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红;刘晓光;刘皖君
肺动脉高压(PAH)是许多先天性心脏 病常见并发症之一。PAH是否存在及肺血管病理状况很大程度决定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疾病过程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在过去40年,尽管人们对肺循环有了较多了解,但对 似乎具有相同程度的PAH患儿却出现不同的治疗结果仍感到困惑。70年代血管扩张药物的临 床使用使人们受到很大鼓舞,但后来发现口服钙通道阻滞剂并不总是有效。自90年代以来, 由于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NO)应用于临床,使口服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无效的PAH患儿又看到 生存的希望。
作者:秦玉明;沈捷;综述;周爱卿;审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 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我们测定了32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浆D-D的含量。本组男22例,女10例,年龄2岁~14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合并肾静脉血栓3例 ,激素耐药16例,全部病例肝功能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人,男14例,女11例,年龄3岁~14岁,平均年龄7.6 岁。采用澳大利亚Agen Biomedical limi-ted试剂盒,以乳胶凝集法测定,结 果以χ2检验行统计学处理。结果:D-D半定量≥0.5mg /L为阳性,NS组阳性率为92%(26/32例),对照组阳性率为8%(2/25例),χ2=34.99,P<0.01,显示NS组患者血浆D-D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 著性差异。合并肾静脉血栓3例,D-D半定量均≥1.6mg/L,呈强阳性。高凝状态是NS的一 个 显著特点,NS时由于其病理生理变化,加之利尿剂、激素的使用,导致NS时明显的高凝状态 。高凝又使血栓形成的机会加大(本组中有3例合并肾静脉血栓),损伤肾功能,同时也可导 致糖皮质激素治疗效应的降低。因此,早期诊断高凝状态十分必要。本组16例激素耐药患者 和3例肾静脉血栓病人血浆D-D阳性(D-D半定量≥0.5mg/L),经过肝素钙、潘生丁、华法 令、保肾康等抗凝治疗,血浆D-D转阴性(D-D半定量<0.2mg/L),临床蛋白尿改善,糖皮 质激素转为有效应,我们体会抗凝治疗是改善病情的有益辅助治疗,D-D阳性提示 存在高凝状态。
作者:吴绿仙;赵仕勇;童爱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联合化疗的 应用 ,完全缓解率和长期无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强化疗造成骨髓严重抑制,导致 外周血粒 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而发生重症感染。我科应用吉粒芬(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r hG -CSF制剂)治疗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联合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50例次,报道如下。
作者:余佳宁;郑漪;郑传经;王卉;刘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肺功能情况,我们于1997年对43例小儿支气 管哮喘缓解期患儿进行游泳运动前、后高呼气流速值(PEF)的测定,并对21例健康儿童作 了同样的测定,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提出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的患儿43例,经正规治疗后达到缓解,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4岁~12岁,平均(8.4± 2.1) 岁,病程2年~9年。
作者:曾超燕;陈庆宜;林育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 院于1996年1月~1999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1714例,其中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683例, 占同期 新生儿住院人数39.8%,现对其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进行如下探讨。临 床 资 料 一、 诊断标准[1] ①足 月新生 儿血清胆红素≥205μmol/L(12mg/dl);②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15mg/dl) 。每天使 用JM-102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连续观察,每天少测3次。凡达到20TCB时则作静 脉抽 血检测血清胆红素浓度。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均列入统计内。 二、 一般 资料 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683例中男性480例,女性203例,男:女为1∶0.42 ;胎龄26周~ 45周,早产儿80例(11.7%),过期产儿5例(0.7%),足月儿598例(87.6%);发病日龄< 24 小时32例(4.7%),2天~3天271例(39.7%),4天~7天312例(45.7%),7天以上 68例(9.9% )。 三、 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683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相关因 素分 析,依次为:①围产因素(251例,36.7%)占首位,其中又以窒息为多,共92/251例 (36 .7%)。 ②感染因素占第二位,其中以细菌感染为主(117例,17.1%) ,以脐炎、肺炎、败血症 为多;病毒感染其次(66例,9.7%),包括CMV感染35例,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2 9 例,CMV与弓形体混合感染1例,其黄疸消退较慢,6例CMV感染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 ③G- 6-PD缺陷占第三位(98例,14.3%),显示G-6-PD活性及G-6-PD/6GPD比值下降的程度 与胆红素 浓度及黄疸消退时间呈正相关。 ④晚发性母乳性黄疸(66例,9.7%)多于7 天后黄疸迁延不退 ,黄疸以中度为主,无临床症状,停喂母乳或加用光疗,黄疸逐渐消退。 ⑤早发性母乳性黄 疸(29例,4.2%)。 ⑥头颅血肿(27例,3.9%)。 ⑦ 红细胞增多症(11例,1.6%)。
作者:罗丽茹;林焕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与CMV感染的 关系研究报告不多[1,2]。本院采用PCR技术检测40例INS患儿中CMV感染情况,并 对CMV阳性的INS患儿的临床特征作一分析。 对 象 与 方 法 一、 对象 肾病组为1996年至1999年在本院儿科住院的40例INS患儿,均处于 活动期,年龄10个月至14岁,平均6.5岁±4岁;男27例,女13例。对照组为同期 在本院 儿科住院的非肾脏病患儿100例,年龄1岁~13岁,平均6.7岁±4.8岁;男67例, 女33例。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 二、 方法 采用PCR法,试剂盒购于杭州赛可化学试剂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由 我院中心实验室专人在无菌操作台上操作。
作者:余建莉;蔡定邦;梁星群;陈享;周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84年Furusho K首先提出在川崎病患者的急性期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能减少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1],1988年Katoch提出了IVIG 2g/kg比1g/Kg更有效[2] 。本文分析了58名川崎病患儿在应用3种不同治疗方案:单用阿司匹林;IVIG1次输注加阿 司匹林;IVIG分次输注加阿司匹林,其在预防冠状动脉瘤及控制临床炎 症方面的差别。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1994年1月至1998年5月在本院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58例,均符合 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的临床诊断标准。58例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3组作回 顾分析。A组(21例):IVIG 2g/kg 1次输注>10hr+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 3.13岁±0.49岁;男16例,女5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57天±0.72天。B组(23例): IVIG 2g/kg, 500mg/(kg.d)或400mg/(kg.d)分次输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 年龄3 .13岁±0.49岁;男11例,女12例;入院时平均发热天数8.22天±0.51天。C组(14例): 单用Aspirin 50mg~100mg/(kg.d);平均年龄3.19岁±0.61岁;男9例,女5例;入院时平 均发热天数8.86天±0.58天。3组患儿年龄、入院时发热天数无显著差异(P[ WTBZ >0.05)。二、 方法 本组58例患儿中有1例因入院3天后自动出院外,均在 发病的2周~6周内予以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5岁,≥3mm(内径);≥5岁, ≥4mm(内径)。IVIG对冠状动脉瘤的预防只有在发病10天内有效[3],本资料对 发 热10天后应用IVIG有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去除。应用IVIG的A组与B组观察其用药后1天~3天的 热峰,以及用药后发热天数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作者:嵇岚;王荣发;刘敏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10余年来欧洲与北美国家十分重视肠道出血性(enterohemorrhagic)大肠杆菌O157:H7与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之间的关系。一系列临床报告证实这种细菌是引起该地区流行性感染性腹泻相关的HUS的主要病原。此类出血性肠炎发生HUS危险性为2%~7%。 一、 病因学 1983年Riley等报告了两起出血性结肠炎,经大便检查证实致病菌 为EC O157:H7。就在该报告发表不到1周,加拿大多伦多Karmali报告在HUS患儿大便中分离 到一种滤过性物质,此物质对培养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维罗细胞(Vero cell)具有强烈的毒性,故称之为维罗细胞毒素(Verocytoxin)或维罗毒素(Verotoxin, VTs),毒素主要由EC O157:H7产生。经研究又发现VTs能被抗志贺菌毒素(由志贺痢疾杆菌I型分泌的外毒素)抗体所中和,故又称为志贺菌样毒素(Shiga-like toxin, SLTs)。EC O157:H7产生的SLT-1与志贺菌毒素分子结构仅有1个氨基酸差异。SLT-2与SLT-1 58%核苷和56%氨基酸 相同。
作者:陈述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纵隔、皮下气肿是儿科少见病症之一,容易误诊、漏诊,我院于1990年6月至1998年8月共收 治7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7例患儿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个月~14岁。病因:支 气管哮喘持续状态3例,支气管异物伴感染2例,支气管肺炎1例,自发性1例。临床表现:均 急性起病,伴咳嗽、气促、发热6例,3例哮喘持续状态者伴明显喘息、口周发绀、三凹征。 体征:7例均有皮下捻发感,皮下气肿以颈、胸部明显,其中1例累及下腹部及腹股沟。 诊断与治疗:7例患儿均出现皮下气肿,经胸部X线正、侧位片确诊。胸片显示纵隔旁及软组 织下、皮下组织见纵行排列、密度减低呈条索状的透亮影。7例患儿分别在平喘、抗炎及抗 感染基础上,予给氧、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后均痊愈。 讨论 儿童纵隔、皮下气肿少见,可发生于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 麻疹肺炎、百日咳或自发性产生。本组以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者居多,与国外报道相符。异 物吸入伴感染亦是引发纵隔气肿原因之一,Burton-EM曾对155例异物吸入患儿作回顾性分 析,发现10例并发纵隔气肿。自发性者更少见,更易漏诊。另本组1例患儿系轻症支气管肺 炎并发纵隔、皮下气肿,临床少见报道,需引起重视。 其它少见病因提及皮下气肿系儿童不良习惯的某种表现,临床罕见。国内文献曾指出洗胃插 管时因动作粗暴而导致纵隔、皮下气肿,新生儿心肺复苏时压力过大、颈部钝器外伤均可发 生纵隔、皮下气肿,临床应予注意。 儿童纵隔、皮下气肿以胸部X线正、侧位片确诊。轻症者以治疗基础疾病为主,予卧床休息 、给氧即可,少数重症患儿易并发气胸或空气填塞综合征,需及时在颈、上胸部穿刺以排气 减压。儿童纵隔、皮下气肿大多预后良好,本组无一发生并发症,且全部治愈,与国内外报 道一致,可能与气体进入皮下后分布较广,从而相对减轻纵隔压力有关。
作者:周晓聪;董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为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了观察喜络明(盐酸青藤碱片 )对 儿童MsPGN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我们对36例小儿MsPGN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资 料 与 方 法 一、 临床资料 1998年10月~1999年6月住院的儿童肾脏病患儿并经肾 组织活 检病理确诊为MsPGN者36例(不包括肾病综合征患儿),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3岁~12岁 ( 平均5.7岁±2.3岁);病程1月~7年(平均40.8月±9.8月);紫癜性肾炎18例,单纯性血 尿10例,单纯性蛋白尿和/或血尿8例。 二、 肾组织病理分类及治疗分组 肾组织病理按邹氏标准进行分类[1] 。36例MsPGN轻度23例,中度8例,重度5例。随机将其中轻度MsPGN9例作为对照组,其余 均作为治疗组接受喜络明治疗。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人发病年龄(t=0.652)、性别(χ2=0.675)、病程(t=0.741)、临床表现(χ2=1.208)等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三、 治疗方案 治疗组:喜络明3.0mg/(kg*d),≯240mg/d,分3次~4次口 服, 同时加用潘生丁5.0mg/(kg.d),≯150mg/d,疗程3个月。对照组:单用潘生丁治疗(用法 及疗程同治疗组)。 四、 疗效判断 治愈:尿常规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有效:尿常 规 好转,尿红细胞和/或蛋白尿排泄量较治疗前好转一半以上;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JP 五、 副作用监测 观察服药后急性反应,每日测血压、尿量,每周至少1次血 常规、2次尿常规,每月监测血生化、肝肾功能。
作者:黄文彦;李述庭;黄松明;林娜;陈荣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评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 毛细支气管炎(RSV毛支)的临床 疗效及免疫学机理,比较26例IVIG治疗组和3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 数,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 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IVIG治疗组喘憋和肺部 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4.0天±1.1天比5.2天±1.4天,5.4天±1.5天比6.5天±1. 8天,P分别<0.001和<0.05),而住院天数则无显著差异(9.0天±2.2天比10.3 天±3.1天,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6、IL-8及TN 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IVIG治疗后3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但与常规治 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RSV毛支的发病过程,IVIG治疗有较确切的临 床疗效,但单剂(0.25g/kg)对血清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作者:董琳;黄达枢;陈小芳;李昌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在用美喘清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同时,测定了用 药前后的尿微蛋白值变化,以了解该药有无肾脏损害。本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3 岁~11岁,哮喘诊断均符合1993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刊登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病前 及病程中未用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均予用美喘清口服治疗,按每次1μg/kg,早晚各一次 。于用药前1天及治疗10天结束后次日留晨尿作尿微蛋白(Alb、β2-M、IgG)的放射免疫 测 定。结果示治疗后尿微蛋白的值较治疗前有显著减少,有统计学差异(0.01< P<0.05)。美喘清能有效解除气道平滑肌的痉挛,肾脏是其排泄的主要脏器 之一,检测尿系列蛋白评价肾损害的方法已得到肯定。本文结果说明美喘清经肾脏代谢时不 造成肾脏损害,且有改善肾功能的现象。这一现象可能系美喘清扩张了肾小动脉,增加肾血 流量所致,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吕广秀;应如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病史摘要 患婴,女,38小时,汉族,因皮肤黄染16小时入院。患儿第三胎,第二产,足月顺产 ,生后Apgar评分10分,出生体重3350g,母乳喂养。生后16小时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 性加重,反应及吃奶均好,无尖叫及抽搐,因黄疸重而收入院。父母体健,第一胎人流,第 二胎生后4天因黄疸死亡。体检:T37℃,P120次/分,R44次/分,呼吸平稳,全身皮肤重度 黄染,前囟平软。
作者:李明珠;甘林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低氧性肺动脉 高压是临床众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作为慢性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低氧性 肺血管结构重建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氧化氮(NO)是一种新型的细胞信使分子,由L -精氨酸(L-Arg)和氧分子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其辅因子的作用下产生,近年来人们对 其在调节低氧性肺血管结构重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探索。
作者:齐建光;杜军保;综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麻疹疫苗(简称麻苗)、泼尼松对系膜增生性肾炎 的疗效。将60例肾病患儿中41例 系膜增生性肾炎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用麻苗加泼尼松中程疗法;对照组用 泼尼松中程疗法。结果:观察组23例系膜增生性肾炎控制1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5.8% ;对照组18例:控制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7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 5。结论:麻苗加泼尼松中程疗法对系膜增生性肾炎治疗优于单纯泼尼松中程疗法。
作者:段永建;戚丽娟;韩晓莉;李鲁娟;唐文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小儿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临床表现无特异 性,可表现为中上腹或脐周慢性疼痛。近年文献报告,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为此 ,我科在1989年与1999年两次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本市慢性腹痛学龄儿童的血清HP-IgG抗体,调查慢性腹痛与HP感染关系。全部受检者均为开封市在 校慢性腹痛儿童,病史超过半年者。结果1989年受检者HP阳性率为41.4%(60/145例),其中 6岁~10岁组39.6%(19/48例),10岁~14岁组42.2%(41/97例);1999年受检者HP阳性率 为52.6%(122/232例),其中6岁~10岁组40.0%(24/60例),10岁~14岁组56.9%(98/172例 ) 。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随年龄的增长,HP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999年阳性率高于1989年, 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腹痛儿童HP感染率较高,HP感染与小儿慢 性腹痛有关。1999 年同龄腹痛儿的HP感染率较10年前增长的机理不甚清楚,可能与父母为HP感染者或在校儿童 喜欢在外食零食有关。李鲁娟
作者:李鲁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我院对1998年1月~1999年9月确诊的IM患儿 116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α-干扰素(IFN-α)或病毒唑治疗结果比较。患 儿符合以下3项标准:①发热、咽炎、肝脾淋巴结肿大、睑肿等;②外周血中变异淋巴细胞 分类≥0.1;③血清EBV-IgM阳性。将116例患儿随机分为IVIG0.2g~0.4g/(kg.d)组28 例、IFN-α100万U/d组46例、病毒唑10mg~15mg/(kg.d)组42例,疗程3天~5天。入院 时患儿年龄、性别及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故三组具有可比性。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6. 4%、97.3%和35.7%。经χ2检验表明IVIG组与IFN-α组有效率比 较无差异,但两者与病 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有效:用药后3天内体 温开始下降,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缓解;无效:5天体温仍未 正常)。三组患儿住院时间(分别为5.75天±2.07天、7.21天±2.36天、8.95天±3.03 天)经方差分析及q检验表明:IVIG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01),IVIG组与IFN-α组、IFN-α组与病毒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WTBX P均<0.05)。结果显示IVIG、IFN-α较病毒唑治疗IM症状体征恢 复 快,病程缩短。除个别患儿使用后出现短暂低热外,无其它近期副作用。
作者:许红梅;王绍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7年~1999年我科收治重 症毛细支气管炎伴低钙血症患儿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个月25例,~2岁13例 。全部病例均无佝偻病史,且体检无佝偻病体征,系筛选后随机检测血钙。在入院次晨采集 空腹血,血钙≤2.1mmol/L为低钙血症,符合诊断者共38例。明确诊断后,除常规治疗外, 给予10%葡萄糖酸钙5ml~10ml,用5%葡萄糖稀释一倍后静注,一日1次或2次,合并心衰者用 强心甙时暂停补钙。一般用药5天~6天,除2例因先天性心脏病心衰难纠正未用钙剂外,其 余血钙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阻塞性疾病,重症时除肺受累外, 心、脑及消化道器官均可受累。此时引起低血钙原因可能是:①患儿因喘憋影响哺乳,应用 镇静剂后长时睡眠不能进食,加之消化道功能紊乱摄入钙剂减少;②伴有腹泻者肠道丢失增 多;③应用利尿剂、脱水剂使钙剂排出增多;④缺氧损害甲状旁腺功能,影响其对血钙调节 ,钙离子内流增加,血钙降低。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伴低钙血症因缺乏特异性表现,故临床易 漏诊。心衰时限制钙剂的应用,故应抓住时机补钙,以免引起严重损害。
作者:杨瑞荣;考玉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索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实验指标预测激素治疗反应 性的价值,测定64例儿童原 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尿白蛋白(UALB)、尿免疫球蛋白G(UIgG)、尿N-乙酰-β-D-氨基 葡萄糖苷酶(U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尿β2微球蛋白(Uβ2M)。以蛋白尿选 择性指数(SI)反映肾小球损伤,UNAG、URBP、Uβ2M反映肾小管功能。结果显示:肾小管 功能与PNS激素治疗反应性密切相关,以URBP≥500μg/mmol*cr判断激素耐药,其敏感性、 特异性高。
作者:王颖瑞;梅志勇;李文益;曾巧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探讨早产儿与宫内感染性肺炎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患病时的临床表现,现将 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9例分析如下。临 床资料 一、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胎龄<37周的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诊断则根 据病史(孕母感染、羊膜早破)、临床表现(口吐白沫、青紫、肺部闻及湿性罗音等)以及出生 后24小时~72小时胸片的改变(两肺纹理增多、点片状阴影、肺气肿)。上述病例均于出生48 小时内发病。 二、 胎龄与出生体重 平均胎龄34.3周,其中<33周9例,~35周7例,~37周3 例;平均体重2035g,其中<2000g11例,~2500g6例,>2500g2例;出生后有窒息史14 例。 三、 产科及孕母因素 胎膜早破3例,脐带绕颈2例,前置胎盘1例;孕母在妊娠后 期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8例,上呼吸道感染3例,肺炎1例,肾盂肾炎1例,不明原因发热1例 。 四、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无咳嗽、发热。体温不升9例,皮肤苍白19例,口吐白 沫16例,软弱无力15例,吃奶后青紫14例。17例出现呼吸暂停,其中出现呼吸暂停4次者1例 ,3次者2例,2次者8例,1次者6例。呼吸浅表或不规则3例,肺部呼吸音粗糙14例,2例闻及 细湿罗音。并发硬肿6例。
作者:邵雷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