年来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神经电生理检查在GBS的诊断与分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润英;肖吉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规范脑电图临床应用 提高小儿癫癎诊断水平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既往较少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就诊数量及占门诊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中癫癎病例约占半数,该领域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脑电图是癫癎诊断与鉴别诊断重要的辅助检查,其对癫癎的确定诊断、判断发作或综合征类型、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秦炯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对癫癎患者进行长时程脑电图监测基本技术要求的建议

    基本概念一、对癫癎患者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long-term monitoring for epilepsy,LTME)是指对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发作行为,进行同步超常规时程记录的特殊检查技术.主要用于有发作性大脑功能异常表现,临床考虑癫癎诊断或必须与癫癎鉴别诊断,但常规脑电图正常的患者.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神经学组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GF-Ⅱ及IGFBP-3 水平变化及意义

    细菌性脑膜炎是常见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经合理的药物治疗,其预后已大为改观,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关系密切[1,2].为此我们检测了24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的IGF-Ⅱ和IGF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以探讨IGF-Ⅱ和IGFBP-3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薛国昌;王卫民;王福玉;朱凤莲;李晶;钱惠茵;郭学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葡萄糖转运蛋白1缺陷综合征

    葡萄糖转运蛋白1缺陷综合征(Glut-1 DS),亦称De Vivo病,于1991年首先由De Vivo等[1]所描述,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影响血脑屏障功能的遗传性疾病.该病发病年龄小,对生长发育影响严重,抗癫癎药物治疗无效,而生酮饮食治疗有效.Glut-1DS在国内尚未被认识,漏诊的可能性很大.因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及时控制症状,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孙若鹏;雷革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004年度函授班考题(Ⅱ类学分)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主管: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