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与药物灌肠治疗大肠息肉对患者血清 TSGF、CEA、CA199的影响分析

沈彦军;郭秀清;张宏煜;张鑫;李绍英;吕元军;周玉琴

关键词:电子肠镜, 腹腔镜, 药物灌肠, 大肠息肉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与药物灌肠治疗大肠息肉对患者血清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癌胚抗原(CEA)、CA19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药灌肠进行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TSGF、CEA、CA199水平并判断其阳性率。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TSGF、CEA、CA199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TSGF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CEA、CA199阳性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肠镜与腹腔镜联合摘除术与药物灌肠治疗大肠息肉,能降低患者血清TSGF阳性率,但对血清CEA、CA199阳性率无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BiPAP 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辅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倒COPD急性加重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 RR)、心率( HR)、血气分析指标变化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2组T0时RR、HR、pH、SaO2、PaO2和Pa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1、T2、T3时点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T1、T2时点改善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1、T2、T3时点各观察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因意识障碍加重7例,二氧化碳潴留未见明显改善转有创通气行气管插管治疗,共40例治疗有效,2例患者死亡;对照组20例行气管插管治疗,29例治疗有效,6例死亡。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辅治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加快呼吸功能恢复速度,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志慧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对患者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 IL-17)、癌胚抗原(CEA)及人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6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采取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组和采用化疗治疗的对照组各103例。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自拟消症抗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IL-17、CEA及SCC-Ag水平。

    作者:刘晓鹏;张志伟;王国兴;张维;杨文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胆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施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2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低于对照组的18.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科;郑必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吞咽治疗仪对不同病因所致吞咽困难的康复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病因所致吞咽困难患者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吞咽困难患者87例。其中双侧大脑皮质病变42例,延髓脑干病变36例,其他病因9例。3组均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对比3组疗效和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结果延髓脑干组和双侧皮质组吞咽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病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经吞咽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双侧皮质组疗效优。结论吞咽困难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积极意义,但不同病因疗效不同,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申婧;冯丽娜;张云霞;王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出血大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水平与脑出血大鼠继发性水肿程度及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4( AQP4)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无肝素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第1、2、3、5天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同时分别于4个时间点各处死大鼠10只,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出血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检测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观察不同时点血清TNF-α、IL-1β和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变化趋势。分析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的关系。结果造模第1、2、3、5天血清TNF-α、IL-1β、周围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均于第3天达峰。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脑组织AQP4阳性细胞表达率呈正相关(r=0.761;0.798,P<0.05)。结论脑出血后继发脑组织水肿程度与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AQP4表达高低有关。出血后组织炎性反应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参与脑出血后继发脑水肿形成。

    作者:李小亮;刘文进;田书娟;王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干扰素联合化疗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医症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对NSCLC进行治疗,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吕翠红;胡利宏;程瑞波;董丽娟;郑志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疏肝和胃颗粒的制备工艺与稳定性观察

    目的:改进疏肝和胃制剂制备工艺,将原散剂剂型改为颗粒剂,进行元胡和大黄薄层色谱鉴别,并考察颗粒剂的稳定性。方法通过重新设计颗粒剂处方工艺,薄层色谱鉴别分析元胡中延胡索乙素和大黄中的大黄酸,进行热加速试验考察疏肝和胃颗粒的稳定性。结果元胡和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经稳定性考察证实可行。结论改进后的制备工艺合理,主要成分鉴别方法可靠,明显改善制剂口感,制剂稳定性良好,可进行规模生产。

    作者:邹干朋;毛和平;刘光斌;谢六生;张迅;张玉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该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对该院2013-2014年上报的因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33份,用手工统计和Excel表相结合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结合临床药师查房中收集的中药注射液使用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33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男14例(42.42%),女19例(57.58%)。痰热清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多占总数的24.24%(8/33),其次为参麦注射液21.21%(7/3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排列前。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应对其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龚晓淇;胡铁宏;朱雅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MSCT诊断阴囊巨大脂肪肉瘤1例

    患者,男,88岁。发现左阴囊肿物伴坠胀感3年余。入院查体:左阴囊可触及一大小约14.0 cm ×12.0 cm ×10.0 cm的肿物,边缘不光滑,局部呈结节状,质地不均,无压痛,左侧正常睾丸触及不清,透光试验阴性;右侧睾丸附睾未触及异常。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4.51 ng/m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1 mIU/ml,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彩超示:左阴囊探及一巨大肿物,外形不规则,内回声混杂,彩色多普勒( CDFI )示其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未见正常睾丸回声。 CT检查:左阴囊内见一巨大分叶状软组织团块,病变密度不均匀,大小约13.6 cm ×11.5 cm ×10.2 cm,内部及边缘见少量脂肪、点状钙化及囊变,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花边样、分隔样及斑片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实性成分密度减低,表现为“快进快出”,囊壁环形强化,囊内无强化,肿块与阴囊中隔、阴囊皮肤及阴茎海绵体分界不清;左睾丸位于肿块上方,形态欠规整,平扫密度基本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与肿块融为一团(图1)。术前CT诊断:左阴囊恶性肿瘤,考虑肉瘤可能性大。术中所见:左阴囊肿物与周围组织及皮肤粘连严重,于肿物上方发现左睾丸,形态失常,表面大部分被肿块包裹,左睾丸白膜与肿物粘连无法分离。大体标本示:肿物大部分为实性,灰白淡黄相间,质硬韧,可见包膜,部分区域囊变,囊腔内含淡黄色液体;镜下:瘤细胞排列紊乱,形态多样,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可见,胞浆内含多少不等的脂滴空泡。术后病理:(左阴囊)去分化脂肪肉瘤( DL)。

    作者: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养正祛瘀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养正祛瘀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养正祛瘀方联合非司酮治疗,对照组仅服用米非司酮治疗。月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后对比观察2组子宫、子宫肌瘤体积大小、孕酮水平的改变。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和孕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子宫体积和子宫肌瘤体积均减小,孕酮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养正祛瘀方联合西药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中孕酮含量,缩小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对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新斌;赵粉琴;马睿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低钾血症合并尖端扭转性室速致晕厥1例

    患者,女,70岁。因“咳嗽伴憋喘10d,头晕、黑矇3d,1d前晕厥”收治入院。患者10d前出现咳嗽、憋喘,发热,就诊于当地诊所,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不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给予“阿奇霉素、二羟丙茶碱、地塞米松、氨溴索、左氧氟沙星”治疗7d后好转。3d前反复发作头晕、黑矇,持续时间约2min,未特殊诊治。1d前患者俯身时出现晕厥,伴呕吐,急往我院急诊科,心电图示:尖端扭转性室速( Tdp)。既往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0余年,冠心病史10年,高血压病史10年,血压未监测,口服用药不详。入院查体:血压154/69mm Hg,双肺呼吸音粗,律不齐,心音可,心率60次/分,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心电图示:下壁导联ST段压低0.1mv,频发室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后,立即给予静脉滴注10%氯化钾7.5ml,2.5%硫酸镁10ml,并急查多项化验,结果显示血钾2.5mmol/L,血镁0.78mmol/L,心梗三项无异常,B型脑钠肽(BNP)2348pg/ml。参考生化结果,当天共持续静脉补钾22.5ml,静脉补镁20ml,口服补钾20ml,第2天复查血生化示:血钾3.6mmol/L,继续静脉补钾7.5ml,口服补钾1.5g,每天3次。未再发作尖端扭转性室速。第3天下午13∶00患者排小便后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Tdp,持续数秒后自行恢复窦性心律,意识恢复,立即复查血钾3.2mmol/l,临时给予口服补钾10ml。第4天复查血钾5.1mmol/l。患者尿量可,继续静脉补钾7.5ml,口服补钾2g,每天3次。第5天复查血钾5.6mmol/L,停止补钾。后患者未再发生Tdp,出院前复查血钾5.1mmol/L。心电图:窦律,心率90次/min。不完全性左束支分支阻滞,康复出院。

    作者:刘庆萱;李伟海;周苏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医护协同模式在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医护协同模式在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收治的癌症晚期姑息治疗患者231例作为观察组,另将2013年1-12月收治的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患者24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姑息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症状缓解情况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饮食、用药、配合治疗及日常活动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疼痛、咳嗽咯痰、恶心呕吐、便秘及睡眠障碍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入院宣教,出院指导,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沟通交流,健康宣教,主动护理,检查指导,用药指导以及整体满意度等10个方面,观察组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在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璐;张书颖;温丽丽;宋姗姗;刘秀霞;高银粉;史萌;刘子霞;杨娟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联合两种不同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 VSD)联合两种不同皮瓣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将72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VSD,此外,试验组给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对照组给予趾腓侧皮瓣修复术。对比观察2组患者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是一种理想的手部缺损的修复方式。

    作者:杨晓清;高志红;高克;薛惠玲;吕春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舒适护理。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例患儿出现恶心、呕吐,1例患儿有神经系统异常,2例出现皮肤反应。研究组中1例患儿出现皮肤反应。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孙立清;张占勤;马玲彦;边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以低热、皮下包块为首发症状肺吸虫病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28岁。因发热1个月于2013年8月28日收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血液科,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测体温升高,并呈一定规律,常清晨7∶00体温36.8℃,后逐渐上升,以中午12∶00体温达37.1℃,14∶00~15∶00体温达高37.6℃,后体温略下降至睡前37.2℃,发热时伴盗汗,乏力,头痛,咽部不适,无流清涕,无咽痛,无咳嗽咯痰,无关节肿痛,无怕热心慌手抖,曾在襄阳市康达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药名、剂量不详)静脉点滴,无明显好转,转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史。

    作者:余美霞;周咏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8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瑞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采用重组链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阳性细胞百分比、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血浆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D62P、sCD40L、PDGF-BB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分别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均可明显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激活。

    作者:张万贺;白瑞娇;张俊光;张海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与肌内注射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对比

    目的:对比观察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与肌内注射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具备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分娩后均常规应用催产素,研究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对照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内注射。比较2组临床疗效、出血量及出血时长。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时长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体注射用于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王风梅;张雪平;柴丽梅;蔡海花;范艳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护理用于小儿卡介苗接种护理中对小儿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护理用于小儿卡介苗接种护理中对小儿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行卡介苗接种的小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给予舒适护理联合针对性疼痛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观察2组小儿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依从性优良率为89.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试验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0%低于对照组的23.00%(P<0.05)。结论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护理用于小儿卡介苗接种护理中可有效提高小儿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吕学英;王玉玲;郭入军;张俊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效果。方法将192例阑尾炎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6例。 A组行腹腔镜术进行治疗,B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比2组术中术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术在小儿阑尾炎治疗过程中具有较好效果,相对于传统开腹术而言,可有效降低患儿创伤程度、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儿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郭俊海;班丽素;张旭辉;薛贝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32例住院患者,选取20项常用的的临床化验指标为自变量,以RDW为因变量,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多元回归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是显著影响RDW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调节RDW,从而改善心脏疾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于战备;张巧敏;张宏亮;高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